图文:英山缠花:两个人的坚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缠花的起源发展 图文:英山缠花:两个人的坚守

图文:英山缠花:两个人的坚守

#图文:英山缠花:两个人的坚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图文:英山缠花:两个人的坚守

湖北日报讯 图为:陈广英5年作品合集

  图为:张仕贞在绣花鞋垫

  图为:陈广英正在缠花

  图为:张仕贞绣的虎头鞋

  图为:陈广英作品《面花——蝴蝶戏牡丹》,这是给新娘戴的头冠,由1000来个部件拼装而成,历时8个月完成。

  图为:行书条幅 曾进生

  图/文 见习记者 彭煜

  英山缠花技艺源于明代,盛于清代,且为湖北独有。古时吴楚交界,南北文化交融,英山缠花汲取多种美术精华,融汇绘画、剪纸、景泰蓝、剌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特点,独创出一种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全程一针一线纯手工,人们称它是“立体绣花”、“线艺雕塑”和“立体工笔画”。如今,学成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仅有张仕贞和陈广英两人。

  10日,记者在英山县沿着乡道来到离城关10公里的南冲畈村,在半山腰上一处低矮的土房子里,见到了现年80多岁的省级传承人张仕贞。“解放前西河一户大地主的女儿成亲时嫁妆摆了3里路,每一件嫁妆上都放上了缠花,所以在英山,最能抬高面子的嫁妆就是缠花啦,哪怕金银首饰都比不过缠花让人看得上眼!”张仕贞说,她自小便对缠花痴迷,缠花做了很多,名声就这样传开了。

  张仕贞对于唯一的徒弟陈广英称赞有加,常说徒弟勤奋刻苦聪明好学,技艺已不亚于自己。走进陈广英的家,除摆放着一些寻常生活必须的家具电器外,再无其他。继续往里走,便是陈广英的工作室。今年30岁的陈广英说:“5年前我读到了关于缠花的资料就迷上了它,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放弃了在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拜师学艺。”

  记者看到她的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花、鸟、鱼、虫、兽、汉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不禁好奇怎么做的。陈广英拿起身边的材料介绍:“英山缠花主要的材料有各种颜色的丝线、细铜丝、硬纸板和实物柸架(铜钱、笔、果核、蛋壳)等。工具主要有剪刀、镊子和小钳子等。制作方法是首先在脑海中整体构思,再设计作品的整体图案,然后在纸上绘制各部件的轮廓图、接着在硬纸板上剪出部件的形状、之后用铜丝将这些硬纸板部件拼接固定掐形、接着用各色丝线缠绕上去,最后将各部件再次组装成一个整体。完成一件缠花作品费时费力,线的缠绕交叉部分最难,力度角度不能有丝毫偏差,有时一个地方做十几次都做不好会很烦躁。”记者看到她做的缠花,精细到连花蕾都是用线缠的。

  英山县文化馆副馆长程平介绍:“这一个小花蕾就缠了三天,缠花蕾她超越了师傅。”

  陈广英说,做缠花要求艺人的手柔软纤细清洁光滑,不能有汗和死皮,因此家务事也要尽量少做。尽管这样,家人都一如既往地支持她。母亲徐秀英说:“就是不希望这么好的艺术消失,女儿有兴趣就要支持她。”

  程平介绍,1986年英山县文化馆干部伍希贤在民间美术普查中重点对“缠花”进行挖掘、整理,仅收到几件原作,后征集到一些缠花的复制品。2003年和2009年英山县两次进行文化调查,没有找到更多缠花原作。如今老艺人相继过世,年轻人愿意学的极少,英山缠花面临青黄不接,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来源:湖北日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