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线锚钉在骨科手术中的妙用,你掌握了几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缝合钉是什么 带线锚钉在骨科手术中的妙用,你掌握了几种?

带线锚钉在骨科手术中的妙用,你掌握了几种?

2024-06-25 1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外学者率先应用缝线锚钉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等结构,其理论源于美国南德克萨斯州的地下“沉坠物”支持原理,即通过与地面呈45°沉坠角的地下钢丝牵拉,将地下建筑稳稳地固定在钢丝另一端的“沉坠物”上。

近10余年来,随着对锚钉固定原理认识的深入,锚钉逐渐应用于全身各处腱性区止点断裂的修复,其中包括较粗大的股四头肌、髌腱和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等及较细小的伸腕肌腱、伸指肌腱等腱性组织。

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微创要求日益强烈,带线锚钉在创伤骨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上关于带线锚钉在创伤骨科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什么是带线锚钉?

一种非常小的植入物用于 将缝线固定于骨中。

带线锚钉的作用?

通过缝线将软组织和骨重新连接。

带线锚钉的作用机制?

通过缝针将线穿过软组织,并打结将软组织固定于锚钉上,即骨表面。

带线锚钉的材料?

不可吸收的钛合金或者高分子聚乙烯

可吸收性的多聚乳酸

锚钉可用于:肩关节、肘关节 、手和腕关节、膝关节 、足和踝关节、颌面部、髋关节、骨盆

如果锚钉上的缝线发生断裂,该怎么办?

方法:  1、可吸收锚钉的话,可直接在其上重新钻孔破坏。

2、 取出, 重新钻孔, 并重新插入另一锚钉

3、不处理原来的锚钉,在另一处重新钻孔植入锚钉。

锚钉植入操作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植入锚钉,位于皮质骨2-3mm处

步骤三:

锚钉植入技巧

骨面完全撕脱者---打磨出粗糙血床便于肌腱牢固愈合

锐性离断者---直截了当植入锚钉

骨质疏松者---选择直径大的锚钉、在骨面开骨槽后置入骨水泥利用骨水泥将锚钉固定于骨骼上

腱性组织止点骨块撕脱者---用1~2枚锚钉直截了当在原位将骨块缝合固定

关节面附近时---勿将锚钉置于关节内防止术后影响关节功能

注意:选用锚钉的习惯症

较粗大的腱性组织---股四头肌键、膑腱跟腱、内侧或外侧副韧带(在止点2厘米内损伤

较细小的腱性组织---屈腕或伸腕肌键、指伸屈肌腱(在止点1厘米内损伤)

选择锚钉常见问题

Q:有必要在置入锚钉前钻孔不?

A:使用2个手指拧入锚钉通常用拇指与食指拧手柄。假如感到阻力特别大时需要钻孔!

带线锚钉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锁骨远端骨折:锁骨远端骨折后常导致骨折不稳定,其引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骨折近端因失去了锁骨的完整性且喙锁韧带连接破坏而被斜方肌牵拉上移;远端骨折则靠喙锁韧带和关节囊完整与肩峰相连而保持原位。

对于锁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过去先后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经肩峰穿克氏针固定、喙锁螺钉固定术、钩板内固定术及单纯缝线固定等等,但每一种固定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缝合锚钉的出现为锁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Harrisbl比较了喙锁韧带修复加强的方法后发现在最大抗张强度方面,缝合锚钉尾线与正常喙锁韧带相似,符合肩锁关节的微动关节生物力学环境。其在喙锁韧带自然对合修复过程中能够维持足够强拉伸力,提供最佳软组织-骨之间连接。

锚钉的选择:SUPER带线缝合锚钉。

手术要点:

①选择喙突较光滑部分置入,以免骨表面不平导致沟槽对尾线磨损;

②严重骨质疏松及喙突有骨折的患者因有拔钉的危险故不适合使用;

③缝合锚钉头应完全埋入喙突内,以免远期出现拔钉现象。

带线锚钉在肘关节损伤的应用

1.带线锚钉治疗远端肱二头肌腱撕裂

远端肱二头肌腱撕裂:肱二头肌腱可因超常范围运动、 牵拉、 撞击等而撕裂。撕裂部位一般在肌肉与肌腱交接处, 多在长头腱,而肌腹—肌腱及远端肌腱断裂较少见,多呈不整齐的撕裂损伤。肱二头肌腱完全撕裂可导致屈肘无力。

传统术式:既往对于远端肱二头肌腱撕裂多采用远端肌腱用粗丝线交叉缝合,经尺桡骨之间从前臂后侧切口抽出,在桡骨结节处钻孔,将肱二头肌远端肌腱穿过骨孔,缝合固定。

带线锚钉术式:在桡骨结节处埋入两枚锚钉,尾线与肱二头肌腱断端缝合。其与传统术式相比:降低手术风险;无需钻制桡骨骨洞;减少手术时间;更加微创。

2.带线锚钉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处的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肱骨外上髁炎可由慢性损伤伸肌总腱或退行性变引起或神经源性疾病所致。

肱骨外上髁炎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不常用 (报道仅4-8% 的病例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分为开放或镜下手术,主要有总伸肌腱肌皮微血管神经束切除术;环状韧带部分切除术;桡侧腕短伸肌延长术;肱骨外上髁的伸肌总腱切断剥离术,重连接止点等。

手术适应症:反复发作、多次治疗无效的肱骨外上髁炎可选择手术治疗。

锚钉选择:GII或Fastin。

带线锚钉术式:先松解桡侧腕短伸肌的止点,然后用两枚锚钉重新连接到肱骨外上髁上。

3.带线锚钉治疗肘关节侧副韧带断裂

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和横束组成。肘关节后脱位常合并尺侧副韧带损伤,尤其以前束损伤最为多见,约占93%。尺侧副韧带损伤后会导致肘关节内侧疼痛和外翻不稳定。

目前对于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早期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式:最常用的是将屈肌总腱劈裂为两半,取外侧半,保留其在肱骨髁的止点,从尺骨冠突内侧钻骨孔后,将肌腱条穿过骨洞后反折缝合固定于侧副韧带前束的止点处。也有“入坞对接”法、8字法以及内固定螺钉等。

传统的术式的缺点:创伤大;操作复杂;费时;有时需要钻制骨洞。

带线锚钉术式:将锚钉埋在韧带断端止点的骨皮质内,尾线缝合韧带。该方法较简单、可靠。

带线锚钉在手外科的应用

应用范围:

伸肌腱损伤(锤状指、鹅颈畸形、纽扣畸形)屈肌腱侧副韧带损伤修复(屈指深肌腱止点断裂、侧副韧带止点断裂) 等

1.带线锚钉治疗锤状指

锤状指:伸指肌腱于末节指骨处断裂,末节指不能伸直,而深屈肌腱的牵拉使末指屈曲称之。

2.带线锚钉治疗鹅颈畸形

鹅颈畸形:手指的鹅颈畸其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其机理如下所示:

治疗鹅颈畸形主要是中央腱束延长、侧腱束及三角韧带松解术

传统术式

带线锚钉

2.带线锚钉治疗纽扣畸形

纽扣畸形:伸指肌腱中央腱束断裂后,近端回缩,指背腱膜向两侧劈裂,两侧腱束向掌侧滑脱造成纽扣样畸形。

治疗纽扣畸形主要是重建中央腱束止点、并将下移的两侧腱束松解并重新置于指背,恢复正常和解剖关系。

传统术式:Littler法

传统法:抽出钢丝法

带线锚钉法

3.带线锚钉治疗侧副韧带止点断裂

传统法

带线锚钉法

带线锚钉在膝关节的应用

应用范围:

侧副韧带的修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修复 髌骨不稳等

1.带线锚钉治疗侧副韧带止点断裂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MCL)是膝关节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膝关节外侧暴力常常导致其损伤。

传统方法:传统手术治疗膝关节侧副韧带止点撕脱的方法有抽出钢丝缝合法或骨开洞、腱性组织置入固定法等。

由于腱性组织止点区断裂所致远断端残留可供修复的腱组织不足,远断端不能满足缝线的锚定、把持作用,即使勉强缝合,由于缝合后缝线的牵拉力完全负载于远断端腱性组织,导致腱性组织愈合过程中修复区力学强度较弱,难于对抗近端肌肉组织正常牵拉力,易致康复过程中再次发生断裂。

而采用抽出钢丝缝合法,常存在局部皮肤压伤,且钢丝外露,影响外观,不易护理,易致感染,并需再次手术取出。另外,采用钢丝缝合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不仅创伤较大,而且对腱性组织血运破坏较大,极易导致不愈合及抽出钢丝后再断裂发生。

同时,关节固定时问较长,多达6周以上,难以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术后关节僵硬、局部残留疼痛、原有功能难以完全恢复等,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整体满意度较低。

带线锚钉法:将韧带附着骨面小心“鱼鳞状”打毛,并有新鲜渗血。将锚钉拧人韧带附着骨面,用钉尾的编织线编织韧带断端并收紧或用针修补韧带(“8”字缝合或改良Kessler缝合)。

2.带线锚钉治疗交叉韧带下止点骨折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ACL损伤,应早期修复,避免交叉韧带重建。

传统法:传统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下止点骨折的方法有克氏针张力带法、钢丝法、丝线法、加压螺钉法等,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克氏针张力带法固定欠牢靠;钢丝法、丝线法都需要在胫骨上钻制两个左右的骨洞,较费时;加压螺钉法对于骨块较小及粉碎性骨折不适用。

带线锚钉法:适应证较广,不受骨折块大小的限制,不需要术中透视调整螺钉的方向,操作较为简单,手术时间也相应缩短。

3.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不稳定

髌骨不稳由骨性解剖异常以及软组织限制性不足引起,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内侧髌股韧带(MPFL)是髌骨静力性稳定机制中最重要的结构,在治疗髌骨不稳的术式中,MPFL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在MPFL重建技术中,髌骨侧的固定多数采用制作隧道固定,但存在易发生髌骨骨折的缺点。

带线锚钉法:采用髌骨端锚钉固定技术,对于发育不良的小髌骨患者,骨隧道技术极易导致髌骨骨折,锚钉同定技术不侵扰髌骨前方皮质,骨量丢失少,降低髌骨骨折的发生。

带线锚钉在中踝外科的应用

应用范围:

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跟腱止点撕脱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等

1.带线锚钉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

下胫腓联合由下胫腓前韧带、后韧带、下横韧带及最坚固的骨间韧带紧密连结构成。下胫腓联合分离是由于踝关节受强力外翻外旋暴力所致,可单独发生,但多合并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或骨折、脱位。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传统法: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固定方法很多,有螺钉、生物可吸收植入物、腓骨钩、线扣固定等。

带线锚钉法:

①创伤小,在外踝上方作2 cm小切口,不用二次取出。早期负重,出现断钉情况很少;

②编织线的弹性模量与螺钉、可吸收螺钉相比更接近韧带;

③编织线与骨间韧带方向相一致,类似于韧带的力学重建。同时在腓骨上编织线的走行与腓骨纵轴一致,这样即使编织线对腓骨有切割也不容易引起腓骨的骨折。

2.带线锚钉治疗跟腱止点撕脱

跟腱止点撕脱:当跟腱断裂部位距离止点小于2 em时,可视为跟腱近止点断裂。由于腱性组织至骨面止点逐渐移行为菲薄的结缔组织结构,其特点为组织菲薄、血运较差、成片止于骨面、力学强度较近端明显下降,不仅损伤率高,同时损伤后的修复属于腱—骨面修复,因而临床修复难度大,组织愈合困难。

传统法:传统上对于该类型的跟腱断裂,修复技术包括断端缝合法和钢丝抽出缝合法等。

由于远端残留腱性组织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常规缝线所需的断端吻合,即使勉强缝合,由于缝合后缝线的牵拉力完全负载于远断端腱性组织,难于对抗近端腓肠肌肉组织的正常牵拉力,易致康复过程中再次发生断裂。

钢丝抽出缝合法,常存在局部皮肤压伤、钢丝外露影响外观、不易护理、易致感染,并需再次手术取出而增加患者痛苦等缺点。另外,采用钢丝缝合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长(>l h),不仅创伤较大,而且对腱性组织血运破坏极大,极易导致不愈合及钢丝抽出后跟腱再次断裂发生。

带线锚钉法:

①操作相对简单:缝线锚钉通过一长柄推进器呈一定角度将锚钉置入骨质,手术操作简单、快捷,手术时间短,可极大地减少手术创伤。

②固定比较可靠:生物力学研究显示,缝线锚钉特有的高低双重螺纹,不仅对螺钉边缘进行固定,而且动员锚钉周围的骨组织一起参与,从而实现对骨质的“双重挤压”固定,而锚钉所带双股超强缝线具有较一般可吸收缝线更高的断裂强度,使得固定更加强大、可靠。

③疗效优良:缝线锚钉通过所带钛钉将腱性组织与骨面锚定,通过尾线编织缝合断裂的腱性组织,使得原有解剖对合关系恢复,避免了重建后的腱性组织因长度变化过大而致过度松弛或紧张,可减少术后皮肤软组织粘连的发生。

④并发症低:缝线锚钉体积细小,可完全置入,感染率低,异物感少,再断裂率低,且无需二次手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