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在葡萄上危害特征及防治研究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绿盲蝽危害的葡萄图片 绿盲蝽在葡萄上危害特征及防治研究进展

绿盲蝽在葡萄上危害特征及防治研究进展

2024-06-26 1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武亚敬,于祎飞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为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我国一种主要的农业害虫,该虫寄主植物种类非常广泛,包括葡萄、枣树、棉花、苜蓿等多种果树、作物、药用植物和蔬菜[1-2]。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绿盲蝽在棉花上的发生和防治,主要以危害棉花、苜蓿为主,后来取食寄主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危害果树并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1992年报道了中国辽宁熊岳、营口等地绿盲蝽为害葡萄的状况,当时葡萄受害严重,植株被害率达100%,果实被害率达85.6%[1]。近年来,绿盲蝽对葡萄的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葡萄上重要害虫[3-8]。在注重果实品质的同时,人们更关注食品安全,因此,在防治绿盲蝽时,尽量采取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危害特点及研究现状作出综合描述,以期为绿盲蝽防治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1 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性及生活史

绿盲蝽为半鞘翅昆虫,前翅的基半部为鞘翅,端半部膜质。该虫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虫期。卵长1mm,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初孵幼虫为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幼虫为黄褐色;3龄幼虫开始出现翅芽;4龄幼虫翅芽超过第l腹节。5龄成虫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若虫与成虫相似,体形较小,行动敏捷,成虫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白天隐蔽,晚上危害。

绿盲蝽北方葡萄上1a发生4~5代,第1代危害严重,以卵在葡萄茎蔓皮缝和芽眼间或其他果树断枝上越冬。来年4月中旬平均温度在10℃以上卵孵化成若虫,若虫和成虫都危害。5月上旬,新梢展叶期危害极大,直接影响葡萄正常生长。5月底6月初迁飞到杂草、棉花、其他果树上危害,10月份产卵越冬。

1.2 寄主植物及危害特点

绿盲蝽为杂食性昆虫,寄主广泛,葡萄、枣树、棉花、苜蓿、桑、麻类、豆类、玉米、马铃薯、瓜类、药用植物、花卉、蒿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均可取食。

绿盲蝽在取食植物组织时,将口针插入到植物细胞间隙和细胞内部。通过口针撕碎植物细胞,同时分泌唾液,将要取食的细胞变成一种泥浆状物质,然后将其吸入体内。

绿盲蝽危害发生早,虫体个体小,代数多。若虫个体小,体壁柔软,行动敏捷,成虫飞翔能力较强,喜阴湿,有趋光性,昼伏夜出。避雨栽培的葡萄,喷药时,虫体可能逃避到避雨棚上面,给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9-10]。

1.3 绿盲蝽在葡萄上危害状

在葡萄上,绿盲蝽若虫和成虫都以刺吸葡萄的汁液为生,葡萄的嫩芽、嫩叶、花蕾、果实均为取食对象。葡萄新梢嫩芽被刺吸后干枯萎蔫;嫩叶被害留下孔洞,形成坏死斑;花蕾受害后即停止发育并干枯脱落,受害幼果畸形,未脱落的果实初期表面呈现不规则的黑点,生长膨大后会出现麻皮斑点,黑点变为褐色和黑褐色,形成不规则的疮痂。

2 绿盲蝽在葡葡上防治研究概况2.1 光谱和光照对绿盲蝽影响的研究

绿盲蝽具有趋光性,利用粘虫板诱杀是根据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性来引诱害虫,利用其表面的无公害粘虫胶将其粘住,达到防治害虫的作用。粘虫板诱杀以其操作简单、污染小、专一性强等优点,成为对害虫种群动态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最为简单有效的技术之一[11-13]。

董松、李耀发研究发现400nm和450nm波长的紫光对绿盲蝽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且田间用紫色粘板对绿盲蝽成虫诱杀效果明显[14-15]。绿盲蝽的雌成虫对绿色光(562nm)也有较强的趋光性[14],王丽丽等通过研究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葡萄园绿盲蝽的诱集效果,也发现绿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最佳[16]。田间色板诱捕绿盲蝽的结果也不一致,梁启富等[17]在棉田使用诱虫板诱捕绿盲蝽,结果蓝色诱虫板对绿盲蝽诱集效果明显,而宋海燕等[18]研究发现棉田中使用黄色诱虫板诱捕绿盲蝽效果最好,这可能与相应的田间环境、诱捕时间等条件有关。

2.2 诱导抗虫性与葡萄品种关系的研究

诱导抗性是系统获得性抗性,是植物抵抗外来刺激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抗性并不会一直伴随着植物而存在,只有在受到外界损伤刺激,例如:外力造成的机械损伤,昆虫或其他动物的取食,真菌、病毒等入侵破坏时才能诱发这种反应[19],由于它特殊的抗性表达方式,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20-27]。

已有研究发现,水杨酸可以诱导葡萄丙二醛质量分数增加,提高SOD、CAT和POD的活性,从而提高植物抗性[23]。陈贵娜[14]通过测定紫外诱导下葡萄幼苗内白藜芦醇(天然抗毒素)的质量分数,发现紫外线可以诱导葡萄产生抗性。高佳敏[25]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机械损伤还是昆虫取食,葡萄叶片内黄酮、单宁、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植物在积极对外界刺激进行防御,充分发挥植物自身抗性。因此,在防治害虫的同时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有利于葡萄抗性的产生,尤其对设施栽培葡萄的生产意义重大。

种植抗性葡萄品种可作为绿盲蝽农业防治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只明确出部分葡萄品种有抗虫性。高抗葡萄品种主要有“香悦”、“梅鹿辄”、“北冰红”,“小味多”、“申丰”、“霞光”等葡萄品种表现中等抗性,而“金田美指”、“甲斐玉女”、“金手指”等为高感葡萄品种,“京香玉”、“白罗莎里奥”、“摩尔多瓦”等为中感葡萄品种[26-28],因此可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

2.3 绿盲蝽引诱剂的研究

昆虫引诱剂包括性引诱剂、作物引诱剂和趋避剂,利用害虫对物质的趋避性对其进行防治。由于绿盲蝽是多寄主食性广泛的一种昆虫[29],所以农田生态生产系统中的不同作物间作以及周边种植作物种类能够显著影响到绿盲蝽的产卵和发生[30-34],因此,人们开始关注作物引诱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应用研究[35-39]。研究筛选对绿盲蝽有驱避和诱集作用植物,进而明确其作用机理并开发相关的驱避剂或诱集剂,为绿盲蝽的田间生态防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有偏好花期植物的习性与现象,在防治绿盲蝽的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成虫对花期植物的偏好习性,在田边、沟渠等利用花期植物为诱集植物,集中防治绿盲蝽,减少秋季虫源密度以及当年越冬卵基数。绿盲蝽性引诱剂的研究主要是虫情的预测预报的研究,用于防治的研究较少[40]。

2.4 绿盲蝽化学防治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用于绿盲蝽防治的主要杀虫剂品种包括:敌敌畏、六六六、乐果、久效磷、对硫磷、马拉硫磷等高毒农药[41]。目前农业生产上使用较多的药剂以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灭多威、啶虫脒、马拉硫磷、毒死蜱为主[41]。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杀虫剂等原因,导致绿盲蝽对化学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41-42]。近年来,虽然农药种类发生了改变,但是农药的使用手段长期以来一直以喷雾为主,对于绿盲蝽这种行动能力活跃的昆虫,单纯的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绿盲蝽若虫具有较强的爬行能力,爬行速度相当快;成虫具有趋光性,喜阴湿等特点,早晨和傍晚时间较活跃,而且飞行能力极强[43],因此必须改进用药方式和方法来防控绿盲蝽。目前,根施内吸性农药用于棉花上防治绿盲蝽,能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44-45],而且对农田环境污染度较小,能够有力的保护天敌。因此,葡萄园绿盲蝽的防治也需要考虑改变现有的农药使用方式,发展更多的隐蔽高效施药手段,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制剂,既要减少果园农药残留,保障果实品质和质量,又达到对果园生态安全的保护。

随着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害虫的防治要求越来越高,使用无公害的防治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利用高效低毒农药的同时,尽量选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生物防治技术由于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药性,因此一直受到国家和科学院所相关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采用光照及光谱干扰,性引诱剂及作物干扰,利用天敌、改良葡萄品种抗性等方法,对绿盲蝽进行综合防治,来达到葡萄生产的绿色无污染,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