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维生素d代谢的调节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

2024-03-12 0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上世纪初对佝偻病(rickets)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以来,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关联被不断发现。我国内分泌学先驱刘士豪教授和朱宪彝教授针对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和骨软化的研究,以及由他们提出并命名的"肾性骨营养不良"得到了国际学者的广泛认可。维生素D及其相关制剂(或称类似物)的应用从根本上遏制了全球范围内佝偻病/骨软化症(osteomalacia)的广泛流行趋势。然而,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l vitamin D, 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 ng/ml(75 nmol/L)的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两步羟化后形成1,25-二羟维生素D[1,25-dihydroxyl vitamin D, 1,25(OH)2D],后者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并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又被称为"D激素"或"活性维生素D"。近年来,有许多与维生素D结构相似具有活性维生素D样作用的化学物质(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被不断开发和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用于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慢性肾脏病(CKD)和皮肤病等疾病中。随着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和1α-羟化酶(1α-hydroxylase, CYP27B1)在许多骨外组织中被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已不再囿于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护骨骼健康,其在肌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等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关注,因此维生素D已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

一、维生素D概述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包括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胆骨化醇,英文:cholecalciferol,化学名:9,10-开环胆甾-5,7,10(19)-三烯-3β-醇]和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2[麦角固醇,英文:ergocalciferol,化学名:9,10-开环麦角甾-5,7,10(19),22-四烯-3β-醇] (化学结构见图1)。维生素D在体内经25羟化酶(25-hydroxylase)的催化合成25OHD,是体内的主要贮存形式,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25OHD经过1α位羟化成为1,25(OH)2D,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代谢物,与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激素样作用,又称D激素。因此,维生素D亦被看作是激素原[1]。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钙和磷在肠道中吸收,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释放,维持血钙和磷水平正常,进而保证骨骼健康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维生素D的骨骼外作用包括影响肌肉、心血管、代谢、免疫、肿瘤发生、妊娠和胎儿发育等多方面[2]。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 图1 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

维生素D的发现源自1920年至1930年对佝偻病的研究,维生素D缺乏、代谢异常或过量主要影响骨代谢和钙、磷稳态,D激素属于"钙调激素"之一。严重维生素D缺乏和代谢异常会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症;维生素D不足与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密切相关。推荐维持骨骼健康的循环25OHD水平应达到30 ng/ml(75 nmol/L)以上。同时,维生素D缺乏和作用不足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联[3]。老年人可能存在维生素D营养缺乏、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减少和作用不足,并容易并发肌少症、虚弱症和跌倒风险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特别是户外生活、工作时间的减少,维生素D缺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4]。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维生素D缺乏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5,6]。近年来,维生素D与骨骼健康及多种疾病的联系受到了广泛重视,维生素D的检测、维生素D的补充和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使用日趋频繁,但所采用的制剂和方法各异。为指导公众科学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营养、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规范使用维生素D类似物,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组织本领域的相关专家,著此共识,期做指引。

二、维生素D代谢及其生理作用

人体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表皮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表皮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转变为维生素D3前体,经温促作用转换为维生素D3[7]。维生素D的另一来源是食物,包括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D2或D3的食物种类很少,植物性食物(如受阳光照射后的蘑菇)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D2,而动物性食物(如野生多脂肪海鱼)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D3。与外源性维生素D2或D3相比,内源性维生素D3在血液中的半衰期更长[8]。维生素D2和D3为无活性形式,两者不能互相转化,统称为维生素D。维生素D需经2次羟化才能转变为1,25(OH)2D,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D激素。第一步羟化主要在肝脏完成,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的运输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经维生素D-25羟化酶(CYP2R1和CYP27A1)催化转变为25OHD,该过程为非限速反应[7,9]。大约85%~90%的25OHD在血液循环中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10%~15%与白蛋白结合,不足1%为游离部分。由于与白蛋白结合部分容易解离,与游离部分一起被称为生物可利用的25OHD[10]。第二步羟化主要在肾脏完成,肾小球滤液中的25OHD在维生素D结合蛋白协助下进入肾小管细胞,在细胞内25OHD-1α-羟化酶(CYP27B1)催化下,转变为1,25(OH)2D,又称活性维生素D,该过程为限速反应,主要受PTH的调控,PTH刺激1α-羟化酶的合成[7,9]。1,25(OH)2D被维生素D结合蛋白运输到靶器官组织,如肠道、肾脏和骨骼,与这些组织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后,上调或下调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其经典作用,包括促进肠道内钙和磷的吸收,以及促进肾小管内钙的重吸收,从而有利于骨骼矿化[7,9,11]。此外,1,25(OH)2D还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并通过成骨细胞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从而影响骨形成和骨吸收,并维持骨组织与血液循环中钙、磷的平衡[12]。

维生素D受体除存在于肠道、肾脏和骨骼以外,还存在于许多其他组织,1,25(OH)2D作用于这些组织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后,发挥许多非经典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增殖、刺激细胞分化、抑制血管生成、刺激胰岛素合成、抑制肾素合成、刺激巨噬细胞内抑菌肽合成、抑制PTH合成和促进骨骼肌细胞钙离子内流等[1,13,14,15]。

1,25(OH)2D在发挥这些作用的同时,还激活靶细胞内的维生素D-24羟化酶(24-hydroxylase, CYP24A1),使25OHD和1,25(OH)2D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这是1,25(OH)2D的一种重要自身调节机制[7,16]。其目的是防止1,25(OH)2D在靶细胞内的作用过强。此外,一些肾外组织也具有产生1,25(OH)2D的能力,这些组织表达CYP27B1,能将25OHD转变为1,25(OH)2D,与来源于血液循环中的1,25(OH)2D共同调节局部组织细胞的功能[7,14](图2)。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维生素D的代谢

注:25OHD:25-羟维生素D;1,25(OH)2D:1,25-二羟维生素D

图2 维生素D的代谢 三、维生素D缺乏及其危险因素 (一)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标准

体内可检测到的维生素D的代谢物约有40多种,其中25OHD是循环中存在最多的代谢物,可反映机体维生素D的营养水平。血清25OHD水平的检测已被公认为反映维生素D状态的最合理指标。目前国际、国内多数机构和专家认为:血清25OHD30 ng/ml(>75 nmol/L)为维生素D充足,18~50岁 1 500~2 000 >1~3岁 2 500 >50~70岁 1 600~2 000 >3~8岁 3 000 70岁以上 1 600~2 000 8岁以上 4 000

建议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补充维生素D 1 500~2 000 IU/d,而具有维生素D缺乏高风险者可耐受上限是10 000 IU/d;建议肥胖儿童和成人及用抗惊厥药、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和治疗艾滋病药物的儿童和成人至少需要同年龄段2~3倍的维生素D方能满足需要。

3.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策略[17]:

对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建议用普通维生素D2或D3制剂。不建议单次超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的用法,不推荐用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来纠正维生素D缺乏。

对0~1岁维生素D缺乏的婴幼儿,建议用维生素D2或D3 2 000 IU/d或50 000 IU/周,用6周以使血清25OHD水平达到30 ng/ml以上,继而以400~1 000 IU/d维持。

对1~18岁的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和青少年,建议用维生素D2或D3 2 000 IU/d或50 000 IU/周,用6周以使血清25OHD水平达30 ng/ml以上,继而以600~1 000 IU/d维持。

对维生素D缺乏的所有成年人,建议用维生素D2或D3 6 000 IU/d或50 000 IU/周,用8周以使血清25OHD水平达30 ng/ml以上,继而以1 500~2 000 IU/d维持。

对肥胖患者、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和正在使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的药物的患者,建议用高剂量(常规剂量的2~3倍,至少6 000~10 000 IU/d)的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缺乏,以达到血清25OHD水平在30 ng/ml以上,继而以3 000~6 000 IU/d维持。

在有"肾外"产生1,25(OH)2D的疾病(如结节病、结核病)的患者,用维生素D治疗期间,建议监测血清25OHD水平和血尿钙水平,以防止高钙血症。

对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建议酌情考虑维生素D治疗,且建议监测血清钙水平。

启动维生素D治疗后3~6个月,再检测血清25OHD水平,以判断疗效和调整剂量。

(二)佝偻病/骨软化症

预防营养缺乏性佝偻病/骨软化症需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与钙的营养。充足日照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为安全和经济有效的办法[134]。缺乏日晒时建议补充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补充剂量参见上节内容。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软化症患者给予充足的普通维生素D和钙剂干预后,常有显著疗效。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剂量参见上节内容。胃肠吸收不良的患者口服维生素D的需要量更大,或采用肌肉注射方式。建议将25OHD水平至少提高到20 ng/ml(50 nmol/L)以上,最好达到30 ng/ml(75 nmol/L)以上。应适当补充钙剂保证人体每日钙需要量。可监测血钙以及尿钙排出量以便调整维生素D剂量。

PDDRⅠ型(VDDRⅠ型)的治疗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上市之前,通常用普通维生素D 2万~10万IU/d,但效果不好且易导致体内大量维生素D蓄积。目前常采用阿法骨化醇0.5~1.5 μg/d或骨化三醇0.5~1.0 μg/d治疗,同时补充适量钙剂。活性维生素D治疗能使PDDRⅠ型佝偻病完全痊愈,患儿的生长速度趋于正常[55]。VDDRⅡ型的患者,由于体内维生素D受体抵抗,需要更大剂量的阿法骨化醇或骨化三醇,甚至需要静脉补充钙剂维持血钙稳定[57]。

FGF23相关的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治疗需要补充磷和使用活性维生素D。采用中性磷酸盐溶液补充磷,骨化三醇剂量为儿童20~30 ng·kg-1·d-1,成人0.50~0.75 μg/d,分2次服用[135]。如使用阿法骨化醇,其剂量约为骨化三醇的1.5倍。此类患者通常无需补充钙,除非存在显著的钙缺乏。治疗中需注意监测血钙磷、尿钙磷和血甲状旁腺素的水平。

(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少见的内分泌疾病,因PTH产生减少导致钙、磷代谢异常,以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伴PTH水平降低或在不适当的正常范围内为特征,临床上可表现为手足搐搦、癫痫发作,可合并颅内钙化及低钙性白内障等慢性并发症[136]。甲状腺手术是成年起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最常见病因,其经典治疗为长期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136,137,138]。

除了每日补充元素钙1.0~3.0 g(分次服用)外,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可促进肠道的钙吸收,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长期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各种维生素D制剂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的使用剂量如下[137,138]。

1.骨化三醇[1,25(OH)2D3,即钙三醇]:

常用剂量为0.25~2.0 μg/d,但也有患者需要更大的剂量。由于半衰期短,剂量超过0.75 μg/d时建议分次服用;停药后作用消失也较快(2~3 d)。

2.阿法骨化醇[1α(OH)D3]:

常用剂量为0.5~4.0 μg/d,其升高血钙的作用弱于骨化三醇,剂量大约为骨化三醇的1~2倍,半衰期长于骨化三醇,可每日1次服用;停药后作用消失约需1周。

3.普通维生素D(维生素D2或D3):

由于PTH作用的缺乏,单独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治疗时需要很大的剂量,且不同患者间剂量变异范围较大,治疗剂量1万~20万U/d,维生素D3作用或强于维生素D2。普通维生素D半衰期长(2~3周),使用剂量较大时可在人体脂肪组织内蓄积,停药后需要更长的时间(2周~4个月)才失效,因此尤需警惕高钙血症的风险。此外,对于以活性维生素D或PTH 1~84为主要治疗方案的患者,推荐每日补充普通维生素D 400~800 IU,也可根据血清25OHD维生素D水平补充普通维生素D以避免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137,139]。

4.双氢速变固醇(dihydrotachysterol):

常用治疗剂量为0.3~1.0 mg/d(每日1次),停用后作用消失时间约为1~3周。国内目前无此制剂。

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的剂量应个体化,必须定期监测血钙磷水平以及尿钙排量,治疗目标为维持血钙水平轻度低于正常或位于正常低值范围,同时避免高钙尿症。噻嗪类利尿剂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的排出,联合低盐饮食适用于尿钙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

(四)骨质疏松症

普通维生素D常作为骨骼健康的基本营养补充剂,但补充普通维生素D在不同人群中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和跌倒风险的作用尚存争议[70,71,122,140,141]。建议骨质疏松患者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日照不足者可每天补充600~1 000 IU的普通维生素D,也有研究表明对于维生素D缺乏患者每天补充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2 000 IU/d),可增加骨密度[69]。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清25OHD和PTH水平,以指导调整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17,60]。建议至少将血清25OHD浓度调整到20 ng/ml以上,最好在30 ng/ml以上,以防止维生素D缺乏引发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骨密度的降低[6,17,142]。部分研究显示,每天补充700~1 000 IU普通维生素D,能够降低跌倒风险[74]。就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不建议患者常规单次补充超大剂量(>500 000 IU/年)的普通维生素D,有研究显示其可导致老年人跌倒风险升高[143,144]。若患者血清25OHD浓度超过150 ng/ml则可能出现维生素D中毒[17]。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是经过羟基化的维生素D类似物,属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推荐用于年龄在65岁以上或合并血清肌酐清除率小于60 ml/min者。临床应用的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等[145]。活性维生素D能够增加肠钙吸收,减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抑制骨吸收,轻度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跌倒风险、减少椎体或非椎体骨折风险[77,78]。活性维生素D可以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建议骨质疏松患者服用骨化三醇的剂量通常为0.25~0.5 μg/d,阿法骨化醇的剂量为0.25~1.0 μg/d。对于明显缺乏维生素D的骨质疏松患者,必要时可予普通维生素D以纠正维生素D的营养缺乏,同时给予活性维生素D以发挥其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活性维生素D的患者,不能根据血清25OHD浓度来调整药物剂量,而可依据血清PTH水平及骨转换生化指标,来评估药物的疗效。

无论使用普通维生素D,还是活性维生素D制剂,或者两者联合使用,都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清钙及24 h尿钙浓度,根据其水平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所引发的高钙血症或高尿钙的发生,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78,145]。

艾地骨化醇(eldecalcitol, ED-71)是新型维生素D类似物,其与1,25(OH)2D相比,血清半衰期更长,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更强,使骨密度增加的幅度更明显,已在国外上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146,147]。

(五)慢性肾脏病-矿盐和骨骼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CKD-MBD)

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是CKD-MBD发生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维生素D代谢异常及CKD-MBD可发生于CKD早期,并贯穿于肾功能减退全过程,其与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合理应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有助于治疗CKD-MBD,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CKD-MBD的应用: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主要用于CKD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由于CKD-MBD患者钙、磷和PTH间关系复杂且相互影响[148]。因此应用活性维生素D时,应动态观察钙、磷和PTH变化,并综合判断[149]。目前常用于CKD-MBD的维生素D制剂主要有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和帕立骨化醇(paricalcitol)等,应用上述药物将血PTH、钙、磷等维持在目标范围。CKD 3~5期非透析患者适宜的PTH水平目前尚不清楚,需对患者PTH水平进行早期监测和动态评估,建议将升高的血磷降至接近正常范围,且避免高钙血症[149]。CKD 5D期(5期且已透析)患者PTH水平应维持于正常上限的2~9倍。

对CKD 3~5期非透析患者,如PTH水平高于正常,建议首先积极控制高血磷、低血钙和维生素D缺乏等因素。对CKD 4~5期非透析患者,当发生严重且进展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使用骨化三醇或其类似物[149]。近来研究显示帕立骨化醇对CKD非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无益,且增加高血钙风险[150,151]。鉴于维生素D类似物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其在CKD预后中的获益,且有增加高钙血症的风险,PTH水平轻中度升高可能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故建议骨化三醇或其类似物主要用于CKD 4~5期合并重度进展性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

CKD 3~5D期患者使用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如骨化三醇0.25 μg/d或阿法骨化醇0.25 μg/d或帕立骨化醇1.0 μg/d,并根据PTH、钙、磷水平调整剂量(增加或减少原剂量的25%~50%)。CKD 5D期患者,如PTH水平超过目标值或在目标范围内进行性升高,建议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0.25~0.5 μg/d或阿法骨化醇0.25~1.0 μg/d或帕立骨化醇1.0~2.0 μg/d。如使用活性维生素D并调整剂量后,PTH仍超过目标值,可间断使用较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如骨化三醇2.0~4.0 μg/次,每周2~3次,并根据PTH水平调整剂量。

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治疗前后应监测患者钙磷水平:CKD 3~5期非透析患者,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后每月监测血钙磷水平×3个月,以后每3个月1次,每3个月监测1次PTH水平;CKD5D期初始或大剂量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者,建议第1个月每2周监测l次血钙、磷水平,以后每月1次,iPTH水平在开始3个月每月监测1次,以后每3个月1次。如PTH水平低于正常上限的一半,或出现高钙、高磷血症时,建议活性维生素D制剂减量或停用。

2.活性维生素D与CKD-骨质疏松:

CKD 3~5D期患者,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甚至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股骨颈和桡骨远端低骨密度可预测CKD 3~5D期患者的骨折风险[152,153]。故建议CKD患者重视骨密度测定,以帮助治疗决策。

合并骨质疏松和(或)高骨折风险的CKD患者,可考虑使用骨化三醇或其类似物,但需结合CKD分期,并综合考虑血钙、磷和PTH水平:CKD 1~2期患者,可参照普通人群,给予钙剂联合骨化三醇或维生素D类似物;CKD 3~5期非透析患者,如PTH在正常范围,应参照骨代谢状态或骨活检结果,决定是否予活性维生素D;CKD 3~5期非透析患者,如果PTH进行性升高或高于正常值上限,建议使用活性维生素D;CKD 5D期患者,根据PTH水平,调整活性维生素D的剂量及给药方法,使PTH水平达到目标值。

(六)维生素D类似物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人工合成的维生素D类似物卡泊三醇(calcipotriol)是一种选择性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vitamin D receptor agonist),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如控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诱导表皮正常分化成熟等。其外用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银屑病、鱼鳞病、掌跖角化病等皮肤病的治疗。卡泊三醇软膏一般用于头皮、面部、皮肤皱褶处以外部位的皮损,搽剂则主要用于头皮部位病灶。卡泊三醇治疗银屑病的使用方法是取软膏/搽剂少量涂于患处皮肤,早晚各1次。一般用药2周起效,6~8周疗效最佳,可使半数以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若患者单用卡泊三醇搽剂,则每周用量应少于60 ml。当患者单用软膏,或同时使用软膏和搽剂时,每周卡泊三醇总量不应超过5 mg,按0.005%浓度计算,即100 g卡泊三醇软膏(1 ml卡泊三醇搽剂相当于1 g软膏)。

安全性方面,按照规范的方法,在合适的部位外用适当剂型、剂量的卡泊三醇不会导致高钙血症。一旦发生高钙血症,停药3天后即可缓解[154]。合并肾功能不全、与环磷酰胺合用易导致高钙血症[155,156,157]。绝大多数成人患者,每周外用100 g以内的软膏或搽剂不会引起血钙升高。卡泊三醇禁用于高钙血症者。

有学者提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外用该药应控制在3~4周、每周25~50 g以内[158]。儿童外用卡泊三醇的安全性目前尚未完全确定,故儿童外用卡泊三醇时应更为谨慎。老年患者的使用剂量可参照成人水平。

八、维生素D的安全性

普通维生素D安全剂量范围宽,人群中极少会长期使用超过最大耐受剂量的维生素D,少有因普通维生素D摄入过量导致中毒的报道[17]。生理剂量补充普通维生素D导致高钙血症的风险非常小,因此,不需常规监测血钙及尿钙。尿钙升高可能是监测维生素D过量较为敏感的指标,一般认为24 h尿钙大于7.5 mmol(300 mg)为高钙尿症[159]。由于尿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服用维生素D的人群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尿钙升高就是维生素D中毒,典型的维生素D中毒通常表现为高血钙及其相关症状,例如烦渴、多尿、呕吐、食欲下降、肾结石等[160,161,162]。

通常可通过检测血清25OHD浓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维生素D中毒。尽管不同研究间差异很大,导致维生素D中毒的血25OHD水平常在224 ng/ml(560 nmol/L)以上,其对应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多超过每日30 000 IU,且应用时间较长[163,164]。对于健康人群,25OHD水平不宜超过150 ng/ml(375 nmol/L),否则增加中毒风险。

过量补充维生素D可能导致尿钙升高,尿钙持续超过10 mmol/d(400 mg/d)可能增加肾结石和肾脏钙盐沉着的风险[165]。然而,由于普通维生素D的安全剂量范围很广,常规剂量补充普通维生素D一般不增加肾结石和肾钙盐沉着、进而损害肾功能的风险[161]。同时常规剂量补充维生素D也不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甚至可能有保护作用[166,167]。其实,维生素D缺乏和过量都可能和血管钙化的发生相关。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和帕立骨化醇等)导致高尿钙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维生素D,特别是联合补充钙剂时[168,169]。活性维生素D剂量越大,发生高钙血症的风险越高。

活性维生素D的半衰期短,一旦发现用药期间出现高尿钙或高血钙,应立即减量或停药,同时特别需要注意减少钙剂和含钙食物的摄入,血钙水平多数能很快恢复[168]。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建议在启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监测尿钙磷及血钙磷水平,此后建议每年监测2次血钙磷、尿钙磷及肾功能,以确定长期治疗方案的安全性[170]。慢性肾功能不全需持续透析的患者,无法测定尿钙磷,使用活性维生素D期间需动态监测血PTH、血钙、血磷是否控制达标,并每年监测异位钙化情况,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171,172]。

综上所述,维生素D的总体安全性好。使用常规剂量普通维生素D一般不需要监测血钙和尿钙;在长期使用活性维生素D、维生素D联合钙剂及其用于CKD患者时,则需要更加关注其安全性。

九、总结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目前已广泛用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治疗。充足日光照射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安全、价廉和有效的手段。对不能充分日照或维生素D营养不足者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健康补充剂。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临床中也常被用于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CKD-MBD和皮肤疾病等。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使用中需要注意其安全性,监测血、尿钙水平,防止维生素D中毒。尽管维生素D对钙、磷代谢调节和骨骼以外的作用被不断发现,但其在糖尿病、肿瘤、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中所需的剂量和效果尚不确定。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期待更多新型维生素D制剂和新的药物适应证被不断开发和应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