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的十二大技法,你知道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绣花有几种绣法图片 苗绣的十二大技法,你知道吗?

苗绣的十二大技法,你知道吗?

2024-07-09 17: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水牛、干农活的场面、还有反应苗族历史的画面等。

苗族刺绣还有另一大特点,是运用色彩、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度空间。例如,像挑花(也称数纱绣),是苗族刺绣特有的技法。

挑花事先取样,利用布的纹理挑绣,借助色彩和几何图案从而达到立体与平面统一的视觉效果。

既然说到了挑花技法,那么笔者就顺便说说苗族刺绣中的十二大技法!

和各位读者相互探讨,如有不对或不全的地方欢迎大家提出来,让笔者也得到进步!

第一种:破线绣

破线绣是把剪好的剪纸贴在底布上,将一根丝线破成8-13根细丝,按所剪图案进行刺绣,最后将其锁边。

破线绣整体有厚度感,针脚整齐,表面平滑、光亮,色彩鲜艳,给人一种雍容华丽的视觉感。以台江施洞的苗族的破线绣最为著名!

第二种:挑花

挑花,在黔东南汉、苗、侗、水等各个民族中流行。一般采用平挑、斜挑和十字绣几种方法,不需要用笔描绘或剪纸来辅助,根据经纬度,在底布上绣出不同的图案。

挑花具有严谨、简练和变形的艺术视觉效果。更能体现当地民族图腾、自然崇拜和民族精神。

第三种:辫绣

黔东南苗族中长裙支系和南部侗族比较喜欢用辫绣。

辫绣先取几根丝线编成辫子,把剪好的图案贴在绣布上,将编好的丝辫子按图案由外而内平整铺就,另取一丝线将它钉牢成图。

辫绣表面针向规则,图案朴实。

第四种:邹绣

邹绣是在辫绣的基础上,把丝辫子挤压合拢,按图案钉牢,产生特殊的平面方位。

邹绣显得粗犷原始,色彩搭配大胆、新颖、粗而不俗,如同浮雕,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一般在台江,雷山交界的苗族支系中流行。

每第五种:锡绣

锡绣是黔东南剑河县的一个苗族支系独有的绣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殊性。

首先把锡条按图案订上去,然后采用红、蓝、紫、绿四色线用平绣的方法镶嵌,形成对称匀称的精美图案,产生一种独特的金属效果。

目前锡绣已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六种:平绣

平绣是苗族刺绣中最普遍的针法,一般只要在绸缎或绣布上绣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不需要描绘或数纱等繁杂的工序。平绣具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形式活波的视觉效果。

第七种:缠绣

缠绣是苗族与侗族、水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具体体现,主要在侗族地区居多。缠绣是把线在轴线上缠绕,然后按想象或描绘好的图案进行刺绣。具有强烈的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效果。

第八种:贴布绣

将选好的各种颜色的原材料剪成需要的图案贴在布上,再从图案周围用丝线钉在绣布上。贴布绣具有醒目,粗犷的效果。使主题更为鲜明,是黔东南少数民族都喜欢的刺绣手法。

第九种:割花

割花是近现代常采用的刺绣技术手段,它用插针形式让绣线裸露,以剪刀进行修剪,使刺绣图案突出具有强烈立体感。

割花是当地民族刺绣融合汉族刺绣技术而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效果。

第十种:挑织

挑织是贵州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工艺,围绕纱线经纬度进行图案刺绣和编织,构图古朴,原始,技术精湛。

丰富的挑织技术藴藏了歌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原始宗教信仰,表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理念观点。

精美的挑织寄寓了民族精神和向往,代表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内涵。

除了以上十种刺绣技法以外,还有打籽绣和马尾绣两种,共十二种技法。

蜡染、枫香染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蜡染、枫香染也是属于刺绣技法之一。

蜡染、枫香染是黔东南少数民族重要防染印染技术之一,主要流行于凯里周边、麻江县河坝等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蜡染、枫香染为纯手工操作,程序复杂,图案多为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变形的鸟、龙、人形象。表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民族图腾和生殖崇拜,更加体现了黔东南蜡染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苗族刺绣技法独特,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苗绣质朴而自由的表现形式是真正的“道法自然”苗绣纹饰、选材的丰富源于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文饰有他们对传统的传承。有对自然的模拟,有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超时空归纳。万物同出一源,所有美的事物都是被归纳和认可的。所以天与地,山与水,世间都可以同出一图,可以相互渗透。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形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

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该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尤其是苗族的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多学习。让先辈们技艺让本民族的文化得以流传!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三苗网立场!

图文来源:黎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