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再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绣花新工艺名称 传承.再现

传承.再现

2023-10-31 1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品名称:“苗”布可言

赛事名称:“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奖 项:金奖

获奖学生:杨岳

指导教师:贺阳

时 间:2017.10

作品名称:归畲

赛事名称: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

奖 项:最具市场潜力设计师(最高奖)

获奖学生:刘思彤

指导教师:贺阳

时 间 : 2018.4

灵感来源 :《归畲》意在回归自然回归传统,想要表达的是返璞归真。当今的一些工厂机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不断的缩小时间差。在这样的一个年代,手工也显得格外珍贵。畲族传统手工艺也是畲族的吉祥物是编织的花带,其编织工艺的传承完全是靠口传身授,濒临失传。我的《归畲》作品灵感主要根植于畲族的编织工艺。将畲族花带的编织特点放大化,结合现代审美将畲族姑娘传统编织手法工艺做了转化。

作品名称:笔墨·丹青

赛事名称:“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奖 项:银奖

获奖学生:刘柳

指导教师:贺阳

时 间:2017.10

灵感来源:“新中装”不仅仅是在于其“传承”上的意义,更在于“创新”与“发扬”。本系列的灵感来源于国画中的“留白”,国画素材取自于于父亲所画的国画作品。也由此向老一辈书画家们“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名利,潜心书画的精神致敬。“留白”即是“无”的表现。哲理中说“道以无为大,大而无所容“。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虚中之实,每在布置外之意境。立体工艺部分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剪纸工艺,二者相结合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作品名称:流转

赛事名称:第十一届“迪尚”中国时装设计大赛

奖 项:银奖

获奖学生:刘柳

指导教师:贺阳

时 间:2017.5

灵感来源:“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本系列吸取了苍鹰的纹理作为装饰纹样,与山川河流元素相结合。层层寖染,通过热转印、手工刺绣、贴布绣、珠绣、激光镂空等表现技法。塑造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面料选用舒适且美观的棉麻提花面料,搭配特殊肌理面料,具备时尚感同时兼具市场流通性。

作品名称:迹忆东方

赛事名称:“丝绸女神杯”2019中国丝绸服装创意设计大赛

奖 项:银奖

获奖学生:房蕾

指导教师:贺阳

时 间:2019.9

灵感来源:经历历史的沧桑,福州古居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和民俗视觉美学价值。墙身多为白色青砖,层层垒砌,图案变化多端,疏密有致,富有动感,工艺精心设计,象征着吉祥、祝福、镇宅之美好寓意。此系列以白色为主,深浅不一的灰色进行搭配,通过印花、印染、空气绣、贴布绣与真丝面料相结合。

作品名称:璞玉

赛事名称:欧柏兰奴“梦想之星”公益计划邀请赛

奖 项:银奖

获奖学生:刘柳

指导教师:贺阳

时 间:2016.10

灵感来源:璞,古人是说蕴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更加富有含蓄的韵味。也可比喻尚未为人所知的贤才。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优雅。利用璞玉未雕琢的自然形状来表现服装的廓形,根据璞玉的纹理和淡雅的色系,利用数码印花和各种手工褶皱工艺结合进行面料改造,运用玉石原石的点缀和3D打印制造丰富的立体效果塑造出一种含蓄内敛的服饰风格。

传承.再现——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参赛作品集(上)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民族服装装饰研究》、《民族服饰工艺研究》、《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等。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email protected]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