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他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给我看红领巾怎么画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他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他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2024-06-29 21: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韶山。毛主席来到当地一所学校里,和学校的少先队员们拍了一张照片。

图片中毛主席身上穿着白衬衫,脖子上血红色的红领巾分外醒目,面容慈祥和蔼。而在毛主席的身边,围绕着很多孩子,他们相拥环绕,整个结构十分独特。

图/照片《毛主席系上了红领巾》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毛主席左右两边,分别站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诗人臧克家形容这张照片是“仿佛听出声音”,多年后,这张照片上醒目的两个人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主人公就是毛主席身旁的男孩蒋含宇和女孩彭淑清。到底是什么样的缘分能够让二人为毛主席系上红领巾?又是什么样巧合的命运让二人结为夫妻?

关于当时的故事,我们逐步厘清。

“重要首长要到学校来”

40多年前,蒋含宇还是一个天真灿漫的少年郎,彭淑清也是一个扎着两个羊角小辫、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韶山人杰地灵,再加上二人对待学习都分外孜孜不倦、努力上进,二人的学习成绩都十分要好。同时,二人都加入了少先队。在少先队里,蒋含宇是少先队大队长,彭淑清是少先队委员。

图/毛主席回到韶山

二人正在教室上着课,就见少先队的老师将二人叫了出来。可见这件事情的急迫和重要。

到了少先队办公室,老师交代二人:“明天有个非常重要的首长要来,你们二人要给首长献花,要陪伴首长视察。”

蒋含宇和彭淑清二人相望了一眼,马上点了点头,大声说:“没问题!”

韶山本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经常有全国各地的领导来韶山进行考察,韶山学校经常是领导们考察的第一站,以往蒋含宇和彭淑清也担任过给领导们献花的任务,所以二人并不胆怯。

不料老师的话还没说完。

“献完花之后,你还要给首长赠送红领巾并为首长戴上红领巾。”辅导员老师望着蒋含宇说。

红领巾自己系了几百次了,可是给别人戴,给这么重要的首长戴,还是从来没有过的。蒋含宇心中这样嘀咕着。

图/二人与毛主席的合影

面对挑战,蒋含宇还是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蒋含宇干脆利落地对辅导老师回答道:“老师,我们俩一定把这个任务给完成好!”

等到老师走后,蒋含宇对彭淑清说:“这个重要的首长会是谁呢?”

彭淑清也是一脸茫然。

细心的蒋含宇回想着辅导员老师喜不自胜的表情,再加上韶山可是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学校的前身又是杨开慧烈士开办私塾的地方,肯定是毛主席要来韶山学校了!

蒋含宇将自己的分析说给彭淑清听。二人一致认为,肯定是毛主席要来了!说罢,二人都激动不已,像两只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往学校大队部练习准备去了。

蒋含宇在之前并没有给别人戴过红领巾,虽说戴红领巾的方法蒋含宇已经不能再熟悉了,可是给别人戴上红领巾,所有的动作都是相反的,难度是一定的。

并且给首长佩戴红领巾的时候,还不能太过于缓慢,不能让首长长时间弯着腰,要用最好最快的速度给首长系上最完美的红领巾。

图/毛主席亲手提名——韶山学校

蒋含宇一遍遍在大队部练习着系红领巾的动作,在自己的努力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蒋含宇终于厘清了反动作,已经能够为别人系上红领巾了。

可蒋含宇对自己的进步还是不满足。自己花费的时间太久了,还是要压缩时间。想到这里,蒋含宇手中的动作愈加不敢停下...

蒋含宇在大队部反复练习着,一直练到自己的胳膊都没有知觉了,动作也十分娴熟了,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少了之后,才满意地停下休息。

全校有700多名师生,但唯独挑选了二人,给毛主席近身送花、系红领巾,这是多么伟大的荣耀啊。

一想到自己将要给伟人系红领巾,蒋含宇身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回家路上、躺到床上,脑海里还全都是兴奋。蒋含宇一遍遍在脑海中回想起系红领巾的步骤,心里思索着:这可不容有任何的差错啊!

在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当中,蒋含宇欣然入睡,等待着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悄然间,一根无形的红线也在缓缓来临。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第二天上午,毛主席从故居向着韶山学校的方向来了。蒋含宇和彭淑清焦急激动地在大门口等待着。

彭淑清害怕花朵一会儿蔫了,一直在旁守护着花朵。直到毛主席到来的半个小时前,才把花摘下来。这一切都是对毛主席的用心啊。

图/蒋含宇在为毛主席系红领巾

毛主席离学校越来越近了。终于,毛主席的身影出现了!蒋含宇、彭淑清就像两只雀跃的小鸟飞奔到毛主席面前,把两束还带着露珠、新鲜满是香味的花朵献到了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微微低下身子,接过鲜花,放到鼻下轻轻嗅了嗅。闻着家乡特有的芬芳,毛主席的内心十分感慨,眼眶已经微微红了。

毛主席微笑的看着蒋含宇和彭淑清,问他们:“几岁了?上几年级?”

蒋含宇和彭淑清满怀兴奋地回答着毛主席的问题,口齿清晰,逻辑整齐。

听完二位同学的回答,毛主席心中十分开心,简短寒暄之后,就带着两个孩子,向学校门口走去。韶山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校门口两边,欢迎着毛主席的到来。毛主席与他们一一握手,整个场面十分温馨。

毛主席站在韶山学校门口,看着自己亲手给学校题写的校名,主席感慨着:“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毛主席与教师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人们簇拥着毛主席走到校园的斜坡上——毛主席要在这个地方跟全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合影。

站好位置后,蒋含宇从容解下自己佩戴的红领巾,敬献给毛主席,把鲜艳的五星红旗佩戴到毛主席的胸前。

毛主席看着给自己系红领巾系的无比熟练的蒋含宇,连连点头。随之打趣问蒋含宇:“你这红领巾还要不要?”

蒋含宇“大气”回答道:“就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听到蒋含宇的回答,十分开心,开怀大笑说道:“我也是一名少先队员了!”

一时间全场掌声雷动,大家都开心笑起来。毛主席身边的秘书赶忙拿起相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时刻。

图/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这张照片在之后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许多报纸也纷纷转刊,后来这张经典的照片被编入到了小学课本里。

蒋含宇和彭淑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二人的任务结束了,可二人的情缘还在悄悄进行着...谁都不会料到,在多年以后,二人会结为夫妻,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彼此坚守,做对方最强劲有力的支撑。

这是毛主席牵的红线啊

为毛主席系上红领巾之后,二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考上北京的大学,要“离主席近一点”,呆在主席身边。

中学毕业后,二人以优异的成绩前往湘潭一中学习,并且分到了一个班里。

三年过后,蒋含宇考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彭淑清则考入了北京石油学院攻读炼油机械。至此,二人终于圆了大学梦。

图/二人的结婚照

大学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尽管二人的学业功课都很重,但在闲暇之余,二人会经常相约聚会。老乡加同窗的情谊让二人越走越近...

朦朦胧胧之中,双方都对彼此渐生好感。到了大学三年级,二人终于向彼此表明了心迹,走到了一起。

1968年,二人大学毕业,并都被分配到了辽宁省工作。虽说同在辽宁省,可二人分配的工作地点相隔200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这实在是很远的距离。

二人都是年轻有担当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中更多的是对于工作的负责,二人不能够时常见面,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整整两年半的时间,二人才见了3次面。

工作稳定之后,二人才同意共同结婚,走入婚姻的殿堂。在1971年1月份,二人结婚了。贫苦的年代,二人没车、没房,婚礼仪式很简单。彭淑清来到蒋含宇的单位,暂借一位军人的家作为临时的新房。

图/如今的蒋含宇和彭淑清

二人的结婚礼物很实用,双方各自一双单鞋,一条新床单,一个新枕头就是全部了。条件是艰苦的,可是二人的心意才是重要的,才是明了的。

借着结婚的由头,二人在一起待了两星期左右的时间,可彭淑清的心中还惦记着锦西的工作,蜜月假期还没有结束,就回到了工作地点。

彭淑清一心全给了工作,湖北炼油厂筹建,要从全国抽取技术骨干前去支援,此时的彭淑清已经怀有几个月的身孕,可依旧踊跃报名参加。

一路的奔波让彭淑清的身子不堪负荷,刚到荆门,彭淑清就早产了。但是彭淑清没有过多休息,身体一回过神,就赶忙把孩子交给母亲,自己提着小木箱去单位报道。

新建的工厂条件很是恶劣,单位领导考虑到彭淑清的身体状况和丈夫也不在身边的家庭状况,就提议彭淑清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工资照发。

可彭淑清一心记挂着工作,不愿意离开,更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耽误工作的进程,就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图/蒋含宇和彭淑清

就这样,彭淑清留在了炼油厂,投入到了艰苦的工作当中去。

彭淑清不怕艰苦,永远有一颗为国家奋斗的决心。昔日毛主席的教诲历历在目,彭淑清明白,自己的深厚,是国家建设,这远比自己的家庭幸福更为重要。

夫妻恩爱,岁月共坚守

没有丈夫在身边,孩子又小,母亲也年纪大了,自己的工作也十分忙碌。这以上任何一点,都足以让女性崩溃,可彭淑清一个人,拖家带口,辛苦支撑着。

在妻子生产之际没有陪伴在身边,这一直都是蒋含宇的一块心病。但是蒋含宇明白,自己在辽宁的工作不能丢啊,国家是大,家事是小,这是蒋含宇和彭淑清二人共同的主张,二人也在深深践行着。

彭淑清住的地方是工地临时搭建的棚子。寒冬腊月,实在是寒冷,到了最冷的时候,大风直接把棚子上的芦苇顶都给掀翻了,寒冷的冬夜,刺骨的寒风不住地钻到身子里,整个人都战战兢兢。

这样的夜晚,彭淑清只得和母亲两个人一同修葺屋子。即使生活条件如此困苦,彭淑清也没有说过一句苦,喊过一声累。

彭淑清在年老之后接受采访时说道:“日子很苦,真的很苦,但只要想要毛主席的淳淳教诲、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对自己的支持,有些事撑一撑也就过去了。”

两年后,丈夫蒋含宇的工作被调到了荆门,二人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过上了相对圆满的日子。

二人一直像在读书时候那样,相互打气、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不忘记的就是毛主席当年的音容音貌,以及毛主席所说过的话——“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干出一份成绩。”

多年的生活,二人相濡以沫,不忘初心。向毛主席献上花束、给毛主席系上红领巾、站在毛主席身边合影一直都是二人终生难忘的事情。

图/二人和照片的合影

在二人成家后的几十年来,家中的客厅中始终悬挂着当年那张珍贵的照片,二人时常在家中伫立欣赏,这就是毛主席带给人民的力量。

从少年到老年,二人都站在毛主席身边,像当年那样,笑意盈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