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萍图美育展第22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属于什么类型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萍图美育展第22期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萍图美育展第22期

2023-04-23 04: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肖像画中的表情诞生始于杨·凡·艾克之后的时期。下面让我们来欣赏由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杰出的画家让·富凯 (Jean Fouquet,1420一1481) 创作的《宫廷小丑戈内拉》。

让·富凯 宫廷小丑戈内拉 1445

The Court Jester Gonella

木板油画 36cmx24cm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据记载,戈内拉是意大利北部费拉拉宫廷的一名小丑。画中的他双臂交叉,脑袋微微倾斜,仿佛正注视着我们,嘴角隐隐浮现出笑意。这一笑容与其说体现了人物当时的情感,不如说是暗示了小丑这一职业作为小丑的代表性特征,画家这才选择了与之相称的笑脸表情。不过这笑容并不能让观赏者感到心情舒朗,而仿佛是画中人在挑逗我们,充满了讽刺意味。这样的笑才是小丑独有的标志性微笑。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肖像雕刻,因为这正是可爱孩童的笑脸迅速出现的领域。

其中的代表作当属德斯德里奥·达·塞蒂尼奥诺 (Desiderio da Settignano,1428-1464)的《大笑的男孩》。

德斯德里奥·达·塞蒂尼奥诺 大笑的男孩 约1460/1464年

Laughing Boy

大理石雕塑 33×21.5cm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似这般大幅咧嘴笑的表情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塞蒂尼奥诺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情塑造了若干孩童的头部塑像,将他们的天真无邪展现得一览无余,《大笑的男孩》便是其中之一。这位男孩笑容中的含义也同样可以说是幸福的象征,同时又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也就是说,委托人期待肖像画中出现某种表情,而当“被期待的表情”是笑容时,肖像画中的笑脸便应运而生了。

蒙娜丽莎 是否在微笑?

《蒙娜丽莎》在微笑的早期记载见于描写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苑名人传》中的《莱昂纳多·达·芬奇传》,该书于达·芬奇去世后不到半个世纪出版,作者为艺术家乔尔乔·瓦萨里 (Giorgio Vasari,1511-1574)。

依此文献,据说达·芬奇为了得到蒙娜丽莎 (丽莎夫人之意) 的微笑,又是奏乐取悦她,又是唤来小丑营造欢乐的气氛。他这么做是为了竭力避免通常肖像画带有的“赋予绘画忧郁情绪”之感。最终,《蒙娜丽莎》彰显出了“人性之上的神性”,愈发栩栩如生。

由小丑逗笑的把戏而产生的“神性”不免有一丝怪异,而高高在上的“神性”与亲临眼前的“栩栩如生”也显得相互矛盾,因此笔者无法完全采信瓦萨里的记述,但可以相信的是,当时的人们看出了《蒙娜丽莎》在微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肖像画在当时一般被认为带着“忧郁的情绪”。因为直至16世纪初叶,肖像画中的人物依然一脸严肃,神情冷漠。

那么,《蒙娜丽莎》究竟为何面露微笑呢?

在达·芬奇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微笑并不是《蒙娜丽莎》的所独有。《伯灵顿宫草图》中的圣母与圣安妮脸上浮现的微笑,其魅力同样足以匹敌《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达·芬奇 岩间圣母 1483-1486

Virgin of the Rocks

木板油画 199cmx122cm

卢浮宫

此外还有《岩间圣母》画面右侧的天使、《 柏诺瓦的圣母》等。微笑的人物像有着天然的魅力,这可谓达·芬奇笔下的人物像最富魅力的特点之一。

虽说是人物像,但除了《蒙娜丽莎》以外的人物全是圣母、圣人、天使等神圣的存在,而在此背景下,瓦萨里会把微笑解读成带有“神性”也情有可原。

列奥纳多·达·芬奇 伯灵顿宫草图 1499

Cartón de Burlington House

纸板素描 104.6cmx141.5cm

英国国家美术馆

尤其是《伯灵顿宫草图》的画面中央上方,圣安妮凝望圣母的微笑中流露的神秘感,散发着一种远离尘世的魔幻魅力,令人惊叹。瓦萨里会用“神性”一词来形容《蒙娜丽莎》的微笑,或许正是因为他谙熟这些画,把《蒙娜丽莎》的微笑与圣母等圣人的表情联想到了一起。

列奥纳多·达·芬奇 柏诺瓦的圣母 1475-1478

Madonna Benois

布面油画 49.5cmx31.5cm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让我们再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是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美的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式的精彩评论,美人论自然也不会被遗漏。

这些美人论中就有饶有兴致地讨论女性微笑的文章——16世纪的意大利文人阿尼奥洛·菲伦佐拉 (Agnolo Firenzuola,1493-1543)的《女性之美》。

这篇文章认为,女性嘴角浮现的微笑会变为“天堂的样子”。此处使用的也是与“神性”相同的不染俗尘的赞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似乎往往能感知微笑中的神秘气息,而女性的微笑更是传达“内心的平静祥和”的甜美使者。微笑不单体现了她内心的安乐,更蕴含着某种甘美的意味,更有尽情礼赞的措辞,形容微笑是“清朗灵魂之光辉”。一抹微笑竟承载着如此琳琅满目的赞美之词,真叫人意想不到。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做丈夫的自然知晓女性的微笑会获得如此盛赞,因为微笑的女性会被视为美女的典型。或许也正是这个缘故,《蒙娜丽莎》才会被添上微笑吧。焦孔多现实中的妻子丽萨是与“高贵”一词无关的少女,所以焦孔多渴望借助擅长描绘微笑的画家达·芬奇之手,通过这一幅肖像画将其塑造成一位高雅的上流社会女性。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微笑成了“高贵”女性的附加属性,才被加到了肖像画中。

PART 02

耶稣基督的笑容

我们似乎未曾见过面露笑容的耶稣像,这里说的不是圣婴耶稣,而是成人耶稣的笑容。

《圣经·新约》的《路加福音》第六章二十至二十五节中写到: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

以此为依据,人们断章取义地解读《圣经》,将笑与不幸联系到一起,极力宣扬否定笑容的理论,逐渐奠定了耶稣像没有笑容的基调。但是,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后,我们能逐渐在画中看到圣婴耶稣的笑容。

下面我列举14世纪意大利画家西蒙·马丁尼 (Simone Martini,1284-1344)的作品《基督在圣殿中被发现》作为没有笑容的少年耶稣画像的典型。

西蒙内·马丁尼 基督在圣殿中被发现 1342

Christ Discovered In The Temple

布面油画 49.5cmx35.1cm

利物浦沃克美术馆

画中的少年耶稣表情十分严肃,丝毫没有笑意。当时意大利绘画的中心在中部托斯卡纳地区的城市佛罗伦萨和锡耶纳,而西蒙·马丁尼就属于锡耶纳派画家。“圣家庭”这一主题通常描绘的是圣母、圣婴和耶稣在人间的父亲约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情景。同普通人的家庭一样,圣家庭也有属于日常生活的平凡幸福,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也能像神的家人一样,拥有永恒的幸福乃至救赎,画像所要传达的就是这样的信仰。

然而,在马丁尼的这幅作品中不但感受不到幸福的气氛,甚至就像我们家庭中时常发生的那样,展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对立。画中的圣母温和地谆谆教导,而圣子却态度坚决地反抗着。他双臂交叉,神情严肃地望着圣母,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他”母子二人之间的气在说:“母亲,别再认为你什么都懂了。氛异常凝重。而父亲约瑟则有些不知所措地站在母子中间翰旋,竭力维持和睦。他把头转向圣子,右手指向圣母。这番情景像极了现代家庭的一面镜子。

画作描绘的正是《圣经》中记载的场景,出自《路加福音》第二章四十二至四十九节。让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当他十二岁时,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稀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稀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地来找你。”

“我父的家里”指的就是神殿,耶稣明确地宣告了自己就是神的儿子。这也是对自已现世母亲的独立宣言。所以说,马丁尼画中少年耶稣冷漠的表情与神之子的身份相称,代表着与亲昵的凡间亲子关系的诀别。

从这个角度想,身为神之子的耶稣自然是不笑的。可以说少年耶稣种种严肃的表情,是正述说着他对将来被钉上十字架牺牲以救赎人类命运的自觉。

罗伯特·坎平 防火栅前的圣母子 1430

The virgin and child before a firescreen

木板油画 49cmx63cm

英国国家美术馆

画中的圣母抱着圣婴坐在长椅前。椅子的位置很低,并非高高在上的宝座,因而被人们称作“谦逊的圣母子”。原本高不可攀的圣母在这幅画中却显得如此平易近人,被圣母抱在怀中的圣婴耶稣举起左手望向我们,脸上露出一抹开朗的微笑。

仔细看马利亚乳房的细节,可以看到渗出的乳汁。尽管耶稣没有在吃奶,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形式属于“授乳圣母”的类型。然而在12世纪左右,圣母的授乳又出现了颇有意思的解释。

这一说法来自圣伯尔纳铎 (Bernard of Clairvaux,1091-1153) 经历的幻视。在12世纪前半叶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天主教神学的领袖之一,西多会修道院院长圣伯尔纳铎在献上祷告时突感唇干舌燥,此时圣母出现并挤出自己的乳汁滋润了他的双唇。

神秘主义者圣伯尔纳铎遂宣扬圣母的乳汁比葡萄酒更加甘美,散发着最迷人的香气,是向众人施予恩泽的象征。

就这样,圣母的乳汁变得可以滋润信仰虔诚之人的双唇。这样看来,或许《防火栅前的圣母子》中从圣母乳房中渗出的乳汁不仅是为了哺乳圣婴,更是为了吸引来到画前的祈祷之人,滋润他们的双唇。

杰勒德·大卫 圣母子和牛奶羹 1510-1515

Madonna and Child with the Milk Soup

布面油画 41cmx32cm

热那亚新街博物馆

画中的圣母左手搂着耶稣,右手用汤匙舀起牛奶。如此似水柔情的圣母是画家最引以为豪的人物表现。圣婴的右手倒握着汤勺,似乎想自己舀牛奶喝。这个样子自然是喝不上牛奶的,但动作着实惹人喜爱。耶稣的脸上露出像是微笑,又像是受到好奇心驱使的微妙表情,但这一表情无疑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从桌上的食物和床边的书可以看出,这幅圣母像就是市民家庭中母子形象的写照。

把表现在如此充满爱意的环境下养育圣婴耶稣的绘画挂在家中,孩子看到画就能苗壮成长。借助多米尼奇的教育论,圣母子图等宗教画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市民的家庭生活之中。从用途上来说,圣婴耶稣的表情自然是为了引导看画的孩子露出甜甜的微笑。

拉斐尔 卡尼吉安尼圣家族 1507

The Canigiani Holy Family

木板油画 131cmx107cm

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画面前方的圣婴耶稣炯炯有神地望着比自己年长半岁的施洗者约翰,微笑着向他递上写有铭文的细带和骆驼皮衣。而约翰则一脸好奇,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耶稣。画面右侧的圣母向两个婴孩投去充满爱意的温柔目光,脸上露出令人陶醉的微笑。身后站着的约瑟同样深情地注视着众人,但表情更为冷静。约翰的母亲伊丽莎白张口望向约瑟,仿佛在向他询问什么似的。这一主题不正呼应了多米尼奇的话吗?多米尼奇曾经如此说道:

孩子们会将施洗者约翰当作自己的榜样,所以要让他们看到幼年约翰的绘画。施洗者约翰儿时就去到荒野,同小鸟玩耍,吸食花蜜,困了就躺在地上睡觉,过着亲近自然的生活。所以说,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下成长是极好的。让孩子们看到圣婴耶稣与施洗者约翰相亲相爱的画面,效果就更好了。

拉斐尔 尼科里尼-考佩尔圣母 1508

The Niccolini-Cowper Madonna

木板油画 80cmx75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在《尼科里尼-考佩尔圣母》中,拉斐尔画中标志性的微笑更加明了。圣婴坐在圣母膝盖的坐垫上,正望着我们露齿微笑,如此彻底的笑容就算是在拉斐尔的画中也极为罕见。圣婴的左手伸向圣母的胸口,似乎示意他想喝奶。圣母的手轻轻地按在胸前,向圣婴投去温柔的目光。圣婴注视观画者的形象常见于拉斐尔的半身圣母子画像。这幅画中的耶稣仿佛在照镜子般凝视着赏画之人。我们可以再次搬出多米尼奇的观点,孩子们受到画中笑容明朗的圣婴耶稣的视线引导后,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吧。

主张耶稣不笑的天主教在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也接受了肯定人生的明朗笑容。我们可以从画中的笑容里感受到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赞歌。

PART 03

追逐微笑的画家——哈尔斯

哈尔斯生前一直寂寂无名,直到去世后才开始被重视,被公认为17世纪仅次于伦勃朗的荷兰艺术家。生活的不幸难以抑制哈尔斯对快乐的追求,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兴高采烈,就像现代的相机“抓拍”一样,他极其善于捕捉人物的瞬间神态,让人物内在情绪与心理在笔下再现,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耐人寻味,充满了感染力。他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瞬间捕捉人物神态、性格的能力,让各色人物的瞬间微笑凝固在他的作品之中,他被誉为最擅长描绘笑容的画家,有着“追逐微笑的画家”的美誉。

弗兰斯·哈尔斯 大笑的男孩 1624-1625

Laughing Boy

木板油画 直径29.2cm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弗兰斯·哈尔斯 隆美尔壶演奏者 1618-1622

The Rommel Pot Player

布面油画 106cmx80.3cm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这幅画中微笑的隆美尔壶演奏者,被一群有趣的孩子聚集在他周围向他提供硬币。孩子们喜欢这种卑微的乐器发出的令人震惊的声音,这种乐器是由猪膀胱伸展在一个装满水的陶罐上制成的。一根芦苇被绑在膀胱中间的一个小口袋里,上下移动以产生隆隆声。隆美尔壶由贫穷的街头音乐家演奏,与四旬期前的忏悔节庆祝活动特别相关,这里由男人穿的傻瓜狐尾巴表示。

《 隆美尔壶演奏者》是最早令人信服地描绘儿童活泼和快乐表情的画作之一,在这里 哈尔斯用独特的轻快笔触传达出来。

弗兰斯·哈尔斯 阿卡迪亚风景前的已婚夫妇肖像

约1622年

Portret van een stel in een landschap

布面油画 140cmx166.3cm

阿姆斯特丹美术馆

这可能是艾萨克·亚伯拉罕斯·马萨和比阿特丽克斯·范德兰的婚姻肖像,约作于1622年。哈勒姆商人艾萨克·马萨(Isaac Massa,1586-1643 年)和前市长的女儿贝娅特丽克斯·范德莱恩(1592-1639 年)在 1622年4月25日结婚之际绘制了他们的肖像。

画中的新婚夫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娘的结婚戒指按照当时的习俗戴在右手食指上,醒目地展示着。弗兰斯·哈尔斯将各种爱的象征融入了画作中。例如,左边的矛蓟被称为“人的忠诚”。新娘脚下的常春藤也象征着忠诚:女人紧紧抓住丈夫,就像常春藤紧贴墙壁一样。缠绕在树上的藤蔓也有类似的含义。

哈尔斯 微笑的骑士 1624

The Laughing Cavalier

83x67.3cm

华莱士收藏馆

有一则关于哈尔斯的故事是对他绘画天才的最好诠释:

贫困颓废的哈尔斯终日泡在酒馆里逃避现实,他举止粗俗,衣着褴褛,还经常酗酒闹事,但是人们因为他的才华都非常尊重他,称他为“画家先生”。一次在酒馆买醉时,打了前来找寻自己的妻子,旁边的一位骑士抱打不平,与哈尔斯起了冲突。在众人的劝解下,骑士放过了哈尔斯,但是对这个“酒鬼”出言嘲讽,尽显鄙夷的神色。骑士的神态触动了哈尔斯创作神经,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画具,飞快地在画板上描绘出骑士那瞬间讥讽的笑容。骑士看后大为惊讶,被哈尔斯的绘画才能深深折服,他诚恳地向哈尔斯道歉,并与哈尔斯把酒言欢,这就是这幅著名的肖像画《微笑的骑士》的由来。

哈尔斯还经常画开朗的孩子,演奏乐器的人。

弗兰斯·哈尔斯 抱鲁特琴的男孩 1625

Boy with a Lute

布面油画 72.1cmx59.1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受荷兰卡拉瓦乔风格画家如Gerrit van Honthorst和Hendrick ter Brugghen的启发,哈尔斯在1620年代中后期画了许多无忧无虑的音乐家的画作。

弗兰斯·哈尔斯 长笛少年 1627

Singing Boy with Flute

布面油画 61.9cmx54.5cm

柏林老国家美术馆

在这幅头肩肖像画中,一个男孩右手拿着长笛。他的头微微向一边倾斜,似乎在听他的音乐声——举起的左手强化了这一意图。

弗兰斯·哈尔斯 弹鲁特琴的小丑 1625-1626

Jester with a Lute

布面油画70.5cmx61.9cm

卢浮宫

年轻人的上半身被置于背景的中央,他在演奏鲁特琴。哈尔斯将他安置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框架内,人物像是从画面中浮现。使人强烈地感觉到卢特琴手在移动,他的头和肩膀向着不同的方向扭动。画中人物的身份不得而知,他看上去像是一位巡回演出的流浪乐手。他扮演的丑角让人感到他非常快活,他古雅的服饰又让人感到他是一位喜剧人物。

一抹俏皮的、也许是讽刺的微笑掠过了鲁特琴手的整张脸,给予他巨大的生命力。这种自然的笑容表明画家对真实人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他的其他几幅作品中也看到过这位模特儿。当时,肖像画委员会规定肖像画的对象仅限于上层社会的贵族、中产阶级或文人。而下层阶级的“小人物”,如农民、欢乐的喝酒人,或穿戴邋遢的妇女显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事实上,哈尔斯的这些肖像画属于风俗画,往往把它们作为对一时的欢愉和随之而来的危险做出道德评判的手段。

弗兰斯·哈尔斯 吉普赛女郎 1626

The Gypsy Girl

木板油画 58cmx52cm

卢浮宫

这幅画的标题是订画的主顾命名的,有些误导。实际上,画中人物是一个妓女。为这种放荡的人作画在当时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一种挑战,在哈尔斯的作品中也极为罕见。自1626年开始,画家明显地受乌特勒支的卡拉瓦乔画派的影响,尤其受洪霍斯特的影响。虽然这段时间短暂,却十分美妙。

哈尔斯沿用卡拉瓦乔的传统主题,描绘一个俏皮快活的妓女形象。她的头发蓬松地披散在肩上,眼睛斜睨,衣服很普通,领口开得很低,珊瑚红色的紧身胸衣托起了胸部。这名女子有着粉红色的脸颊,贪婪的嘴唇和滑在额头上的头发。她的背后是矗立的岩石景观,多云的天空中模糊的背景表明这是一幅室外肖像画。人们不禁要问,她是算命女郎还是妓女?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性感快活的女子。

这幅画属于“自然肖像画”的范畴。在这幅作品中,用光和用色的丰富,表明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领悟。成功地运用油彩成为表达主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哈尔斯在此时遇到财政困难,但是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作画。这幅作品也像其他作品一样,都充斥着轻松愉快,充满幽默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潜台词是,我们无助,但是我们可以自娱自乐。这就是哈尔斯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吉卜赛女郎》与《快乐的豪饮者》《微笑的骑士》等作品一样,展示了画家随遇而安、无忧无虑、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当然,这种不迎合王公贵族审美趣味的作品,也可能是导致哈尔斯财政拮据的主要因素之一,哈尔斯的这种人生理念似乎也成功地传给了他的著名学生朱迪•莱斯特,学生的许多作品的风格几乎无法与他老师的作品风格相区分。

PART 04

维米尔笔下的迷人微笑

纵观维米尔一生创作的作品,我们会发现画中的笑脸非常多。包括微笑在内,有《持天平的女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情书》《写信的女子》《写信的太太和女佣》《老鸨》《军官与微笑的女郎》《女子和鲁特琴》《端着酒杯的少女》《吉他演奏者》等十余幅作品。维米尔现存被认定为真迹的作品有35幅,粗略估计有笑脸的作品大约占总数的1/3。

约翰内斯·维米尔 持天平的女人 1664

Woman Holding a Balance

布面油画 39.7cmx35.5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画面中的女子面带微笑,静静地站在镜子前,像是麦当娜。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镶了黑框的《最后的审判》,代表着基督关注人们的精神境界,并做出评判。警告观众,保持节操,最后的审判在等着你。人死后,其灵魂都要接受称重的。女人面前的桌上放着一些珍珠、金链等珠宝,代表着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女子用纤细的手指高高举起空空如也的秤,她在称精神的重量,而不是物质的分量。画家将人物描绘得宁静、优雅,向善之人的未来生活都会是节制的,并且期待着上帝最后的审判。

约翰内斯·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665-1666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布面油画 44.5cmx39cm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这是维米尔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甚至被称为是”维米尔的蒙娜丽莎”。画中的女孩儿显露了四分之三的脸庞,在充足的光线下,有着非比寻常的美丽:微笑的双唇、水汪汪的眼睛、修长直挺的鼻子,是那样的惹人注目。

约翰内斯·维米尔 军官与微笑的女郎 1657

Officer and Laughing Girl

布面油画 128cmx116.9cm

弗里克收藏馆

这是典型的调情场面,年轻的军官正和手持玻璃酒杯的微笑女子愉悦地交谈。

我们猜测维米尔可能使用了简单的望远镜原理来画这幅画,以此强调画中前景的男子,而非背景的女子。午后微弱的金色阳光,道出了主角们的心思,欢愉的女孩儿和她心意相投的追求者。

约翰内斯·维米尔 女子和鲁特琴 1663

Woman with a Lute near a Window

布面油画 51cmx4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所取用的主题是典型的维米尔风格。光线从左侧照进房间的一角,正好捕捉到一位戴着珍珠耳环和项链的年轻女子,正在试琴上的和弦。她全神贯注的表情和目不转睛的凝视,都证明了维米尔绝佳的敏锐度和捕捉女子心思的高超技巧。画中空间的深度,显然是通过光学仪器的辅助而达成,而仪器的使用,有助于加强前景和画中后方的主角定位。

约翰内斯·维米尔 情书 1669

The Love Letter

布面油画 44cmx38.5cm

荷兰国家博物馆

身着维米尔标志性黄色服装的自然是这个家的女主人。她正弹奏着鲁特琴,这时,女仆突然拿着一封信走了过来。

女主人一脸疑惑地抬头看向女仆,而女仆则满脸微笑地回视着她。可以看到,这封信尚未启封。仿佛猜到了来信者身份似的,主仆二人之间笼罩着令人遐想万千的秘密气氛。

约翰内斯·维米尔 写信的太太和女佣 1670

Lady Writing a Letter with Her Maid

布面油画 72.2cmx59.5cm

爱尔兰国家画廊

《写信的太太和女佣》中同样有一位面露微笑的女仆。这幅画或许是解开《情书》谜团的关键,因为画中的场景宛如《情书》的后续:女主人已开始动笔回信。在桌前的地面上散落着形似信件的纸摞和火漆棒。所谓火漆,就是用来密封信件的蜜蜡。火漆棒的左侧有红色水滴状的痕迹,说明信上的封蜡剥落了,女主人已经读过了这封信。从被杂乱地扔在地上的情形推测,来信内容可能不怎么讨喜。一旁站着的女仆转脸看向窗外,脸上露出了不客气的冷笑,不禁让人觉得她不仅已经洞察到来信中不友好的内容,甚至对女主人回信的内容都心知肚明。

同样是女仆的笑脸,《情书》是收到喜信,与女主人共享幸福的笑容,而《写信的太太和女佣》中则是与女主人僵硬表情相呼应的冷笑。如果把这两幅画视为连续的情节,那期待喜讯的两人反而等来了噩讯。女仆从女主人的反应中猜测出来信的内容,脸上明媚的微笑也随之变成了轻蔑的冷笑。

后一位女仆甚至给人一种自视甚高的感觉。比起伏案写信的女主人,被窗外的阳光照亮的女仆显得尤为醒目。这虽然也反映出当时荷兰社会中仆人地位的重要性,但这幅画中女仆可以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的表情和动作都揭示、强调了身为主角的女主人的情感故事。

约翰内斯·维米尔 写信的女子 1665

A Lady Writing

布面油画 45cmx39.9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在《写信的女子》中,一位年轻女性身着维米尔标志性的黄色白貂毛镶边上衣,忽然抬头看向我们。

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是维奥尔琴,而当时的乐器和音乐多用来象征爱情和情色。这样看来,眼前这位女性正在写的应该就是情书了。果真如此的话,那她看向我们的视线、嘴角浮现的微笑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这位女子的笑,像是隐私被窥见的瞬间所流露的害羞的笑。因为写情书的自己被观画人发现,所以才抬头回视我们。好像在说:“你们也写过情书吧?”她的视线像是在寻求我们的肯定。

约翰内斯·维米尔 端着酒杯的少女 1659

A Lady and Two Gentlemen

布面油画 78cmx68cm

安东乌尔里希公爵美术馆

女孩右手举着一只酒杯,身旁的男子一脸谄笑地注视着她,伸出的右手几平就要触碰到女孩的手。女孩笑着看向我们的视线或许正是对该男子态度的反应。

持酒杯的女孩的笑是被发现“小秘密”时引诱观者进入“窥视共犯关系”的笑容。不过,这幅画中调情的当事人正是女孩本人,她对调情并不反感。这位女孩在对观画人微笑的同时,自己也是被窥视的对象。这样一来,她边笑边看向我们的视线既使我们成为“窥视共犯”,同时因为自己又是我们的窥视对象,使观画人又转变为单独的窥视者。女孩的笑容因而拥有了双层含义,画作的故事性也愈发丰富起来。

不远处桌子的对面坐着另一名单手撑头的男子,似乎在生闷气,全然不顾面前的二人。从两名男子的表情来看,桌子边的男子似乎未能俘获女孩的芳心。单手撑头的动作也是传统表现忧郁的姿势。这份忧郁应该是失恋引起的。

此外,在桌面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盘子,上面是切开的柠檬。在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中,切开的柠檬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仔细端详盘子,上面还有被切成薄片的柠檬。尽管没画出来,这些柠檬应该是用来添在生牡蛎上的。牡蛎在绘画中常作为性爱的象征,从这层意思上来看,被吃掉的牡蛎实则暗示了男女关系的成就。远处的男子已然彻底丧失了机会。

然而,画面左侧彩窗玻璃上的图案却是象征“节制”的禁酒女神,这间屋子里上演的爱情戏剧与彩色玻璃的象征含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这也令画的观赏者难于判断:究竟是看到了爱情的戏剧,还是读到了与之相对的道德规训呢?

约翰内斯·维米尔 老鸨 1656

The Procuress

布面油画 143cmx130cm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古代大师画廊

画中男人似乎正想把右手中的金币交给女子。而身后看到这个动作的老鸨露出了窃喜的微笑,仿佛在说:“太好了!”他面露讪笑地看着我们,比起收钱的角色,或许小丑的角色更适合他。因为他就像小丑一样,对眼前发生的情景投以讥讽的目光。他的脸隐没在淡淡的暗影之中,笑容中似乎透出阴暗的想法。

约翰内斯·维米尔 吉他演奏者 1672

The Guitar Player

布面油画 53cmx46.3cm

肯伍德府

这幅画作的构图、绘画技巧和光亮度与《花边女工》非常相似,也可能是《花边女工》完成后稍微晚一点儿的作品,尽管从突出的处理手法,推断该幅画作应为1670年中期所绘。画中主角有着与蕾丝工一样流行的发型、发髻与长卷发,也穿着蕾丝镶有貂皮的黄色丝质长上衣。

她的手部动作优雅,如同《花边女工》中的年轻女子,只是这位主角正在弹奏乐器,而非在做针线活。从房间角落的小桌子上放置的可能是宗教的书籍推断,她也是位贞洁的女子。她的笑容展现出真实的快乐生活,在她身后阳光灿烂的风景画更凸显了她愉悦的心情。画中有右方进入的光线照亮了主角,而她正转向左侧凝视着房间。让人轻易地联想到,未在画中出现的聆听者,可能是为爱慕者或音乐老师。维米尔在画中完美地展现出,他精通于阴暗与颜色、貂皮与丝质洋装的描绘,还有微妙转变明暗颜色的墙壁,简单而精湛。

结 语

艾克哈特·托尔在《新世界》一书中说“人类已开始进入一个多元的新时代,但我们有必要去记住那些单纯的甜蜜与美好。因为过多复杂的资讯和外界的评价系统,很容易令人迷失自我。”

朋友们,尽情地去享受生活吧!活在当下,做那些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一同欣赏伟大艺术家们的作品,那些思想和情感,并不受制于时空与肉身,它们传达到此刻的当前,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奖赏。也希望您在欣赏过这些作品之后,能会心一笑。

参考文献:

[1] (日)元木幸一著;钱一晶译. 被笑容点亮的艺术史[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8.12.

[2] (德)艾克哈特·托尔著;张德芬译.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M]. 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8.06.

[3] (意)乔尔乔·瓦萨里著,刘耀春等译. 巨人的时代[M].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4] 〔法〕热拉尔·勒格朗著,董强等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M].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社, 2002.

[5]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6] 林曦. 只生欢喜不生愁[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03.

[7] 李艳辉. 论希腊雕塑中“古风式的微笑”[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03):137-144+154.

[8] 王梅格. 十个微笑——探寻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D].中央美术学院,201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