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纨绔子弟”的来历你知道吗?袜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纨绔子弟是啥意思 成语“纨绔子弟”的来历你知道吗?袜子

成语“纨绔子弟”的来历你知道吗?袜子

2024-06-29 21: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冬至节气刚过,一双保暖合脚的袜子是出门必不可少的。如今,袜子是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物件,但在历史上,袜子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冬至节气给长辈送袜子的传统习俗,西方也有许多关于袜子的典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袜子的历史吧。

鞋袜最早不分家

若要追溯袜子的起源,就要从“袜”字本身说起。袜,左右结构,左衣右末,即指身体最末端的脚所穿的衣服,故袜也被称为足衣。“袜”,古作“韈(音wà)”。《说文解字》称:“韈,足衣也。”中国古代最早的鞋袜是不分家的,鞋和袜都是用兽皮制作而成。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古代皮革匠人称熟皮为韦,生皮为革。从“韈”字可知,最初的袜子是用生皮制作而成,与鞋履的功能差不多。后来出现了同样指袜子的“韤(音wà)”字,表明此时袜子开始用柔软的熟皮制作。

目前存世最早的袜子,是一双公元前9世纪(即西周时期)的皮毡袜,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洪鲁克古墓。而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人穿袜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据《韩非子》记载:“文王伐崇,至凤黄墟,韈系解,因自结。”讲述的便是商朝后期周文王伐崇时,系袜子的带子散开了,文王自己系上袜带的情节。那时的袜子是三角形的,后侧有带子用来固定在脚踝上。《中华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带系于踝。”其中“三代”即指夏商周时期,“角”通“脚”,“角韈”一词指的是用兽皮制成的袜子。

用兽皮缝制的袜子虽保暖结实,但想必舒适度和透气性欠佳。在中国,丝织品的出现比棉布早得多。秦汉时期,出现了供贵族穿戴的绣有花纹的丝质袜子。秦汉时期的丝质袜子多用双层绢制成,用于袜面的绢较为细腻,而袜里的绢较粗糙;形制多为头平齐,开口在后侧,并且在开口处缝制袜带。这一时期织袜水平较为高超。《中华古今注》提到“至魏文帝吴妃,乃改样以罗为之,后加以绦绣画,至今不易。”讲述的便是曹丕的妃子重新设计袜子式样,并改用丝罗制作袜子。曹植《洛神赋》有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更是将脚着丝罗袜的洛神步态轻盈、微步凌波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东汉文学家张衡在《南都赋》中亦提到,“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描述的正是长袖飘扬,着罗袜信步于庭院之中的场景。

然而丝织品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和富人才用得起,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蔽体御寒的衣物尚且难以周全,袜子这等小物件就更难费心兼顾了。因此我们现在见到的秦汉时期袜子实物,大多来自达官贵人的墓葬。比如,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绛紫绢袜便是以绛紫绢缝制而成,分为里外两层,袜面用绢较细,袜里用绢较粗,袜带为素纱。该袜形制为齐头,靿(音yào,意为袜筒)后开口,开口处并附袜带,缝份在脚面和后侧,袜底无缝。

随着袜子材质的改变,“袜”字的写法也改为衣补旁或绞丝旁。成书于西汉年间的《淮南子》中的“钧之缟也,一端以为冠,一端以为糹末,冠则戴致之,末则蹍履之”,使用了绞丝旁的“糹末”。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中释义道,“襪,末也,在脚末也”。“袜”字的嬗变,经历了“韈”“韤”“糹末”“襪”的变迁,直观体现了袜子材质由皮革向纺织品的转变。

唐朝人冬天穿的袜子叫千重袜。根据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唐制,立冬进千重袜,其法用罗帛十余层,锦夹络之”。而宋朝人冬天穿保暖又柔软的“兜罗袜”,就是将兜罗树上絮状棉编织而成的兜罗棉填充进袜子的夹层做成的袜子。宋代还出现了最早的裤袜,这种袜子呈圆头形,后侧开口,也带有丝带,方便日常活动,袜底中间用丝线织成,可见当时的袜子制作工艺已颇为成熟。

宋末元初棉花广泛种植,又有黄道婆改良了纺织机,棉布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普通百姓才有了穿袜子的可能。明清时,人们在不同季节穿不同材质的袜子。夏天穿棉麻编织的暑袜;春秋穿毡袜或者里外层之间用棉絮作填充物的棉袜子;冬天穿皮袜、羊绒袜,特别是明末时期,羊绒袜是最为流行的袜子。明嘉靖年间,流行镇江毡袜,万历之后,男子开始穿油墩布袜。清代,皇室成员穿丝绸或棉布袜子,金缎为边,通绣纹彩。民间的袜子多用棉布制成。八旗子弟的袜子也很讲究,有漂白色布、鱼白色布、紫药色布等数种,袜脸为彩线所缝,颜色搭配也很严格,比如鱼白色袜用青色线、紫色袜用玫瑰色线等。

清代宫廷中的袜子。

到了清末,随着针织品从欧洲输入中国,袜子、手套和其他针织品也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商人们在沿海主要商埠相继办起了针织厂,袜子便多为针织产品,即俗称的“洋袜”。民国时期,黑裙配白袜,旗袍配丝袜,是该时期女性的标准装扮。

黑裙配白袜,是民国年轻女性的标准装扮。 连裤袜为男士而生

在西方,袜子形制和材质的变化更为丰富多彩。

同古代中国一样,古代西方最早的袜子也是皮质的。根据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记载,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穿的袜子名为皮洛伊(Piloi),是由动物皮毛制成的。罗马人服饰中的袜子是用山羊皮制作而成,并用细带子缠在脚和腿上。现存西方最早的袜子出土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俄克喜林库斯,是一双来自公元300年至500年的分趾袜,脚趾分开的设计应该是为了穿凉鞋方便。

15世纪的欧洲男性贵族流行穿彩色连裤袜。

到了15世纪,欧洲人才开始用羊毛织袜子,使用有弹性的羊毛线织的连裤袜大受追捧。有趣的是,那时的连裤袜是为男士设计的,因为它能凸显男士腿部肌肉线条。大约16世纪初,开始出现用真丝织的连裤袜。欧洲宫廷及上流社会对丝袜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一世便是丝袜的忠实拥趸,重要场合都能看到他们穿着丝袜的身影。由于只能手工制造,造价高昂,丝袜俨然是贵族阶级财富的象征。

中世纪欧洲贵族爱穿羊毛袜子。

后来,西班牙人开始把连裤长袜与裤子分开,让连裤袜不再连裤。1589年,英国牧师威廉姆·李发明了第一台手摇针织机,速度要比手工编织快6倍。1598年,威廉姆·李又将其改制成可以生产更为精细的丝袜的针织机,从而开启了欧洲袜子制造的机织时代。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袜子的材质从毛绒向棉线转变。据统计,英国在1730年前没有棉袜出现,18世纪中叶,毛绒袜子和棉袜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几乎颠倒过来,达到1∶4。1849年,小口径的单针圆筒袜机被发明出来,后来又生产出可以编织脚后跟和袜头部分的机器。1900年,袜筒、袜头、脚后跟、袜底、袜面、袜口等部分均可由织袜机编织,现代形制的棉袜样式基本固定下来。

袜业制造的另一个革命来源于1938年尼龙的诞生。1933年,美国杜邦公司一位化学师偶然发现了煤焦油、水和空气的混合物在高温下能拉出一种耐磨、有韧性且纤细的丝——尼龙纤维。1938年尼龙开始被应用于袜子的制造中,在此之前袜子的材料通常是真丝、棉花和羊毛。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批尼龙丝袜于1940年5月5日上市销售,一天内卖出7万多双,尼龙丝袜的出现无疑是袜子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方面由于尼龙丝袜的横空出世,相对低廉的价格加上工业化制造,让丝袜成为普通人可以消费得起的产品;另一方面,世界大战使得西方妇女地位显著提高,女装有了突破性变化,而男人也不再穿裙子,袜子的消费主力从男性变为女性。

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参战,杜邦公司生产的尼龙成为了军需用品,直接导致尼龙丝袜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但爱美的西方女性对尼龙丝袜热情不减,一双丝袜的黑市价格甚至炒到3000美元。据说在二战快结束时,纽约的梅西百货公司开始出售他们囤的5万双尼龙丝袜,仅仅6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很多买不到丝袜的女性,开始在自己的腿上涂一层裸色粉底液,再在腿后补上一条以假乱真的“线缝”,伪装成穿上丝袜的样子。这样的液体丝袜在当时非常流行,也算聊解对丝袜的“相思之苦”了。

尽管尼龙丝袜大受追捧,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弹性不足。于是纱线生产商又开始寻找其他更好的材质。20世纪70年代,杜邦公司又发明了革命性的材料莱卡。莱卡又叫氨纶,是一种人造弹性纤维,可自由拉长4至7倍,并在外力释放后,迅速回复原有长度。添加了莱卡纤维后的丝袜,与肌肤完美贴合,解决了尼龙丝袜弹力不足的问题。

后来,随着超短裙等新式女装的出现和编制工艺的改进,各种各样彰显独特个性的元素都应用到了小小的袜子上。如今,袜子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应对足球、篮球、跑步、滑雪等不同运动项目的袜子,还有防足裂袜、防静脉曲张袜以及适合糖尿病患者的糖友袜等。袜子的发展,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也见证了人类在追求“足衣”美观舒适上付出的努力。

20世纪初,机织棉袜的样式基本固定下来。 送袜习俗由来已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与袜子有关的规矩颇多。因古人都席地而坐,所以无论待客还是拜访都要脱鞋,即“脱履之制”。而比脱鞋敬重程度更高的是“跣袜之制”,即如果屋里有贵客或长者,不仅需要脱鞋,还需要脱袜子,不“跣袜”是非常失礼的,因为“古人以跣足为至敬也”。

《左传》中就记载了一个有名的“跣袜”故事。卫出公宴请各大夫,大夫褚师声子“韤而登席”,惹得卫出公大怒要砍断他的脚,褚师声子直接从席上逃走才得以幸免。

此外,上层人士也会故意“跣足”,以模仿下层劳动者形象的方式,表示谦恭、卑下、服罪和自谴。魏晋时期,以“被发跣足”来表现自由不羁和特立独行的竹林七贤,其本质是宣告自己舍弃了贵族阶级该有的样子,不在乎自己的权贵身份,而像“下层人”那样光脚不穿鞋袜。唐宋以后,脱袜之礼渐止。到了明清时期,脱袜反而成了失礼的表现。

脱袜子有讲究,穿袜子亦有讲究。比如对于官员来说,不同场合穿什么袜子都有严格规定。例如汉朝,出席宗庙等重要祭祀活动均要求穿红袜子。而明清时期,朱袜乃天子所穿,其他人是绝对不敢穿的。

在民间,流传着每年冬至给父母送鞋袜的习俗。送鞋袜给长辈寓意深厚。子女希望父母穿上自己做的鞋袜能够吉祥如意并储藏更多的福气,祝愿父母健康长寿。

据说这一习俗源自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曹植见父亲曹操日理万机,总想能够为父亲做点什么。于是他就亲自制作了七双白纹鞋加上许多双袜子,在冬至这天送给了父亲。不仅如此,擅长写文章的他还写了一篇《冬至献袜履表》一同送上。文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表述,此后,“履长”就成为了冬至的别称。《太平御览》中载:“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物志》记载:“冬至俗称亚岁……妇女献鞋袜于尊长,盖古人履长之义也。”

国人在本命年时有穿红色衣物的习俗。民间一般的馈赠多选择红袜子,它是春节送给本命年的人最合适的礼物了。

民间轶闻 贵妃袜的传说

“贵妃袜”的故事出自《唐国史补》中的一段记载,说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和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唐玄宗命高力士在佛堂前梨树下勒死杨贵妃。后来,贵妃的锦袜被一老妇拾得,路过的客人要交钱才能一睹贵妃袜真容,这老妇居然因贵妃袜而赚得盆满钵满。

清初剧作家洪昇名作《长生殿》亦对贵妃袜着墨不少。第三十六出《看袜》开篇唱词即为“马嵬坡头,门巷幽,拾得娘娘锦袜收,开着店儿重卖酒,往来客人尽见投。聊度日,不用愁。”写的便是杨贵妃马嵬坡香消玉殒之后,一只锦袜被当地开酒铺的王嬷嬷捡到。这只贵妃锦袜“锦纹缜致,制度精工,光艳犹存,异香未散”,并且“薄衬香棉,似一朵仙云轻又软”。王嬷嬷的酒铺因贵妃袜声名鹊起,“远近人家,闻得有锦袜的,都来铺中饮酒,兼求看袜”。

成语故事 “纨绔子弟”的来历

纨绔子弟是指衣着华美的年轻人。旧时用来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但是纨绔子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人的服装为上“衣”下“裳”,而“裳”即是裙。在天冷的时候穿这种裙式的下衣,必然会呼呼往里灌风,所以有钱人为了给腿部保暖,就会在裳的里边,为两条腿分别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子就被称作“绔”。而“纨”则指的是细绢,一种细致、洁白且价值不菲的丝织品。因此“纨绔”便是为了保暖穿在裳里边的用昂贵细绢制成的袜子。要知道,在古代“绔”也不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因此“纨绔”的重点不在于“绔”,而在于“纨”。也就是说在普通人“绔”都穿不起的情况下,富家子弟不仅能穿得起“绔”,而且所穿之“绔”还是用价格高昂的细绢“纨”制成,这样强烈的对比更凸显了“纨绔子弟”的骄奢淫逸。

海外传真 “蓝袜”与女学者

在英语中,有一个词组叫“blue stocking”,它的字面意思是“蓝色高筒袜”,实际意思则是“女学者”“女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呢?

18世纪中期的英国,一位名叫伊丽莎白·蒙塔古的上流社会贵妇在自己家中为女性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沙龙。有一次,她邀请一位博学的植物学家来沙龙举办讲座。但这位植物学家家境贫寒,衣柜中没有象征上流社会身份的黑色或白色丝绸长袜,于是他就穿着劳动人民才会穿的蓝色羊毛袜出席了沙龙。植物学家的讲座很精彩,自此以后,蒙塔古夫人就自称自己组织的女性文化沙龙为“蓝袜社”。蓝袜社鼓励女性摆脱家务琐事,学习文化知识,参与政治活动。后来,蓝袜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们就用“蓝袜”一词称呼有知识、有政治抱负的女性。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IC photo

(原标题:袜子 彰显身份的足衣)

来源:北京日报 旭夜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