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南京好人”的北京往事(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约翰贝拉的故事 约翰·拉贝:“南京好人”的北京往事(上)

约翰·拉贝:“南京好人”的北京往事(上)

2023-12-19 15: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物小传

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1950):祖籍丹麦,生于德国汉堡。16岁丧父,离校做学徒,随后被商行派至莫桑比克工作。1908年8月,到北京工作;1909年10月,拉贝与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在北京结婚。

1908—1938年,以商人身份在中国工作、生活。1920年,从日本中转回到北京,组建西门子北京分公司。自1908年抵京后,开始记录有关中国见闻的日记,此后30年没有间断,共留下20多本日记手稿,其中北京相关内容5本。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写下的日记,成为研究日军侵华史的重要证据。

为表彰拉贝为中国抗战所做的贡献,南京国民政府授予他“领绶采玉勋章”一枚。1938年,拉贝返回德国后连续举行报告会,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恶行,遭到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二战后,拉贝一家一贫如洗,一度濒临饿毙的绝境,后得到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各界民众救济。1950年1月,拉贝在柏林因中风去世。

“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2014年3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这样深情讲述。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约翰·拉贝与一群正直的国际友人一起,在南京建立了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人。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被称为“南京好人”的拉贝,还曾与北京有着一段深深的情缘。

约翰·拉贝

初识拉贝

1908年夏,伴随着蒸汽发动机的轰鸣,一列火车缓缓地接近高大的北京内城墙。26岁的约翰·拉贝坐在列车靠窗口的位置。他刚刚结束了4年的非洲闯荡。生活的颠沛,给了他一副沉稳的干练模样。

起初,拉贝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店员的工作,因为他听说在中国生活费用极低,即便德国商店给的薪水不多,却也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从书本上获得的有限知识,他来到了这个几乎一无所知的东方国度。车窗外闪过盘踞城墙之上的漂亮角楼,这里的景致不同于他的家乡汉堡,也不同于非洲的草原。在穿过城墙的一瞬间,他那一向不动声色的脸上露出了震撼的神情。

拉贝对北京充满了好奇。它是那么的古朴、庄严,却又生动、鲜活。不同于欧洲,这儿的商铺都是面街开的,房子大多低矮,很少见到高层建筑。即便是在店里的时候,他的眼神也会不自觉地飘出门外。精致的斗拱、穿城而过的驼队,目及之处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他招手。而到了晚上,拉贝喜欢用打字机把有趣的见闻记录下来。他认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或踏入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应该把最初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否则日后将成为一种遗憾”。

拉贝对北京的喜爱是全方位的,他乐于前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宏观的历史文化还是具象的建筑和人,都是他观察和记录的对象。

随着在北京生活时间的增加,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北京是一个被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包围的城堡,但这样一个堡垒却经常被敌人攻陷、摧毁,但每次被毁后却又能重新再来,建设得更加漂亮。”

在古观象台,拉贝惊叹中国天文仪器的精美:“没有任何一个现代的观象台、天象仪能像这个几乎被遗忘的,位于北京内城的东南城墙的古老的观象台给我留下了如此难以磨灭的印象。”

流连于圆明园遗址的残垣断壁,拉贝发出了不无遗憾的感慨:“这样的美景除了一堆废墟什么也没剩下。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炮轰并摧毁。”“这个艺术宝库没留下多少东西。”“经过两天两夜,这座宫殿完全被烧毁,但直到今天人们还能从大理石废墟中推测出这座建筑曾经的雄伟和华丽。”

西门子北京分公司经理

在北京安定下来的第二年,27岁的拉贝迎娶了他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塞格伯家的道拉。他觉得人生再没有比此时此刻更快活了,然而打击却在生活的高光时刻接踵而至。

拉贝在工作上不断受挫,职业换了又换。一再的失业让他倍感生计压力,愁苦爬上了他的眉梢。望着深爱的道拉,他心里盘算着何去何从:难道真的要返回德国?他与道拉是如此喜爱这里,但想要在北京为数不多的德国公司中得到一份工作,也着实不易。

转机出现在1911年。拉贝利用在之前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应聘机会。这一天,拉贝走进苏子胡同,在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办事处前站定。他掸了掸裤脚——与使馆区的道路相比,普通百姓生活区的街道要寒酸得多。大街还算干净,小过道里却难以下脚了。

也许是看中拉贝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许是被他执着诚恳的态度所打动,在短暂的面试后,拉贝幸运地得到了这份工作。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并不是一个生手,但我知道什么叫‘失业’。我不羞于承认,当我在德国西门子北京分公司得到一个会计和文书的职位,可拿到微薄的工资,得到一间温暖的工作室时,我和妻子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份工作对拉贝一家至关重要,也意味着他们可以继续留在中国了。

拉贝将内心的这份感激与感恩化为了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凭借自身才干,他很快在公司赢得了一席之地,不久还得到了北京分公司经理职位。在拉贝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电讯台在北京建立。而我们所熟知的北京的有轨电车——“铛铛车”的相关工程,也是由西门子公司负责设备供给。正是因为在北京的突出业绩,1931年,拉贝被派驻到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主持西门子业务,也才有了后来我们熟知的故事。

拉贝对古董也颇感兴趣。他是隆福寺集市的常客。在这里,他收集了许多精美别致的中国艺术品。这些物件儿一直跟随着他,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南京,1937年又装运回德国。此时的拉贝绝对不会想到,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这些不经意淘来的物品将给他无限的安慰,并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靠出售这些物件儿救了全家的命 。

拉贝在北京还发生了哪些事情,回到德国,他与中国的情缘又是如何延续的,关注下期内容给您一一解答。

文章引自:《国际友人在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年版。如需查阅图书完整版,请您至方志馆三层阅览大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