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产品转型升级 小红稻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稻米饭是什么 积极推进产品转型升级 小红稻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积极推进产品转型升级 小红稻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2023-12-17 18: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丰收季,稻飘香。11月1日,在宜秀区罗岭镇的宇顺高科特色稻种植基地里,种粮大户汪晓永正领着农户们赶收最后一茬小红稻。连日来,宜秀区万亩小红稻陆续归仓,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小红稻又称“红稻米”“胭脂米”,因其米皮略显红色而得名。红稻米饭有着特有的清香和极好的口感,营养价值高,含多种微量元素,逐渐代替传统精制米面成为更健康、更优质的膳食选择。

  正是看准了小红稻的广阔市场前景,汪晓永成为宇顺高科特色稻种植基地里第一批小红稻种植大户之一。“种500亩小红稻比种500亩普通品种水稻要增收15—20万元。虽然由于天气原因,今年小红稻的产量略有下降,但在预期范围之内。”

  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起开始与安徽农业大学分子研究室合作,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成功研发并注册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红稻”新品种,该新品种不仅提高了红稻米亩产量,营养价值也实现重大突破,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2017年,宇顺高科种业在罗岭镇建立首个小红稻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织模式,推广“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对小红稻种植户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统一农产品优价收购,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

  种植小红稻成为宜秀区“土地生金”的新希望。近年来,该区将发展健康生态米种植作为产业振兴的主导项目,以罗岭镇、五横乡为中心建设小红稻万亩绿色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区及周边地区建设基地近15万亩,以种植小红稻为主,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区内600户23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约8400余户,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

  该区还专门成立了小红稻全产业链发展领导小组,重点研究部署小红稻产业发展,出台培育发展小红稻专项支持政策。区级平台公司通过“资金合作”“固定资产投资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积极推进特色小红稻产业各功能区建设。同时,积极整合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财政专项资金等资金,支持小红稻产业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衔接(扶贫)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区域小红稻基地建设。

  “今年宜秀区的万亩小红稻从8月下旬开始收割,预计到11月中旬之前能全部收完,预计总产量6500吨,产值达到2000万元。”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王旭东告诉记者,“此外,公司目前在桐城市、望江县、宿松县等地均建立了小红稻种植基地,合作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共有150余户,另在宿松县千岭乡建设了一条年加工10万吨特色红稻生产线。”

  该公司还与蒙牛、伊利、中国农科院等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开发花青素提取、红米粉、红米片、红米苦荞片等新型功能性健康食品生产,建立红米精深加工研发基地,实现“科技创新+种粮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其“回音谷”牌特色健康米(红米)入选全国“扶贫产品”,生产基地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生态农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红米的品牌越叫越响,产业价值也越来越高。

  这些年,依托小红稻种植,宇顺高科种业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安徽省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目前,该公司正在罗岭镇全力推进特色红稻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一期占地59亩,建设特色红稻种子加工基地及特色红米深加工厂区,项目土地报批已完成,即将进行勘察设计。

  “我们将建设万吨级的粮食储备库和10万吨级的大米加工车间,建成后的基地将集种子培育、收购存储、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带动当地更多农户家门口就业。”王旭东说。(记者 白萍 通讯员 宋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