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张爱玲读红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楼梦魇作者 《红楼梦魇》:张爱玲读红楼

《红楼梦魇》:张爱玲读红楼

2024-07-17 07: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72年,台北幼狮文艺研究社出版的“幼狮月刊学术丛书”《红楼梦研究集》第三十卷四十期上发表了她的最早成果《红楼梦未完》,接下来几年,陆续发表了《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红楼梦插曲——高鹗、袭人和畹君》等专论,这些论作均各有所得,各臻其妙,直至结集而成《红楼梦魇》。张爱玲将一生痴红的情愫,转嫁到“学术研究”中。对于《红楼梦魇》这一特殊的研究成果,因为张爱玲独特的身份,这部考证著作拥有诸多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张爱玲的研究是证据考证和文学判断相结合。曹雪芹曾自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曲折的写作经历,张爱玲根据这一线索追踪,“改写时间之长,何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去世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共二十年之久。”伴随着她的思索想象、分析推断的过程,便构成《红楼梦魇》的主线。张爱玲经过严密的考订,大胆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红楼梦》存在一个X版本。张爱玲在书中阐述了在X本之前应该有过两种版本的红楼梦,而且都已写完。一是旧时早本《石头记》,其中贾家只是衰败没落,贫困落魄的宝玉和湘云终得团聚偕老。一是《百回红楼梦》,其中黛玉早逝,金玉姻缘结成之后贾家获罪(但未被抄家);宝玉最后“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小说以完全悲剧的形式告终。

而另一方面,张爱玲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文学家特征。“她以作家的气质与才情感受作家与作品,在抉幽探微之中获得‘诗眼文心’、‘莫逆暗契’的艺术感应。对《红楼梦》的研究、考据的名义下的,是她对《红楼梦》的诗艺渊源、审美情趣、风格意蕴等‘诗眼文心’的入迷,甚至影响到她自己作品的叙事模式。张爱玲创作中的爱情婚姻题材选择,饮食男女琐事铺陈和心理描写、形象塑造和语言风格等文本构成因素,都可以确证她和它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所以,周汝昌先生盛赞《红楼梦魇》,也用了一句性情中语: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红学研究家,周汝昌高度赞誉张爱玲对《红楼梦》的解读和考证。周汝昌说:“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红学研究路径,凭借作家特有的敏感和创作经验,想他人之未曾想,未敢想。我现今对她非常敬佩,认为她是‘红学史’上一大怪杰,常流难以企及。……她给自著小说所绘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种英俊之气,是我所仅见的画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见她绝非一个作家之名义所能‘框’住,她若从事任何一门艺术创作,都会是第一流的大家,对此我是深信而赞叹不已的。”

细心一点的读者会发现,张爱玲通篇都没有涉及小说的创作思想,也不谈重要人物,也不谈小说技法,而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极小的细节上进行详尽考证,真正如标题所说是“详”考了。比如,她提到了小说中一个几乎被所有人都忽略的问题:贾府里的女眷们,尤其是年轻的女眷们到底缠足还是不缠足?通过全篇搜索,张爱玲得出的结论是,曹家本来也就是女眷半汉半满,裹脚的也有,大脚的也有。但她注意到“金莲”这个字眼出现的时候,往往该女子一定缠过足。比如尤二姐初见贾母之时,贾母等人特意撩开尤二姐的裙子去查验她是否是小脚,验实之后,都很满意地笑了。还描述了晴雯穿着“睡鞋”,张爱玲推断这一定是缠脚布,而且《芙蓉诔》有“莲瓣无声”之句,就是特指晴雯是缠过足,所以走路悄没声息。张爱玲还进一步推断,曹雪芹有意识不写出来女眷们到底缠不缠足,是因为曹雪芹很聪明,他这样塑造的女性可以满足各朝代男子的想象。

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可看出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缜密和独特。张爱玲从来都注重人生卑微和悲哀的一面,作品都倾向于悲剧的结局,她本身就受益于《红楼梦》,这是不言自明的。而且,在她的认识中,《红楼梦》应该是一部有关人生观、人生感悟或人生理想的书,她总不言及开卷大书特书的“大旨谈情”的情字,应该并也限于“爱情”这个角度,似应是更博大高层次的情。当然,她也不是只字不提,而是用了关联法来侧面表现重要人物和相关主题。

87版《红楼梦》的史湘云

最后,张爱玲在著作中基本没有得出特别重大的结论,都是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但解读、辨析上个性十足,尤其是对史湘云、花袭人的人物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张爱玲在书中有一个特别的观点,那就是,她认为湘云是有原型的、作者的真幼侣,而黛玉这个人物与相涉的“爱情故事”,却是后来修改增删时添加的,史湘云在宝黛爱情中,虽不唱主角,却一直赢得很多读者喜爱,所谓“读者大众偏爱湘云”。甚至很多读者认为史湘云才是贾宝玉妻子的最佳人选。张爱玲对此也有精准的分析:“欣赏《红楼梦》内中要数史湘云的呼声最高。自有《红楼梦》以来,大概就是湘云最孚众望。她稚气,带几分憨,因此更天真无邪。”

在这部著作的结尾,张爱玲写道:“天才在现实生活中象白痴一样的也许有。这样的人却写不出《红楼梦》来。”这又该做怎样的考证呢?所以,张爱玲期待的恐怕仍然是读者的默契。

转自:人文万象

摘自:

20世纪中国作家对明清性灵文学的接受

许爱珠 著

2016年8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