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轨迹和创作过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楼梦作者背景故事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轨迹和创作过程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轨迹和创作过程

2024-07-06 05: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红楼梦》的出现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说:“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心肠,才作得出英雄事业”,曹雪芹同样也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儿女英雄,一个用儿女心肠成就英雄事业的伟大文学家。 曹雪芹一生的主要事业是创作《红楼梦》,他的思想、才华、学识主要表现在《红楼梦》中,他的大半生心血几乎全部倾注在《红楼梦》上。《红楼梦》早期抄本称《石头记》,在书前的批语中,批书人曾满含深情地写下这样一首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梦幻,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首对仗不是十分工整的题诗,却十分真实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的艰辛。《红楼梦》一部书,正是天才、痴情、血泪的结晶。   曹雪芹在书前也写道: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我们姑且把这看作是《红楼梦》的创作动机,在这种动机和主旨下,又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辛勤劳动,才逐步出现了《红楼梦》的雏形。可惜的是,直到作者“泪尽而逝”,也没有完成最后的定稿,还有一部分在传抄中散失,被岁月的长河无情淹没了。   《红楼梦》的出现并非偶然。明末清初,正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期,反映在江南的丝织业上犹为明显。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在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领域内有所反映,《红楼梦》中所体现出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就是启蒙思想在文学领域内的反映,可以说这是《红楼梦》产生的社会条件。

  作为作者,曹雪芹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自身的文化基础也是《红楼梦》产生的必要条件。曹雪芹从小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自身的聪敏、江南的灵秀也造就了一代天才作家。然而正当曹雪芹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曹家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一下跌入“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悲惨局面,曹雪芹也从娇生惯养的贵公子转眼沦为罪囚的后代,这种人生经历上的巨大反差,使曹雪芹深深感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叹人世、终难定”。秦淮河畔的繁华生活,留给作者的是无尽的痛苦回忆和无尽的梦幻。这种人生如梦的感觉,伴随作者终生,成为《红楼梦》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   作者在第一回借僧道之口说:

  那红尘间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皆空”。

  此旁脂批有“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表明这是全书情节的概括。作者在开卷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敦敏、敦诚兄弟给曹雪芹的诗中经常提到“梦”字。如“扬州旧梦久已觉”4、“废馆颓楼梦旧家”5、“秦淮旧梦人犹在”6、“秦淮风月忆繁华”7等。甲戌本书前题诗也说“悲喜千般同梦幻,古今一梦尽荒唐。”,另外脂砚斋在四十八回有一条批语云:“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氏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曰: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做此一大梦也。”这些种种对于梦的描述,正可看出作者所说的“历过一番梦幻”,指的就是曹氏家族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同时也正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正缘起,曹雪芹本人就是“梦中之人”。8这样说并不是认为《红楼梦》百分之百就是曹雪芹的自传,毕竟《红楼梦》是文学,文学创作、艺术构思是有虚构的,但《红楼梦》中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思想倾向,以至包含曹雪芹人生经历的影子,却是可以肯定的。

  曹雪芹具有顽石一般的傲骨,同时又是一个热烈奔放的多情文人,对于当朝权贵利禄之流,他始终保持蔑视态度;对于知己好友,他会以侠肝义胆拳拳相报;对于往日闺阁的情侣女伴,他一直保持着无限的眷恋与痴情。这种痴情、这种为“使闺阁昭传”的精神,是他一生永远解不了的情结,也正是作者以非凡的勇气与毅力坚持创作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初步看到了《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轨迹,这对于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曹雪芹孕育《红楼梦》的创作计划,应在曹氏家族彻底败亡之后。据甲戌本第一回正文,在“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之前,曹雪芹已经“批阅十载”,则《石头记》初稿的写作应开始于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时。直至作者逝世,前后长达二十年,全书仍然没有最后定稿。在《石头记》之前,曹雪芹曾写过《风月宝鉴》一书9。《红楼梦》中的某些文字,还保留着《风月宝鉴》的痕迹。可以推想,《风月宝鉴》诞生在曹雪芹比较年轻的时候,无论思想境界或写作水平都还不是很成熟。他后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经历,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红楼梦》可以说是《风月宝鉴》一书的再创作,书中对社会的揭露就更加淋漓尽致、毫不留情了。  

  从敦氏兄弟的诗以及脂批中,我们都可看到曹雪芹是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写作《红楼梦》的,甚至得了重病,也不能请医生诊治,故敦诚诗中有“一病无医竟负君”10之句。他的晚年应该主要靠卖字画维持生计,好友也应时有接济。但以曹雪芹“步兵白眼向人斜”11的性格,可以推想,他决不会总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不会去投靠权贵官府。在这种贫病交加的生活下,《红楼梦》的写作时有中辍,进度不快,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文不厌精的严谨创作态度,也反映出生活艰苦的客观现实。   由于《红楼梦》是一边创作一边被人抄写传阅的,而且作者的创作与修改也是同时进行的,直到作者去世,仍没有最后定稿,因此从《红楼梦》的各种早期抄本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作者增删改动的痕迹。这些增删改动有些反映在回目上,有些反映在具体的文字修饰上,有些反映在情节上,有些反映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例如第五回回目,甲戌本做“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庚辰本改为“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显然更贴切些。如果说有些个别词句上的改动可能是传抄过程中抄书人主观妄改,那么这种回目上的改动似应该是原作者所为。各抄本间的文字差异有时很大,有时也并非越改越好,修改的反不如未改的精彩,但有时又难以确定哪些是原稿哪些是修改稿,因为有的抄本并非从同一底本所抄,有从他本补配的可能,还有一些是抄者的主观改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后文将专门介绍《红楼梦》的版本,总之通过抄本中反映出的大量增删修改的痕迹,能看出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参与《红楼梦》创作的其实不只曹雪芹一人,我们从脂批中明显看出,与作者同时的批书人有脂砚斋、畸笏叟、杏斋、孔梅溪等人,他们都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而且熟知曹氏家族的往事。关于脂砚斋,我们还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门介绍,这里只述其大概。这些批书人中以畸笏叟年龄最大,对于曹家早期的事迹,如接驾等盛大场面,只有畸笏叟是亲身经历者,在描写元妃省亲等回,作者恐怕要借畸笏叟的口述完成12。脂砚斋不但曾提供素材,而且替曹雪芹整理文稿,并负责保管,所以早期的抄本都是脂砚斋评本。不仅如此,脂砚斋、畸笏叟等还直接参与了写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十三回,作者计划的回目应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但在畸笏叟的“命令”下不得不删去若干文字,成为现在通行本中的样子。在脂批中,经常出现“宁不放声一哭”“几欲哭出”“宁不痛杀”“令批书人哭死”“欲坠泪”“泪笔”等等,可见不但曹雪芹“哭成此书”,这些最早的批书人看到书中的描写,勾起对往事回忆,也同样是“一把辛酸泪”。   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曹雪芹的好友们,如敦氏兄弟等也应该起到一定贡献。他们是作者的挚友,虽是宗室后裔却并不显贵,而且都有各自的辛酸史,他们厌恶仕途经济、向往无拘无束的山林诗酒生活,文学修养颇高。曹雪芹经常与他们一起畅谈古今、诗词赠答,可以推测,曹雪芹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也得到过创作的灵感。但是为什么在曹雪芹好友的诗中没有发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痕迹呢?这成为一些学者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理由之一。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红楼梦》诞生以后所处的险恶环境,就可以推测出为什么曹雪芹的好友不提《红楼梦》,甚至作者自己也用“烟云模糊”之法隐去真实姓名的原因。《红楼梦》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古来虽有以爱情为主旨的作品,但多莫过于“才子佳人”“金榜得中”“奉旨完婚”的内容,属于“千人一面”。而《红楼梦》则不然,曹雪芹在书中多次抨击以往那些“才子佳人”类的作品“自相矛盾”“不近情理”。《红楼梦》的爱情悲剧是深刻的,宝、黛那种建立在真正感情基础上的爱情,是纯“灵”的,其动人力量远非以往小说“皮肤淫滥”的内容可比。而且作者把造成悲剧的原因直接指向“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因此《红楼梦》一出,书中刻骨铭心的爱情立刻唤起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正是《红楼梦》强有力地冲击了礼法心防的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13,立刻引起卫道君子们的一片惊呼,对《红楼梦》、对曹雪芹发出了疯狂的叫骂和绝望的诅咒:说《红楼梦》是“诲淫之尤者也”14、“淫书以《红楼梦》为最”15,说是曹雪芹“入阴界者,每传地狱治雪芹甚苦”、“以老贡生槁死牖下,徒抱伯道之嗟,身后萧条,更无人稍为矜惜,则未必非编造淫书之显报矣”16。在口伐笔诛的同时,还由官方设立“收购淫书局”,列出《红楼梦》等书目,予以禁毁。可见《红楼梦》的出现使封建士大夫们产生了何等的恐惧与仇视,足见作者所处地位之险恶,如果曹雪芹以作者的身份公开出现,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雪芹的好友在公开刊印的诗集里只字不提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事情了。其实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中有“不如着书黄叶村”句,已经暗示了作者在西山着书的事情。  

  文学作品要想感动人,作者自己必须先被感动。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的时候,曾大哭失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创作中也经常或哭或笑或自言自语。《红楼梦》更不例外,曹雪芹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切肤之痛“泣”成此书的,脂砚斋的批语特意点出曹雪芹“泪尽而逝”。是啊,《红楼梦》一书,充满了作者对家庭往事的回忆与哀伤,也充满了对人生的、对历史的思考与悲叹。《红楼梦》中的每个字都是作者蘸着血水与泪水写成的。他为人世的不幸、为昔日的闺友、为书中众多的少女,付出了太多的感情和太多的泪水。这份痴情将永远感动着每一个认真读过《红楼梦》的人。      注释: 1《红楼梦》书名是程伟元、高鹗在1791年刊行活字刻本时正式使用的。 2甲戌本第一回凡例末尾题诗。 3甲戌本第一回脂批 4敦诚:《寄怀曹雪芹》 5敦诚:《赠曹雪芹》 6敦敏:《芹圃曹君沾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琳君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7敦敏:《赠芹圃》 8刘梦溪:《红楼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甲戌本第一回在“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句上有一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10敦诚:《挽曹雪芹》 11敦诚:《赠曹雪芹》,晋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见了权贵、儒生,常以白眼对之,表示蔑视。诗中借指曹雪芹不肯随波逐流的傲世态度。 12赵冈 陈钟毅:《红楼梦新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3白盾主编:《红楼梦研究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4梁恭辰:《北东园笔录》 15陈其元:《庸斋笔记》 16梁恭辰:《北东园笔录》

本节文字源于《小语在线》作者:林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