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四川的红色烙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会议是哪个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红色烙印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红色烙印

2024-07-04 1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川作为红军长征三大主力都经过的省份,在红军长征中、在长征精神的凝聚中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先后在四川转战20个月之久,留下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精彩的战役战斗,翻越了终年积雪的72座大雪山,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草地,数度挑战人类生理极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讲话中提到的8个著名战役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都与四川紧密相关,也成为红军长征在四川重要红色烙印。

(一)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史中最辉煌的一页,是一场极具胆略和勇气的惊人之举,也是一首行云流水般的战争诗篇。在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毛主席指挥三万多红军大小四十余次作战,驰骋数千里,在川黔滇的高山峻岭中,歼敌一万八千余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1935年1月19日,蒋介石下达《长江南岸围剿计划》,企图将中央红军压迫于川江南岸地区,“合剿而聚歼之”。面对土城战斗陷入僵持,而川军的后续部队正在源源赶到的局面,毛主席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甩掉追敌,挺进川南。红军西进进入了四川古蔺县境后,很快就发现北渡长江的计划难以实现,进而毅然确定放弃从宜宾、泸州间北渡长江的计划,跳出包围圈,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前进。扎西为苦寒之地,时值冬季,大雪纷飞,给养困难,大军难以长期驻扎,国民党军调兵遣将、大肆鼓噪,各路国民党军部队步步逼近,企图与红军在扎西决战。毛主席立即抓住这一战机,突然下出一步绝妙好棋——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红军回师黔北,完全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部署,毛主席巧妙调度,指挥红军迭出重拳,导演出了长征之后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三渡、四渡赤水之前,毛主席早在鲁班场战斗发起之时就已经开始构思着一个彻底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的大计划。其主要内容是:挥兵西进,实施大范围的佯动,把国民党军引向川南,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机动,甩开追兵,争取主动。鲁班场战斗只是这一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能胜则打,不能胜则走,意在调动敌人,让出通往川南的道路。而在决定发起鲁班场战斗之前,毛主席已秘密派出工兵部队和小分队到达赤水河上游,控制渡河点,并架设了两座浮桥。国民党军的主力已经被吸引到了黔北地区,毛主席的第一步设想已经实现,遂果断地走出了第二步——三渡赤水。然而,就在国民党军各路部队蜂拥而至川南之际,毛主席却突然走出了第四步——挥兵东进,四渡赤水,从国民党军各路部队的缝隙中穿越而过,再入黔北。其中三渡赤水是公开的,意在调动国民党军入川南;而四渡赤水则是秘密的,意在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求机动。四渡赤水使红军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牢牢地把握住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这是毛主席军事生涯中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被他称作一生的“得意之笔”。

(二)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长江在西康(今属四川)、云南境内段称为金沙江。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奔腾而下,冲入海拔五千多米的哈巴大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削出了三千多米的大峡谷——虎跳峡。国民党军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接到布防堵截红军的电报后,将其第24军部队部署为两道防御线,以金沙江为第一道防线,大渡河为第二道防线。

川康边防军总司令刘元璋指挥十二个团,防守金沙江,负责第一道防线,确保西昌地区安全。红1军团、红3军团在龙街渡、洪门渡渡江失败后,毛主席把目光聚集在了皎平渡渡口。刘伯承率部过江接到报告后,令宋任穷率干部团主力赶往通安州增援,并要求干部团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拿下通安州,确保全军顺利渡江。干部团乘胜追击,直抵会理城下,不但巩固了皎平渡渡口的安全,而且为红军主力过江后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干部团巧夺皎平渡,占领通安州,为红军主力渡江打开了通路。由于水流太急,无法架设浮桥,两万多红军渡过金沙江,全靠七只木船往复运渡。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经过近四个月的转战,终于完全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包围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高山耸立,河道陡峭险峻,急流汹涌,险滩密布,宽处可达一千多米,水深约七至十米,人称“天险”。面对着汹涌的大渡河,蒋介石力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军要渡过大渡河,最关键的是要搞到船,蒋介石下令收缴大渡河南岸所有渡河船只及可用于渡河的材料,全部集中于北岸销毁。刘伯承、聂荣臻亲自向一营营长孙继先部署任务,要求他们迅速夺取渡口,找到船只,并做好渡河的一切准备,十七名勇士在国民党军吹嘘的不可逾越的大渡河撕开了一道缺口,为红军主力打开了一道北上通路。这一壮举,不仅令红军当时的对手震撼,也令后人震撼,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耀眼的一页,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三)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是红军必须要夺取的阵地,否则红军主力就无法抢在国民党“追剿”军之前渡过大渡河,就会陷于万劫不复的险境。红4团以破釜沉舟的无畏气概,一昼夜行军240里,创下了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并发起了夺桥之战。红4团数十名司号员一齐吹响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刹那间,泸定河谷枪弹如疾风骤雨,喊杀声震天动地。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员,冲上悬空摇晃不止的铁索,向对岸爬去。紧跟在突击队后面的是连长王友才率领的3连,除携带武器外,每人夹着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红军突击队员爬过铁索桥中段,动作越来越熟练,前进速度不断加快,距对岸桥头越来越近。对岸工事中的川军已经被红军突击队员的无畏气概所震慑,被红军的强大火力所压制,魂飞胆破,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纷纷从工事里钻出,掉头逃命。战斗进行了不到两个小时就胜利结束,英雄的红4团再次建立殊勋,勇夺泸定桥,占领泸定城,为红军摆脱险境杀开了一条血路。夺桥的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勇士,三人光荣牺牲。泸定桥之战的第二天,毛主席、周恩来等率大队红军到达泸定桥。毛主席在河西岸沙坝村天主教堂外边大树下,听取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情况汇报。他非常自豪地说:“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四)勇克包座

包座位于松潘以北(今属若尔盖县)之包座河畔,分为上、下包座,包座河横贯南北,河宽两丈,时值雨季,水深湍急,且岸边坡陡。包座距离巴西、班佑五十多公里,松(潘)甘(南)古道北出黄胜关,经两河口,翻浪架岭,蜿蜒于包座河沿岸之山谷中。

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设兵站于下包座的求吉寺,并以补充旅一个团驻守,利用险要地形,构筑了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红军要北上甘南,必须打下包座。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前敌总指挥徐向前与政委陈昌浩派人前往包座侦察,开始部署战斗。前敌总指挥部随即作出部署:以红30军89师264团攻击上包座大戒寺之敌;以红30军主力设伏于援敌必经之地——上包座西北地区的山林中,并以小部兵力控制河东岸制高点,准备歼敌援军;以红4军一部攻击下包座求吉寺。红1军集中于巴西和班佑待机。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红264团以一部兵力对据守大戒寺之敌围而不攻,迫其求援呼救,红军主力隐蔽进入上包座西北山地的预设阵地,准备打援,部队进攻采取多梯队的疏开队形,同时集中所有火力打其一点,先拦腰斩断,打乱其队形,再各个歼灭,红30军隐蔽在树林中一齐出击。“百战百胜团”红268团直扑敌49师阵线的核心包座桥,冲上桥头,将国民党军的三个团切成了三段。红268团左冲右突,以白刃拼杀打垮敌军的数次冲击,死死地卡住了包座桥,使得敌49师部队无法靠拢。红30军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都冲向了敌群,一往无前。红88师第263团、第265团紧随红268团前进,并在红268团的协助下,猛攻包座桥西北的国民党军第291团,仅激战一小时,即全歼敌军四个营。红89师第266团、第267团对包座桥以南的国民党军第289团实施围攻,逐渐将敌压迫于包座河畔的一个小山头上,最后全部歼灭。包座战斗中,刚刚走出草地的红30军以疲劳之师攻击精锐之旅,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重创国民党军第49师,毙伤敌4000余人,俘8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轻机枪50余挺以及大批粮食、牛羊,取得了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将红军困死于川西北草地的企图。至此,红军右路军部队完全走出草地,并扫清了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北进甘南的门户,红军终于摆脱了川西北的苦寒之地,北上前景一片光明。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