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精选(九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繁体字是否应该进入高中语文选修课辩论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精选(九篇)|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精选(九篇)

时间:2024-02-08 17:46:17

第1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探究性;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7-01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往往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小语作业的一些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于此特把自己的课改心得整理成篇,进而和广大同人做进一步的交流。我认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小学语文作业中的趣味性

1.1 自主选择作业。同一层次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程度的自己较薄弱而需要强化训练的或自己喜欢的作业,可多可少。例如在总复习过程中,布置学生回家听写词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掌握情况,有选择地听写自己在平时作业中易错的词语,这样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能够有受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1.2 自主设计作业。即放开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权利限制,让学生根据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体验自己设计作业,以促进个体学习目标达成。这一举措主要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运用。如在预习新知识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已设计作业并解答,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比比谁的作业设计最科学、最新颖。这种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他们完成的主动性极高,且体现了"个性",发展了"个性",更有利于优生追求较高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语文能力。

1.3 自主想象作业。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课外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形式的想象训练,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写出来。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体现小学语文作业中的动态性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以及身心特点,教师应该考虑到小学生天动的因素,要尽可能少地布置文本作业,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或家庭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总结能力等。可以把小语作业看作是一种动态作业,或者称之为行为作业或活动作业。常规作业大多是看书写字,具有一定的静态性,而事实上,一味地让小学生静坐在房间里是学不到活知识的。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活生生的世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既符合学生的好动爱玩的天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创造能力。

3.发挥小学语文作业中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是小语作业的最显著的特征。小语作业无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发问,获得自己的体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出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4.作业布置应重视小学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呢?只有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着眼,树立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特别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落实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与艺术、信息技术、自然、思品、劳技是几门不同的学科,却有很多相通点。把这几者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针对小学语文的这种功能性特点,在小学语文作业预留和布置过程中,应强调课程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作业内容与形式和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的能力和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5.作业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小语作业内容上由课本学习向课外学习开放,从空间上由书房向家庭、自然、社会开放,可以说小语作业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安排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可以向课外或校外延伸,比如让学生走在放学的路上认真观察,回到家里再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此多元化的作业安排,无疑能引导学生将作业内容与形式和自己的真实感悟结合起来。有时候帮助家长做家务,帮助面临各种困难的同学,都可以看作是作业的一部分。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是小语作业与常规作业相比的显著不同点。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落实到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才能使小学语文作业实现其真正的安排目的。

第2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新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4

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语文作业在整个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它不但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工具,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过去高中语文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靠题海战术,把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美感的语文完全埋没了,也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作业设计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作者在文中分析了过去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形势下进行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的新原则。

一、过去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容单调。

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师总有这样的认知:课堂教学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行为,最有收效;至于作业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课后自学任务而已,没有必要太花心思去设计。我们暂时不提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传递的信息如何枯燥和单调,单看学生的实际知识接收情况,他们在根本没有完全消化教师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被教师强行塞给了很多作业,而且基本上就是数量巨大的练习题。这样非但不能帮助他们巩固语文知识,反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形式刻板。

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设计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等,基本上就是要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因此,很多教师的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形式的,很少会有口头作业,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的作业就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作业就算做得再多,也无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运用语文知识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刻板枯燥的模式化习题根本无法提起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大量的练习将色彩斑斓的神秘语文国度变为了毫无生气的习题沙漠,严重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和谐关系。

3.不具有针对性。

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语文基础上的差异,给所有学生都安排同样的作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作业,基础差的学生熬到三更半夜也做不完作业,这样不分对象盲目安排作业的做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其实并没有什么帮助。虽然我们提倡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但是在设计作业时候却并没有用同样的想法,所以导致语文教师自以为给学生的作业能够巩固他们的知识,其实只是让语文作业沦为被学生排斥的功课而已。

4.评价方式单一。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作业评价的时候用的字词并不多,无非就是优、良、合格、重做等。这样简单直接的作业评价方式,丝毫也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只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止步不前、基础差的学生彻底丧失信心。语文教师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学生是否如期的完成了全部作业,根本不关心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因此,那些单调、毫无情感的作业评价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激励意义,也无法提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重做”这样的评价更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的甚至会放弃对语文的学习。

二、作业设计的新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和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让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有效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使作业真正发挥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作用,改善他们的语文学习精神氛围。所以,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新原则:

1.开放原则。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时应遵循的开放原则,具体指的是:(1)设计出内容开放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选择;(2)作业的形式保持开放,即不一定非要是书面作业,只要能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的健康形式都可以;(3)作业并不设置标准答案,实际的答案是富于开放性的,而不是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封闭形式;(4)作业的评价方式开放,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这样可以顾及到各个层次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2.创新原则。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过去的保守式教育转为创新式教育。针对语文作业的设计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提升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推动他们的创新思维。不过,这绝不代表重现式作业就没有必要了,这种形式的作业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的要点,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应用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关注学生语言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业的创新主要就是通过作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训练他们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周密性以及流畅性,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趣味原则。

各种研究都已经充分表明“兴趣是最佳的学习推动力”,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知识以生动、科学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那些教师设计的有趣作业,学生会充满动力的去完成;之后再收到来自语文教师的有趣评价,他们会更加喜欢做语文作业,甚至期待教师快点布置新的作业。

4.发展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针对作业评价来说的,高中语文教师评价作业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还应该多留心学生的综合潜能,摸清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相信自己。

5.人文原则。

第3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 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认知理论;语篇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1―04

一 引言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指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1],既体现在语言本体方面,也体现在语言认知和使用方面。在结构方面,语言的省略方式、层次性以及“结构原则”体现了语言“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特点,是语言本体的经济性表现[2];在认知方面,隐喻思维和范畴化思维方式也隐含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实际运用方面,“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和认知方面”[3],这也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这一原则对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具有解释力。首先,外语多媒体课件是在外语教学中用于构建课堂交际意义的媒体形式之一,是“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的各种视觉的、图像的、音响的和视听的文稿内容”[4],与教师话语同时映现,介入外语课堂交际活动中,干预或促进课堂交际效果,成为课堂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正如语言形式一样,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形式与结构上都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表现在其提纲式结构、省略句、缩略词语等突出特征上。

第二、从认知视角看,学习者在接收多媒体形式时也体现了省力原则,学习者只能承担一定负荷的符号,过多的媒体形式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使用最简化的形式,以利于学习者形成认知表征,接受信息。

第三、在实际运用方面,符合经济原则的多媒体设计更有利于提高交际效益。但是,跟言语交际不一样,语言经济性是在语言系统里体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是在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中贯彻的原则;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经济原则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技能,是需要设计者通过学习才能贯彻和提高的技能。

因此,揭示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性原理,解释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系统对认知和交际所产生的效益,对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的设计水平,提高课堂交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

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即经济效益,是指多媒体课件及其图文、音像、影像等符号对课堂教学以及交际效果的作用或负作用,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课件中所使用的媒体符号÷课堂交际效果(或信息量)。它体现在课件及其结构在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和信息量等方面的效应,同时也体现在其对课件外部、课堂交际要素在意义、信息和语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以最简化的结构和图文、影像和音像等形式传达最大化的信息并产生最大化的多模态感知时,那么,课件内部就产生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多媒体课件用最复杂和最大化的形式,但不能获得相应的模态感觉或意义效果时,其内部的经济效益呈现负收益。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外部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对外语交际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主题意义的突出作用;2、对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3、对交际情景的衬托作用;4、对信息的传递作用。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使用最少量的“符号系统”,也即使用最少量的文本、影像和音像等符号形式而发挥以上作用时,那么,它就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其用最多的符号而对交际各要素产生负作用时,就出现“负收益”。总而言之,外语多媒体课件的经济效益主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推动实现教学目标,并非所有的外语多媒体课件都有助于课堂教学,也并非花里胡哨的画面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只有科学合理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显然,外语多媒体课件的收益,体现在图文、音像、影像等形式对认知所产生的效果,取决于这些形式所体现的意义和语境是否满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形式的选择、组合、匹配和构建各个环节中,其效果与认知、意义传递、语篇构建和语境创设密切相关,认知理论和语篇关联理论成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原则的理论依据,并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三 从认知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原则

从认知理论视角看,“人类认知具有多种信息输入通道,具有高度整合特点,它可整合处理不同通道输入的信息形成有意义的经验,比如,它可以把声音(听觉信息)和图像(视觉信息)联系起来,也可以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整合成一个心理表征”(卢植:2003)[5]。认知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过滤从而形成心理表征并储存在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在数量和方式上作用于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及记忆系统,“在单位时间里,人类认知系统的负荷量是一定的,在某个特定的信息处理阶段,人只能处理和加工与其认知容量相符的输入信息,超过其认知负荷,将会有部分信息丢失”(Sweller, 1988,1994;Chandler & Sweller, 1992)[6],使其不能与已有信息整合,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显然,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图像、声音、文本、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认知提供更多的信息输入通道,但同时也为认知增加了一定的负荷。可以想象,当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授同步映现,学生要同时整合来自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负荷自然比单一的讲授要大;当课件的媒体形式越多,学生要整合的信息也就随着增加。太多的媒体形式会导致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从而影响记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看,在单位时间的认知活动中,并非媒体形式越多,认知效果越好,要处理好媒体形式在内部的呈现顺序,在课件外部,也要掌握好其与外部包括教师话语、课堂活动的演播顺序,除此以外,还要把握好媒体形式的种类和数量。

为了使学习者以最小的认知代价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教师话语和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要实现“总量控制原则”。即:当教师言语与多媒体同时映现时,两者传递的信息是重复的,在种类上,多媒体最多只允许图片或动画和文字等形式同时展示,在数量上,当教师话语较多、讲解比较详尽时,多媒体要做到图文简洁,以提纲式显示教师话语的关键词以及要点,或者用图片补充教师言语中抽象的概念或场景。相反,当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媒体形式产生直觉的效果,创设认知语境,那么,教师话语以旁白形式出现,话语不宜过多,要简洁而切中要点,通过片言只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教师讲授和多媒体先后映现时,两者在信息上是互为体现互为补充的,当多媒体课件在教师讲授后播放,其信息既可用于直观展示讲解内容,也可补充讲解的信息。当教师讲授出现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之后时,教师的讲解只需要对课件信息进行概括、点评或补充。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在版面的安排和媒体形式的选择也都体现了经济原则。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存在“知觉场”,“知觉场”总是被分解为图形与背景两部分,认知时“图形必须要从背景分离出来”,人们“在视觉上,人们总是有对清晰、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在心理上则总是要追求一种平衡.以改变在探索中紧张的心情.从而免除各种猜想和想入非非”[7][8]。因此,在设计多媒体页面时,经济原则体现在凸显“图形”、减少“背景”干扰,以减少认知负荷。即是说,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众多媒体形式中,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页面,只能凸显一种媒体形式,使其成为“图形”,其他媒体形式只能成为“背景”,而作为“背景”的媒体形式要适量,否则会影响视觉听觉效果。而作为“图形”,为了满足认知者视觉上简洁的追求,其在媒体种类上也要适当,密密麻麻的文字、五颜六色的色彩、杂乱无章的图形都不利于认知者对图形的整合和处理。

综上所述,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原则,体现在媒体形式选择、多媒体页面布局、媒体演示方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认知效益,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顺序以及内容的安排,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信息要实行“总量控制”、“互补”原则,以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在课件页面设计时,媒体形式的搭配要处理主次媒体的关系,突出图形,强调重点。第三、尤其要控制声音的使用,要防止动画效果、背景音乐与教师讲解声音的冲突,减少对学生的干扰。

四 从语篇连贯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经济原则

从语篇理论的视角看,外语多媒体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体现关系上,当课件以多媒体形式的组合体演示时,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主题的意义,并作用于学习者大脑中,使其在原有的图式基础上形成新的信息,课件才能产生表意、强化记忆、创设语境的功能;而与主题不相关的多媒体形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使其对主题意义产生误导。因此,课件的形式要与教学的主题意义以及教学目的紧密关联,才能避免媒体形式的冗余和浪费。比如,教师讲解时如果同时演示添加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不相关的背景音乐,不仅不能表达相应的意义,而且只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得课件出现负收益。显然,关联原则是设计多媒体课件最经济的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体现在在语义、语境和意义等方面。

在语义方面,多媒体形式必须与主题相关联。多媒体形式在模板、图片、文字配置,甚至在色彩、字号以及版面设置方面要与整体的主题意义相符合,模板选择很难具有集中的针对性,但其风格要符合主题的内涵意义,比如“Crime”是个严肃的主题,模板通常会选择深沉的基调;而针对整体主题意义的图片具有太多的选择性,因此要针对主题的核心意义来取材,如“nature”这个主题具有“大自然”、“天性”、“属性”等语义,具有无数可供选择的图片,课件要选取哪个语义,取材要视乎课文或者话题等具体的主题而定。

语境方面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一、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语境应该与教师话语相得益彰。关联并不意味着重复教师话语的文字,相反,关联是对教师话语的再加工,用多媒体形式构建和体现教师话语的直观情景,或针对教师话语的要点和难点,构建形象的动画情景,以产生多模态的感觉;二、多媒体课件用于创设基于主题的课堂交际情景,媒体形式的选择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环境的格调,比如,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如果选择太嘈杂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显然与课堂教学环境不相符合;同时,多媒体课件创设的语境也要与构成交际情景的各要素相吻合,例如,当组织课堂小组辩论赛时,辩论场景如舞台、人物以及突出主题的图文构成交际情景的要素,媒体形式要通过模板、图片和文字创设这样的“舞台背景”。三、多媒体课件所构建语境,必须对交际语境发挥“补缺”作用,与学生的认知语境相关联。比如,针对“nature and nurture”这一话题,在话题导入环节中,学生对话题意义可能会有误解或不解,因为nature具有一词多义特点,那么,如果通过媒体形式如图片或者视频的组合,如双胞胎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变异等情景,就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以接受教师讲授的信息。

主题意义的关联主要在于多媒体课件页面之间体现的意义在内部达成一致性,具有连贯性,使多媒体课件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在外部方面,与整体意义、教师话语意义相匹配,有助于实现课堂交际意义。一个完整的课件,在内部方面,能体现完整的主题意义,反映一节英语课的课堂交际全过程,包括总体主题意义、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所突出的主题意义。经济性原则既体现在以简洁、省略的形式展示完整的主题,同时,以突出的图形创设语境,还有以具体的影像形式提供充分生动的情景或场景,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补缺的作用。

总之,外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连贯机制,是一个由语义、语境和意义等要素形成的关联体系,媒体形式与这些要素关联度越大,越能节约学生的认知成本,提高主题信息的集成度,集中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提高交际效益。为了体现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课件要以课堂交际目标为中心,围绕整体主题意义,体现媒体形式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在语义、意义、语境的关联性,为课堂教学交际活动和认知活动创设直观的交际语境,促进学生认知语境。

五 结语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形式和结构的简约度、信息的饱满度、媒体形式与主题意义、交际语境和教师话语的关联度,取决于其对教师话语的补充作用、学生认知的强化作用、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认知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在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形式的选择要凸显“图形”、慎选“背景”,对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在数量上要实行“总量”控制,尽量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关联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实践指导,在理论上解释了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课件如何通过与主题、意义和语境的关联,避免冗长多余的媒体形式和信息,使媒体形式体现丰富的意义、创建有效的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媒体多样化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为学习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渠道,但是,过多地依赖或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样为外语教学带来负面的“干扰源”,使外语教学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学生上课开小差,摆弄手机,抱着侥幸心理,课后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对付考试;课堂过多的信息使学生不胜负荷,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摸不清教师讲课的重点。凡此等等,对外语教学提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原则更应该引起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8-110.

[2] 魏晓斌.关于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9):97-100.

[3]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4):1-5.

[4] 卢植.认知与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学,2003,(4):47-50.

[5] Chandler, P. & Sweller, J. The split-attention effect as a factor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62): 233-246.

[6]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7] 曾方本.外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图形一背景论[J].远程教育杂志,2006,(3):59-62.

[8] 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New York: Hafner, 1949: 117.

Economy Principle in the Multi-Media-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HEN Dong-ch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 China)

Abstract:Economy Principle reveals the simplicity in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t also reflects the least effort principle when the media are chosen to convey meanings and realize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Moreover, this principle is also embodied in the cognition of multi-media.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signing of multi-media-based English teaching. How can it then be reflected in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nd be applied to the designing? The cognitive theory and relevant theory can provide some instruction.

Keywords:economy principle;multi-media-based teaching;cognitive theory;relevant theory

第4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框架研究

1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研究必要性

我国长期以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也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极不均衡,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脱节,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结构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口语能力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能力的最大薄弱点和亟待提高的一环。2017年,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测评处的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外语能力测评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对于大学新生急需提高的能力看法高度一致,基本全部集中在口语技能上,外加表达自如等与交际有关的技能上。同时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员工的调查结果都显示,毕业后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也急需提升听说方面的一些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口语课程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高低,随着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也急需变革传统模式,以适应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科技新时代,满足国家社会对具备良好英语口语人才的需求。目前的语言教学界,似乎出现了语言教学与课程设计研究脱离的现象。语言教学,无论是现代语言教学还是英语语言教学,都相对独立于课程设计的研究。课程设计具有决策、实施、检测与评价、研究和创作等五个方面的意义。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研究,一方面是中国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也是英语课程教学理论的完善与进步,最终可以为一般二语口语课程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另一方面,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研究可以为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提供标准和方向,反作用于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实践,推动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现代化,改善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费时低效”的客观实际情况。

2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

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是基于前人对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进行过的不同角度研究全面总结,将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分为“英语口语课程原则、需求分析、环境和师生决定框架”“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四大要素循环框架”和“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素影响因素框架”,并描述这三大分类的相互关联决定关系,构建得出的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这三大分类有循环性、先行性、决定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的课程原则、需求分析、环境和师生决定框架起先行决定作用;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的四大要素框架是整个课程设计具体化的四大具体步骤;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的要素影响因素框架对四大要素具有理论指导和技术辅助作用。更为具体地说,课程设计三维结构每一维的所属成分存在的关联对应关系。课程原则决定着需求分析外其他所有成分;需求分析决定着课程原则外所有其他所有成分;AP(ActionablePoints)是最终实现点,其他所有成分都最终作用于AP。语言学成分、教育学成分。教育技术成分影响着四大要素和AP。四大要素层自我循环、不断变化、自我完善,最终作用于AP实现最终课程的实施。四大要素层自我循环组成课程设计的一维结构,课程原则、需求分析、语言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AP作用于四大要素层外,共同组成课程设计三维框架。1)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课程原则、需求分析和课程实现点框架“三维框架”下的“课程原则”是指在课程教学本质内涵原则基础上,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结合时代优势,依据国家纲领性文件要求,对现阶段的英语口语课程的整体特点进行明确并提出具体的课程要求。英语口语课程原则要基于国家纲领性文件进行设计,此外还要结合地方优势、学校办学特色等进行具体设计。“三维框架”下的“需求分析”是指课程设计前测时对AP进行细致准确客观的调研和分析,把握课程各组成成分的客观现状、要求和期望,并对各成分的需求导向进行细化,具体到细致的人、物或项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具体参数、时间等方面,并对具体化的不同方面的需求进行逻辑归纳、分类、转化,形成更为完整的系统需求分析,进而明确课程设计在需求分析成分方面的要求和设计方向。需求分析具体包括人的需求和环境的需求。英语口语课程需求分析设计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个性需求。要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课程设计重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口语课程活力和效果。AP具体包括课程环境、教师和学生。“课程环境”是指影响课程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课程教学的物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校舍建筑、教学工具、时间、空间等。课程教学的心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学生”则是课程中有生命和思想的成分,是课程中课堂的参与者。2)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四大要素循环框架英语口语“课程目标”设计是指对英语口语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指导整个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方法是能力,方法是人终身受益的工具。过程是产生价值的媒体,没有过程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英语口语课程目标设计重点在于结合国际、地方及所在高校现状,具体高校具体设计,设计过程中要明确课程中教师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课程环境目标。课程要充分发挥所在高校优势、所在地优势,并与学生课程目标需求相结合。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及经验”指的是英语口语课程内部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包含内容知识、语言能力、教育学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实用知识、语境知识、学习者知识、道德知识、经验知识、个人知识、反思知识。英语口语课程内容设计要注重网络资源、教科书及语言学学术研究的结合,要努力在学习者最需要或最易于接受知识的情况下提供最恰当的学习资料。具体内容设计时在注重满足学生口语课程内容需求基础上努力通过闯关游戏等增加课程的娱乐趣味性,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作为语言学习的语言学研究意识的启蒙。“课程实施”设计指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时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对具体教学方式的情感偏爱,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法促进互动情境营造的相互配合,用以激发情感、兴趣,同时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相互支撑,使口语课堂成为口语锻炼的训练场和竞技场。而具体的英语口语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语块教学法等。“课程评价”设计指对整个课程所有内容进行评价设计,课程评价设计要注重处理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与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关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学生用碎片化的知识建构其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根据需求分析的课程评价方式偏爱结果,灵活使用各种具体课程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修改完善,并努力将移动技术中的实时语音评分功能作为课程评价工具,努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自学模式。3)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素影响因素框架教育学思想和理论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语口语作为一种语言课程,有其特殊性,但归根到底也是课程的一种,教育学思想和理论对英语口语课程的全过程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个指导作用也发生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教育学思想和理论对其他课程成分都有不同角度的说明和阐述。当代教育学理论受新建构主义理论、联通主义影响,其课程观、教学观、教师学生观以及学习观与时俱进,对当代课程教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内的教育学思想影响课程设计四大要素循环的全过程,并对AP的最终实现也同样起指导作用。英语口语课程中的教育技术是指在英语口语教育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资源和碎片化移动语言学习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物。英语口语课程融入网络资源及移动技术也是当代英语口语课程发展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而且碎片化移动学习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网络资源及移动技术融入英语课程条件越发成熟。教育技术对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的最大变革在于使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多模态化,教育技术为多模态英语口语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多模态既指包括图片或者文字的信息呈现方式,也指人类视、听等感官和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根据多模态学习的认知规律,多模态设计应避免对学习者造成认知负荷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多模态知识表征,并提供主动加工的机会。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结合,包罗语言世界的万象,而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英语口语课程是英语口语知识传递的媒介,英语口语知识体系是一个知识体系,而语言学就是英语口语知识体系的基础、基石。语言学与教育学在英语课程教学的焦点上相互交叉。《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首次探讨了语言学和教育学交叉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科研的宗旨是服务教学,而且其本身就是创作的表率和样板。

第5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口语活动 设计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依据课程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学习、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不断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英语口语活动的开展,在本质上与英语课堂上其他课堂活动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应在课堂活动的大前提下进行,不能背离这一目标。好的口语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激活他们自身的语言能力, 使其随时运用已掌握的语言来完成口头交际任务, 进而获得语言能力是极为有效的。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课堂上常用的口语活动的设计,以及设计口语活动的原则:

一、每日演讲(daily speech)

一般在课前几分钟进行, 这种课堂活动能使班级里形成良好的英语氛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当众演讲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可事先安排好演讲顺序,例如按学号排序或按学生事先自愿安排的顺序。在学生进行演讲报告的前一周提前通知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这样可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进行演讲。另一方面,为保证演讲效果,督促每位学生集中精力听报告者演讲,可让做报告的学生设计几个与演讲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演讲完成后提出,请听者回答。这样就从两方面保证了活动的效果。此外,对当日演讲的学生,还应根据其表现计分或给予奖励,如采用计分方式,可将所得成绩可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会更加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在进行该活动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任务。学生往往在口语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如老师对每个学生指定的任务难度相当,则会打消部分水平较低学生的积极性,或导致程度较好的学生轻视任务,最终都无法发挥最佳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口语水平等因素,为学生制定符合其特点的演讲任务,这是使演讲达到最佳效果的良方。2.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演讲主要是要求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讲述或阐明观点,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成段表达的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学生完成从对话到成段表达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类活动时应耐心引导,演讲任务应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否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3.注意演讲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名为演讲,但实际并不是要求学生做长篇大论的,政论式的演讲,只是一种练习口语陈述的方式。且从学生的兴趣来说,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尚未定型,可适当将范围拓宽,涉及到与学生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以及语言文化相关的各方面的话题。允许学生有形式上的创新,除了讲故事等传统方式外,可与大家分享一个英语笑话,或英语脑筋急转弯题,或介绍某种兴趣爱好,用英语主持节目或做脱口秀模仿等,还可结合课文内容,做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拓展介绍。每日演讲这一活动,可从学生进校开始,形成一个英语课堂的传统活动,长期坚持,定能看到效果。

二、角色扮演

在现有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情景性的对话,教材图文并茂,非常有利于学生代入角色,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口语交际能力。角色扮演,即可是对课文中已有人物的角色进行扮演,也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的角色,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从课文人物的角度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思想感情等,将对课文的简单重复模仿,转变为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熟悉程度,将课文所学内容与实际结合,如以后遇到类似情景,需要用口语表达时,能较快地作出反应。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7 为例,该单元的Section A主要是介绍服装,谈论服装的价格和颜色,以及谈论对服装的喜好和购物时的礼貌用语,这类任务型的话题,非常适合角色扮演。教师可安排学生以两人一组,做pair-work,如一人扮演服装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询问服装价格、颜色等。也可将场景置为两个人谈论服装,对话双方为朋友或同学关系,在谈论中涉及到个人对服装的喜好,对服装价格的看法等内容。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同样要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如要求学生必须使用本单元学习的句型和词汇进行表达,必要时可将需要用到的重点句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设计角色对话时用上这些句型,这样做可避免学生采用回避策略。还可提醒对话双方表达的长度和难易度应基本相当,不要由一人主导对话,这样方可保证角色扮演的效果。

三、活动设计原则

口语课堂可用的教学活动还有很多,如情景对话、课文复述、问题讨论事等,篇幅所限,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我们还要探讨另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只有先确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才能保证设计出的活动目标明确,效果显著。

首先,活动设计应注意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因此,从活动内容的设置,活动各环节的安排到活动的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只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学生才会全情参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活动的多样性原则。初中生处在思维比较活跃,讨厌简单重复的年龄阶段。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尽量多样化,各种活动交叉进行,一来可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不同方面,二来也可以避免单调,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此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决定了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进行口语训练。

第三,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富有启发性,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在思考中进行练习,而不是不动脑筋的模仿和简单的刺激反应。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带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或活动,使学生展开想象力,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愿望,培养创新精神。

最后,课堂活动设计还应注意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考虑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的作用是从旁观察和引导。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至于喧宾夺主,变成教师的个人表演。课堂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包含自学、自主参与和主动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凡是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习效果提升的活动都可以进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即可借鉴他人经验,也可创新,自己动手设计一些适合所带学生情况的活动。但应注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目的是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在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学关键、教学难点以及其他教学要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

参考文献:

[1]朱萍.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高中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阅读 教学应用设计

一、任务的定义和分类

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以“任务”为核心单位来计划,组织教学,任务的广义定义为:凡是能促进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进程的活动都是任务,既包括有目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也包括聚焦于语言形式的练习活动。狭义的定义为:只有为了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语言的活动称之为任务,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任务的意义是首要的,同时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并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二、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原则

1.在用中学原则。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学”的概念,在此笔者延伸为“在用中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真实性原则。语言必须要在社会中进行应用才能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设计的任务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要提供给学生自然、真实的语言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单元中的任务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内容侧重。因此,任务设计应该难度适当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4.形式―功能性原则。任务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不仅仅是能应付考试。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和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还培养运用语言功能的能力。

5.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应该始终是学生,教师不应从头讲到尾,而应扮演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努力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最终获取新的知识。

三、阅读课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案例

课文教学可以分以下三个主要部分:

1.阅读前的任务: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导入新课并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以book7unit 1 living well中的reading部分为例。

activity1:lead-in.教师向学生展示有残疾人生活学习的图片资料,请学生谈论图片内容,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出单元话题living well

T:what the pictures reflect is true about the disabled people? What do you think we must do?

S:we must save learn from them Cself help,study harder,live a wonderful life

activity2:discussion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what is the biggest problem facing the disabled people?

(2)what causes these problems?

(3)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2.阅读中的任务设计(while-reading tasks)。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观点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的理解。

3.阅读后的任务设计。阅读后的任务要求对文章主要内容做出鉴定和判断。这种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任务后活动包括三个方面:(1)课文的巩固及深入。识别文章功能及作者的写作风格(2)课文学习的延伸。(3)课文学习的迁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陈述本组观点。

四、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几点教学建议

1.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任务,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理解阅读材料,获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

2.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是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为目标。因此,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3.教师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任务型教学模式,并学会反思和创新。好的英语课是多种教学法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

4.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使同学们的课堂参与率达到对大。

5.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系统要有针对性,鼓励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及时改进教学任务设计。

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应结合教情、学情及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教学,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吸收别人的优秀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原有的有效教学经验,努力使它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任务型教学本土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7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 英语报刊阅读 背景知识 微课 教学设计

随着远程学习方式的发展和网络及通讯设备的普及,学习正慢慢走出教室,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针对网络课程的实用性目标和学习者移动性学习的要求,微课的出现满足了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便捷的学习工具掌握某一知识学习中需求。我们尝试将这种新型的课程形态用于英语专业英语报刊背景知识教学中并用实例论证其可行性和教学设计原则。

1.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胡铁生,2011)。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

2.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背景知识

英语阅读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英语报刊阅读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也是英语报刊各类文章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涉及时事新闻,报刊阅读往往生词较多,语句较难,涉及的文化背景也多种多样,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娱乐、教育等。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必要对这些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英语报刊的课时较短,大多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报刊阅读学习为一学期只有32课时,每周2课时,分16周完成,而英语报刊阅读的教材通常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社会等不同方面,每个领域往往有三四篇新闻,且每则新闻都会设定一系列的练习。如果每篇课文用一两个学时,那么时间非常紧迫。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对于课文的讲解和分析就很难完成,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就可能没有时间讲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教学,是教师不容逃避的一大问题。“微课”的出现正好帮我们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把课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制作成“微课”,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自主完成,那么便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论述、分析课文内容和重点难点并完成习题。而且英语报刊的阅读对象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上目前电脑、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微课”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3.英语报刊阅读中”背景知识”的微课教学

以Unit 1 Politics Text: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Washington为例,论述英语报刊选读中”背景知识”的微课教学设计。

先确定本次微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游说”现象;(2)了解院外游说的对象和手段,以及民众对该政治现象所持的态度;(3)了解美国总统选举的政治情况。其重点和难点是院外游说。

接着确定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讲授结合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这一背景知识,首先,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他们思考,并结合数据与图片形成直观的视觉效果,层层深入,并试图引导学生认识选举和院外游说的真相。

然后便是教学过程的制定:(1)首先,提出问题:What is lobbying?How do people lobby?What is the process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2)提高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可以利用图片和实例说明;(3)讲述院外游说的利弊。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让学生浏览针对相关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并获得更详尽的知识。在微课设计中,教师可以灵活用多种形式展示课程学习内容,如视频、音频、文档和课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英语报刊阅读中”背景知识”的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英语报刊阅读中”背景知识”的微课教学要遵守三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辅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微课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隐形地参与。学生充分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在设计微课时教师要全方位地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行为习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发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设计动态层次结构,各知识点之间建立帮链接,由已知信息自然过渡到未知信息,循序渐进。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应充分考虑主体的认知水平,做到重点突出。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学习者潜在的知识能力、实用需求,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学习者进行更有效、深入的学习。

(2)多样性原则:在英语报刊阅读“背景知识”的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许多不为我们所了解,如果只是对这些人文背景进行简单的罗列和陈述,那么学生可能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很难把微课堂进行下去,所以有必要将微课进行“多样化处理”。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网络特性,实现教育信息的多媒体,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如图片、文字、视频、链接、声音等,尤其是对疑难知识点的讲解,更应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展现其内涵,帮助学生理解。

(3)辅原则:英语报刊阅读中”背景知识”的微课教学主要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相关的人文和历史知识,所以它的“辅”功能很明显。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选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避免无关信息的出现,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其次,在微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信息。在英语报刊阅读中”背景知识”的微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教学为指南,合理安排微课的教学内容。

英语报刊阅读中背景知识广博,如果运用微课进行,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增强教学效果。鉴于英语报刊阅读背景知识的作用和特点,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要遵循自主性、多样性和辅三大原则。微课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将是今后英语阅读教学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冯立国,杨孝堂.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53-60.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第8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 ESP课程 设计需求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在课程中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需求分析。完善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需求对于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课程组织模式和课程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开展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本身属于一个较为新颖的课程观,是在学习综合实践的基础上,由教师拟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某项活动。但是这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教授的内容,并在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展示和实践教师教授的内容。这样通过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理解和经验的束缚,实现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积累和迁移,进而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课程设计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是在学生都已经完成课程之后,课程设计开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让学生都对所学的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点转化为技能。

二、ESP课程应该遵循的原则

想要研究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需求就必须做好ESP课程原则探究,并在对ESP课程认识的基础之上,对ESP课程的开展有重新的认识。目前ESP课程模式的构建都需要遵守三个原则,即“需求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和“真实 性”原则。

1.“需求分析”原则。针对目前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情况来看,需求分析已经成计划和设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商务英语ESP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关系到ESP课程的成败。需求是指商务英语学习者为了学好英语知识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ESP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课程的现实领域中的需求问题,并采取访谈、观察等形式进行需求的研究和分析。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年指出,不管是普通英语还专门用途的英语,都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的,Hutchinson and Waters将现有的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类,需求分析主要是用来决定我们课程目标的开展,而目标情境分析则是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帮助我们达到要求。因此,从事ESP教学必须提升对需求分析的重视,保持ESP教学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求调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结合目前课程进展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反复的分析。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商务英语ESP学习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掌握整个教学活动,发挥其作用。由于学生内在因素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作用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ESP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ESP实践性远远大于普通英语,而语言技能的提升是需要学生实践才能提升和培养出来的,因此,这就需要ESP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坚持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职业行为的培养到职业能力的提升,从人文素质的提升到学生质量的评价,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要做到和达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创建一个新的体系。

3.“真实性”原则。高职商务英语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业领域内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从事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工作时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ESP必须作用于某一专业领域,并进行该领域专业的设计工作,保持和该领域专业语境相一致。一个脱离语境的语言形式是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想要提升ESP课程的“真实性”,还需要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严格遵守ESP相关理论和实践特征,做好ESP教学材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E SP教学工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更应该重视实用性。因此,ESP教学作为目前英语专业的教学的主流,必须做好ESP教学设计需求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宝珠.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64-68.

[2]唐美华.高职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本位教育探索[J].中国商贸,2013,(17):146-147,148.DOI:10.3969/j.issn.1005-5800. 2013.17.066.

第9篇: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优化原则;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7-01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与延伸,作业可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其综合素质与创造思维能力的提升。然而,我国小学语文作业当前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给学生学习兴趣及思想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在此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好作业优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变封闭作业为开放实践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在学习了课文《四季》之后,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在作业评讲课上介绍自己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学了《黄河象》、《琥珀》等科普文章后让学生选定一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后去查阅资料,把探究到的知识写成小论文介绍给大家……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业要体现层次性

2.1 作业量的分层。对作业量增减的依据是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其发展的要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的就少布或不布,切忌重复布置简单重复性强的机械性作业,这会极大挫伤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给这些学生减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其他爱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能力弱、态度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2 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有些学生会知难而进,还有一些学生会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跳一跳,尝试"摘树上的果实"。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作业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有别。对于读书笔记这类作业,低年级应以摘抄为主,中年级要以概述为主,高年级以谈感受为主。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习相同的知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我在作业的设计中,撇弃了过去那种强制、命令式的作业布置方式,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多梯级作业,充分给学生留出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优秀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承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3.优化小学语文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3.1 适量化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使学生对语文技能有一个良好的掌握,就需要引导并帮助学生长期积累语文知识。基于此,在对语文作业进行设计时,教师就需要对作业的量予以高度重视,切不可为了促进学生短期成绩的提高而盲目加大作业的量,这是因为此种做法容易使学生出现找人、抄袭作业等情况,进而养成不良的学习及作业习惯。教师应当严格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作业量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

3.2 趣味性原则。考虑到小学生天玩,而且语文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较高的趣味性,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了削弱作用。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对学生的兴趣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从其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3.3 开放性原则。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的一项显著特点即为开放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设计作业时,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有机结合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同时,还需对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有选择的语文作业,在赋予语文作业开放性的同时,使其形成更为灵活、丰富的形式。

4.优化小学语文作业,促进小学语文质量提高的对策

4.1 采取多元化的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在对语文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时,教师应当以学生对学习知识不同的掌握程度为依据,采取多元化的设计策略,引导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打破以往语文教学模式及作业模式禁锢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在对语文作业进行设计时,就应当使作业具备丰富化、个性化等多元化特点,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2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作业情境。在学习小学语文时,学生如果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或是存在厌学的情绪,那么就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由此可知,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作业,一项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语文教师就需要借助相应的设备工具,设计出融合多种感官的作业。

4.3 加强探究性优化设计策略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学生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外,还应指导其开展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具体到作业方面,教师就需要设计出对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意识有帮助价值的作业。

5.小学语文课外应该设计自选式作业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总之,加强作业创新设计,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意、主动地在更多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而不是让教师始终牵着学语文。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平台,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广大实践中挖掘潜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玉梅.优化小学语文作业 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成效[J].神州,2013,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