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融入生活方能传唱久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紫阳全集 民歌融入生活方能传唱久远

民歌融入生活方能传唱久远

2024-01-23 1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歌唱是一种习惯:青年人谈情说爱时有缠绵热辣的情歌、盘歌,婚嫁时有哭嫁歌、迎亲歌,老人办丧事有凄凉悲哀的孝歌、送葬歌,田里干农活有高亢激越的号子,茶山采茶有悠扬婉转的花山姑娘、牧羊恋歌,即便行路都有报路歌。(《农民日报》)

  提到中国民歌,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河淌水》等一首首几乎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其实,紫阳民歌也小有名气,并有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紫阳民歌不像一些经典民歌那样广为传唱,但是与不少非遗项目一样,在乡土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经历过“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之后,古老的紫阳民歌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如今,传唱民歌已经成为紫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婚丧嫁娶、耕作放牧都少不了民歌,甚至赶集行路都需要民歌的陪伴。民歌在紫阳之所以会享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唱不开怀”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扎根于紫阳人的心怀。或者换句话说,民歌在紫阳的兴盛,靠的不是行政手段的强制推广与传播,是生活化的呈现让民歌在紫阳找到了新的活法。

  我国是一个民歌大国,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广为传唱优秀民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很多民歌尤其是一些地方民歌渐渐被冷落,传唱者越来越少。再加上一些基层文化部门对民歌的整理传唱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格鲜明、曾经广为传唱的民歌正面临失传的风险,这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显然是一种损失。

  民歌之所以称之为民歌,就是因为无论是唱词还是旋律都深深地打下了民间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虽然是民间文艺繁盛的见证,但是民歌的传统表达特点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的差距也的确缺阻碍了传统民歌的传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渐渐消失在生活的尽头只能是曾经广为传唱的优秀民歌的必然归宿,至少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生活离不开民歌的现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歌传承发展的一抹暖阳。

  如何让地方民歌久唱不衰,如何让散发泥土芬芳的民歌优美旋律伴随着新时代追梦人的美好生活,这的确是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文化工作者需要着力破解的课题。因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紫阳模式”,不仅注重民歌的传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民歌传唱融入到群众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让传唱民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不朽的民歌才能传唱的久远,成为一种永远的时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