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设计论文】浅析紫砂竹提壶造型设计(共1862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紫砂壶设计论文 【造型设计论文】浅析紫砂竹提壶造型设计(共1862字)

【造型设计论文】浅析紫砂竹提壶造型设计(共1862字)

2023-03-24 2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紫砂壶历经起步到兴盛,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紫砂壶的造型变化多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紫砂壶的造型有其规律可寻,研究和探讨紫砂壶造型的规律,对后来者掌握并提高壶器造型的创作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竹提壶;造型;紫砂;设计

从古到今,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及样式可谓繁复多姿。紫砂壶可分为抽象图案造型和具象图案造型两种。其中,具象图案造型的样式最多,大多数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竹子、动物等实物为题材,这样制成的紫砂壶谓之“花货”。花货就其制作技艺而言,也被称为“塑器”,“花货”的造型设计也必须遵循变化与统一的规律,这也是所有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一个普遍规律。紫砂壶的形制各不相同,且充满着造型与线条的变化。即便是同一款式的紫砂壶,大小形状、壶嘴位置、壶身线条等也会存在差异,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形制没有越出方器、圆器、花塑器的基本造型。在同一把壶上,壶器的创作设计首先讲究的是和谐统一,比如壶把手与壶身不能有割裂或突兀之感。现以这款紫砂“竹提壶”,分析壶器的创作设计,以及审美价值和蕴含的文化。

1紫砂“竹提壶”的造型

紫砂“竹提壶”端庄雅致、古韵古香,圆筒形壶身不失浑厚朴实,质拙中显高意,泥料光洁细腻;壶流、壶钮采用竹节造型,一弯嘴三节竹节装饰而成;弧钮横跨在略微鼓起的壶盖之上,自然生动;方形提梁壶把为三节装饰,整体和谐统一。整款紫砂“竹提壶”竹韵清疏,几条清新的藤蔓贴于壶盖和壶肩之上,再无其他装饰,韵味不失,毫无矫饰。

2紫砂“竹提壶”的造型设计特征

紫砂“竹提壶”采用了空间的对比,壶身所占据的空间称为“实空间”,即体量。围绕着壶身和壶流、壶把、壶盖、壶钮等部件所形成的空间,在视觉上与壶身有密切的联系,称为“虚空间”。紫砂“竹提壶”的空间对比关系,是指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这种对比关系能使壶器的造型变化丰富,增加美感,这也是紫砂壶创作者设计壶器造型的一种常用处理手法。该壶方形提梁所营造出的虚空间,整体效果生动而富有气势,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重复与呼应是紫砂壶造型中另外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在紫砂壶的设计中,重复之中往往又有变化,壶器的壶把、壶流或壶钮等部件能够相互呼应,视觉上和谐统一。当然,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使用这种重复的处理手法,不能看成是完全等同的重复,而是在遵循壶器具体部件组合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审美要求,使壶器的造型重复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款紫砂“竹提壶”就是重复造型的典范之作,第一,壶流和壶钮运用了竹节作为装饰,两者呼应,营造出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第二,壶肩和壶底采用比较相似的环线重复,突出了造型的圆味;壶盖是半圆,从视觉上也能与壶器整体和谐统一。

3紫砂“竹提壶”的文化寓意

紫砂“竹提壶”采用竹节作为壶流、壶钮的装饰,视觉效果极其美观。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此壶是以挺拔直立、节节高升的竹子造型为基础制作的。竹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群众感情深厚,认可度高,这是由于竹子本身彰显着中国人谦逊、积极向上的品格。自古以来,竹子就有四君子之一的美誉,其外直内通的特点,以及桀骜不驯的气势,均给人一种精神的鼓舞和无限的勇气;散步于竹林之中,竹子散发出来的柔中带刚的气息,更能给人以一种坦然而宁静的内心感受。将集精神与品格于一身的竹子融入紫砂“竹提壶”的造型设计中,其人文内涵将影响着使用它的每一个爱壶者。

4小结

这款紫砂“竹提壶”不失为一把实用的茶具,其虚实相生、重复、呼应的设计风格,使此壶的创作别具一格,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蒋丽雯.初探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创作规律[J].中国陶瓷工业,2009(04):59-60.

[2]王福君.紫砂壶传统造型规律初探[J].江苏陶瓷,1999(03):30-31.

作者:王芳

阅读次数:人次

 环境设计论文   实验设计论文   电路设计论文   造型设计论文   优化设计论文 室内设计论文   网页设计论文   平面设计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服装设计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招贴设计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字体设计论文   空间设计论文   方案设计论文   家具设计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工程设计论文   系统设计论文   设计管理论文   路面设计论文 照明设计论文   环保设计论文   程序设计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产品设计论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