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及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粤语的种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及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及特点

2024-07-13 1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原汉族人口大量南迁的同时, 北方长城内外的各少数民族也大举进入中原。当时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 原来在塞外过着游牧生活, 入居中原后逐步由游牧生产转向农耕生产。他们在与汉族人民的长期接触中, 在共同的生活与生产劳动中, 对农耕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上层人物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 通过向汉族士人学习, 吸收汉族士人参与其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改革, 最后实现互相融合。南方的蛮族、傒族、俚人、僚人等少数民族, 在东晋南朝时期, 随着南方地区的深入开发, 也逐步出山与汉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的人民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建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魏时期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关于九品中正制建立的原因,王仲荦认为,曹丕继位为魏王,进一步就要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工作,对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让步。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了。经过这种方式的妥协,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唐长孺认为,就当时人的说法,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是由于经过黄巾大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查考乡闾的批评,因此一方面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另一方面适应人士流移的新环境,就本乡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的任务,于是创立了九品中正制;韩国磐认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是由于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即地主士人亦多侨寓他乡,州郡察举制已不适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贤诸令,重新确立了选举的原则,也就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但怎样达到这个标准,就需要具体的办法、制度来保证执行,这个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以上几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论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如何,这种制度的建立都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的进步,都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越来越重视个人素质;选官范围越来越大;选官方式越来越公正。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走上了背离“人才”的道路,官吏的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三、实行“均田制”。

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并开始执行。

均田制的实行,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建立府兵制

府兵制为550年宇文泰所创。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府兵制的建立,是北周军制上的重大改革,它使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大的进展,同时使政府在编户外又控制了一些农民,这是自东汉以来的两个重大变化,对北周实力的加强及以后的统一有重大作用,也对隋唐的府兵制有直接的影响。

五、玄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玄学是形成于魏晋时期从宇宙本体论出发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阐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哲。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其思想意识的主流就是玄学。魏晋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玄学就是探讨“三玄”的玄妙深奥之学,它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特征是以老庄“贵无”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为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进行辩护。

玄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于:(一)玄学的发展打击并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学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其他学术一直处于严重被抑制的状态,长期难以发展。由于汉末大乱,统治者专制力度减轻,加之魏晋玄学开始流行,促使士人思想空前解放,这样的过程,在打击儒学文化专制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二)玄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玄学在与名教的对抗中一方面受到传统儒学的反击一方面又受到了外来佛教的资助。玄学者往往以佛理入玄学,解释和发展玄学。这样,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玄学发展,反过来,玄学在不断引用佛理解释玄学的同时加深了佛教的本土化,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三)玄学的发展对今后中国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玄学的发展衍生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流派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直至唐代还依然生命力旺盛,并且东晋时的陶渊明还被尊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就凭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玄学对诗歌的发展确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唐诗的雍容之感与玄学对其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六、南方经济大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蜀国对蜀汉地区和吴国对其控制地区进行了较好的开发,南方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西晋灭国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魏晋南北朝的特点:

一、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政权较多,常出现多国并存的情况。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西晋灭亡以后,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其中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政权,接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的几个朝代也均为少数民族政权。

二、门阀制度盛行

门阀政治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西晋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将势家大族的的特权固定下来,使西晋初步形成了门阀政治的格局。

门阀的形成,在统治阶级内部制造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门阀为了保障自己的特权,在政治上进行垄断,压抑排斥庶族地主,导致了寒门地主与门阀的矛盾和政治黑暗;门阀以家族利益出发,无所不用其极,各门户之间为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导致了士族内部的矛盾斗争;门阀地位的世袭化,刺激了士族对权力的更高要求,又导致了皇室于士族的矛盾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决定和影响着以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两晋南北朝政治演变的主要内容。

三、文化的多元化

魏晋南北朝时代, 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多元的气象, 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学术思想上儒、玄、佛、道互相竞争、彼此渗透以及教育格局的多样化, 二是各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四、隐逸现象流行

“隐逸”这个词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隐逸现象在先秦也已存在,再历经秦汉时期的发展,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很高的发展程度。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盛行,仅此时期正史隐逸传中的隐士就有一百多位,再加上不在隐逸传但具隐逸行为的士人就更多了。他们的隐逸行为推动了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隐逸风尚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的隐逸风尚有很多特点,可以说它凝聚了隐逸的精华。此时期的隐士爱好非常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好,他们喜欢饮酒,注重养生,生活过得逍遥自在。这些隐士们还具有很高的学识和德行,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隐逸风尚的典型特征。此时期的逸之风凝聚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把玄远空灵的精神气质推至极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