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13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箴言书十六章注解 希伯来书第13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希伯来书第13章逐节注解、祷读 – 圣经综合解读

2024-07-01 0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https://cmcbiblereading.com/wp-content/uploads/2022/06/Hebrews-13.mp3

【来十三1】「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来十三2】「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来十三3】「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十三章的主题是「圣徒超越逆境」,与第一章「圣子超越万有」首尾呼应。 1-17节劝勉信徒「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十一28)。虽然他们面对各种逼迫和难处(十32-34),「必须忍耐」(十36);但却不是消极地忍耐,而是「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十二12-13),积极地胜过逆境。为此,1-17节进一步解释了十二14-15的三项劝勉,这些劝勉是凭信心胜过逼迫和难处的秘诀: 彼此相爱(1-3节):解释「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十二14); 圣洁生活(4-6节):解释「要追求圣洁」(十二14); 靠恩坚固(7-17节):解释「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十二15)。 1-3节是「彼此相爱」的劝勉。 「彼此相爱的心」(约十三35)是信徒的标志。一时的「彼此相爱」,和不信的世人并无分别;神所喜悦的是「常存弟兄相爱的心」(1节),通过事奉人来事奉神,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时,彼此相爱的常见操练是: 「用爱心接待客旅」(2节),不但朝夕相处的弟兄之间要彼此相爱,还要与素昧平生、无法回报的弟兄彼此相爱。当时旅店很少,名声也不好,信徒旅行一般借宿当地信徒的家中。「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2节),是引用亚伯拉罕和罗得的故事(创十八2-3;十九1-2),引导信徒思想:当我们遇到需要接待的弟兄时,是不是也应当把他们当作主耶稣差来的使者呢(太十40-42;二十五40)? 「记念被捆绑的人」(3节)、「记念遭苦害的人」,指「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加六2),探望和服事那些为主受苦的人(太二十五36)。「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3节),指感同身受(林前十二26),提醒自己:我们都活在肉身里,若为主的缘故遇到捆绑和苦害,也会有同样的软弱,所以应该对弟兄有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扶持。 上图:庞培古城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客栈。古罗马的paupona、caupona都是提供旅客住宿、酒、食物或娱乐的地方,既是酒馆也是客栈。caupona的客人只能站着,paupona只有一个房间,有桌子可以玩骰子,可能也兼作妓院。当时的信徒外出时,一般借宿在当地的信徒家中。

上图:庞培古城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客栈。古罗马的paupona、caupona都是提供旅客住宿、酒、食物或娱乐的地方,既是酒馆也是客栈。caupona的客人只能站着,paupona只有一个房间,有桌子可以玩骰子,可能也兼作妓院。当时的信徒外出时,一般借宿在当地的信徒家中。

【来十三4】「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来十三5】「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来十三6】「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4-6节是「圣洁生活」的劝勉。 过去和现在一样,对圣洁生活的主要威胁包括两个方面: 淫乱:神所设立的婚姻关系是圣洁的(林前七14),所以「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4节)。一切在婚姻之外的「茍合行淫」(4节),不但在当时的希腊文化中习以为常,今天也被世界的法律包容、被流行的时尚提倡。但每个信徒都应当谨记:「神必要审判」(4节),「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十二29)。 钱财:「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六10),「贪爱钱财」(5节)会让我们越来越远离神,用钱财来代替神、满足自己。古往今来的世人都把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当作社会进步的动力,拚命追求更多、更好、更大,但信徒却「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5节),不把钱财当作偶像。因为世人只能在钱财里寻求安全感,但跟从主的信徒却有神无条件的应许:「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5节;申三十一6、8),所以可以「放胆」(6节)地宣告:「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6节;诗一百一十八6)。

【来十三7】「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来十三8】「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7-17节是「靠恩坚固」的劝勉,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A. 效法从前的教会领袖(7-8节);  B. 物质的平安祭(9节);   C. 新约的祭坛和祭物(10-14节);  B1. 属灵的平安祭(15-16节)。 A1. 顺服现在的教会领袖(17节)。 7-8节的主题是「效法从前的教会领袖」。 第7节可译为「你们要记念那些领导过你们,把神的道传给你们的人;你们要观察他们一生的成果,要效法他们的信心」(新译本,英文ESV译本)。信心必然会在那些真正的传道人的生活中产生功效(十一章),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一生的成果」,来「效法他们的信心」。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8节),祂始终都是信心的来源和对象,祂启示的真理永远不变。因此,过去的传道人的信心榜样,可以成为后人效法的典范;过去的传道人的教导真理,也值得我们「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犹3)。

【来十三9】「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来十三10】「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来十三11】「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

【来十三12】「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来十三13】「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来十三14】「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来十三15】「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来十三16】「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那诸般怪异的教训」(9节),都是从前的传道人没有教导过的,而是来自犹太教。 属灵的生命只能「靠恩得坚固」(9节),让「施恩的圣灵」(十29)来坚固、刚强。「属肉体的条例」(九10)并不能使人与神的关系得着完全;一切在恩典之外的行为,也不能使人与神更加亲密。 「靠饮食」(9节),就是倚靠人的献祭和行为。「饮食」可能是指先被献上为祭、然后由献祭者享用的平安祭(利十九5-6)。当时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节日在会堂聚餐,按着犹太教的规矩享用规定的食物,使参与者感到自己能像在圣殿献平安祭一样亲近神(诗一百零四14-15)。实际上,「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9节),反而有「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十二14)的危险。 新约的信徒「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9节),因为我们另外有一个祭坛和祭物(10-12节): 新约的祭坛比喻十字架,「上面的祭物」(10节)比喻基督(九14、26;十10)。 这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12节)。因为基督是「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十12;利十六27),「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11节;九12)。旧约赎罪祭分两种:若祭牲的血没被带进圣所,祭司应当吃掉祭物(利六26);若是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利四5、16;十六27),祭司就不可吃(利六30),祭物必须「被烧在营外」(11节;利四12、21)。 旧约大祭司「一年一次」(九7)在赎罪日带着血进入至圣所,为自己和百姓赎罪(利十六27),使他们「在耶和华面前得以洁净,脱尽一切的罪愆」(利十六30)。同样,「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12节;九12;十14),「也就在城门外受苦」(12节;约十九20),被钉在耶路撒冷城外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太二十七33),就像赎罪日的祭牲「被烧在营外」。 13节可译为「那么,让我们也出到营外到祂那里去,担当祂的凌辱」(新译本,英文ESV译本)。比喻犹太信徒脱离弃绝主的犹太教,甘心被犹太社区驱逐。 「出到营外」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指赎罪祭的祭物「被烧在营外」,一方面指金牛犊事件之后,摩西「将帐棚支搭在营外」(出三十三7)。过去,神在以色列的营内被背叛,祂就在营外彰显祂的同在,「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出三十三7)。如今,神的儿子在犹太教的营内被弃绝,「在城门外受苦」,凡寻求神的人就当脱离犹太教的教条,「出到营外,就了祂去」。 「担当祂的凌辱」,指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主(可八34),走十字架的道路,与基督一同受苦。特指当时的犹太信徒脱离犹太教,放弃罗马帝国对合法宗教的保护,预备面对各种逼迫、甚至殉道。 14节可译为「因为在这里我们没有长存的城,我们却是寻求那将要来的城」(新译本,英文ESV译本),这是信徒应当跟随基督「出到营外」的原因和目的。 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地上「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十二27)。当年辉煌的罗马城、亚历山大城、耶路撒冷城,如今早已成为废墟。今天我们所追求的房子、车子、财物,甚至教堂,将来也必归于无有。 我们在灵里已经「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十二28),来到「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但在基督再来之前,那城还没有临到地上,仍是「那将要来的城」。 在新约的祭坛上,信徒的属灵献祭「应当靠着耶稣」(15节),因为祂是我们的大祭司。新约的信徒都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但我们已经不必再献赎罪祭,而是借着基督所开的道路,直接来到神面前献上平安祭(十20)。15-16节列举出两种「神所喜悦的」(16节)祭物,都是属灵的平安祭,是刻意与第9节物质的平安祭作对比: 「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15节),这是「与神相交」(约壹一6),动机是因为爱神。神喜悦祂的百姓「以感谢为祭献与神」(诗五十14、23;六十九30-31),这是「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15节;赛五十七19、何十四2)。感谢祭是一种平安祭(利七12),人越认识神、就越充满感恩。 「行善和捐输」(16节),这是与弟兄「彼此相交」(约壹一7),动机是因为爱神而爱弟兄(约壹四20-21)。「行善和捐输」的对象虽然是人,但实际上是向神献上的平安祭(利三1-17)。因为凡我们为着主的名做在弟兄身上的,主都算是做在祂的身上(太二十五40)。

【来十三17】「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像那将来交帐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17节的主题是「顺服现在的教会领袖」,与7-8节「效法从前的教会领袖」首尾呼应。 17节可译为「你们要听从那些领导你们的人,也要顺服他们;因为他们为你们的灵魂警醒,好象要交帐的人一样。你们要使他们交帐的时候快快乐乐,不至于叹息;如果他们叹息,对你们就没有好处了」(新译本,英文ESV译本)。 信徒不能因为同为弟兄而轻看教会领袖,必须「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17节),这实际是顺服神。而教会领袖的首要责任,是为信徒的灵魂警醒,若只是关心教会人数的增长、各种工作的开展,却不能照看、造就群羊的属灵生命,将来就无法向主「交账」。 「如果他们叹息,对你们就没有好处了」,意思是那些信徒不肯顺服教会的领袖,「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9节),属灵光景堪忧、难免神的审判。

【来十三18】「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来十三19】「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来十三20】「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

【来十三21】「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祂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18-19节是作者请收信者代祷,表明作者与收信者的关系密切,也表明作者非常注重代祷的功效。虽然代祷并不能摇动神的手,但却能使代祷者的信心更长进、与神更亲近。 18节代祷的原因不明,可能因为作者改变了行程(19节)。 20-21节是作者为收信者祝祷。这段祷告意味深长,蕴含丰富的真理: 「愿赐平安的神」(20节)、使人「从死里复活的神」(20节)、「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20节),这三个称呼对于面临逼迫的信徒是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主耶稣是献上「永约之血」(20节)的「大祭司」(九11),也是「群羊的大牧人」(约十11-18)。父神「凭永约之血」(20节)使主耶稣从死里复活,表明祂的献祭已经蒙神悦纳,也证明以祂的献祭为基础的新约已经确立了。 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21节),目的要叫我们适合「遵行祂的旨意」(21节)。没有人能靠着自己的努力来「遵行祂的旨意」,只有神的工作才能使人的工作成为可能:祂先用各样美善的属灵恩赐装备我们(21节),又在我们心里运行、让我们可以「立志行事」(腓二13),借着耶稣基督的灵在我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21节)。只有神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21节)。

【来十三22】「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

【来十三23】「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来十三24】「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

【来十三25】「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22-25节是书信的结尾。 「略略写信」(22节),指与本信所涉及主题的重要性和难度相比,本信的篇幅并不太长,省略了一些事而未详细说明(九5;十一32),比《罗马书》和《哥林多前书》都短。 「劝勉的话」(22节),原文是复数,指分布在本信中的劝勉。 提摩太是本信中惟一提到名字的人,作者是提摩太的同工,很可能也是保罗的同工。提摩太很可能是在保罗殉道之后被囚(提后四6),主后68年尼禄死后被释放的。 「引导你们的诸位」(24节),指收信教会的长老和同工。 「从意大利来的人」(24节),可能是定居海外的意大利人。本信可能是写给罗马教会的,所以他们也一起向罗马教会问安。 今天,当我们面对逼迫难处、祷告不蒙应许的时候,心头常常浮现的问题可能是:「真的有神吗?耶稣真是存在吗?」稀奇的是,虽然这些收信者既没有见过神、也没有见过主耶稣(二3),但在他们的信心亟需鼓励的时候,作者却根本不关心这些话题,而是致力于论证现代人可能不太在乎的问题。因为他们都经历过「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二4),是尝过「来世权能」(六5)的人,完全相信神和耶稣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确信我们「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十21),祂是神的儿子(三6),就能确信自己所盼望的应许是可靠的(十23),因此满心欢喜地「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十二12),「恩惠」(25节)就能常与他们同在,让他们的心「靠恩得坚固」(9节)、不至「失了神的恩」(十二15)。因此,当时信徒的软弱之处,恰好从反面证明了耶稣基督的历史真实性。他们在别的问题上越软弱,就越见证他们对神的经历真实;现代人所不在乎的问题被论证得越缜密,就越证明我们今天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