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整理(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述跨国公司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整理(六)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整理(六)

2024-07-09 0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跨国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较为普遍的跨国公司定义,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1.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是由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他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图6-1)。

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与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图6-1)。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弗农的理论,考虑了在此之前科斯的内部交易理论(市场对从事某些类型的交易,既昂贵又低效。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确定合适价格的经纪人成本;一体化生产的安排成本;各方达成协议的合同成本;市场交易应付税款等成本。因此,只要能在企业内组织交易并能比通过市场花较低的成本,企业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和区位理论(弗兰克·索瑟德1931年在《美国在欧洲的工业》研究中讨论了公司为什么在这个国家生产而不在那个国家生产的区位问题),两者综合,较好解释了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的投资扩展。

但是,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在说明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便不能令人满意了。为此,需要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此外,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有学者认为,在未进入标准化阶段,追求低生产成本的一些生产工艺也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3]。

 

图6-1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

2.折衷理论

    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提出了折衷理论。

①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如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或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优势等。在一段时间内,这些优势应为相关跨国公司所独有。

②内部化优势

假若已经满足条件1,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新的价值链环节) 实现。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③区位优势

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 (包括自然资源) 投入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它国家的要素优势。实际上,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差别显著。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均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

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从实证的角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邓宁调查表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度(在外国投资的资产、国外机构就业人数或研究与开发活动开支占公司总量的百分比)具显著相关。跨国度越高的公司,从国外分支机构获取越多竞争优势。绝大多数公司认为,近些年来,从外国机构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处于增加之中。外国直接投资是重要竞争优势获取方式[5]。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综合而论,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跨国投资与在本国投资不同,投资者并不十分了解投资国各地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十分周全的区位论证。故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东道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有研究就提到,跨国投资在寻求当地原材料和服务供应商、确定市场机遇、管理分散设施、招募高水平劳动力等方面均具较高摸索成本,这便促使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10]。经济中心区,多为信息通畅、各类经济活动集聚区。在此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2.集中于边界地区

边界地区是另一类外资集中区。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邻国投资者的区位选择。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也对外资区位选择具重要影响作用。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当投资者与投资地具有密切的个人关系(如亲属关系)时,这些投资地更易于被投资者所选择。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只有总部才能决定公司预算中不同组成单位的资金分配。在全球性公司中,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公司总部还代表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高层协商、谈判,与政府部门交涉,与金融市场接触。

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①便利的交通运输;②及时的信息获取;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根据这些条件,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3种优势: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31]。

不同尺度上的实例研究支持着以上的观点。在全球尺度上,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位于少数主要都市。这些大都市被称为“全球性城市”(global cities )或“世界城市”(world cities),是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

在国家尺度上,公司总部的区位也具同样格局。来自美国的研究还进一步证实公司的总部区位与公司的地位有关。在全国经济中起重要地位的大型公司总部趋于全国主要城市,中型公司总部的区位则比较分散。

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其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尺度、不同国家表现有所不同。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他国。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他国。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则时有发生。迁移的结果使公司总部区位趋于分散。在都市内,公司总部由市中心区外移现象,在纽约、伦敦等地均有发生。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市中心的过分拥挤现象。为了交通和地价原因,也有一部分公司总部从大都市移往相邻的都市。

中国的公司总部迁移在近几年也不断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诞生于非经济中心区的企业,随着其规模增大和业务拓展,当地环境条件的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公司需要。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

1. R&D的过程特点

R&D是一个复杂的运营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图6-5)。

第一阶段为研究阶段;通过市场营销,发现新产品(或者对原产品的改进)信息;同时,通过应用科学研究,了解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可行性。

第二阶段为研制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所获信息,对拟开发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

第三阶段为生产阶段:先对研制的产品进行样本生产;然后根据市场需要改善,并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营销。

图6-5    研究与开发(R&D)的过程

 

2.R&D 的区位要求

① 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3.R&D 区位

    根据以上区位条件,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由于R&D区位条件与公司总部具有某种相似,R&D在空间上也应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对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其母国更具有R&D区位条件,故这些公司的R&D多集中于母国,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是如此。

但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据贝尔曼和费希尔的研究,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既使少量公司在海外建立R&D,也限于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综合性R&D实验室)。世界市场型公司(全球运营)具全球取向,而不限于某一国家市场。这类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专业研究实验室。

一国之内公司R&D区位格局特点:R&D区位有逐渐扩散的趋势。当然,这种幅度并不很大。

R&D的跨国发展:公司建立海外R&D的区位影响因素,最主要是接近市场,其次为区域内具有较好研究人员、接近公司制造业设施区位。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一般认为,公司生产单位分布要远比公司总部和R&D机构分散。抛开部门和公司的差异,迪肯从一般工业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抽象出4种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特征。

1.全球集中生产型

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图6-8a)。这种区位类型,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国家间贸易壁垒存在,国外销售便难以拓展。所以,在大型地区性集团(如E.E.C、东南亚联盟、英联邦等)之内,易于形成此种类型的公司生产格局。此外,在公司跨国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出现此种格局。

 

2.市场地生产型

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均建立其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图6-8b)。无(或很少有)跨越国界的销售发生。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显然,这些厂家的生产规模受制于当地的市场规模。一般情况下,这些厂家的产品与母国相同。有些情况下,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环境进行一些修改。这时常需要在当地建立相应的R&D机构。大型跨国公司中,该类型生产区位格局比较普遍。

这种生产区位类型的形成,早期与运输成本因素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大大下降。但是,其他成本(如劳动力成本、土地等)仍有一定区域差异。除了成本因素之外,仍在不断增加的公司市场地生产区位格局,主要受另外两个因素影响:①在市场地建厂,可使产品及时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改造,还可为当地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甚至包括采取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均认为产品的地理差异十分重要。②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3.专业化生产型

该类型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国家),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图6-8c)。由于市场巨大,这些专业化生产厂家一般规模很大,从而生产的规模效益十分突出。

与前两种类型相比,该种公司类型是最近30-40年来伴随公司生产合理化调整所出现的一种新型式。这种型式的公司格局易于在贸易壁垒较小的大区域内形成。如欧洲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性区域内,货物和服务的贸易较为自由。同时,区内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建立大型专业化生产厂家并用其产品覆盖全部区域,不失为公司采用的较佳战略。不过,公司选择此战略与否还要因工业部门而异。在规模经济突出,尤其当规模效益大于成品因运输距离延长而增加的费用的工业部门,更易促成专业化生产格局。

 

4.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该类型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图6-8d)。公司在一个区位的生产产品,与当地市场毫无关系。一制造业工厂的产品,只是同一公司内另一个位于其他国家的工厂的原材料(投入品)。而最终的产品,也许要运往第三国市场或跨国公司的母国市场。具有公司生产单位的国家,只是为了加工出口。故被称为“出口平台”(export platform)。而这些生产单位,只是充当跨国公司“国际采购点”的角色。图6-8d为该类型公司生产格局的两种简化形式。

    这种公司生产单元空间格局类型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才出现的。最早是美国电子工业公司在东亚、东南亚、墨西哥建立其生产装配厂家,之后欧洲跨国公司和日本跨国公司也在这些地区建立其生产机构,以利用这里的廉价劳动力优势。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公司的这种区位格局发展十分迅速。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大陆建厂。其中也有一些是以出口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市场)为主要生产目的。

    跨国公司横向一体化的跨国生产活动多发生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生产过程已达到较高程度的标准化。此外,这种生产过程还可分离为独立的运营阶段,距离对运输成本影响不大。

图6-8    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型式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理论分析

(一)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

  

图6-9    跨国投资企业的三种联系系统

 

1. 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跨国投资是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一部分,所建工厂(或其它机构)为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从原材料、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成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它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故又称增值链)。这些活动可以在公司内进行,也可在公司间进行。由于不同生产阶段具有不同条件要求,又由于不同区位地理条件存在差异,如果生产链上不同阶段的生产活动与各地区区位要素优势相配合,便可获得最大效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考虑劳动分工与各地条件,决不可忽视不同生产阶段在空间上必须联为一体才能完成生产过程。生产链中内部地理联系与各阶段的区域环境外部联系相互作用,是分析跨国公司与投资区域关系的背景之一。

在生产链系统中,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状况,可作为跨国公司对投资地影响的重要标志之一。广泛和高强度的联系,可产生较高的乘数效应,利于刺激当地经济综合发展。否则,“飞地性”的外资企业,对当地经济影响则十分有限。

 

2. 所有权关系系统

资金投入状况决定着跨国投资的拥有关系。外资企业可由一家或多家公司拥有(包括与当地的合股拥有),由此形成的拥有关系系统也简繁不一。这些拥有关系可通过在公司董事会中的地位,影响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权关系决定社会关系。据此观察空间上相互分离的跨国投资,可以借用马西的空间化社会关系概念。这样,所研究的空间上的所有权关系,便变成了权力关系地理、控制与被控制地理、影响与被影响地理。跨国公司总部控制着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设备,监控着所拥有的全部监控等级系统;而位于投资地的分支机构,则处于受控地位,其决策权和经济活动范围均有一定限制。

 

3. 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跨国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组织的一部分。在管理上,它与公司内其它机构有着一定联系。尤其是与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的联系更为密切。通过这种联系,决定其在跨国公司网络中的地位。考虑公司网络系统的多层次性(如总部、管理机构、生产单元等),以及各层次的内、外部联系差别,可有助于进行投资企业的联系和地位分析。

    公司内部结构还可以被看作是劳动技术分工中互相分离的劳动过程,以及与此相配合的管理机构的混合体[43]。泰勒认为,技术是“势力”(power)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样,投资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状况便成为其在公司中地位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论,公司的核心是技术发明与控制部门,而具体进行生产活动的工厂则处于外围地区。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以财产所有关系为依据来定义公司组织的界限提出怀疑,认为公司没有明确的边界。公司只是关系网中心的密集网络。跨国公司是“来自同一战略决策中心的合作生产手段,而这种合作使其跨越国界”。显然,这些学者更强调合作的作用,而不是财产所有制。这并不与我们的三种联系系统观点相矛盾,只是基于合作关系的组织关系系统,有时会包含前述的生产链系统(由于合作多与生产关联有关)。

 

(二)区域等级关系

以上围绕投资主体的分析,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由于投资活动必发生于地理空间上,接受投资地的状况具同等重要的讨论意义。一般而论,跨国投资企业所在地区在该国家中的地位,以及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均影响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

    区域之间的等级关系,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及其后人有关研究已有阐述。这些理论基于对市场、运输和行政管理等的分析,认为以中心地为代表的区域之间存在着功能等级差别。高等级的区域拥有多种类型经济活动,或具有高层次的管理职能;而次级区域则具有较少和较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在政治或经济上受制于高一级的区域。这种功能划分是多层次的,其具体层次视不同区域状况而异。

    与此理论不同,马西将空间看作是“该经济的相互交错的、差异的社会关系的产物”。这种分析强调区域之间的生产关系联系。与常规的用经济增长、就业等指标分析区域的观点不同,这种分析的结果更深入地揭示了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比如按就业和经济增长指标,一些老工业区(老经济发达区)要滞后于新兴工业区;但从生产关系观点,新兴工业区的资金多来自老工业区,技术上也依赖于后者,故两者关系上老工业区仍起主导作用。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三维座标系,来讨论区域之间的关系(图6-10)。任意两个区域之间,均可通过其在座标系中的位置,表明相互关系。例如,区域B在政治地位上高于A(Y2>Y1),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上也明显起主导作用(X2>X1,Z2>Z1),区域B对区域A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然而,现实世界中,区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的区域仅在某一(两)方面起控制作用,在其它方面受制于对方。以区域B和C为例,C具较高政治地位,而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均受制于B。因此,两个区域之关系,很难绝然断定,要视研究目的而做进一步讨论。但一般而论,较高的经济地位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更有利于加强与投资企业的经济联系。

图6-10    区域等级关系

(三)跨国公司—区域综合联系

对照以上跨国投资企业关联系统和区域等级关系系统的讨论,可以看出,跨国投资企业处于两类系统相结合的关键部位。区域系统可通过与跨国投资企业的联系,介入国际或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通过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系统的联系,影响区域生产活动,最终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进而,两类系统均离不开地理空间。两者的区位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相关性呢?

    根据这种思路,可以构建组织——空间等级关系模型。海默等人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趋于将高级决策机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将次一级管理功能集中于区域性中心,将生产活动分布于外围地区[47,48]。尽管有人怀疑这种模型的普遍适用性,但纵观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的空间格局,相当高比例的跨国公司总部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少数城市(图6-2,6-3)。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边缘地位。一国之内,区域之间也存在类似格局。可以认为,跨国公司空间结构与区域等级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可适用于多数情况。

尽管这种讨论并未涉及所有权关系系统和生产链系统,但一般而论,大都市区常汇集财富拥有者,外围区则以低收入阶层为主,故可以做出相应推理。就生产链而论,由于不同类型生产活动差别很大,似乎并不存在特定类型的控制区域,但信息和技术集中区的地位应更重要。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1.广泛性。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众多方面。

2.层次性。根据与投资企业的关系,这种影响可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投资企业本身对投资地带来的影响(如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为直接影响。凡通过与投资企业联系(包括原料,燃料联系;半成品,零部件联系,劳动力及服务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等)而产生的影响,为间接影响。

3.区域性

4.多面性。

跨国公司投资为区域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置疑。但是,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并非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经济活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为区域带来负面影响。以就业影响为例,投资企业确实可直接吸纳一定就业人员,间接带动相关企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但是,由于外资企业的建立,也会取代一些原应由当地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一般以出口为主的投资企业与当地竞争不太明显,而以占领国内市场为目的投资企业则会有明显的取代效应。服务业部门外资企业对当地就业的取代性也较大[14]。其它如资金流入与资金回流,促进经济发展与转移价格避税,技术引进与技术对外依赖(如只引进技术,不引进如何开发这种技术;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很少建立R&D),积极的经济效益与消极的环境效果,贸易增长与外贸不平衡,规模经济与二元结构等现象并存,也证实着跨国投资区域影响的多面性。

5.差异性

6.时间性。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化。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1.互补性。跨国公司和区域各具一定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为对方所需求。从而形成双方的互补关系。这正是其相互作用和建立联系的基础。

2.竞争性

跨国公司在区域投资的目的,要么为了获取利润,要么为了获取特定资源,要么为了未来发展战略,总之是为了公司整体上的利益。区域引进外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弥补资金不足,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劳动就业等,总之是为了区域的利益。双方为各自的利益而竞争,最后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结果。当然,这种结果并不是双方利益的绝对折衷,会有一方作出较大让步,另一方获得较大利益。

3. 变化性。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随时间而变化。

 

(二)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1. 社会政治背景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隐含着国家间的关系。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活动影响其本国的对外政治和经济战略[59];反过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战略不仅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去向,也会加强或减弱在与投资地交易时的势力。在接受投资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也起着同样的作用。而投资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也会加强其对跨国公司的交易力量。此外,熟悉对方社会文化特点,在两者关系中也十分重要。

2. 结构状况

投资地经济和技术结构影响跨国投资企业与当地经济的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经济技术结构易于使跨国投资企业与其联为一体,不发达地区则比较困难。就跨国公司结构而论,纵向一体化联系较强者,较难以与当地建立供应联系;反之,主要从事生产链中部分经济活动的跨国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与其它公司发生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易于与投资地企业建立联系。

3. 相对地位

跨国公司与投资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影响等,是决定两者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当然,国家(区域)的地位也不一样。有些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在世界上具重要影响;有些区域具有特殊的资源和市场。它们在与跨国公司的交易上并不会过分让步,最终可达对其有利的结果。与大跨国公司比较,小跨国公司尽管也拥有资金和技术,但不具特殊威慑力量。除非投资地对外资需求心切,它们在与投资地关系上不会明显控制对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