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答题什么是素质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考试

2023-08-09 16: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⑥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6.简述(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⑤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7.简述(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8.简述(试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1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是什么?★★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对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对于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过于夸大早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极为错误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能与环境协调,从而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1)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2)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再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3.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②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③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④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14.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15.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6.素质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7.简述(试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8.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19.试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要求教师做到:(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教师必须做到:(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2)身教重于言教。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为此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领教育教学,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并解决问题,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它可能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也可能来源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个体性,是教师对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的一种判断和处理,它受个人的经历、意识、风格及行为方式的影响。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如下:(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②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要善于制订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预见性、有序性;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

③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要有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的能力。

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教育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所以要求教师能适应各种变化,进行自我调控。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20.如何建立教师威信?★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1.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①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方式。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22.试述现代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2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

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4.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25.课程的意义是什么?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6.课程标准的意义是什么?

(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27.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是什么?★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28.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9.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0.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31.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有哪些?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①合理性(相对优越性);②和谐性;③明确性;④简约性;⑤可传播性;⑥可操作性。

(2)学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校长的作用。教师的影响。

(4)校外环境

3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33.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4.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定理、原理等,这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③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应当指出,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独断专横做法,都算不上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与否直接受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所左右;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因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过程受到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制约。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④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①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

②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④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学习活动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学习者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3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6.什么是教学原则?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

37.简述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8.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9.简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的种类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0.简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