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百匠】王连道 × 天竺筷制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筷子做成的风车设计理念 【百工百匠】王连道 × 天竺筷制作

【百工百匠】王连道 × 天竺筷制作

2024-07-12 0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连道

老底子天竺筷的原料来自于生长在杭州天竺山的小苦竹。说起来,用小苦竹做筷子是杭州人的一大贡献,还有一个配套的传说。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当时杭州的天竺寺闻名四方,香客络绎不绝,寺内的素食也供不应求。为了应急,和尚们只得把附近的竹子削成筷子供香客进餐。

到了光绪年间,有个叫潘三四(潘珊史)的人利用自己的铅丝技艺,为天竺筷烙上独特的花纹,镶上别致的锡质筷头,从此,天竺筷就从简易的竹筷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据说从佛地带回的天竺筷能为家人带来好运,所以天竺筷就很快流传到全国乃至东南亚。

王连道说,其实小苦竹非常适合筷子工艺,因为它竹节长,粗细合适,孔又小,这样的竹子如果不做筷子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而天竺筷是唯一一种不上油漆的天然筷子,经过煮过晒过后不易发霉,这样环保的筷子既有利于饮食健康,还能节约木材。

在天竺筷最鼎盛的民国时期,杭州地区的生产作坊有上百家,不少农户都拿天竺筷当副业,有的人家则专门生产天竺筷。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用天竺筷吃饭。”王连道说。杭州人最常用天竺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杭州天竺筷厂每年的产量高达几百万双。但是,随着大机械生产的塑料筷、大毛竹筷、木筷和各种一次性筷大量占据市场,传统的手工天竺筷逐渐式微,一度濒临消亡。

“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好东西,不要在我们这一代给丢失掉。”王连道下定决心要开办天竺筷厂,重现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的风采。

然而,筷厂成立之初,从2006年到2009年,整整三年,王连道没有卖出一双筷子,因为当时他根本没有将心思放在卖筷子上。

他想改进进工艺,但老师傅说,这些工艺很难改进,上一辈人都是这样做的。

烙花炉上烙画

天竺筷上的烙花是将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烙花钢板烧红之后,在烙花机上把花纹一圈圈压到筷子上去。技能高超、经验十足、力道恰当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快了、轻了烙不上花纹,慢了、重了烧焦筷料。“一旦烙上,经久不褪。”

王连道并不气馁,他跟随过著名书画家王京甫、吴静初学习书法与国画;后从艺西冷印社篆刻家余正、李早大师习篆制印,也做过车工当过金工车间主任,更精密的眼镜和仪器都能做好,要掌握制作工艺并不困难。

最后,筷子上的花纹图案,是经过电脑处理后,交给专门的厂家生产出烙花钢板,保证批量生产的筷子图案一致。

可是,这远远没有达到王连道心目中天竺筷的样子——在过去,筷子上的烙花只是单纯的复制,如今,他要在上面烙上西湖、烙上运河,烙杭州所有美好的风物人情。

那如何在有限的筷身上,绘出气象万千?

工笔烙画

2011年,王连道耗时6个月,设计制作了《西湖故事》:“知味观”的小笼包,“楼外楼”的西湖醋鱼,还有“龙井问茶”、“花港观鱼”,这些元素以传统烙花工艺附于筷上,神意的组合演绎出钱塘风情。

西湖十景

“匠人给予生命,文人给予灵魂。”这就是天竺筷“重生”的秘诀——

王连道在设计天竺筷的同时,又在火烙工艺手法上与日渐进,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西湖天竺筷•西湖十景”“ 西湖天竺筷•龙凤御箸”“ 天竺筷•运河古韵”“ 天竺筷•济公赐福”“ 天竺筷•快乐旅行”等作品,累计获得国家、省市金、银、铜奖50多项。

传统的烙花、雕刻工艺,结合杭州人文景观特色图案,精致典雅的天竺筷终于大受欢迎。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李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