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那些“第一次”:第一炉铁水,第一炉钢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一炉香为什么叫第一炉钢 中国钢铁那些“第一次”:第一炉铁水,第一炉钢水……

中国钢铁那些“第一次”:第一炉铁水,第一炉钢水……

2024-07-17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9年,与共和国同时起步的鞍钢,在被称为“只能种高粱”的鞍钢旧厂恢复生产。经过大规模修复设备,1949年4月25日,鞍钢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贺龙代表党中央前来祝贺。

至此,新中国“有铁无钢”的历史宣告结束,鞍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生产基地。

新中国第一炉铁水

1949年6月24日晚10点,一号高炉修复告捷,厂里连夜举行了隆重的开炉典礼;6月27日,第一炉铁水作为新中国诞生的贺礼,从2号高炉流出,像一条金色的火龙,欢快地奔向铸铁场。

自此,中国钢铁工业正在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转变,从这里奔涌而出的第一炉铁水,恰如一个开闸的源头,贯通了新中国奔腾不息的钢铁洪流,为新中国汽车、飞机、武器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成为全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

1952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太钢电炉车间投产,着手试炼不锈钢。同年9月,太钢采用氧化法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牌号2Cr13)。随即太钢人用这第一炉不锈钢制作了一个高约20厘米的不锈钢宝塔,送往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不锈钢宝塔随后即被送往前线展出,我国成功冶炼出不锈钢的喜讯,极大鼓舞了前线志愿军将士的士气。

新中国第一根无缝管

1953年10月27日,新中国第一根无缝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顺利下线。从此,新中国打破了西方敌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有了自己的工业血管。1953年12月26日,毛主席60岁生日那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工人们从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了长20厘米的一段,派专人送到北京。

油画 《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

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新中国第一炉铬不锈钢

1954年9月10日,抚顺特钢试炼新中国第一炉铬不锈钢成功。这次试炼成功,主要是应用了氧气吹炼和助熔,缩短了冶炼时间,提高了冶炼温度,应用氧气炼钢,在当时的全国特钢厂中还是首次。

此次试炼成功为电炉炼钢工艺带来了根本性的改革,对合理利用合金返回钢、扩大冶炼品种,特别是高合金钢和低碳不锈钢的冶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

1956年初,新中国大力发展航空工业,急需国产的高温合金替代进口材料用于制造飞机涡轮发动机。在前苏联专家和国内专家的指导下,抚顺特钢选择GH3030作为第一个高温合金的试炼品种。1956年3月26日,抚顺特钢(现属于东北特钢集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30。

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30的冶炼成功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温合金产业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仿制到独立创新的发展序幕。

新中国第一批精密合金产品

为了打破国外封锁,大连钢厂从1958年开始,成立了精密合金研制小组。当年就生产出15公斤、3个牌号的软磁合金、膨胀合金带。截止到1960年初,大连钢厂共仿制和研制出11个牌号的精密合金成品带1500公斤,填补了我国精密合金的空白。

第一批精密合金产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精密合金生产走上了新的道路,摆脱了我国所用的精密合金完全靠从日本、苏联、西德等国家进口的局面。

新中国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

上世纪50年代末,包钢建设正值高潮时期,许多厂矿陆续投建。一号高炉投产后,包钢即着手生产稀土产品,开发新科技生产项目。1959年12月30日15时07分,第二选矿厂(包钢稀土一厂)用反射炉正式试炼出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

国内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的试炼成功标志着包钢稀土产业发展就此发端,也打开了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大门。

新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

1964年12月24日,新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首钢诞生。这是我国在没有从国外引进任何软件、硬件的情况下,自主建设的当时最先进的炼钢转炉。

氧气顶吹转炉是炼钢生产发展的方向,在同样的规模和条件下,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都要比平炉下降1/3以上,揭开了我国转炉炼钢的新篇章。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流金岁月,从建国初期钢铁工业的步步探索,到现在国际钢铁市场的中流砥柱,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值得回味。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标错来源,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