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导弹,是它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第一个被空空导弹击落的国家 新中国第一代导弹,是它们!

新中国第一代导弹,是它们!

2024-07-09 1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开始研制

1957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4种5型战术导弹(近程地地、地空、空空导弹各1种,以及海防导弹2种)的生产特许权。国家决定由国防部五院负责技术科研,航空工业部门负责第一代导弹的试制任务。

1958年4月,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松陵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沈飞)、南昌洪都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洪都)分别部署建立地空、海防导弹弹体生产线,在沈阳黎明机械厂(现中国航发黎明)建立地地、地空、海防导弹的发动机生产线,在株洲湘江机器厂(现中国航发南方)建立空空导弹生产线;在西安的宝成仪表厂(现航空工业宝成)、庆安机器厂(现航空工业庆安)、秦岭电工厂(现航空工业电源)等单位建立有关导弹设备生产线。除地地导弹的主制外,其余4型导弹和各型导弹的火箭发动机、主要配套产品,由航空工业局试制与生产。

开创历史

到1960年底,中国第一代导弹及火箭发动机生产线建设工作基本就绪。为加强导弹科研,1961年7月,国家决定组建航空兵器设计研究所(后发展为航空工业导弹院)。后因国家经济困难,苏联专家撤走,试制工作历经曲折。研制全线克服各种困难,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关。至1966年,由航空工业局负责的“霹雳”1号空空导弹、“红旗”1号地空导弹、“上游”1号海防导弹试制任务先后完成。自此,解放军导弹部队开始装备国产导弹武器系统。

01

“霹雳”1号空空导弹

1958年,国家决定从苏联引进卡-5M型空空导弹进行仿制,定名为“霹雳”1号。8月,随着样弹由西安运至株洲,中国第一枚空空导弹正式开始研制。

▲技术人员在空空导弹研制现场

空空导弹依靠自身发动机点火发射,接收信息跟踪目标,抵达目标附近自动引爆。而且要求在对方飞行员座舱附近爆炸,如果偏离目标,则要求导弹在一定时间内自爆成碎片,以防哑弹落入敌人之手。

导弹复杂的部件由多个工厂制造,总装时需要严格统计。这对于刚起步的空空导弹工业来说难之又难。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只能边学习边试制。导弹装配调试后,顺利通过振动、冲击、高温、高湿、低温、低压、静力、发动机点火等各类试验。

远大前程,奋飞万里,迈向尖端,日进不已。

——叶剑英题于“霹雳”1号试制成功之时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新中国第一枚空空导弹在1960年研制成功,“霹雳1号”光荣载入中国导弹的史册。

02

“红旗”1号地空导弹

1958年,松陵机械厂开始引进苏联“543武器系统”,包括导弹、发射站、地面设备三大部分,仿制B-750地空导弹,后定名为“红旗”1号导弹。

1960年1月,历经周密筹备,松陵机械厂建立了导弹生产线,82车间和专门负责导弹设计工作的第二设计科,开始试制工作。但是,由于“大跃进”和苏联单方撕毁合约,导弹试制工作暂时中断。

1961年,“红旗”1号试制工作重新展开。1962年2月,“红旗”1号导弹第0001枚总装完毕,成功进行静力试验。1963年7月,“红旗”1号完成第一次靶场试验,弹道正常,发动机、弹体强度和气动力性能良好,飞行状态正常。

▲“红旗”1号导弹即将运往基地进行打靶实验

1964年11月8日,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对“红旗”1号导弹的试制作了批示:“我同意初步定型,并在定型后继续改进,保证优质,不准滥造。”

▲罗荣桓听取关于“红旗”导弹的工作报告

在“红旗”1号试制过程中,航空人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群策群力,攻克了20项重大关键技术,改进导弹设计260多项。

为提升导弹性能,增加射程,1964年,松陵机械厂提出改型设计的方案。不到1年,改型设计出了新型地对空导弹,即“红旗”2号导弹。1967年9月8日,美蒋U-2高空侦察机侵入浙江嘉兴上空,我军空防部队当即发射“红旗”2号导弹,击中敌机。一度横行世界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一共被打掉7架,其中有5架是我军地空导弹的战果。在国产地空导弹的震慑下,美蒋被迫停止了U-2飞机对内地的间谍侦察飞行。

▲1962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听取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关于击落美制U-2飞机的汇报

▲《人民日报》头版大幅刊载我军击落U-2飞机消息

03

“上游”1号海防导弹

1959年初,党中央决定以引进苏联导弹及生产技术为起点,通过仿制—改进—自行设计,从而建立我国海防导弹工业。1960年3月,一机部航空工业局正式下达任务,确定洪都机械厂为主制厂。

▲“上游”1号海防导弹

1963至1966年,洪都机械厂贯彻了“仿制是手段,自行设计是目的”的指导思想,在系统掌握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原资料进行校核,解决生产试验中将会遇到而原资料中缺项的一些关键问题。通过分析、推导及试验验证等手段,对资料中存在明显的错误逐项进行修正,进一步完善设计资料,为顺利完成仿制工作和适时转入自行设计创造条件。1966年11月,导弹定型试验顺利通过。

▲1965年12月,“上游”1号导弹进行海上试验

1967年,“上游”1号导弹完成定型,国内第一条海防导弹生产线也完全成型,具备了产品定型后即可转入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上游”1号转入批生产后,产品质量一直稳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上游”1号海防导弹装配车间

1974年,“上游”1号甲导弹研制正式启动,实现导弹飞行过程的二次降高,定型后成为“上游”1号的改型升级产品。1983年,改装电视导引头的“上游”1号正式命名为“上游”1号乙,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制导的海军战术导弹。“上游”1号乙历时4年,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制成功,有效提高了抗电子干扰能力,为海防导弹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导手段。

通过“上游”乙1号导弹的成功研制和大批量生产,培养和锻炼了航空工业第一代海防导弹科技人才队伍,为中国海军组建强大的导弹快艇部队提供了可靠的装备保障。

▲“上游”1号海防导弹运输、装船准备执行保卫祖国海疆的神圣使命

第一代导弹陆续诞生后,航空工业导弹发展很快进入自行设计阶段。“红旗”2号、“霹雳”2乙、“上游”2号、“海鹰”2号和新型导弹火箭发动机相继研制成功。

▲“红旗”2号地空导弹

后来,航空工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对下属导弹工业进行了3次移交,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8年:移交首都航空机械厂、新乐电工厂等企业;

1965年:陆续移交新光机械厂、新阳机械厂等企业以及哈尔滨航校、上海航空技术学校等6个单位(1970年,国家决定将战术导弹生产任务,包括6家工厂、贵州航天工业基地、上海机电二局的地空导弹业务从七机部划出,转由三机部管理);

1976年:开始移交20多家工厂和一批科研事业单位,到1980年上海航天基地划出,移交完成。移交总人数4万左右。

向研制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的航空人致敬!

铁粉必看

李清堂到中航国际调研

认识低空经济 走近天空下的新蓝海

文图、制作/兰健  

主编/肖瑶

统筹/丁译婷监制/程晓敏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工业洪都、《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中国航空报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