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一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原文 资治一鉴

资治一鉴

2024-03-03 2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但是,对于一个生活在游牧-农耕文明时期的人来说,遇到气候变暖真可要说一句“谢天谢地”。因为气候变暖是古代王朝兴盛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气候变迁与战争、王朝更迭的关联,尤其是地球经历的每一次寒冷期与历史上游牧民族南侵的时间存在高度重合。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农耕文明遭受战火破坏,发生的历史事件如西周灭于犬戎、东汉末到南北朝的大分裂、金人和蒙古人灭掉两宋、清兵入关;而商周相继、秦王扫六合、汉唐盛世、元朝大一统都诞生在温暖期。

本文特摘录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关于温暖时期的部分内容,大家可以看出,那些时候比现在要热多了。在没有空调风扇的时候,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当然,对古人来说,热总比冷要好。

中国近五千年来

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文 | 竺可桢

竺可桢先生(1890-1974)

解放后二十多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我国的不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发掘。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是一个最熟知的遗址。根据1963年出版的报告,在1954年秋到1957年夏之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个遗址上,进行了五个季度的发掘,大约发掘了10000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40多个房屋遗址,200多个贮藏窖,250个左右的墓葬,近10000件的各种人工制造物。根据研究,农业在半坡的人民生活中显然起着主要作用。种植的作物中有小米,可能有些蔬菜;虽然也养猪狗,但打猎捕鱼仍然是重要的。由动物骨骼遗迹表明,在猎获的野兽中有獐(又名河麂)和竹鼠。书中认为,这个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用C14同位素定为约5600-6080年前);并假定说,因为水獐和竹鼠是亚热带动物,而现在西安地区已经不存在这类动物,推断当时的气候必然比现在温暖潮湿。

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安阳,另有一个熟知的古代遗址——殷墟。它是殷代(约公元前1400—1100年)故都。这个遗址在十九世纪末被发现,1928年以后开始系统发掘。那里有丰富的亚化石动物。杨钟健和德日进(P.TeilhardeChardin)曾加以研究,其结果发表于前北京地质调查所报告之中。这里除了如同半坡遗址发现多量的水獐和竹鼠外,还有貘、水牛和野猪。这就使德日进虽然对于历史时代气候变化问题自称为保守的作者,也承认有些微小的气候变化了。因为许多动物现在只见于热带和亚热带。

竹鼠

然而对于气候变化更直接的证据是来自殷代具有很多求雨刻文的甲骨文上。在二十多年以前胡厚宣曾经研究过这些甲骨文,发现了下列事实:在殷代时期,中国人虽然使用阴历,但已知道加上一个闰月(称为第十三个月)来保持正确的季节;因而一年的第一个月是现在的阳历的一月或二月的上半月。在殷墟发现十万多件甲骨,其中有数千件是与求雨或求雪有关的。在能确定日期的甲骨中,有137件是求雨雪的,有14件是记载降雨的。这些记载分散于全年,但最频繁的是在一年的非常需要雨雪的前五个月。在这段时间内落雪很少见。当时安阳人种稻,在第二个月或第三个月,即阳历三月份开始下种;现在安阳种地下种要到四月中,大约要早一个月。论文又指出,在武丁时代(公元前1324?—1365年?)的一个甲骨上的刻文说,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在殷墟发现的亚化石象必定是土产的,不是象德日进所主张的,认为都是从南方引进来的。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这是有意义的。

黄河流域亚洲象的分布变迁图

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一定要影响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只是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较难保存;但另一方面,植物不象动物能够移动,因而作气候变化的标志或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对于半坡地层进行过孢子花粉分析,因花粉和孢子并不很多,故对于当时的温冷情况,不能有正面的结果,只能推断当时同现在无大区别,气候是半干燥的。1930—1931年,在山东历城县两城镇(北纬35°25'、东经119°25')发掘龙山文化遗址。在一个灰坑中找到一块炭化的竹节,有些陶器器形的外表也似竹节。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是直到东部沿海地区的。

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假设,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从1°一3°。如果检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温度,可以看出正月分的平均温度减低3°—5°C,年平均温度大约减低2℃。某些历史学家认为,黄河流域当时近于热带气候,虽未免言之过甚,但在安阳这样的地方,正月平均温度减低3°C-5°C,一定使冬季的冰雪总量有很大的不同,并使人们很容易觉察。那些相信冰川时期之后气候不变的人,实际上是违反辩证法原则的;实际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是一样的,只是幅度较小而已。现代的温度和最近的冰川时期,即大约一、二万年以前时代相比,年平均温度要温暖到摄氏七、八度之多,而历史时期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至多也不过二、三度而已。气候过去在变,现在也在变,将来也要变。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不过气候变化的详细情形,尚待更多的发现来证实。

……

周朝的气候,虽然最初温暖,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江,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03和897年。《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时期的寒冷。

周朝早期的寒冷情况没有延长多久,大约只一、二个世纪,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81年)又和暖了。《左传》往往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在公元前698、590和545年时尤其如此。此外,象竹子、梅树这样的亚热带植物,在《左传》和《诗经》中,常常提到。

到了战国时代(公元前480-222年)温暖气候依然继续。从《诗经》中所提粮食作物的情况,可以断定西周到春秋时代,黄河流域人民种黍和稷,作为主要食物之用。但在战国时代,他们代之以小米和豆类为生。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提到只北方部族种黍。这种变化大约主要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改进之故,例如铁农具的发明与使用。孟子又说,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比孟子稍后的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证实此事。荀子说,在他那时候,好的栽培家,一年可产生两季作物。荀子生于现在河北省的南部,但大半时间在山东省工作,山东之南江苏之北,近年来直到解放,在淮河北部习惯于两年轮种三季作物,季节太短,不能一年种两季。二十四节气是战国时代所观测到的黄河流域的气候而定下的。那时把霜降定在阳历十月廿四日。现在开封、洛阳(周都)秋天初霜在十一月三日至五日左右。雨水节战国时定在二月廿一。现在开封和洛阳一带终霜期在三月廿二日左右。这样看来,现在生长季节要比战国时代长三四十天。这一切表明,在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

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气候继续温和。相传秦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书中的《任地篇》里有不少物候资料。清初(公元1660年)张标所著《农丹》书中曾说道《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者也。于是始耕。今北方地寒,有冬至后六七旬而苍蒲未发者矣”。照张标的说法,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

汉武帝刘彻时(公元前140-87年),司马迁作《史记》,其中《货殖传》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按橘、漆、竹皆为副热带植物,当时繁殖的地方如橘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均已在这类植物现时分布限度的北界或超出北界,一阅今日我国植物分布图,便可知司马迁时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推向北方。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为了封堵口子,斩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为容器以盛石子,来堵塞黄河的决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园这一带竹子是很繁茂的。

……

第六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是隋唐(公元589-907年)统一时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唐玄宗李隆基时(公元712-756年),妃子江釆苹因其所居满种梅花,所以称为梅妃。第九世纪初期,西安南郊的曲江池还种有梅花。诗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和乐天秋题曲江》诗,就谈到曲江的梅。

梅妃

与此同时,柑桔也种植于长安。唐大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病桔》诗,提到李隆基种桔于蓬莱殿。殷成式(?一863年)《酉阳杂俎》(卷十八)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宫内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味道同江南蜀道所进贡的柑桔一样。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的更具体。他说,开元末年江陵进柑桔,李隆基种于蓬莱宫。天宝十年九月结实,宣赐宰臣一百五十多颗。武宗李瀝在位时(公元841—847年),宫中还种植柑桔,有一次桔树结果,武宗叫太监赏赐大臣每人三个桔子。可见从八世纪初到九世纪中期,长安可种柑桔并能结果实。

应该注意到,柑桔只能抵抗一8℃的最低温度,梅树只能抵抗一14℃的最低温度。在1931-1950年期间,西安的年绝对最低温度每年降到一8°C以下,二十年之中有三年(1936、1947和1948年)降到一14℃以下。梅树在西安生长不好,就是这个原因,用不着说橘和柑了。

……

本文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导致下列初步性的结论:

(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C-5°C。其间上下波动,目前以限于材料,无法探讨。

(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C-2°C。

(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1°C-0.5°C。

(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

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关于欧洲历史上的气候变迁,英国 C.E.P.Brooks 是二十世纪前半期最有成绩的作者。我们把他所制的公元三世纪以来欧洲温度升降图与中国同期温度变迁图作一对照就可以看出,两地温度波澜起伏是有联系的。在同一波澜起伏中,欧洲的波动往往落在中国之后。如十二世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但是在欧洲,十二世纪却是一个温暖时期;到十三世纪才寒冷下来。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也比欧洲早了五十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

湾区观察

14.76万亿:2022年或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湾区

“亚洲第一省”:财政为何面临新挑战?

千年商都:推动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的广州范式

武装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

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深圳:奋力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广州: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广州:法治镇街指标体系助力基层法治建设

广州:超大城市有机更新路径探索

广州缘何成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优等生”?

营商环境

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

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

中国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政策及其路径

中国31省市区2022年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重点

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广州缘何成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优等生”?

千年商都:推动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的广州范式

编辑|陈冠豪

编校|刘 璇

编审|王 颖

监制|李利文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