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iTeach” 辽宁省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实施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竞赛选手须知 2022年“iTeach” 辽宁省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实施方案

2022年“iTeach” 辽宁省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实施方案

2024-06-27 0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竞赛规程

(一)竞赛名称

2022年“iTeach”辽宁省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

(二)竞赛目的与意义

大赛旨在引领高校大学生,在关注教育发展、理解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面向教育真实需求进行作品开发,从而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关注教育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潜能,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三)参赛对象与要求

1.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籍在读学生,不限专业和年级均可报名参赛(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

2.参赛人员可以以个人或团队两种形式参加比赛。规则如下:

①团队参赛的成员人数应控制在5人以内;

②每个参赛队伍需有1-2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负责赛前辅导和参赛组织工作;

③每位参赛选手只能参加一个参赛小组,否则将取消该名选手比赛资格。

(四)竞赛内容与方式

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各校根据决赛的内容和要求自行开展校内初赛,并向组委会推荐决赛选手;决赛采取现场展示和答辩的方式进行(结合疫情防控实际需要调整)。参赛队伍按照比赛项目类别,进行约10分钟的作品展示,并针对专家评委的提问质询进行答辩,时长3-5分钟。评委专家根据展示和答辩情况进行综合打分,由此评出相应奖项。

为体现面向教育应用创新并方便大赛管理,参赛作品分为以下几类:

1.数字媒体技术类:采用数媒技术将教学知识点以视频、动画、虚拟现实(AR/VR/MR)等展示呈现或互动教学,如单个或系列教学视频、教学动画等。

2.课件类:围绕单个或知识组的教学支持互动学习的教学资料,如带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交互式课件、实践教学计划与内容、微课程、网课及网络教学等。

3.工具系统类:能够支持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活动实施的教学工具软件,既可以是利用新型网络软件技术开发的独立系统,也可以是基于现有社会媒体(如微信、QQ等)的开放接口开发的功能系统,或是利用成熟的技术工具开发面向教学、学习及校园管理场景的教育智能化应用或应用系统(鼓励使用开放平台提供的技术接口)。

4.教育服务应用类(人工智能教育方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包含但不限于:数字孪生、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教育体系等)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场景和需求,对重难点的教学产品和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开发,突出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的教学优势。

(五)竞赛时间及报名方式

1.竞赛时间

校级选拔:2022年4月22日-5月27日

省级初赛:2021年5月30日-6月3日

省级决赛:2022年6月中旬(具体时间请关注QQ群)

2.报名方式

①初赛由各高校自行组织。每个学校以小组团队为单位登录大赛官网,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共享平台(http://cxcy.upln.cn/)进行报名,自行确定作品的所属分类,按每类作品的提交要求,在竞赛管理网站上提交作品,并与管理方确认提交成功。逾期没有提交的队伍视为自动放弃比赛资格否则不能参加比赛。

②每个团队需要在4个赛道中选择1个,每人只能参加一支团队,且仅能参加一个赛道。

③各高校须在5月27日17:00前将推荐参加决赛选手的《决赛参赛选手报名表》(见附件1)、《决赛参赛选手汇总表》(见附件2)纸质版(一式一份)加盖学校公章后扫描成PDF格式发送给赛事组委会指定邮箱。每个学校每个赛道推荐参加决赛的队伍数量不得超过10个,4个赛道推荐参加决赛总数不超过20个。

④各学校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和参加决赛选手加入赛事沟通QQ群:914843491,相关工作将在此群内发布通知。

(六)竞赛环境与设施

大赛决赛在渤海大学举行。渤海大学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拥有大量现代教学设备,功能齐全,竞赛环境良好,多年来承担过数场大型竞赛活动,能够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

二、竞赛组织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渤海大学

(二)组织形式

大赛由承办单位负责比赛的组织实施,由组委会聘请高校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竞赛秘书处设在渤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三、竞赛规则

(一)竞赛规则

1.参赛作品应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在面向教育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作品开发。

2.参赛作品的内容必须保证健康、合法、科学,无任何不良信息。

3.作品内容完整,符合技术与应用相关规范且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4.参赛作品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均为原创作品,无知识产权纠纷,抄袭作品一经发现即刻作废。

5.对于提交的内容不完整、无法运行,或提供任何虚假信息,违背相关法律、法规,涉嫌作弊行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的作品,均视为无效参赛作品。

6.参赛作品一律不退原稿,请自行保留底稿。

(二)评审方式与评分标准

1.数字媒体技术类

指采用数媒技术将教学知识点以视频、动画、虚拟现实(AR/VR/MR)等方式展示呈现或互动教学,如单个或系列教学视频、教学动画等。

评分指标(分值)

评分说明

作品规范(10)

①作品提交材料包含教学视频文件、教学设计方案以及其他必要的扩展资料、课件、习题等;

②版式设计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字体应用恰当、文字处理规范;图像清晰、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配有必要文字说明;

③作品中使用的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

④作品方便学习者自主停止和继续学习等。

教学设计(30)

①主题鲜明,围绕一个明确知识点或主要教学问题;素材新颖、内容连贯,以适当形式展现;有助于学生预习、理解、巩固和扩展课程内容;

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思路清晰;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个性化教学等问题,提高教学绩效;

③教学内容适当、准确,无科学性、政治性错误;反映社会和学科发展,确保教学目标实现;

④教学内容适合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能对学习者个性特征进行差异化处理;

⑤教学顺序、教学活动安排、媒体选择等充分考虑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

教学实施(25)

①教学导入简短顺畅,促进学生回忆先前知识经验;呈现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建构和巩固知识;

②教学节奏适合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感染力;

③如有声音,普通话讲解,语言清晰生动,无杂音出现,表达能力强;如有教师出现,仪表得当,教态亲切自然大方,体现良好教学风貌。

技术实现(30)

①操作引导性强,互动效果丰富、合理;操作便捷,能够通过网络便捷传播,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方便学习者在各种技术环境下观看(兼容PC、手机和平板电脑等);

②制作软件适当,编辑制作准确,符合通常教学和学习环境的使用;视频播放格式兼容性好,主要采用高清、标清标准。

教学效果

(5)

①有良好应用效果,受到学习者的普遍欢迎,具有在相关专业或学科上推广的价值。

加分

(3)

①现场答辩过程表述清晰、语言规范、材料充实、重点突出;

②快速准确回答问题,熟练演示作品。

2.课件类

指围绕单个或知识组的教学支持互动学习的教学资料,如带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交互式课件、实践教学计划与内容、微课程、网课及网络教学等。

评分指标

(分值)

评分说明

教学内容(20)

①教学内容正确,具有时效性、前瞻性;无科学错误、政治错误;无错误导向;

②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符合规范,无侵犯著作权行为;

③知识内容范围完整,知识体系结构合理。逻辑结构清晰,层次性强。

设计

(40)

①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性和批判性;

②教学目标清晰、表述规范。重难点突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③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有师生交流、学生讨论等环节的设计;

④有和教学内容配合的资料、学习辅助材料或资源链接,有对习题的评判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

⑤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研究性或探究性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技术

(20)

①运行可靠,不出现作品故障现象,没有导航、链接错误;

②作品容错性好,尽可能兼容各种运行平台;操作方便、灵活,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转换时间短;

③采用和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相适应的技术,设计工作量大,有较高的技术应用水平;

④用户环境友好,使用可靠、安全,素材资源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艺术

(15)

①界面布局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导航清晰简洁;

②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图文切合教学主题,配合适当。

教学效果

(5)

①有良好应用效果,受到学习者的普遍欢迎,具有在相关专业或学科上推广的价值。

加分

(3)

①现场答辩表述清晰、语言规范、材料充实、重点突出;

②快速准确回答问题,熟练演示作品。

3.工具系统类

指能够支持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活动实施的教学工具软件,既可以是利用新型网络软件技术开发的独立系统,也可以是基于现有社会媒体(如微信、QQ等)的开放接口开发的功能系统,或是利用成熟的技术工具开发面向教学、学习及校园管理场景的教育智能化应用或应用系统(鼓励使用开放平台提供的技术接口)。

评分指标

(分值)

评分说明

教学内容(30)

①教学内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

②系统栏目设置实用全面,信息容量大,内容覆盖全面,没有无关的栏目;教学内容组织结构合理,学习路径明确,知识关联清晰,引用资源来源清楚,无侵权行为;

③提供当今最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主题突出具有创新性;

④有丰富的和教学内容配合的资料、学习辅助材料或网络资源链接,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25)

①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适应于相应认知水平的学生;

②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逻辑性强,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

③网络模拟实践环境,注重能力培养,具有较好的学习评价与反馈机制;

④人机交互友好,具有师生交流、学生讨论等环节。

技术性

(20)

①基本运行环境满足当前一般教学环境;安装、使用、卸载过程简单;在通用环境下运行可靠,不出现作品故障现象,没有导航、链接错误,容错性好。

②操作界面友好,功能模块划分合理,各知识点之间定位清楚,交互性强,学习进度可控,学习路径可选;

③采用较先进技术,具有较好的人工智能性,自主设计开发工作量大;使用可靠、安全,素材资源规范合理。

艺术性

(20)

①界面布局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导航清晰简洁,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

②图文音频等各种媒体制作精细,吸引力强,生动有趣,能引起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应用效果

(5)

①教学工具软件有良好应用效果,能实现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受到学习者的普遍欢迎,具有在相关专业或学科上推广的价值。

加分

(3)

①表述清晰、语言规范、材料充实、重点突出;

②准确回答问题,熟练演示。

4.教育服务应用类(人工智能教育方向)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包含但不限于:数字孪生、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教育体系等)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场景和需求,对重难点的教学产品和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开发,突出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的教学优势。

评分指标

(分值)

评分说明

科学性(30)

①面向真实的教育需求或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具有典型性、前瞻性;

②通过功能设置、技术实现等,设计并实施具体解决方案,需求分析到位,解决方案设计合理。

先进性(40)

①项目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难易程度,包括关键技术难题的数量,有无可借鉴的技术信息等;

②具有创新能力与元素,能够解决该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对目标受众有吸引力。

现实意义(30)

①满足一定的教育需求或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解决问题的实用价值;

②作品的功能作用描述清晰,服务对象明确。

加分(3)

①表述清晰、语言规范、材料充实、重点突出;

②快速准确回答问题,熟练演示

(三)奖项设置

大赛设学生奖及指导教师奖。

1.学生奖

每组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名额由竞赛组委会在赛前公布。

2.指导教师奖

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的指导教师,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

(四)申诉与仲裁

举报实行实名制,并要提供相应的证据,匿名举报无效。举报受理由竞赛组委会核查并裁决。

(五)竞赛结果公示

竞赛获奖结果将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专题栏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3天。

四、其他

(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旭梅

联系电话:15724443004 0416-340026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锦州市松山新区科技路19号渤海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领队与选手须知

1.请各参赛院校指派1名领队,领队可由指导教师兼任,学生不得担任领队。领队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报名、参赛等赛务工作等。

2.在竞赛过程中,保障比赛的公平、公正,不得出现参赛选手临时更改替换现象,一经发现取消该团队比赛资格。

(三)其他未尽事宜

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