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人体版(3、4)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举例 《运动训练学》人体版(3、4)

《运动训练学》人体版(3、4)

2024-07-14 1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竞技能力即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机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在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地表现于力量、速度和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以从技术的合理性以及稳定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判定。战术能力表现为力求出色地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时间合法的影响三部分。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主要先决条件,而除了技术以外,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则集中地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意志。为了成功地参加比赛,首先必须以积极的手段激励参赛选手,有限地动员选手的生理和心理系统,积极地参与竞技活动,同时还要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之内。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运动员自觉主动、充满信心地参与竞技,以及在比赛中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不懈并顽强地了、灵活地寻找竞技取胜的途径。运动员保持高昂而适度的参赛情绪和顽强意志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强烈的参赛动机和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这两个概念与竞技能力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为竞技能力。因此运动能力的涵盖面要广一点,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重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因此,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是,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一)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依据运动员竞技能看个组成要数之间相互练习、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职特征。

每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优秀运动员竞技你呢管理结构有着许多共性的特征。建立为运动员确定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同时又对运动员早期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导向作用。建立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通常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竞技你呢管理指标体系中各构成因素的指标值,经统计处理而建立定量的或者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结构模型。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也应该进行相应的修订。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和补偿效应:

每名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该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因为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状态,而且分成普遍。

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的素质或者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示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恢复措施的选用以及检查评定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则是训练状态和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运动的现实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运动员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决定其总体竞技能力状态的各个因素的发展水平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中肯地分析和准确地判断是有效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说,整个运动训练过程都是以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和判断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只有建立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此案有可能做出准确预测,才有可能设立恰当的训练指标,才有可能制定出为实现指标所必需而又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地检查评价:通过科学的诊断,可以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训练指标的制定、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定、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及时做出准确地判断。

训练过程的状态诊断和检查评定这两个环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一个大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检查评定,正式一个较小的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而每一个独立的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的起始状态的诊断,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大的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的检查和评定。多年训练过程和其中的年度训练过程,阶段训练过程和其中的周训练过程也都处于一种关系。这样,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便紧密地联系起来。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前提: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发现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判断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离差的大小,进而为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据此调整训练指标,修订训练计划,加强训练组织,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最终完成实现状态目标的任务。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诊断,对运动训练的过程有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目标的建立能够激励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中做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实现预定目标。这里所设立的训练目标是高度训练责任感个进取精神的动力源泉之一。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训练目标向训练参与者描绘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目标状态,全部训练活动都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状态服务的,使得每一个运动性训练环节、每次训练活动和比赛都围绕着目标状态的实现而全面开展和进行,从而为在训练中位居于重要位置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制定实施提供了依据。

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预定的目标,所以经常把训练活动的效果和训练目标及目标的阶段性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与目标相符,则表明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训练任务的基本要求,如果不符,需要把检查结果与目标状态的情况反馈给训练过程的相应环节,以便及时地对各相应环节的状态进行调节和修正,从而完成对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其实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运动负荷诊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包含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和训练负荷指标。

(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诊断: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包括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平均水平。平均水平可以客观地、全面地反映运动员上一个训练过程的比赛结果。

2、竞技能力诊断:对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诊断,常常要把测定的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即特征模型。因此应该首先建立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包括单要素特征模型、几个因素的组合特征模型及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这些模型也同样广泛地应用于制定训练指标。

按照获得途径的不同,可以把竞技能力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其中家庭环境和生活方面的影响成为生活效应,通过运动训练活动所产生的生物适应称训练效应。

3、运动负荷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主要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化,都与其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质与量有关系,因此对于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单元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状态做出一个准确的描述,即是对其竞技能力状态、进而对其运动成绩状态所做出的关键析因。

教练员对运动员上一个训练过程进行总结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训练负荷度量的统计。负荷的量度是由负荷的量以及负荷的强度所组成的,分别反映着负荷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而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又可分别通过若干指标予以测量。

负荷的两可以通过练习系数、训练时间或者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负荷的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来。

负荷强度的指标可以通过速度、难度、负重量或密度来反映,更多的是以完成一定强度要求的负荷的数量来反映负荷强度的情况。

(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指标: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运动的首要目的,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包括了比赛的名次以及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对于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及技能主导类表现形项群的运动员,可以提出定量的竞技指标;而对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可以提出较为模糊的竞技水平指标。

比赛名次指标涉及到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员的倾向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教练员来说基本上都是非可控因素。有关决策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只能对可控因素影响的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而对不可控因素的事物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虽然教练员可以力求在较大的程度上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和比赛行为,却无法控制比赛对手的训练过程,对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只能施以有限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比赛名次指标时必须持慎重态度,而应以一个区间作为比赛的名次指标,任何硬性规定的名次指标往往是难以实现的。

2、竞技能力指标: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总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这样可以把运动员训练的竞技水平指标分解为分别反映运动员各种能力特征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一组具体指标,使我们能够有目的、有秩序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并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运动员各方面的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模型有三种:单因素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往往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多因素组合模型:即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在竞技能力的诸多决定因素里,形态、素质和机能状态的测定比较易于定量,因此研究和报道的较多。

总体特征模型: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所作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的特征模型。

3、训练负荷指标:负荷指标的实现正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障。训练负荷指标放映着教练员和运动准备用什么样的决心、付出多大的努力去实现所建立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指标。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把所建立的运动成绩指标和竞技能力指标进一步分解到各种具体手段的练习负荷中去。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教学主要任务:掌握各训练原则的释义和训练学要点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者标准。是人们根据其对客观事物运动内在的规律是人数而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是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应。

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练习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本质联系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训练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叫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训练原则有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一、原则释义:

竞技需要原则即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可以使训练更好地结合专项的特点和专项竞技比赛是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针对性、实战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要求。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性:

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的。

(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同时在不同项目中作用不同,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正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想负荷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针对专项竞技需要组织训练,会明显地提高训练工作的效果,使教练员和运动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成果在专项竞技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

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势。儿童青少年的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可以为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的训练和比赛打下良好基础,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和优秀晕倒哦公园的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在制定训练计划的时间,应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做出全面的分析,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地评价,进而确定经过艰苦训练有较大地概率可予实现的训练目标,然后据此安排好该训练过程的训练和比赛工作。

(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是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三)按照竞技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依据原则,负荷内容和手段的选择是由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和运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确定不同负荷内容的比例时,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等因素。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一、释义: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这样可以启发运动员更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他们能够以最大的动力,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训练任务。

二、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重要原动力

(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训练学要点:

(一)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求

(三)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四)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五)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六)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一、释义:

指对运动员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原则。训练中应该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二、科学基础: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多边形要求实施有效控制:

运动训练这一社会化的活动,受着多方面的影响,而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又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例如,训练因素影响,运动员自身的情绪和社会交往、训练条件、场地、设施、气候等,以及国家或地区的训练调整、训练组织、竞赛制度、奖励制度及训练后勤措施等,甚至于家庭社会等其他条件的变化。

(二)现代控制论是理论基础:

以控制理论为基础,运用从训练过程中所采集的大量信息,对训练过程、训练对象及竞技能力发挥等不同系统实施着程度不同的控制。完整的训练控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境和条件:一是控制主体和被控对象,二是控制信息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三是反馈装置、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

(三)训练信息是必备条件:

信息在现代训练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信息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运用信息反馈对正在进行的训练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控和调控;运用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与状态的诊断,了解训练过程的进展状况,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用选材对象状态信息的测定,进行科学的选材;利用比赛前和比赛进行过程中获得的比赛信息,有效地组织赛前训练和比赛中的战术控制;运用获取的信息改进训练工作,不断创造新的技术、战术、训练方法和手段;用扩大知识信息获取量,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

三、训练学要点:

(一)制定科学地训练计划:科学的训练计划,应该紧紧围绕着实现预先确定的目标,有机地组织训练过程的实施。

(二)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通过多种多样的诊断方式,包括生理、心理、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以及训练学的诊断方式,采集大量信息了解情况,进行调整,并注意反馈给运动员本人。

(三)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尽管人们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努力使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但是同时训练计划又永远只是对未来训练时间的理论设计,因为情况会发生很多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必要调整和修正。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释义:

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它一方面指出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地进行训练,才有可能攀登竞技体育运动的高峰;同时又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循序渐进地、而不是突变式增加训练负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科学基础:

(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他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技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改造,都不是短时间内所奏效的。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适应性改造才能够实现。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训练效应的不确定性:

运动员在负荷效应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都具有不稳定性。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经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致完全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消退,必须在训练效应产生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重复给与负荷,使得训练的效应等到强化和积累,使得运动技能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要向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必须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三)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性的。机体对一次适应负荷的反应可以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的一段时间的跨度内,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阶段。

为了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运动员总是力求通过科学地训练和安排,使自己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的潜力,把自己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优异的成绩。

三、训练学要点:

(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运动员系统的多年训练活动,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为保证。尽管不同国家的训练体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都着眼于保证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实施。我国目前现行的三级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的训练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练这样三个层次,各自担负着多年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

为了保证不同层次的训练组织完成各自的任务,使运动员得以保持多年训练的系统性,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最高的竞技水平,各层次必须紧密衔接,防止各级训练自行其是,相应的对策是:建立各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技术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村里俺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俱乐部制、德国的体育寄宿学校、古巴的青年体校,都对保持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训练的良好衔接起着重要作用。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运动员只有具有强烈的训练动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坚持多年系统训练,从而攀登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常常是多元的和综合的,其中有为国家、集体争得荣誉的动机,也有博取人们的尊敬、亲友的赞扬的动机,还有显示个人能力,渴望取得成就的动机。(现年37 岁的恩奎斯特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她原来是俄罗斯人,原名为柳德米拉• 钠罗日连科,1991 年代表俄罗斯出征世锦赛夺得100 米栏冠军,1993 年药检不合格,受到禁赛4 年处分。她向俄田联和国际田联申述,说是她原来的丈夫和教练在她的食物中投放了违禁药来加害于她,尽管理由很离奇,但国际田联后来在她停赛一年多后,给她特赦,准许她重返赛场。这位世界冠军移民瑞典,在瑞典教练恩奎斯特手下训练,进过一点三角恋爱的绯闻之后,钠罗日连科与教练结了婚,从此改姓恩奎斯特。她为瑞典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得100 米栏金牌,成为瑞典第一个奥运会女子田径冠军,翌年,她在雅典世锦赛成为世界冠军。1999 年春季她被查出乳腺癌,4 月份做了切除手术和化疗后,重返训练场并在当年夏季的塞尔维亚世锦赛上再夺一枚铜牌,她顽强战胜癌症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她的故事在瑞典也广为传播,当年被瑞典评委瑞典最佳女运动员。)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运动员长期的训练活动必须科学地予以规划。科学地制定的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取得理想训练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现代的运动训练获得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具有广泛练习的社会性活动。因此,有力地社会保证也成为坚持系统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运动员的学习、职业、经济收入、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对训练都会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必然会给训练活动以有力的支持。

(二)按阶段特点组织训练过程: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顺序地进行。而这一步骤则是按照固有的程序排列的。训练程序性表现在训练的各个方面。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

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形态形成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二、科学基础:

(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竞技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周期性特点,疲劳—恢复—超量恢复—提高;

(三)适应比赛条件的周期性特征: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够得到承认,同时也只有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包括场地、器材、对手、裁判、气候等条件,才能使运动员将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其中气候条件具有鲜明的周期性。

三、训练学要点:

(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训练周期可以划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以及日训练周期几种。了解各种周期的时间构成及其应用范围,对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贯彻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以周训练为例。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为适应不同的任务而制定的各种相应的周训练计划,也表现出不同的符合变化特点。

不同训练周及其主要任务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的固定因素和变异因素的关系:周期性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应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实践的固定因素,而前者是变异因素。因为重要比赛日程的安排同场于某个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的,而且通常在上一年度即已确定。尽管人体本身受着生物节律的影响,但它并非绝对不变,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安排使其在特定的时间里变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可以由人来控制,教练员应该努力做到有把握地调节这一变异因素,使之与特定的比赛日程安排向吻合。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周期后,人们往往会忽视各周期之间的衔接,表现在注重训练的阶段性而忽视了联系性。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一、释义: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一)适宜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是发生在适宜的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机体就会发生劣变现象。过度负荷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也有时表现在心理方面。过度负荷的直接结果,首先是机体出现不适应的症候:如慢性体重下降;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的疼痛;慢性肠功能紊乱;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鼻塞和发冷;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周期性肌肉紧张;疲惫不堪和失眠不安。上述的症状出现以后,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过度疲劳,导致症状加重,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应该注意超量恢复的问题。

三、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1 、负荷的评价指标: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次数是指训练中重复练习的次数,时间是指一个统计单位中训练的总时间,如一种练习、一次课、一周、一年的训练等的总时间,距离是完成各种周期性练习的距离。重量是完成练习的总负重量。

2 、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和难度。

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又相互影响。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都是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一方面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相应变化。

(二)渐进式地增加符合的量度:在运动训练中,随着运动员生物年龄增长和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的提高,通常需要相应地增大负荷的量度,但是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地进行,才能有理想的效果。有四种基本形式:

1 、直线式:负荷增加时直线上升的,强度的变化不明显。负荷的上升主要是基于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及重量的不断增加,适合于初学者;

2 、阶梯式:练习一段,保持一段,美增加一次负荷,几乎要保持一周的时间,对优秀运动员、等级运动员及初学者都适用;

3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继续增加负荷,但是长时间保持高的负荷,机体得不到休息,因此增加飞负荷应该有起伏。每一次负荷下降可比前一阶段的最高负荷稍低,然后再提高到新的水平。依次规律,四种按照波浪式上升,此时无论连接波峰与波谷,都表现出斜线上升的趋势。这种方式对优秀运动员和等级运动员及初学者都适用;

4 、跳跃式:训练负荷按照跳跃式增加。这种方式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优秀运动员可以使用。这时因为优秀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机体各部分的调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是支配容易按照固定模式进行。为例打破这种定型,可采用突然增加负荷法方法,对机体给予强烈刺激,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再达到一个新的较高水平。其主要作用是,有利于运动员打破机体不同系统之间旧的牢固联系,促使其在新的水平上建立新的联系,求得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产生突破性的提高。

(三)科学地探求量度的临界值:

人们认识到,负荷量度的增加可以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越接近于极限负荷,效果越明显,于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找这一负荷量度的极限。这种基线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的大小事随着其发育程度、竞技水平等较为稳定的状态而变化,又受着运动员监控状况、日常休息、心理状态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它的测定和评价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力求准确地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在当前,人们对负荷极限的认识还不具备完全把握的时候,应该注意留有余地,避免过度训练。

(四)建立科学地诊断系统:

为了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把握不同时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况,以便准确地判断负荷的适宜度和恢复程度,从而决定训练中应取的相应对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选取可靠的指标,在恰当的时间用科学的客观方法进行准确的诊断。

(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为了使训练取得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就必须高度重视恢复,现代训练中越来越重视负荷与恢复的协同效应。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一、释义: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与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针对不同运动员训练中的个体特异性实施区别对待,是运动训练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科学基础:

(一)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在选择内容和手段的时间,就必须注意到,有计划地实施区别对待原则。

(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性别、生物能力、日历年龄与训练年龄、竞技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身体状况、训练情绪等,这些都对训练的安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同一运动员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的不同。

(三)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训练所处的阶段和具体要求,以及气候、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等,既丰富多彩,各有不同,又无时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这些变化都要求教练员及时根据训练对象的具体情况有区别地组织训练。

三、训练学要点:

(一)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要重要的因素:由于运动训练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的主要因素,又集中在运动专项、训练对象和训练条件这三个方面。

1 、运动专项:包括了专项成绩的决定因素;

2 、训练对象:每个对象都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即性别、年龄、形态、发育状况及个人是生物节律;不同的心理学特征,即气质、个性和参加训练的动机等;不同的社会学特征,即家庭状况、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训练学特征,即受训年龄、接受能力等;

3 、训练条件:首先必须考虑训练时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场地、气候、同伴、环境等也是考虑的因素。

(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通常集体项目的教练容易忽视运动员个人特点,而个人项目的教练员却常常不注意根据运动员共同的特点去组织集体训练。应该强调的是,集体项目中,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项目的训练中,又必须主要处理好与集体训练的关系。

(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

一、释义:

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一)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主要是依据人的认识规律建立的。人的正确认识的形成,都要经历从生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想认识的过程。运动员在学习和掌握动作的练习的时间一般都是沿着直观—实践—建立概念—学会和掌握动作技能的思维认识程序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直观的感性认识起着重要作用,是掌握动作技能的起始和基础。

(二)动作技能形成原理: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人体视觉器官在直观教练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三、训练学要点:

(一)教练员要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除运用多种多样的影响手段,应尽可能地身体力行,为运动员、特别是儿童少年选手做直观的动作示范。

(二)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应该用多维摄影、快速摄影及录像等影视手段来取得很好的直观效果。

(三)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

一、释义:

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一)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激烈,超量恢复也越明显。

(二)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主要影响:训练中掌握好关键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练到什么时候歇,疲劳什么时候调,必须要准确地予以把握,才能保证训练的成功。

三、训练学要点:

(一)准确判断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和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

(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 、训练学恢复手段:变换训练内容和心理环境。交替安排负荷,调整训练间歇的时间和方式,在课中穿插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于节奏性的练习等训练手段;恢复过程中采取轻微的肌肉活动;根据生物钟安排训练,节省神经能量。

2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理疗恢复手段、其他的按摩、电兴奋等

3 、营养学恢复手段:能源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取

4 、心理学恢复手段: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