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斗拱命名和识别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立面图名称按什么命名 最全斗拱命名和识别指南

最全斗拱命名和识别指南

2023-09-13 0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这一时期,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斗拱之间的间距加密。

图中依次为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杪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和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斗拱,主要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安置于飞檐翘角之下,立柱与横梁的交接处,有一类精美的木结构件,是它撑起了飞动轻盈的屋檐,在夜晚的灯光下更显庄严之美。在北方称斗拱 南方称牌科。

智珠寺斗拱

在建筑物的部位关系上,斗拱有三种不同的位置:一是在柱之上,二是在柱间额枋之上,三是在屋角,根据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命名,这三种分别叫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

佛光寺东大殿转角斗拱和独乐寺补间斗拱

斗拱的样式,有极简单的,也有极复杂的。纵观中国建筑史,斗拱的变化极为显著,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然而又有规律可循。例如,斗拱最下面一层为大斗,又名坐斗,是斗拱最下层的承重构件,呈方形,斗状。

第二层,在平行于面宽方向,安装一件正心瓜拱;垂直于面宽方向,安装一件头翘;在头翘两端,各安置一件十八斗;

第三层,在面宽方向,正心瓜拱之上放置正心万拱一件;头翘两端的十八斗之上,各放一件单才瓜拱,每件单才瓜拱两端,各放置一件三才升。在进深方向,先放置昂一件,昂头之上放置一件十八斗;

第四层,面宽方向,在正心万拱之上安装正心枋,单才瓜拱之上安装单才万拱;单才万拱两端头各放置三才升一件;昂头的十八斗之上,安装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各置三才升一件。在进深方向,扣蚂蚱头一件。

第五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迭置正心枋一层,在万拱之上各置枋一件,在里外拽万拱上各放置里外拽枋一件,在外拽厢拱之上放置挑檐枋一件,在蚂蚱头上后尾,放置里拽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头各置三才升一件。进深方向,安装撑头木一件。在各个拽枋、挑檐枋上端分别放置斜斗板、盖斗板,起到分隔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

第六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续迭正心枋至正心桁底端;在内拽厢拱之上,安置井口枋。进深方向,安装桁碗。

了解了基本构造以后,介绍一下斗拱的制作与安装。制作时,要经历“放实样”“套样板”的工序,需要画出1:1的图纸,然后将各个组件逐个套出样板,再按样板在加工好的规格料上画线并制作。安装时,则先要试装,试装成功后,再正式安装。

斗拱的出跳

如果按斗栱向外挑出来划分,则可分为出踩斗栱和不出踩斗栱两类。不出踩斗栱有一斗三升、一斗二升交麻叶等。出踩斗栱则有三踩、五踩、七踩、九踩、部分牌坊还有十一踩等等。

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交麻叶斗拱

重翘五踩栱

十字隔架栱

单翘三踩斗拱和重翘五踩斗拱

单翘单昂五踩栱

单翘重昂七踩栱

重翘重昂九踩斗栱

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

在专辑中的推送中介绍过,清代外檐斗拱按照位置分为平身科(柱间)、柱头科和角科三种,一般官式建筑平身科斗拱为6攒7当。

平身科斗拱是清式斗拱的一个分科。置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在清式建筑中,平身科斗拱是大式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斗栱。内檐斗栱是位置处于建筑物室内的斗栱,根据坐落的部位区分,内檐斗拱也分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

内檐斗拱包括:品字斗拱、隔架斗拱和藻井斗拱

隔架斗拱

藻井斗拱

在一些大体量的建筑中,内檐斗栱还用在殿内金柱和承椽枋上,例如太庙享殿和故宫太和殿。太和殿屋顶由72根柱子和其上的梁架支撑起来。太和殿里圈16根内金柱,分为前后两行,每根柱头上安内檐柱头科斗拱,其上铺天花梁、立童柱。童柱上架设抬梁式构架,撑起上层屋顶。

日本人小川真一拍摄的太和殿照片

殿内金柱上顶柱头处的纵横枋木,围成一口口巨大方井,面阔方向的井边是内额枋,纵深方向的井边是天花随梁枋。内额枋上坐着斗栱,因此又被称为坐斗枋。斗栱承托天花井口枋,斗栱正心枋上是天花枋。

内金柱上安柱头科,因为承重,体量明显比临近斗栱庞大。柱头科上放置天花梁,被天花遮挡的梁头上皮上置墩斗,斗上立童柱。

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能屹立不倒,斗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是维持古建筑稳定的关键,古建筑的体量和质量,靠斗拱得以成就,古建筑的美丽和风韵,也在斗拱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斗拱,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 ,除了构思的巧妙和制式的缜密外,它那夺人心魄的装饰美和形式美, 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斗拱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可以展现中国古建筑独有的魅力,从而在历史舞台上散发着瑰丽的光芒。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