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稳就业采取的措施 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为确保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今年全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实现新突破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video

video

  发布人

  谷孝红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茂彦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华天舒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赵奎伟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计立群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有关情况介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谷孝红: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全省人社系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于今年2月制定印发《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辽人社发[2023]5号),紧紧围绕就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收入分配、劳动关系、行风建设等六个方面,统筹实施20项重点工程,大干实干、拼抢争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贡献人社力量。到2025年,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的合理区间,18-45岁中青年群体新就业占比达到75%;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28万人、815万人、687万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420万人、600万人。为确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高效落实,今年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新突破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与区域发展、投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等政策的协调联动,及时调整优化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保发展惠民生。制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促进增收致富、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重点群体创业等13项政策文件,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环境。2023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确保全省就业局势稳定向好。二是实施“春暖辽沈·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行动计划。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市场主体不同用工需求,结合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求职就业愿望,助力企业稳定生产和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全年开展专场招聘1000场以上,走进企业、院校、社区、乡村“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15万次以上,为各类市场主体解决用工缺口60万个。三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抓住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关键阶段,高效统筹引才引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精准匹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用心用情用力提供针对性服务,促进省内外青年留辽回辽来辽就业创业。2023年,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42万个以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跟踪回访率、就业服务率达到100%,有就业意愿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四是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援企稳岗工程。按照延续实施一批、优化调整一批、补充完善一批、到期退出一批“四个一批”要求,研究制定稳岗返还、降费缓缴等阶段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提振发展信心和增强发展后劲。实施“助企纾困·提振信心”专项行动,全力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经办模式,全年帮助企业稳定岗位330万个。五是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攻坚季行动计划。引导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向乡村基层延伸,打造一批辽宁特色劳务品牌。全年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输出不少于100万人,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不低于15.6万人。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落实就业帮扶,全方位保障残疾人就业。建立失业人员就业帮扶工作定期通报机制,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万人以上。六是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全年扶持创业带头人1万人以上,带动就业6万人以上。开展第四届“辽宁省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等各类创业活动不少于330场次。组建100个暖心专区和100名服务专员“双百服务”促灵活就业网络,全省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不少于2400场。七是实施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效能,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和“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制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开展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评估认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全年,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招聘活动180场,提供岗位36万个次以上。八是实施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强基提质工程。探索“党建+法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新模式,制定专门权益保障实施意见、适时发布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指引,举办50场专场招聘,提供用工对接5万人次。开展温暖服务行动和电商行业示范创建活动,推动新就业形态集体协商,评选新就业形态和谐企业和最美劳动者。九是实施技能人才增量提质工程。持续实施技能辽宁行动,完善急需紧缺技术工种参考目录按季编制发布常态化机制,强化就业导向的就业重点群体和企业职工培训资源供给,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推进实施“新八级工”制度,支持企业按规定开展自主评价。规范有序开展社会化等级认定,动态调整扩充社会培训评价机构目录。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新型学徒1万名。十是实施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工程。指导省内各地争取和推进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任务、创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丰富完善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功能,助力拓展基层“网格化”就业服务范围。推广“舒心就业”服务平台典型经验,建设一批“暖心型”充分就业社区。全省新增15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5个青年就业见习示范基地、10个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二、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突破

  一是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工程。平稳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推动职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行平稳规范,做好个人养老金先行工作。二是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程。以统一全省工伤保险政策为核心、以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为基础、以基金监管为约束、以基金收支预算管理为手段、以信息系统和经办管理为依托,2024年1月1日启动实施省级统筹,建立公平、规范、高效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系。三是实施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提升基金管理水平。

  三、实现人才助力发展新突破

  一是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育留用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常态化开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动态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开展“百企招才引智”活动、博士毕业生留辽就业创业行动和“三支一扶”等计划。2023年,全省力争实现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1万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000人以上,新招收博士后500人以上。二是实施优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服务工程。持续深化职称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完成我省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工作,动态调整并建立职称评审专业目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开展职称评审“直通车”活动,出台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实施办法,制度化、常态化开展相关活动。

  四、实现收入分配惠民生促富裕新突破

  一是加大社会保障调节力度。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二是加强企业工资分配指导。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合理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科学合理确定国有负责人年薪基数,推动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激励政策落实。三是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推动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和薪酬分类改革。

  五、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及行风建设新突破

  一是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争先进位工程。加强机制建设,强化协同联动,提升和谐创建水平,全面开展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友好型就业创业新生态。二是持续推进根治欠薪工程。全面严格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持续深化根治欠薪,实行根治欠薪“四季行动”常态化,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督促各地严格执行领导包案和重大违法案件上提一级办理制度,保持根治欠薪工作高压态势,确保实现欠薪案件动态清零。三是持续优化人社服务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厅局长走流程”,推进“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充分发挥“百人监督团”“百人宣讲团”作用,常态开展明察暗访,将系统行风建设作为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的重要载体平台,大力推进人社业务优办快办,持续打造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茂彦: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大部署,制发了具体行动方案,为我们大干三年、奋斗三年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作战图”和“施工图”。在三年行动中民政部门肩负着民生兜底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等重要职责,需要我们站位全局、融入大局,切实把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全力以赴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实践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发展基本社会服务,强化战役思维,拿出战斗状态,以“拼抢争实”的作风全力服务保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第一、健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力争年底前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比值差距缩小至1.26:1以内。健全完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保障制度,解决好低保、低收入群众、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急难愁盼问题。部署应用困难群众智慧救助系统,实现社会救助服务全流程网上办理,推动服务方式向移动端延伸。扎实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严防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二是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年均提高6%以上。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布局、提质增效,整合市县两级儿童福利机构,构建更加专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新时代儿童福利工作服务体系。推进市级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三是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壮大慈善组织,每年新增慈善组织不少于20家。建立省级慈善专家库,探索建立慈善资源和慈善项目库。培育省级公益慈善品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慈善组织增强筹资能力。探索建立慈善行为记录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经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第二、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制定出台《辽宁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适时发布实施本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推广一批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更好发挥民政部门在促消费、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高质量完成100所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维修改造任务。推进1.5万户特困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年增加养老床位3000张左右。持续推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年底前街道层面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率达到67%。二是统筹抓好项目储备和福彩事业发展。谋划储备建设高质量民政项目群,“十四五”时期全省民政领域新开工项目和储备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亿元。推动福利彩票销售创新,优化游戏产品结构,每年上市10款以上即开票新游戏。大力拓展销售新渠道,新征召销售网点280个,新建品牌形象店40个,新建公益驿站600个,新拓展电话投注用户5万人。三是不断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落实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行政区划工作制度、机制和举措,更好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序开展行政区划重点问题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第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实现新突破。一是有效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规范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指导县(市、区)政府依法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优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合理确定配备社区工作者岗位职数,完善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正常增长机制,落实社会保障待遇。二是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更好发挥服务产业振兴、改善行业管理、助推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推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和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对经营困难会员企业主动减免会费和其他收费项目,主动降低收费标准。持续优化行业协会商会结构布局,减轻市场主体多头缴费负担。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年底前,全省新增社会组织1000家以上,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平均分别达到10家和3家以上。三是持续加强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能力。建立村、乡、县、市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统筹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扩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年底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6.2万人。

  第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取得新突破。一是积极推动婚俗领域移风易俗。持续支持1个国家级、16个省级婚俗改革试点建设。加强婚姻登记场所文化建设,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集体婚礼、纪念婚礼,倡导和推广简约、健康、文明的婚嫁礼仪。二是充分发挥地名文化保护作用。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力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完善工作程序,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让地名留下记忆、留住美丽乡愁。三是稳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引导志愿服务团队依法登记,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工站建设志愿服务站。加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设,传播慈善文化,发展志愿服务,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五、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取得新突破。坚持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民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蹄疾步稳实施一系列殡葬改革举措,大力推广海葬、树葬、草坪葬等绿色葬法,骨灰海葬数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有效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大力推广文明绿色祭扫,推动殡葬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强网络祭祀平台和公众号建设,探索推广远程告别、网络祭扫等殡葬服务新模式,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网络祭扫平台开展祭祀活动。健全完善基本殡葬服务网络,实现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全覆盖。加快提升殡葬服务保障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城乡社区对广大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引导,以更加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汇聚起绿色发展的强大力量。培育发展生态环保社会组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引导支持其广泛参与美丽辽宁建设。

  第六、防范化解民政领域风险,在推动平安辽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组建社会组织行业(综合)党委,引导规范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开展整治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行为等专项行动。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提升边界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促进边界地区平安和谐。健全完善民政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制度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华天舒:自2020年12月,我省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省住建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力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八个一”为主要抓手,建立了一套城市更新管理机制,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法规,构建了一套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建设了一批城市更新项目群,搭建了一个城市更新合作交流平台,健全了一套城市体检评估体系,探索了一条城市更新实施路径,展现了一批极具时代感的幸福生活场景。2021年以来,我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49个、惠及111.1万户居民,改造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老旧管网10180公里,建设口袋公园2795个,新增公布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条、历史文化名镇16个,名村(传统村落)263个、历史建筑351个。沈阳红梅文创园、大连湾海底隧道、鞍山老旧小区改造、丹东滨江路志愿军公园、阜新百年赛道城、朝阳人民公园等一批极具时代感的幸福生活场景不断展现,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今年,省住建厅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新时代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7方面任务:

  第一,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

  城市老旧管网改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是提升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能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省住建厅将指导各地积极落实《辽宁省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到2025年,全省计划更新改造老旧管网1.6万公里。今年,全省将更新改造老旧管网6600公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下达2023年全省老旧管网更新改造计划和工作要点。二是多方筹措资金,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积极争取资金,加强项目监管,确保今年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尽早建成投入使用。三是加强对各市老旧管网改造工作的指导服务,指导各地优化建设时序,合理设定工期,严抓质量安全。

  第二,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我省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纳入省政府推动实施15项重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200个,建筑面积4889万平方米,涉及居民71.4万户、11923栋楼,预计投资额约146亿元。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快项目进度。紧紧抓住黄金施工期,紧盯目标,夯实责任,倒排工期,加强调度、督导、通报,确保如期完成各年度计划任务。二是加强工程监督。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细化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质量安全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可控。三是培育示范项目。围绕营造特色、市场化改造、打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智慧社区等方面,积极培育示范项目。

  第三,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

  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主要是对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2023年,省住建厅将完成省级城市供热管理平台建设工作,组织已有供热平台系统城市完成与省数据平台对接工作,无供热平台系统的城市使用省级平台,推进智能感知设备安装。同时,指导各市建设供水、燃气、供热等智能化管理平台,对水气热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管网漏损、燃气安全、供热服务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第四,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2023年,省住建厅将继续积极推动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制定《辽宁省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方案》,指导各地积极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逐步建设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组织各地制定改造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实施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有效解决汛期污水溢流直排和城市积水内涝等问题。同时,指导各地积极争取国家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第五,深化供热体制改革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热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因地制宜推进供热企业整合,逐步实现清洁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安全稳定供热、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2023年,省住建厅将积极强化供热专项规划引领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建立供热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严格落实供热经营许可管理制度,依法依规推进不合格企业退出市场,优化热源及热网布局,加快设施升级改造,提升供热保障能力。同时,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城市供热,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改造,有效降低热耗、煤耗、电耗和水耗。依托全省城市智慧供热管理平台对供热服务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保障供热设施安全运行。

  第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今年的工作目标是:沈阳、大连市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35%以上;其他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5%以上。地级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重点任务有4项:一是推动各类商品生产企业在产品包装上设置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标明垃圾分类类别。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转型升级,统筹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品交投网点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中分拣中心和集散场地。二是推动本溪、朝阳、葫芦岛等垃圾焚烧项目建成运行,各市中心城区建成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三是推动各市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法、修订工作。四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居民共商共评共享,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第七,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建设完整社区是保障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具有完整的设施环境、完备的生活服务、完善的管理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到2023年底前全省将建设17个完整社区试点。今年重点工作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问题需求导向。组织各市认真摸清辖区内社区现状底数,择优选取试点社区开展建设,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幼”设施,重点围绕居民反映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加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二是强化建设标准落实。细化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围绕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等四方面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实施项目和资金投入等措施。严格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和建设计划,组织开展新建改造项目建设,健全社区治理机制。三是强化工作宣传引导。加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报道试点工作进展成效。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推动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四是强化试点评估总结。我们将加强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定期调度和跟踪指导,做好试点实施效果评估和总结工作,推动试点工作落实落地。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赵奎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辽宁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对建设文化强省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预期目标赋能聚力。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实现新突破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总体上,将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一,推进新时代辽宁文艺繁荣兴盛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叫响“文艺辽军”品牌。

  一是大力培育精品力作。聚焦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和辽宁地方特色题材创作,推出3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0部舞台艺术剧本、50件优秀主题性美术作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着力培育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艺术节品牌,今年将举办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着力打造新年音乐会、新春民族音乐会、新春戏曲晚会等节日艺术活动品牌;着力打造辽宁省艺术活动品牌,不间断举办重大节庆庆祝纪念艺术展演活动和舞台艺术赛事,创新开展公益惠民演出活动,每年不少于1000场。

  二是推动地方戏曲传承振兴。扶持代表性戏曲院团和传统戏曲传承发展。设立“辽宁省戏曲名家工作室”。重点扶持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铁岭秧歌戏、凌源影调戏以及皮影戏、木偶戏等辽宁地方特色剧种,推出3-5部地方戏曲精品剧目。办好东北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辽宁)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推荐辽宁地方戏曲项目参加全国性示范性戏曲活动。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进乡村。

  三是提高文艺院团发展能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创新艺术生产表演机制,推动实施“一团一策”。健全提升国有文艺院团评估、文艺评论工作体系。实施文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培养德艺双馨骨干艺术人才150名。

  第二,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一是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演出场所达到2000个。有效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水平,全省乡镇、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力争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努力构建“书香辽宁”新业态、主题功能空间、社区服务场景等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二是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拓展群众文化参与程度。发挥“群星奖”示范作用,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办好省级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全省各地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等活动,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常态化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层活动,培育全省基层文化团队达到1万个,打造一批城乡适宜、群众欢迎、有影响力的品牌团队。

  三是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广泛应用“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具备基本条件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县域内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全面统筹,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机制,有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建设全省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

  第三,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取得新突破。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一是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推进“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和“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两个重大课题,推进牛河梁及周边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考古资料整理与科学研究,实证辽宁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建设1个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

  二是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利用。创新博物馆文物立体式、全景式、多元化、活态化、智慧化陈列展示方式,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展览,支持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创意开发。打造长城文化IP,基本建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十大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三是赓续红色文化基因。以“六地”革命文物为重点,推进辽宁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不断拓展红色主题教育覆盖面。策划推出一批主题展览精品、文艺作品、旅游产品,多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光辉历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

  四是开创非遗保护传承新局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项目保护措施。全省建设非遗传承场所200个、专题非遗展示馆30个、生产性保护基地25个,建设国家级非遗馆1个。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综合性非遗馆。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升级传统工艺品牌12个。

  第四,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取得新突破。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是优化升级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培育线上演播项目1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10个、数字艺术体验场景10个。支持沈阳建设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积极向国家申报“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二是加快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建设水平,有效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建设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

  三是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加强指导和动态管理,支持各地建设东北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个。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0个、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20个。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第五,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

  一是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进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倾心打造古韵辽宁、山水辽宁、文脉辽宁、镇山辽宁等文化旅游品牌。培育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5个。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或街区5个、国家级度假区1个。基本建成旅顺口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培育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演艺品牌。鼓励发展以“元宇宙”等现代科技赋能的文旅消费新业态。

  二是促进旅游载体文化传播。发挥旅游覆盖面广、游客参与度高等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建设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0个。指导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5家、温泉旅游酒店5家,国家甲级民宿5家、乙级民宿20家。动态宣推“畅游辽宁”四季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全媒体传播宣传体系。

  三是打造“六地”红色旅游新高地。以“六地”红色资源为重点,提升红色旅游系列经典景区,持续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发展红色剧本秀场、旅游演艺、文创开发,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开发红色自驾游、研学游新业态。挖掘、储备、提升红色能量,培养优秀红色导游和讲解员队伍,让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的精神家园,让红色旅游成为人民群众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计立群: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做到“四个坚持”和“三个统筹”,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属性,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实施 “五大工程”为主线,加强战略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努力构建以地域和人口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急诊急救体系网格化布局,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推进健康辽宁建设,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首战告捷”。

  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以下工作目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成效显著,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网格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疫情防控机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大幅增强,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一老一幼”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更加优化,智慧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广泛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卫生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强基础、建高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工程

  一是实施卫生健康“强基行动”。将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向基层倾斜,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累计建强400所乡镇卫生院和8000个村卫生室,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二是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新高地。坚持政府主导,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和附属盛京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再争取1至2个国家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在辽宁。三是实施“3223”重点专科建设工程。年内支持建设100个临床重点专科,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专科群,为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奠定坚实的专科基础。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在阜新和盘锦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制定《辽宁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今年对1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力争取得明显成效。五是持续推进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加强院前院内精准衔接,推动各级急救中心(站)和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达标、功能完善、运行规范。全省各市及县(县级市)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达到100%,10秒内接听比例达到90%,3分钟出车率达到90%。

  二、实施补短板、强弱项,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完成省市县三级疾控体系改革任务,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沈阳、大连、锦州、丹东等市承担疫情救治任务重点医院平战结合救治能力。二是实施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项目。推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级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建设任务。三是完善慢性病防治体系。规范设置省级和市级肿瘤防办、心脑防办、口腔防办等防治机构,持续做好重点慢性病防治工作,确保以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为主的早期筛查与干预项目完成率达到100%。

  三、实施扬传承、重创新,中医药强省工程

  一是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打造中医优势专科群,提高中医专科服务能力。二是全方位打造中医药人才队伍。组建1至2个高层次创新团队,对标国家“岐黄工程”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储备“十百千”人才队伍;开展好“兴辽英才计划”医学名家举荐遴选工作和“杏林人才”培养行动。建设一批省老药工、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和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三是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建成50个中医药健康宣教基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进一步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四是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发展。打造桓仁县、清原县2个中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建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养老服务示范基地。

  四、实施强关怀、保重点,特殊人群健康保障工程

  一是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完善省、市、县级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网络,健全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建设40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特色专科。二是完善儿童保健服务体系。市和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儿童保健门诊,每个县(市)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建设2个标准化儿童保健门诊,所有乡镇卫生院均配齐儿童保健人员。三是发展多种形式普惠托育服务。开展婴幼儿照护技术指导,增强家庭、机构科学育儿能力。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年底前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到3.2个。四是强化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建设,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五是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构建覆盖全省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免费服药项目。

  五、实施抓统筹、建信息,数字健康和智慧医疗工程

  一是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加快实现省、市、县、乡、村居民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促进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检查资料数字化存储、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掌上调阅等数字健康场景应用。二是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医院建设。广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5G远程医疗、影像云等项目落地。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分时段预约精确到30分钟以内,预约号源投放率达到70%以上,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

答记者问

video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17日考察沈阳牡丹社区时,对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请问我省下一步有哪些贯彻落实措施?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华天舒:习近平总书记在牡丹社区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电、气等生活设施,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确保安全。“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要加强社区服务,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事关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是我们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下一步我省具体要围绕“五抓”开展工作。一是狠抓项目开工。坚持“早”字当头,紧紧围绕设计方案、招投标、施工许可等重要节点抓紧推进各项工作,提前做好施工材料、施工队伍、资金筹集等准备工作,确保4月底前各小区全部开工。二是狠抓质量安全。坚决打击“三包一靠”,严格落实五方主体责任,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好职能作用。三是狠抓工序协调。注重质量安全与工程进度相协调,实施科学统筹,搞好工序调配,老旧小区和红线内老旧管网改造,地上和地下改造要充分考虑居民工作、生活便利,“四根管”要按工序压茬施工,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四是狠抓功能完善。防水、保温、排水等基础类改造要应改尽改;完善类、提升类改造要围绕打造完整居住社区,坚持“一区一策”,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智慧化改造。五是狠抓群众满意度。坚持老旧小区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由群众说了算的要求,改造前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改造中及时回应群众反馈的诉求,改造后充分依靠群众参与小区管理。要把党建引领贯穿改造工作始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央广网记者:

  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请问人社部门在人才服务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谷孝红:省人社厅将紧紧围绕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对人才的需求,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两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放开放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用人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权,推行“新八级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评聘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坚持以能力、业绩、贡献评价人才,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二是大力培养人才。强化博士后培养储备、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加强博士后站、继续教育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各类平台建设,出台并落实好《关于加强新时代辽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技能人才增量提质工程,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壮大两支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力争分别达到420万人、600万人。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需求,建立人才需求调查和急需紧缺职业(工种)调查常态机制,及时发布需求目录,精准加强供需对接,畅通引才“绿色通道”,健全市场化引才机制,广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面向省内外统一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三年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000人以上、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5万人以上。四是着力用好人才。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领域科研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搭建人才服务发展对接平台,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基层、高层次人才揭榜挂帅、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等活动,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辽宁创新创业、实现成果转化。五是全力服务人才。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收入分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和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等政策,大力宣传、树立优秀人才典型,积极营造尊崇人才浓厚氛围和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国际在线记者:

  近年来,旅游演艺方兴未艾,引人关注。请介绍一下辽宁旅游演艺项目情况。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赵奎伟: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演艺是重要路径。近年来,我们主要支持舞台表演模式的旅游演出,依托旅游中心区域推出旅游“特色演出”精品,打造旅游演艺品牌。2022年,出台《辽宁省旅游演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标准程序、实施步骤。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设立扶持专项资金300万元。着眼各地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特色剧目,重点扶持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创意新颖、具有示范作用的区域性旅游演艺项目,今年重点推进项目4个。

  一是沈阳音舞诗画《沈阳印记》。该作品整合沈阳市5家艺术院团资源,是一台以歌曲、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艺节目,引入机器人舞和飞行器表演等现代科技元素,在沈阳梨园剧场驻场演出。

  二是大连话剧《老酒馆》。该剧是大连文化产业集团和大连话剧团联合打造的话剧舞台艺术精品。在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大连开发区大剧院驻场演出。

  三是营口音舞诗画《梦回故园情》。该项目是营口市艺术剧院自主原创剧目,涵盖了音舞诗画《梦回摇篮》、音乐剧《那山那海那片情》、歌舞剧《河海家园》、综艺晚会《乘梦飞翔》等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剧目、优秀传统戏曲剧目、轻音乐专场等,在辽河老街驻场演出。

  四是阜新的歌舞晚会《圣水亲·蒙乡情》。该作品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一台包含阜新蒙古剧、马头琴、呼麦、蒙古族歌舞等蒙古族特色综合节目,地域风情浓郁。在阜新宝地温泉小镇剧场驻场演出。

  我们诚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并且多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支持这些旅游演艺项目打磨升级、创作艺术精品,完善产业链,增加沉浸式演艺功能,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我省将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计立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着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相关汇报,赴基层实地调研,纳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重点任务部署推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解决服务能力问题。通过订单定向培养、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统筹县域人才资源建立派驻机制等措施,多渠道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布局和规范化建设,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是解决体系整合问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和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城市地区网格化布局医疗集团,在农村地区以县域为单位发展医共体,实行紧密型一体化管理,为辖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的卫生健康服务。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老年人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促进医养结合。

  三是解决综合管理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完善城乡协同、以城带乡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三级医院包县、二级医院包乡、乡镇卫生院包村工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中国日报记者:

  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推动实现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谷孝红:全省人社部门将始终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逐项对标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设定了17个跨越三年的重点指标、41条落实举措、66项互相衔接配套的专项行动计划,同时对下完善14个市和沈抚示范区就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体系,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抢时间、抢要素、抢进度,确保今年首战告捷,三年持续发力,到期圆满收官。一是坚持精准施策,重大政策“清单化”实施。加强就业与区域发展、投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等政策的协调联动,做好到期稳就业相关政策衔接过渡,适时适度调整优化政策执行标准、范围和期限,推动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二是坚持多措并举,品牌项目“特色化”开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三年持续开展“春暖辽沈·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行动,确保每月重大活动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打烊、重点任务不松懈。三是坚持整合资源,援企稳岗“制度化”保障。统筹推进人社援企稳岗工程、技能人才增量提质工程和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有针对性引导各类政策、培训、创业资源向市场主体集聚,最大限度释放市场和人才创新发展活力。四是坚持实名服务,重点群体“个性化”帮扶。围绕劳动者不同就业需求,每年分步开展高校毕业生和重点群体两大攻坚行动,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强基提质工程,以实名服务为支撑,着力提升服务保障精准度和匹配度。五是坚持完善机制,就业服务“集成化”推进。通过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工程,推广复制“舒心就业”典型经验,加快推行和做实做细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公共就业服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从城市到社区和基地的就业服务微循环,形成就业服务体系在宏观布局和具体落实、市场供给和政府兜底层面的有机互补。

  辽沈晚报记者:

  居家和社区养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请问省民政厅在下一步工作中推进这项工作将采取哪些举措?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茂彦:居家和社区养老一直以来都是我省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20年开始,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县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省政府连续3年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12亿元,支持各地建设15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综合体),倾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去年初,我们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下发了《全省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着力落实这个方案。一是推进在街道(乡镇)层面建设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综合体),依托这些中心开展助餐、助浴、助洁、日间照料、长期托养等服务。二是争取民政部、财政部支持,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开展上门服务。三是引导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四是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十四五”期间资助各地改造5.6万户,2023年计划资助各地改造1.5万户。五是推进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指导沈阳等已建成的8个市完善功能,对尚未建设的6个市启动建设,利用平台对接服务。六是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帮助提高护理技能。

  辽宁日报记者:

  请问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赵奎伟:近年来,我省推进文化惠民取得了良好成效,全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广覆盖。三年行动,我们主要发挥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作用,搭建惠民文化舞台,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以文化需求的满足带给群众内心持久的获得感。

  一是持续开展更广泛的文化惠民演出。每年策划包括不限于艺术节、艺术赛事等不同主题的优秀舞台剧展演活动,采取低票价惠民、免费观演等措施,让更多的群众走进高雅艺术殿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每年面向文艺院团购买服务,深入基层一线送戏下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持续开展更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挥“群星奖”示范作用,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展演。常态化举办音乐、舞蹈、戏剧(小戏、小品)、曲艺、群众合唱和广场舞展演和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展览展示活动。今年,已经启动举办“大地情深”——辽宁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展示活动。

  三是持续搭建基层文化人才交流平台。发展文化事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深入开展“百馆千站万村”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基层文化设施和文物管理人员。今年,我们发挥各级文艺院团的职能作用,通过全省公共文化云、各级文化馆(站),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开展艺术展演展播展映,普及艺术知识,加强艺术培训,线上线下培养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热情,提高人民群众艺术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