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分封、推行郡县制,聊聊秦朝的郡县制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朝是三公九卿制还是郡县制 舍弃分封、推行郡县制,聊聊秦朝的郡县制度

舍弃分封、推行郡县制,聊聊秦朝的郡县制度

2023-09-17 05: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周天子统治下的分封制一朝分崩离析,导致周朝分裂动乱,国家岌岌可危。而分封制的崩盘却让后世吸取了经验教训,出现了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也就是所说的郡县制,这也是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史书记载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而郡制起源于秦国,在经过秦国历代改革后,郡县制最终形成于秦汉时期。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法家代表人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那么在这种政治背景下, 李斯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秦朝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秦朝舍弃分封,推行郡县

1.周天子分封制的消亡

在周王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自主权利极大,具有建立武装,设置官员等等权利,并且诸侯王位是世袭制,代代相传。那么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这便很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对中央的统治产生威胁。所以在周天子对地方诸侯的统治一旦失控,那么就会形成多个对周王朝有威胁性的地方割据势力。是以在西周后期,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壮大,导致王权衰弱,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下降直至周朝灭亡。

2.秦推行郡县制以集权

始皇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郡守作为一个郡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其地方的政务,并且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尉,作为郡守的左膀右臂,辅佐于郡守,掌管其地方的军事;郡监,掌握其地方的监察工作,秦朝在郡以下设立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当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总而言之,郡县制适应于秦朝的中央官僚体系,并且有利于始皇掌握地方权力,达到高度的中央集权。

秦朝正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制约从而选择了郡县制。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缓慢前进的,那么势必有新事物的出现去符合当时的社会制度,此时无疑是郡县制符合秦朝当时的国内社会的。它帮助秦始皇稳定了边远地区,削弱了贵族势力,中央集权等,最终成为他一统天下的有利的辅器。自然而然也可以说秦朝能算得上是郡县制的忠实支持者和推行者。

秦想中央高度集权?只能另辟蹊径

1.中央权力的集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 “取陆梁地, 为桂林、象郡、南海” ,秦在这些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且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这大大提高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掌控,也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开发边远地区也起了一定性的促进作用。

在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由中央直接统辖,这不仅仅对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还能增强边远地区人民的国家观念。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央直接统辖,那么边远地区将会更加关注中央的动向和畏惧于中央的统治者,这也使得始皇在边远地区威慑性的增强,塑造了一个威严的皇帝形象。

倒是应对了《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这样的形象便深入人心,而到了当代,秦迷也不在少数,可见始皇威慑力之强。

2.秦始皇目的达到

秦朝在中央官僚制度下采用的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秦始皇主张官僚制度,打压贵族政治,所谓的贵族世袭使得贵族势力的不断膨胀。

当朝廷布满贵族的势力,这对始皇收拢权力极大的不利,如果想要牢牢把握国家的权力,那么郡县制能更好地适应始皇的主张,在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下,皇帝能更好地提拔贤明有才能的官员,而非贵族世袭制下的一些无能之辈。这能够削弱贵族势力,巩固皇帝的权力和维护皇帝的威严。

在官僚制度的倡行下,郡县制自然是能适应这一变化,符合始皇高度集权的目的。

秦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一统六国后,国内形势复杂多变,而无论是度量衡的统一还是货币和文字的统一等等朝廷指令,这都需要秦朝中央能够强制性使得地方百姓听从,掌握主动权。

那么郡县制便是一个良好的契合点,在中央的直辖下地方官员对中央有着几乎绝对性的服从,地方官员在听从中央命令后对其所在区域的地方百姓也就会进行中央的指令。层层下达,效果显著,那么显而易见这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使得中央的指令能够顺利无误传达并实施。

郡县制下的秦朝风貌

1.郡县制在国家治理问题上功不可没

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离不开郡县制的作用,那么在这种作用下,百姓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在诸侯国的界限被取消后,人们便使用统一的货币、度量衡等,这不仅提高了商业的效率性,也便于百姓之间的交流。

当进行货物交易时,双方再也不会因为一方所带的钱币为布刀,而另一方所带的钱币确是环钱而烦恼;在进行计量物体的时候,大家都有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再也不会因为度量衡的不统一而产生纠纷。这对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这的的确确算得上一个功绩了。

郡县制对国家调动资源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中央直接管控地方的背景下,皇帝如果想调动各个地方的人力、物力是极其便利的,如修建长城、开凿灵渠等等庞大工程。

《史记·蒙恬列传》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这些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在郡县制度下,皇帝将能够调配全国各地资源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才能见到现如今保留下来的浩大工程。

2.郡县制的实质上是人治

在对秦始皇而言,这种制度下他的权力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封建社会统治者所追求的。那么很显然君主权力的过大势必造成底层百姓的艰辛,由于中央对地方权力的过度的直接控制管辖,对百姓的压迫也就顺其自然发生了。

《国史旧闻》言:“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吏狱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句句斥责始皇暴虐、残酷。从某个方面看,正是由于统治者的不当行为通过郡县制度的推行而使百姓受到的压迫更加的直接和深重。

秦郡县制仍存在美中不足

1.中央和地方的不平衡

秦郡县制对君主的中央集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能直观地看到这种制度带来的弊害。在郡县制度下,注意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这是一个中央对地方的单向箭头,这便造成了中央权力的过大,地方自主权力的不足。一方面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完全由中央掌控,那么地方发展将会受到限制,会造成积贫积弱的现象。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单向箭头的指向,那么如果中央做出了错误的指令将会直接影响到地方,这对地方发展来讲是极其被动性的,而中央的指令由君主一人决断,那么这无法保证君主的决断是否正确,而这种决断往往看来也太过于武断。

2.仍是封建主义专制制度

从君主角度来讲,郡县制度是一种巩固统治、掌握大权的手段,这便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了。纵观历史,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受迫害的向来都是底层百姓。那么在这种背景制度下,君主要牢牢把握中央的权力,还对底层百姓具有绝对的威慑性,那么也许将对百姓一些呼声或艰辛也就视而不见了。百姓从国家政府那里所获得的福利和帮助也将大大降低,在底层生活的百姓们只能服从于君主的命令。所以郡县制也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其中一种表现。

论述到此,不难解释秦朝郡县制是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得到了秦始皇的大力推行,这是一种过去式的旧制度正在消亡的表现。郡县制也确确实实符合当时秦朝大统一后的国内形势,对稳定国内局势、调动全国资源修建工程和中央的高度集权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有效制约了地方权力的膨胀,当然这也是对地方管理形势的一种创新。

总结

世界上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白的那一面对应的就是黑,那么在肯定郡县制的优点下,同样也忽视不了它的弊端,对百姓更直接的压迫、封建专制主义和某些体系上的不完善等等,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但从历史发展轨迹来讲,郡县制的利处都是远远大于它的弊端。所以总体上讲,秦朝实行郡县制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也为后世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对历史发展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蒙恬列传》

《国史旧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