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论文怎么写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6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复苏、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提出要求。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表现为科技的原创性和引领性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性和安全性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强,应急应变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上能够实现自主决策、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既能为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又能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需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等主要方面着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是决定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带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作用,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产业变革。为应对一系列变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建立全球绝对领先优势为目标,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等基础技术领域取得巨大飞跃,但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散而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高端医疗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受制于国外技术供给,亦亟待补齐短板。有必要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体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创新高地和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用好其引领作用,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开展协同攻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各类科研主体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优化完善国家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探索更加高效和更富弹性的模式,明确各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扩大国家实验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培养和核心技术产品研制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提升作用。同时,加快推动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并使这些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当先锋。

  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基础打得牢、根扎得深,科技创新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科技强国建设根基。

  一般来说,实现科技创新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要素和一个有效的支持环境,即具有一大批有能力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一大批有能力把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或者机构,具有一个能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转化提供支持的金融体系,同时要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保障。需加快建设政府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技支撑、金融机构助力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着力完善多主体联动、多要素协同、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大对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对“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有效性。二是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三是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关键问题,为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创造条件。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大国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国际经验表明,对处于加速追赶进程中的经济体而言,由高精尖人才数量、人才整体质量和人才创新活力形成的人力资本,对其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够产生效率倍增效应。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水平、战略性人才力量支撑度不够。必须聚焦重点难点问题,采取务实举措,打造体系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人才竞相涌现。

  一方面,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增强教育、科技、人才的适配性,加快构建覆盖全面、指向精准、竞争有力的政策体系,从政策供给、资源配置、协调机制、绩效评估等方面厘清一体化推进路径,畅通资源配置的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整合各类人才计划,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优化人才发展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为人才成长发展、发挥作用提供支持。(作者邱锐,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