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翻译研究二十年(200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技文本的翻译方法 中国科技翻译研究二十年(2000

中国科技翻译研究二十年(2000

2024-07-09 0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朝莲 申桃凤

引言

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分支,科技翻译的研究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科技翻译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丰硕。目前,虽然有多位学者对我国科技翻译研究展开了综述性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时间区间为1985—2015 年,近几年科技翻译研究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还比较模糊。

有鉴于此,借助CiteSpace 可视化工具,以“科技翻译”为关键词,将时间跨度设为2000—2023年,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17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剔除书评、会议综述及访谈录等,最终得到243条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采用Timeline时区图分析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研究现状,划分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的发展阶段;采用高频关键词表分析研究热点;采用关键词突变图谱分析研究前沿,以更加直观、动态的方式呈现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研究的发展态势,为科技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国科技翻译研究发展阶段

根据研究重点,将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研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结合图1 的数据和信息对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发展原因进行分析。

图1:2000—2023 年中国科技翻译研究关键词分布时间线图

第一阶段为语言现象研究阶段,时间跨度为2000—2009 年。

该阶段出现的主要关键词有科技文体、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科技语篇、语境、语义等。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语言学理论为科技翻译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给了科技翻译以新的巨大推动力(方梦之2002)。在此阶段,我国科技翻译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翻译策略和技巧,侧重科技翻译中语言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

第二阶段为“本土理论+语言现象”研究相结合阶段,时间跨度为2010—2016 年,发文数量较前一阶段有了明显的增加,2011—2012 年间发文数量最多。

该阶段出现的主要关键词有衔接、修辞、句法分析、文法特征、传统译论、翻译标准等。通读文献发现,在2010 年前,中国用于指导科技翻译的西方翻译理论居多。然而,自2010 年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自2010 年起稳步上升。从2012 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刘虎 2021)。在此阶段,中国专注于各种类型的科技翻译文本,继续开展语言学相关研究,本土翻译理论与科技翻译研究结合紧密。因此,将此阶段定义为“本土理论+语言现象”研究相结合阶段。

第三阶段为“科技翻译教学+明清翻译家”研究阶段,时间跨度为2017—2023 年。

与前两个阶段比较,该阶段发文数量明显减少,且关键词呈现密度更低。该阶段呈现的关键词有傅兰雅、徐光启、“一带一路”、培养模式等。近年来,由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增加了科技翻译的需求,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进升级,以培养更多综合型和应用型科技人才(傅敬民、王一鸣 2017)。因此在此阶段,科技翻译关注教学上的弊端,响应国家需求,对改进科技翻译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此外,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多学者将目光转向对徐光启和傅兰雅等明清翻译家的研究。

二、中国科技翻译研究热点

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献所表达的核心主题和内容,它在论文中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该主题在该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越广泛,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 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及中介中心性,得到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研究高频关键词表(见下表),揭示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研究热点。

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研究高频关键词表

由于关键词众多,针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划分,并依据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确立以下三大类科技翻译研究热点。

第一类:科技翻译的策略研究。

近二十年,学者重点关注科技翻译策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从文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围绕科技翻译与语境、语篇的关系展开研究。

(一)科技翻译与文体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体学被引入国内,对我国科技翻译研究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申丹2002)。近二十年,学者主要关注不同类型的科技文本的翻译及其策略,文本类型涵盖通信、航空、船检等。其中,绝大多数学者根据自身从事各类科技翻译的经验,与语言学研究结合,着重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探讨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黄静 2011)。但也有学者尝试突破语言学视角研究科技翻译,以金融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为出发点,从认知事件视角探讨金融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杨红 2020)。此外,还有少数学者通过分析科技文本的特征、功能和其他文本的异同,探讨科技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提出翻译标准是信息等价性(刘春燕 2004)。

(二)科技翻译与语境、语篇的研究

语境与语篇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两者为相互制约、相互构建的双向互动关系。语篇是语境的构成成分,并在语境中生成;语境被语篇所创造、改变甚至重构(Lyons 1995)。翻译策略的研究必须涵盖语境和语篇,只有通过对两者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在翻译中实现原文与译文信息的对等转换。

近二十年,有学者研究文化语境对科技翻译的制约作用,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张文英、孙玲莉 2007),还通过对科技新词的研究,提出“语境筛”这一概念,以此来确定科技新词的词性和翻译缩写词(张文英 2009);有学者研究气象科技英语词汇的翻译策略,强调了语境对气象科技英语词汇词义的确定的促进作用(刘书梅 2015)。

除了语境研究外,还有学者关注科技翻译的语篇研究。近二十年,有学者以模糊集合理论为基础,从概括、歧义和含糊的角度出发,结合例证说明了科技语篇中产生语义模糊的原因,提出了科技语篇的解读需要借助上下文的逻辑分析与判断,借助语境解释力和常识消除语义模糊(于建平 2003)。此外,还有学者以《时间简史》英汉平行文本为语料,研究了隐喻在科技语篇构建和理解中的作用(高巍、孙凤兰 2020)。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策略研究主要以语言学为切入点,以文体、语境和语篇为中心,但整体上文体研究偏多,视角较为单一,语境与语篇的研究偏少,对科技翻译的标准有待进一步商榷。

第二类:科技翻译的术语研究

由于中英文在科技术语表达上存在差异,英语科技术语翻译的质量会影响我国科技的发展(韦孟芬 2014)。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的术语研究围绕术语的概念定位、各个学科术语的构词与翻译、科技术语翻译的原则等展开。

有学者对术语的概念意义进行定位,阐述术语翻译的原则,同时提及科技术语译名统一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丁树德 2000)。大多数学者从词汇学的角度,分别研究水产、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科技术语构词与翻译(张宁宁 2008)。然而,仍有部分学者尝试突破词汇学角度来研究科技术语的翻译,打破“约定俗成”,探讨其创新之处。有些学者以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为切入点,研究科技术语的遣词与翻译(毛荣贵、范武邱 2003);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以像似性研究科技术语翻译(张沉香 2010);还有学者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以概念系统逻辑关系研究物理学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给科技术语翻译带来一定启示(孟愉、任静生、牛国鉴 2014);温雪梅、邱飞燕(2010)分析科技术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中的“约定俗成”,同时探讨其翻译中的创新之处;马莲、温昌斌(2008)对科技译文要不要“雅”的问题展开讨论。但是,对于科技术语的翻译标准,仍处于争论的状态,未形成统一结论,因此未来科技术语翻译研究可在这方面深入展开。

第三类:科技翻译的教学研究。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翻译教学是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科技翻译需要学习专门学科知识、掌握专门用途学科的概念、注重信息功能,通过文本语言学理论(Text-Linguistics),对句法、术语和文本进行研究(高巍、范波 2020)。

根据对我国科技翻译教材的调查与研究,学者得出结论:尽管市面上的教材在内容及编排体例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但是由于未充分考虑科技翻译的新特点,仍无法满足当前英汉科技翻译教学的需求(韩子满 2007)。韩子满(2007)建议,科技翻译教材应突出科技英语的特点,增加翻译实例,减少语言讲解的内容,并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在科技翻译教材的编写上,学者建议涵盖“专业语言”的语言次能力、突出“检索能力”的主题次能力、注重体裁特征积累的文本次能力、旨在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次能力及培养译者职业次能力的五元次能力。这些观点对我国现有的科技翻译教材而言无疑是很好的借鉴。此外,部分学者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构建科技翻译教材难度的定量评价模型,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旨在为科技翻译教材的“文本取向”评价提供更科学的手段(单宇、何苗 2021)。

除了教材研究外,科技翻译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也是研究重点。随着我国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原先的教学模式出现弊端,无法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许多学者对科技翻译的教学模式展开创新与研究。有学者提出,科技翻译人才培养要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及教学环节入手,构建“外语+科技”的复合专业是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有效模式(顾俊玲 2018)。

综上所述,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的教学研究涵盖教材研究、教学模式和体系这两个方面。基于国内科技翻译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端,多位学者从教材内容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模式的改进着手,展开一系列讨论与研究。张莉、黄忠廉(2019)对非语言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科技翻译课程的要求,并认为教学内容应结合科技知识和翻译知识,双语教学并重,采用小班教学模式;赵燕(2018)对翻译软件与科技翻译教学相结合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弥补翻译软件教学存在的一些缺陷。部分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实证研究,虽然得出相关结论,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此外,还有学者从理论、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科技翻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多模态教学途径,即将科技英语翻译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三、中国科技翻译研究前沿

探索中国科技翻译研究前沿领域,有利于掌握学科领域今后的研究动向。CiteSpace 提供的突现词检测功能能够在海量文献主题词基础上提炼突现词,以清晰呈现特定学科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突现词(Burst Term)就是在短时间内发生频率变化很大的词。

CiteSpace 突发性关键词时序列表是按照突发性开始时间从远到近排序的,因此图2 中越靠下的研究主题其前沿性越强。

图2:2000—2023 年中国科技翻译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2 中“科技语篇”这个关键词的突发时间处于2020—2021 年之间,是近三年中国科技翻译研究的新兴热点和前沿。

有关“科技语篇”的首篇文献出现在2020 年,其研究总共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时间简史》英汉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隐喻功能选择的原理和构建的模型,确定其功能(高巍、孙凤兰 2020);二是通过对比语义、语用和句法等三个方面,将科技语篇的机器译文和人工译文进行分析,从而指出科技文本译后编辑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类特殊语言问题(杨文地、范梓锐 2021)。

结语

随着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西方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科技翻译也将迎来新的转机。为了让科技翻译在中西方交流与合作中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借助可视化工具和阅读文献的方法,对中国近二十年科技翻译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为我国学者开展科技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