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学的发声方式包括哪些类型 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2023-04-03 20: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与外壳相连并将外壳内的收容空间间隔为前腔和后腔的振膜、与振膜相连的音圈组件、位于前腔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和位于后腔内且与第一磁性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磁性组件;所述音圈组件包括铁芯及环绕所述铁芯的第一音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声装置在第一音圈的内部设有铁芯,第一音圈与铁芯形成的螺线管效应从而产生较大的磁场,在磁路系统的作用下,会产生与振动方向相同的驱动力,从而提高了振膜所受到的驱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振膜所受到的驱动力,有利于发声装置性能的稳定性。 Sounding device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装置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动圈式发声装置。技术介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音频设备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对音频设备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视频音频的播放,更要求对音频设备的可靠性提出更多要求。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多媒体技术也随之发展,很多音频设备具有多种娱乐功能,如视频播放、数码摄像、游戏、GPS导航等,都要求音频设备内的电子元器件的稳定性越来越可靠。在音频设备中,发声装置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主要用于音频信号的播放。但是现有的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单一的音圈、与音圈相连的振膜和为音圈提供磁场的磁路系统。该类发声装置都存在振膜所受到的驱动力不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发声装置的稳定性不可靠,影响音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声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思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的发声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与外壳相连并将外壳内的收容空间间隔为前腔和后腔的振膜、与振膜相连的音圈组件、位于前腔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和位于后腔内且与第一磁性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磁性组件;所述音圈组件包括铁芯及环绕所述铁芯的第一音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包括相互组合相连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包括第一底部和第一底部相连的第一侧壁,所述后壳包括第二底部和第二底部相连的第二侧壁;所述前腔由所述第一底部、第一侧壁以及所述振膜围绕而成;所述后腔由第二底部、第二侧壁以及所述振膜围绕而成;所述振膜的球顶面位于所述前腔内,所述音圈组件位于所述后腔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壳的第一侧壁上设有发声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音圈组件还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音圈并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电性并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均包括第一磁钢,环绕第一磁钢并与之接触的第二磁钢,环绕第二磁钢并与之接触的第三磁钢;所述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之间的接触面的正投影面位于所述第一音圈上;所述第二磁钢和第三磁钢之间的接触面的正投影面位于所述第二音圈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所述第一磁钢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正投影面位于所述铁芯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第一磁钢的中心线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截面面积少于所述铁芯的截面面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中心线与所述铁芯的中心线重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构成振动系统,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构成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均相对于所述振膜的中心线呈对称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发声装置在第一音圈的内部设有铁芯,第一音圈与铁芯形成的螺线管效应从而产生较大的磁场,在磁路系统的作用下,会产生与振动方向相同的驱动力,从而提高了振膜所受到的驱动力。本技术提高了振膜所受到的驱动力,有利于发声装置性能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发声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发声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为本技术发声装置的一种实施例,该发声装置包括外壳1、收容于外壳1内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2和音圈组件3,所述磁路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振膜2和音圈组件3位于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之间。振膜2固定连接在外壳1上,音圈组件3与振膜2相连。该外壳1为具有高磁导率的软磁材料制成的,其包括相互组合相连的前壳10和后壳11,前壳10和后壳11组合形成收容空间。该振膜2与所述外壳1相连,并将收容空间间隔分为前腔14和后腔15。前壳10包括第一底部100和第一底部相连的第一侧壁101,前腔14由第一底部100、第一侧壁101以及振膜2围绕而成;后壳11包括第二底部110和第二底部相连的第二侧壁111,后腔15由第二底部110、第二侧壁111以及振膜2围绕而成;所述振膜2的球顶面20位于所述前腔14内,所述音圈组件3位于所述后腔15内。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声装置为侧出声结构,因而,在前壳10的第一侧壁101上开设发声孔1010,发声孔1010与前腔14相通。在本实施例中,音圈组件3为双音圈结构。但是,本技术其他实施例,音圈组件不限于双音圈结构,还可单个音圈或者多个音圈组成。该音圈组件3包括第一音圈30和围绕所述第一音圈30并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二音圈31,第一音圈30和第二音圈31与振膜2相连并位于后腔15中。第一音圈30和第二音圈31为电性并联,并且外部电路为这两个音圈联通反向电流,且两个音圈所处位置的磁场方向相反。两个音圈不通电流时,振膜2不受驱动力,保持在平衡位置;两个音圈通电后,两个音圈受到同方向的安培力,驱动振膜2向同一个方向振动。本技术两个音圈的设计结构,可使振膜2收到的驱动力更大。在此基础上,即可使第一音圈30和第二音圈31的厚度制作得更薄,更薄的音圈不易产生扭曲变形,更不会出现擦圈的问题。更优的是,在第一音圈30内部还设有铁芯6,所述第一音圈30围绕所述铁芯6,铁芯6贴附在所述振膜的中心位置。第一音圈30与铁芯6形成的螺线管效应从而产生较大的磁场,在磁路系统的作用下,会产生与振动方向相同的驱动力,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了振膜所受到的驱动力的目的。为了固定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第一磁性组件4固定于所述前壳10的第一底部100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磁性组件5固定于所述第二底部110的内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分别由三个磁钢组成,具体的结构是,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均包括第一磁钢(40,50),环绕第一磁钢并与之接触的第二磁钢(41,51),环绕第二磁钢并与之接触的第三磁钢(42,52)。即,第一磁钢(40,50)嵌套在第二磁钢(41,51)内,第二磁钢(41,51)嵌套在第三磁钢(42,52)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为第一音圈30和第二音圈31提供磁场,并且是提供相反的磁场。具体的是,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二磁钢与第三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反。即相邻的两个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反,提供第一音圈30和第二音圈31的磁场方向是相反的。为了使第一音圈30和第二音圈31所获得的磁场最强,第一音圈30正对准第一磁钢(40,50)和第二磁钢(41,51)之间接触面,即,第一磁钢(40,50)与第二磁钢(41,51)之间的接触面的正投影面位于所述第一音圈30上,且在所述第一音圈30径向的最中心位置;第二音圈31正对准第二磁钢(41,51)与第三磁钢(42,52)之间接触面,即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与外壳相连并将外壳内的收容空间间隔为前腔和后腔的振膜、与振膜相连的音圈组件、位于前腔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和位于后腔内且与第一磁性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磁性组件;所述音圈组件包括铁芯及环绕所述铁芯的第一音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与外壳相连并将外壳内的收容空间间隔为前腔和后腔的振膜、与振膜相连的音圈组件、位于前腔内的第一磁性组件、和位于后腔内且与第一磁性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磁性组件;所述音圈组件包括铁芯及环绕所述铁芯的第一音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相互组合相连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包括第一底部和第一底部相连的第一侧壁,所述后壳包括第二底部和第二底部相连的第二侧壁;所述前腔由所述第一底部、第一侧壁以及所述振膜围绕而成;所述后腔由第二底部、第二侧壁以及所述振膜围绕而成;所述振膜的球顶面位于所述前腔内,所述音圈组件位于所述后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的第一侧壁上设有发声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组件还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音圈并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二音圈,所述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电性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涛,葛欢,许欣,黄翔,毛路斌,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我是这个专利的主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