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种植蔬菜宣传语 科学网

科学网

2024-06-28 18: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发展“海水农业” 实现“耕海种洋”

 

■李乃胜

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海水覆盖地球表面的70%以上。对地球来说,正是这与生俱来的海水,使之在茫茫宇宙中可能是唯一最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正是这大约13亿立方公里的海水孕育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就自然环境来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温床;大气的襁褓;矿床的源泉。就人类社会来说,海洋是商贸航运的最佳通道;环境污染的最终净器;资源开发的最大宝库;国家安全的最前阵地。因此,作为雄踞太平洋西岸的泱泱海洋大国,中国人民理应大踏步进军海洋。拥抱海洋世纪,构筑蓝色辉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奉行“天人合一”的列祖列宗早就明白“靠海吃海”的道理,河姆渡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单柄船桨;双王城水库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古盐业遗址,这说明,“渔盐之利”的海洋文化由来已久。秦汉以降,“舟楫之便”又成为海洋文明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业资源匮乏,中国人率先尝试人工养殖,并一举成为海水养殖大国。今天,在人增地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发展海水农业,实现“耕海种洋”,不能不说是一种睿智的选择。

一、为什么提出发展“海水农业”?

自古至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老祖宗早就认识到,什么是“饭”?从“食”从“反”,换句话说,就是“无食则反”!粮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条件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农业科技进步,使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仅仅围绕捉襟见肘的“可耕地”做文章,即使投入再大,机械化程度再高,科技支撑能力再强,要保证13亿人口的吃饭仍然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要回答“谁来养活中国”,“如何养活中国”的世纪难题,必须考虑“海水农业”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范畴和产业领域。

1.建设海洋强国,实现蓝色跨越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并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等四大任务。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号召“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并提出:“依海富国、依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四条原则。2013年10月,他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这一切说明,中国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努力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蓝色跨越”。在国际上“蓝色圈地”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在新一轮“大国崛起”的洪流中,中国人正展现出勇立潮头,劈波斩浪的飒爽英姿。

2011年,围绕发展“蓝色经济”,国务院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三个蓝色经济试点。在此基础上,又批复了舟山海洋新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么多“海洋经济新区”、这么多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使海洋经济发展真正步入了历史的快车道。

而发展蓝色经济,离不开面大量广的海水农业领域。需要海水农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需要从田间走向海洋,需要开发海洋这一片农业发展的“处女地”,需要发展新型的“耕海种洋”产业。

2.海洋科技服务健康的重要途径

人们不断地认识海洋,揭示发生在海洋里的自然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人们不断地探索海洋,查明发育在海洋中的自然资源,并弄清其富集运移特征,目的都是服务人类社会。海洋科技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人类健康。因为海洋是保障人类健康的最后一块“净土”。

首先是向海洋索取健康的生存环境。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气候调节器,赋予沿海地区冬暖夏凉、干净湿润的气候环境。海洋作为最终的环境净化器,汇聚二氧化碳,吸纳环境污染。大气中的尘埃颗粒、二氧化碳,最终被海水所吸收。陆地上的农药、化肥,最终汇聚到海洋中,由海洋自然净化降解。因此,海洋是人类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其次是向海洋索取药物资源。药物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目前药物产业呈现出三个特点: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合成药向生物药转变;陆地药向海洋药转变。海洋中的动植物生活在极端环境中,孕育了特别的生物活性,形成了巨大的海洋药物资源。仅仅根据人们业已筛选出的海洋药用先导化合物,就足以形成巨大的海洋药物产业链,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将发挥陆地药源难以替代的作用。

第三是向海洋索取食品资源。陆地上的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很难做到“无公害”,人们已很难吃到真正的“放心菜”“放心肉”了。但相对于陆地来说,海洋食品,特别是来自深海远洋的食品,基本上是“无公害”的健康食品。更重要的是,相对于陆地食品来说,海洋食品的优质蛋白含量高。科学家估算,就目前我国每年5000万吨左右的水产品来说,其优质蛋白含量基本上能满足13亿人口生存需要的三分之一。就连当年连篇累牍发表文章质问“谁来养活中国”的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海水养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有效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蛋白质来源问题。

就海洋科技服务人类健康的三大方面来说,不管是健康环境、海洋药物,还是优质食品,都依赖于海水农业的发展。都是海水农业的重要分支领域。

3.海洋科学与农业科技有机衔接

海洋科学隶属于地球科学,而海洋科学本身分为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四大基础学科。海洋生物学中又分出海洋水产学。而海洋水产学又再分为海水养殖、海洋渔捞、水产加工三大学科领域。其中海水养殖属于典型的农业科技;海洋渔捞属于农业科技与机械工程的交叉学科;水产加工又属于食品工程。由此可见,从“地学”开始,分着分着,就分进了“农学”范畴。而且目前的海洋水产学还仅仅局限在“鱼、虾、贝、藻、参”五大品种,对于种类繁多的其他海洋动植物还缺乏研究。甚至就连令人谈虎色变的“浒苔”绿潮,当年一夜之间,堆满了青岛海岸,但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因此,有必要在海洋科学与农业科学之间,提出“海水农业”这一重要的学科领域,给“农学”增添一个新的系统的学科分支,以解决一些学科划分上的不同认识。

4.“渤海粮仓”与“蓝色粮仓”的联结枢纽

为了尽可能地增大粮食产量,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及沿海地方政府推出了“渤海粮仓”“蓝色粮仓”等重大行动计划,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渤海粮仓主要是盐碱地改良带来粮食增产,蓝色粮仓主要指海洋水产渔业。二者之间似乎缺少了一个过渡环节,就是广袤的滩涂、湿地、海底,这恰恰是“海水农业”的用武之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应该提出“海水农业”这一概念,作为“渤海粮仓”与“蓝色粮仓”之间的联系枢纽。

二、为什么必须发展“海水农业”?

随着经济发展,陆地可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日益紧张,尤其是过度开发,造成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环境污染化、海底荒漠化等生态问题。面对当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要求,改善盐碱地、滨海湿地、浅海海底的生态环境,提高“非常规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1.面对“人增地减”的矛盾,必须发展海水农业

我国近10年增加人口约7845万,而因基建用地、退耕造林、土地盐碱化等原因,可耕地面积正在以较大的速度减少。仅2013年,全国就减少耕地面积35.47万公顷。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0.101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排在世界第126位。而我国拥有广袤的滨海滩涂和盐碱荒地尚未充分利用。粗略计算,若充分利用这些“土地”种植耐盐作物,全国可多增耕地0.4亿公顷,相当于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的1/3。因此,发展海水农业,可视为我国耕地资源的有力补充,对于缓解日渐突出的人地矛盾具有显著作用。

2.面对缺水干旱的困境,必须发展海水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夏季水多,冬季水少。致使北方大部分农业主产区缺水形势非常严峻。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2013年全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总用水量达到6183.4亿立方米,大约占全球用水量的12%。其中,农业用水占了63.4%。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年缺水量可能会达到4000亿~5000亿立方米。

我国经济已进入稳定发展的“新常态”,但水资源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课题。农业是水资源的最大用户,而且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仍有61%的耕地没有水源保证。因此,大力发展海水农业,尽最大可能使用海水灌溉,打破传统农业以淡水为命脉的第一产业格局,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面对环境污染的现实,必须发展海水农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2014年,长江、黄河、珠江等七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水质同比均呈下降状态。多数河口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黄河口浮游植物密度偏高,长江口部分区域出现低氧区。总体上,河口、海湾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半封闭型海湾污染更为严重。

河口、港湾、潮滩、湿地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也是陆源污染的汇集区。而这些区域恰恰是发展海水农业的主产区,通过种植海洋植物能有效消耗过量的营养盐,吸收二氧化碳,净化水质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三、何为“海水农业”?

从学科分类角度,农学包括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环境生态类、林学类、水产类和草学类等二级学科。在滨海地区发展农业几乎涵盖所有的农学二级学科,但同时又受到海水的剧烈影响。因此,明确提出“海水农业”这一概念,对于完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学科理论设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空间资源利用率,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海水农业的三大研究领域

狭义的海水农业一般是指海水灌溉农业,而关于海水灌溉农业的准确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但都是以海水浇灌农作物作为概念界定的基本条件。本文提出的“海水农业”是指利用盐碱地、滩涂、滨海湿地、海面水域和海底洋盆等空间资源,以海水为媒介进行的陆地和海洋动植物增养殖的农牧化生产活动。从内容上主要包括海水养殖业、海底渔牧业和海水种植业。

(1)海水养殖业 海水养殖业是指从海面到海底、从盐沼湿地到滩涂泥沙、从浅近海到深远海的各类与海水有关的养殖活动。我国海水养殖有“五次浪潮”。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在褐藻、绿藻、红藻、蓝藻、微藻等多种藻类养殖领域都有所突破,养殖海藻产量连续十几年稳居世界第一,海藻干品年产量约为150万吨,折合鲜活海藻约1500万吨,占了全球产量的70%。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虾类养殖浪潮,特别是引进凡纳宾对虾新品种以来,虾类养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虾类养殖产量基本稳定在80万~100万吨,位居全世界第一。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目前,我国海洋贝类养殖产量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第四次是世纪之交开始的以海洋鲆鲽类养殖为代表的海洋经济鱼类养殖浪潮。特别是大鲮鲆的引种成功,使过去高档宾馆的“贵族鱼”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菜。第五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海参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特别是海参、鲍鱼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大幅度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正因为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和海湾扇贝、凡纳宾对虾、大鲮鲆等“三次引种”的成功,使中国海洋水产业完成了“海水超过淡水、养殖超过捕捞”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但是,目前“鱼、虾、贝、藻、参”的养殖都局限于近岸浅水区,基本上集中在水深5~40米的范围内。存在与环境争海、与旅游争海、与生活争海的问题。而“向下向上”延伸是海水养殖的未来发展方向。

向下延伸就是海水养殖走向“深远海”。第一个目标是“水深四十米,退海两公里”,就是把海岸线留给生活、留给旅游,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阳光、碧海、沙滩的快乐。而海水养殖离岸远退两公里,逐渐走向40米以上的深水区。其次是发展深远海养殖工船,形成新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同时承担“屯渔戍边”的军民融合重任。

向上延伸是指依托潮间带的滩涂养殖和海水池塘养殖。广泛开展滩涂贝类养殖是开发滩涂资源、发展海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滩涂贝类是指匍匐或埋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中的双壳类和腹足类。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泥蚶、毛蚶、魁蚶、缢蛏、大竹蛏、长竹蛏、文蛤、中国蛤蜊、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杂色蛤仔等。由于滩涂贝类主要以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所以能够净化生态环境。

海水池塘养殖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发展,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陆续开始出现池塘养蟹、虾贝混养、池塘养参等养殖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掀起了养殖刺参的浪潮,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和潮间带垒石养殖为主。到2011年,全国池塘养殖海参面积已达15.3万公顷。海水池塘作为重要的海岸空间资源,已经成为发展潮间带海水养殖的重要载体。

(2)海底渔牧业 海底森林、海底草原、海底牧场是海底渔牧业的三大支柱,也是我国发展海底渔牧业的主要方向。在世界大洋中,不少冷水海域,发育了大面积的巨型藻类,形成了真正的“海底森林”,譬如,在南非好望角的大西洋一侧海域,巨型海带覆盖茫茫海底,每一棵都是高达30~50米的参天大树。水下观察,完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收获海带时,只需潜水员下潜海底,砍倒几棵海带大树,就会自动上浮海面,然后装满小船,运回车间加工即可。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海域,水下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海底绿色灌木丛。各种海藻海草,随着波浪起伏,犹如成熟季节的麦浪滚滚,各类鱼鳖虾蟹徜徉其中,完全是一个海底丛林世界。山东半岛荣成的楮岛湾,海底布满了绿色的大叶藻,海参、贝类穿行其中,活脱脱一个海底“大草原”!

遗憾的是,这些自然的海底森林、海底草原、海底牧场越来越少。眼下,作为资源修复的重要手段,就是人工鱼礁、海底种植、增殖放流。建设海底牧场是指在特定的海域通过培植大型藻类和投放人工鱼礁,构建和恢复渔业生态体系。建设海底牧场,引导海洋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掠夺式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其意义在于,一是拓展海底种植业发展空间。通过建设人工藻礁,培植大型海藻,建设大型海藻场,形成“海底草原”甚至“海底森林”,恢复和发展海底生产力。二是修复和保护渔业资源。结合藻礁建设,广泛开展人工鱼礁投放,可以为海水鱼类提供良好的产卵、索食、栖息和生长的场所。三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碳汇能力。大型海藻类,作为海洋的初级生产者,可以吸收海水中的氨氮和重金属,降低赤潮和养殖病害爆发概率。同时作为碳汇渔业的主体,可以有效地汇碳固碳。

(3)海水种植业 海水种植业指以盐生植物或海生植物为生产对象,以土地和海水为载体进行生产的新兴农业领域,包括海面漂浮种植、天然海底种植和滩涂混合种植。

我国浅海海底空间资源丰富,是未来海水农业发展的重要水域。适合海底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海带、马尾藻、大叶藻等。目前我国的海带、马尾藻等的养殖方式大多是筏式养殖,养殖空间主要为海区的中上水层。在广大浅海海底种植海带、马尾藻、海草等既可以充分利用海底空间资源,拓展海藻种植业空间,同时又可以建设我国近海海藻场。能够形成海藻场的大型藻类主要有马尾藻属、巨藻属、昆布属、裙带菜属、海带属和鹿角藻属等。加大我国海藻场研究和建设力度,以潜在经济效益推动海水种植业生产方式转变,或许是我国发展生态海水农业的一条捷径。与冷温带海藻床相对应的是热带、亚热带的海草场。海草场是许多大型海洋生物觅食、栖息的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滩涂是指沿海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又称之为“潮间带”,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高潮区主要有红树林、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等盐生植物,低潮区则有紫菜、裙带菜、羊栖菜、鼠尾藻、石莼、龙须菜、江蓠等海生植物。

2.海水农业的四大地理区域

按照地理环境,海水农业主要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1)自然海域 我国邻近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按自然疆界划分,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我国主张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折合土地面积45亿亩。我国的45亿亩海域、18亿亩耕地、60亿亩的山林草原,大概各占1/3。单从有机碳的贡献这一个侧面来看,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相当于全中国的耕地面积。而且,海洋中70%以上是国际公共海底,若按全世界人口均分,中国起码应该分得5000多万平方公里。若再折合为有机碳,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不难想象,对中国人的食品安全会发挥多么大的作用!

(2)近岸滩涂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有16000多公里的海岛海岸线,被潮水侵袭和覆盖的滨海滩涂面积至少有3800万亩。即可养殖滩涂贝类,又可种植盐生植物,是海水农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3)滨海湿地 湿地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既是鸟类的天然王国,也是湿地植物的特定生长空间,又是汇碳固碳的黄金地带。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我国滨海湿地总面积可达3800万公顷,折合5亿多亩,扣除因测算界限不同产生的差别,我国滨海湿地起码有1亿亩左右,是海水农业的巨大土地资源空间。

(4)滨海盐碱地 我国是盐碱地大国,笼统地说,各类盐碱地总面积可达15亿亩,其中在滨海地区,尚未改良种植的盐渍化、盐碱化土地起码有2亿亩之多,适合抗盐经济植物和作物的生长,是农耕地的重要补充和后备资源。

3.海水农业的五大种植特色

海水种植业是海水农业的主体,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国情特点,海水种植业的研究重点应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查筛选我国耐盐或海生植物种质资源,通过选育、杂交或转基因等方法挖掘野生耐盐或海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和遗传价值,为海水农业储备种质资源。二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驯化现有粮食作物、药用植物、蔬菜等农作物,提高其经济价值和耐盐属性,逐步达到完全海水灌溉的程度。三是注重农业生产与环境生态相结合,开展耐盐林业和草场研究,结合红树林和海底藻场建设,推动滨海农业产区绿色化。

(1)海生植物种植 海生植物种植指种植对象完全脱离陆地而浸泡在海水之中。中国近海海生植物主要以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等海藻种植业为主,年均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随着海藻繁育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海生植物种类近年来日益丰富,麒麟菜、石花菜、高产卡拉胶红藻、马尾藻、鼠尾藻等养殖规模和产能不断扩大,进一步奠定了海生植物种植业在海水农业中的龙头地位。

(2)盐生植物种植 这一类植物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具有很强的海水耐受属性,可以周期性浸泡在海水之中。盐生植物种植主要包括红树林种植业和大米草种植业。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盐生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海上森林”的美誉。红树林以其海岸绿化、防风固堤、净化水体、调节生态等优点构成了现代海水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米草原产于英国,具有耐盐、耐淹、抗逆、快繁、高产等特点。我国于1963年从美国引种成功,大米草快速适应我国海岸环境,几乎占据了我国从南到北整个海岸线,并使我国部分地区第一次出现绿色海岸景观。大米草具有保滩护岸、促淤造陆、防治污染、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等价值,但也有堵塞航道、诱发赤潮、破坏原生态等负面影响。大米草多糖的提取成功极大提高了大米草的经济地位。

(3)海水灌溉种植 是指用海水或半咸水进行灌溉的耐盐陆生植物种植业。可种植耐盐陆生植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先天野生耐盐植物中进行品种选育,利用其先天耐盐属性,逐步提高其开发价值,从而达到利用盐碱地和海水资源的目的,如碱蓬、海蓬子种植等;二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耐盐植物的耐盐基因转入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农作物中,以变成能够海水灌溉的优良农作物。目前对水稻、小麦、蔬菜等农作物的耐盐研究已经出现可喜的进展,成功培育出了小麦耐盐新品种山融3号和盐鉴14号。耐盐番茄育种也取得重大突破,选育出了高产抗盐番茄新品种。滩涂米草与水稻、甜高粱的远缘杂交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培育出了高产抗盐甜秆的水稻新品种。

(4)湿地植物种植 滨海湿地范围内,最常见的盐沼湿地种植品种有芦苇、碱蓬、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等。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能够有效净化周围水环境,而且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5)抗盐植物种植 是指以沿海盐碱荒地为载体,通过遗传选育技术对种植品种加以改造使之适应海水或地下半咸水灌溉的农业生产活动。由于我国沿海盐碱地资源丰富,盐碱地种植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海水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盐碱地种植品种除碱蓬、大米草、黑枸杞等天生耐盐品种外,在小麦、水稻、茄子、芹菜、青菜、菊芋、油葵等农作物的耐盐选育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四、如何发展“海水农业”?

国内外学者公认,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全人类大踏步走向海洋的“蓝色行动”中,海水农业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分支,作为一个新的涉海技术领域,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越来越展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1.全国沿海统筹规划,发展新兴海水农业

海水农业涉及产业技术领域众多,覆盖陆域、海域面积广阔,需要从国家层面对全国沿海进行统筹安排,统筹天然海底、沿海海域、沿海滩涂、滨海湿地、盐碱地的开发利用,衔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制定沿海区域海水农业发展规划,有序、合理推动海水增养殖、海底牧场、海水种植业发展。

开展海域、滩涂、湿地、盐碱地的适宜性评价,根据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特点,设置鼓励发展、优化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等不同水平和层级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海底牧场建设、耐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培育、耐盐绿化苗木和其他景观植被种植。

2.依靠海水农业促进资源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陆源污染、过度开发造成的海水污染、灾害病害频发、种质退化严重、野生种质资源稀缺、海洋荒漠化等资源与生态问题愈演愈烈,陆海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海水农业是进行滨海资源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着力开展海洋牧场、海底森林建设。重点开展海洋重要生物资源产卵场与索饵场生态环境修复、培育海洋碳汇养殖业;大力推广人工鱼礁、人工藻场等海洋生态养护技术,通过海底牧场和海底森林建设,推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大力开展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和生态养殖。科学选定增殖放流海域,集中开展鱼、虾、贝类的增殖放流、苗种培育、标志放流,定期评估放流增殖效果。大力推广浅海贝藻生态养殖、滩涂高效健康养殖等新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海洋生物种群恢复。

3.立足自主创新,实施海水农业苗种工程

苗种培育始终是制约海水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海水农业苗种决定了海水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着力培育海水增养殖新品种,推出适应浅海、滩涂养殖的鱼虾贝藻参良种,加快培育适应规模化池塘养殖的抗病海参优良品种。

大力培育海水种植新品种,包括海藻、海草等海生植物新品种,碱蓬、柽柳、菊芋等盐生植物品种,耐盐乃至适盐水稻、小麦等海水灌溉粮食作物新品种。

加快耐盐金银花等药用植物品种的选育和培育,有效利用大面积沿海盐碱地,发展药用经济作物种植,拓宽海水农业范畴。

4.实施绿化海岸行动,推动绿色发展

大力实施绿化海岸行动计划,建设阳光碧海、生态和谐、气候宜人、环境宜居的绿色海岸。选育耐盐碱植被优良品种,利用柽柳、盐松、红树林等耐盐树木,实施海滩绿化工程。大量种植耐盐菊芋、碱蓬、锦葵、黄麻、杨树、苦楝等,保护海岸生态环境,塑造滨海景观。同时,突破关键技术,大规模推进盐碱地开发利用,大规模种植耐盐植物,实施“白地绿化”工程。

大力度整治滨海湿地,精心设计、统筹规划,进一步发挥滨海湿地的汇碳固碳作用,建设新型海岸“绿肺”。沟通水网,保护鸟类,繁殖鱼虾,建设芦苇荡里的新型旅游景区。

5.突出地理特色,构建海水农业技术体系

把握国际技术前沿,瞄准国家目标,突出沿海地域特色,加快海水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海水农业技术集群。突破海水农业苗种选育、滨海湿地环境整治、立体生态养殖、海洋渔业修复、海底牧场建设、工厂化海水养殖、耐盐经济植物栽培、浅海滩涂底播等关键技术,推动发展海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海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海水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型海水农业技术创新链条。

(作者系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15-07-24 第11版 专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