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白话文运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秋瑾小说革命小说 晚清白话文运动

晚清白话文运动

2024-07-15 08: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学改良

文学改良运动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传教士、留学生和翻译带来的西方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慢慢发生变化。这为中国的政治改良、思想改良和文学改良提出了要求,也做好了前期准备。康有为的政治启蒙、梁启超的思想启蒙和后来的文学启蒙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所走的一条救国之路。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文学改良正是这个时代大潮的影响和推动之下发生的。

晚清白话文运动

.

中国第一家白话报刊是创办于1876年三月的《民报》。《民报》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报刊由文言过渡到白话的最初尝试,但是,该报没过多久就停刊了。由中国人自办的白话报刊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孕育发展起来的。

这个时期的报纸主要有五种:《演义白话报》、《平湖白话报》、《无锡白话报》、《通俗报》和《女学报》。

最早的是《演义白话报》,影响最大的是《无锡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的创办者是裘廷梁(裘可桴)与其侄女裘毓芳,创刊于1898年,第五期后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

从1901年到1911年,白话报刊多达一百余种,从地域上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其中著名的有《中国白话报》(林白水创办)、《苏州白话报》(包天笑创办)和《安徽白话报》(陈独秀创办)等,除此之外,《大公报》等报刊也兼登白话作品,这些白话报多半是支持革命的,阿英说:“这些白话报的主要内容,不外是‘觉民’和‘革命’,宗旨是“将文字交给大众”。

白话报刊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对言文合一的迫切要求和维新、“新民”的需要。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制造舆论,宣传自己的主张,深感原有的与时代相脱离的文言文愈来愈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要求了。一些改良派人士首先起来抨击文言文,要求推广白话文。

1897年,裘廷梁在《苏报》上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紧接着,他就创办了《无锡白话报》,在序文中,他认为推广白话文、废除文言文是变法的首要条件,要变法就得“开通民智”,要“民智大启”就必须废除文言文,要推广白话文就需要从办白话报开始。从超前性来说,对白话文的提倡,比政治改良更进了一步,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提出的“新民说”正与白话文倡导者的初衷相吻合。

白话报刊以白话为语言表现形式,强调与中国社会大剧变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对民众的启蒙。改良派、革命派运用白话积极鼓吹“天赋人权”、人类平等的学说,用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宣传反帝爱国思想,谴责清政府的卖国政策,宣传革命。

白话报刊的泛滥酿成了清末一场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许多革命者都开始以白话文为工具来宣传革命真理,例如被誉为革命党大文豪的陈天华,在短短的一生中用白话写了众多的作品,1903年写成了《猛回头》、《警世钟》,指出了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只有起来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秋瑾也写了大量的白话文章,要求妇女们关心政治,投身革命。众多的革命志士都投身到了白话文的创作中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改良的意义,但是它仍然为文学改良做出了贡献,为后来的“文学革命”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晚清白话报刊的泛滥和白话文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白话报刊深受大众喜爱,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不但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和宣传革命思想的平台,也成为了下层民众的精神食粮。从编辑体例来说,大都以《中国白话报》为宗,栏目有论说、学说、史地、科学、教育、传记、时事、小说、戏剧、歌谣、谈丛等,而属于地方性的,大都强调本乡本土,贴近民众生活。

其次,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文学革命”打下了基础。晚清白话文运动并不成功,但是其对白话文合法性的肯定和大量的创作实践,为现代汉语文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争得了民众基础,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和先声。

再次,它为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形成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晚清白话文并不是纯正的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中都包含有较多的文言成分,但是其敏锐的思想意识和吸纳创新的勇气非常引人注目。白话文大量使用翻译词汇和时新词汇,语法结构尽量避免文言句法,探索精神和破旧立新的指导思想等都为现代汉语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成为一个时代潮流的同时,由于报刊的特点所决定的新文体也随之产生。报刊文体注重时效性和通俗性,由于统领文坛的桐城派古文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梁启超等人就提出了建立“新文体”的主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