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丨青春禁忌游戏,不止是游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禁忌游戏是啥 剧评丨青春禁忌游戏,不止是游戏

剧评丨青春禁忌游戏,不止是游戏

2023-05-16 2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至于那位名字长的让人记不住的女教师,则是一个常年与母亲孤独安静的生活着、全身心奉献给事业、坚守理想主义、看似柔弱实则内心固执的大龄未婚中年老处女的形象。

虽然我不太赞同文学作品都把理想主义者塑造成这样一种孤僻、一无是处、让人怜悯的形象。但不得不说,按上世纪80年代的审美潮流,也只有这样的形象,才能与所谓的现实主义、拜金拜物主义的世俗凡夫,造成鲜明的反差效果。

“游戏”进行中,理想与实用、封闭与袒露、真实与谎言、激情与冷漠、执着与困惑、规则与无忌、坚守与摧毁、昨天与今天,在撕扯,在较量,在搏杀……

刚开始以为这种以温情贿赂为粉饰的胁迫情节,不过是一种普通的俗套设计。然而这部剧强就强在——大段的富有思考蕴意的台词对白。

通过台词的层层推进,人物的心理,每个人心中的欲求,及其所深陷的道德困境,包括人物之间渐趋紧张的关系,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铺展开来。

看这样的剧你得稍微耐住一些性子。每每以为故事差不多到头的时候,新的冲突又产生了,新的悬念又提起了。就这样,像好莱坞三段论似的,螺旋式上升,直至最后推到最高的高潮。

钥匙:给,或不给?

这里要赞一下剧组特别的小心思。

每一位进场的观众,进场前都可以领一把硕大的钥匙。看剧的时候,我一直将钥匙攥在手里摩挲,却也不知道它是何含义。

直到观剧结束,方知原来要将手里钥匙的去向做一个选择——假设你是女教师,是否会将钥匙给学生?投入红箱是同意,投入黑箱是不同意。

这其实也是这部剧给人最深的思考:当道德与欲求,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如何抉择?

不要以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每一种选择都可能带来某种牺牲。

在观剧微信群中有一位观众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被自己的道德绑架然后自己给自己撕票了…

我想对此做一些修改。或许不是被道德所绑架,而是道德被欲求所绑架。而我们自己,既是绑架者,也是被绑架者。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这种内在冲突,那么我们,也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撕票者,和被撕票者。

每个人的心中同时存在着光明与黑暗,上帝与撒旦。这两者永远在博弈当中。

你是选择让自己的道德和良知死去,还是选择苦苦对抗那滚滚汹涌的物欲洪流?抑或是,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为此沉沦,甚至毁灭……

现世生活从不简单。有时是单选题,有时是多选题,有时甚至没有答案。

青春禁忌游戏,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成人世界摧毁性的力量。孩子的沦丧或毁灭,就更具有悲剧性的震慑力。

虽然这部剧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前苏联,但是怎么看,都与当下中国社会有着似曾相识的映射性。

巴别塔之困

剧中还藏着一个很深的命题。当看到女教师和学生们一整晚不断就同一个问题争执不下,不断变换方式诉说着自己内心的诉求,企图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却永远无法理解对方时……你有没有,完全感同身受?

不论是坚持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坚持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都认为自己有坚不可摧的理由,自己才是真理的一方。

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

都说巴别塔是人类文明的悲哀。但其实,语言的巴别塔还是其次,价值观的巴别塔才是最根本也最可怕的。

剧中,要不是那最后的飞身一跃,难以想象这样的两方僵持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或许,往往,人类都太执着于“我认为……是正确”这件事。而唯有血淋淋的、鲜活的生命事实,才能彻底击碎人们脑中顽固虚妄的“意识形态堡垒”,真正用与生俱来的直觉、通感和良善,与这个世界相处。

想象的舞台

这部剧在亚洲首次登上舞台,是之前查明哲导演指导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99班的毕业演出。而赤匹江湖工作室出品的彭远江导演这一版,则另有其独特的味道。

彭导在舞台设计上颇有想象力。运用伸缩框架、隔离幕布等道具,将厨房、客厅、一二层楼的空间在小小的舞台上延展开来。

红丝带的使用,加上舞蹈化的慢动作,令拉拉被侵犯的情节得以柔化,特别显出一种艺术的美感。

故事结束的最后,几幕静止造型,如快照般依次闪回,将观众从之前激烈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一切残酷的冲突,在温馨的回忆中归于柔和,灵魂得以宁静,升华。

黎明之后,当血红的太阳升起,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