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番禺古祠堂建筑保护及利用的建议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祠堂法律法规 关于番禺古祠堂建筑保护及利用的建议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关于番禺古祠堂建筑保护及利用的建议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4-07-15 1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理由: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中提出“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真正实现“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等,深刻诠释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为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祠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要职责。

一、古祠堂建筑是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保护和利用古祠堂建筑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

一座城市的特色不仅反映在一些标志性建筑上,还体现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古祠堂建筑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在向人们展示先辈们勤劳智慧的同时,还展示了不同的建筑理念和艺术风格。保存至今的许多祠堂,建筑恢弘,装饰华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古祠堂建筑来追溯和感悟历史的风云,并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

番禺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以“祠堂”为代表的宗族文化是岭南地区广府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难免会造成冲击。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保护岭南文化的瑰宝“祠堂”及其文化,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二)保护和利用古祠堂建筑是维系宗族团结、情系海外侨胞的需要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是一个商议和处理宗族大事的地方。在每一位宗族成员的心中都是神圣的象征。当然,“祠堂”在番禺人心中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地方”,而是宗族成员对祖先、对家乡血浓于水的感情寄托所在。我区素有侨乡的美誉,广大侨胞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归根到底就是对宗族发自内心的爱。因此,保护、修缮、开发和利用好古祠堂建筑,不仅能加深本地宗族成员的团结,还能把广大侨胞侨眷的感情维系在一起。

(三)保护和利用古祠堂建筑是系统开发我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古祠堂建筑及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府地区所特有的,如能得到深度的开发利用,形成文化旅游特色,就能带动周边餐饮、酒店和商业等行业,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我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就已经兴起了重修“祠堂”的热潮。如石碁镇小龙村的曾氏大宗祠就是在该时期重修的,充分体现了番禺人心中“家”的情怀和“根”的情结。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古祠堂建筑的修缮过程中,尤其是修缮以后的保护、开发及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修复任务艰巨。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统计,我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705处。而不可移动的文物中,古祠堂建筑有376处,占49%。其中省级保护的古祠堂建筑有2处,市级保护的19处,区级保护的4处,由市级登记的尚未定级但已确定为文物的古祠堂建筑有6处,区级登记的338处,新增发现的7处,分散在我区110多条村落。从保存现状来看,目前保存情况很好的古祠堂建筑有32处,较好的187处,一般的111处,较差的36处,很差的10处。以石楼镇赤山东村为例,该村有11座祠堂,其中戴氏大宗祠等2座比较完好,1座正在进行抢修,另8座需要列入计划进行维修。全区来看,约200多处祠堂需要维修。

(二)损毁比较严重。古祠堂建筑大都属于土木或砖木结构,年代时间久远,由于长期以来保护不力,承重墙柱腐败,加之白蚁侵害,许多梁柱等木结构被白蚁蛀空,自然损毁严重,安全隐患大,风貌遭受破坏。有些古祠堂建筑内部阴暗潮湿,山墙翘瓦破烂不堪,挑梁框槛残缺不全。有些古祠堂建筑遭受了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更是毁掉了许多古建筑精品,后来在农村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未能对古祠堂建筑进行及时的规划和保护。

(三)规划不够完善。目前古祠堂建筑的维修保护只处于抢险性阶段,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监管机制。区文物办作为我区的文物保护监督管理单位,负责我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目前我区对古祠堂建筑的保护多为抢险性维修,每年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古祠堂建筑的修缮,但在修缮完成后却没有建立对古祠堂建筑的后续保护和利用机制,使很多古祠堂建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四)资金投入不足。“祠堂”属于古旧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长期的修缮保护。据专家介绍,古祠堂建筑每5年就要小修一次,每10年要中修一次,每30年要大修一次。在制定古祠堂建筑保护的财政预算时,往往用现代建筑修缮工程的标准来审核古建筑预算,导致招标价格严重偏低,古祠堂建筑修缮工程频繁流标。广州市政府2013年公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2014年设立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区也于同年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15年广州市成立文物局,这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管理机构和资金上的保障。据了解,2016年,番禺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有500万元,29处整修项目使用资金387.5万元,不少项目仅投入资金1万元,远远不够。而据反映,2017年的政府财政预算仅为200万元,缺口将很大。此外,历史文物建筑的修缮非常复杂,实际工作的涉及面广、周期长,从编制方案到方案审批有严格的法定程序要求,古祠堂建筑的修缮工程从项目立项、财政评审、招投标开始到施工建设完成通常需要跨年度实施,如按现行的区财政资金使用制度执行,可能会陷入今年的钱花不完、明年又没钱花的怪圈。

目前已经修缮的或正在修缮的古祠堂建筑大多由宗族成员或村委会自发完成,除市、区两级政府对少数古祠堂建筑投入约20%—40%的资金扶持外,其余约60%—80%的资金主要由村或宗族成员自发筹集。区政府、镇、街在发动村民、筹集资金、统筹规划、动工修缮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不高,修缮古建筑反而破坏古迹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此外,古祠堂建筑的产权关系复杂,部分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因种种原因拒绝履行文物修缮责任。

(五)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区文物办仅有7名在编的工作人员,仅完成全区376处古祠堂建筑的保护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文物办在16个镇街设有文物保护监督员、各村设有文物保护信息员各一名,但工作人员文物保护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另外,具备相关资质的建筑工人和文物修复技能的人匮乏,较难做到修旧如旧,现代化改造痕迹浓,有些甚至完全失去古建风貌,导致文化保护过程中出现“技术失误”,造成“保护性破坏”。

(六)作用未能发挥。目前,我区修缮完成的古祠堂建筑大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平时大门紧锁,有外来参观人员来访则作为展示用途。一部分被充当老人活动中心或村居图书室,由村委会购买少量文娱器材或图书供村民闲暇使用,但由于其与现代化的文体中心和图书馆相比环境欠佳,设备相对落后,图书更新缓慢,因此也少有人问津。此外,还有用作村民酒堂、出租给私人承包作商业用途等,致使“祠堂”的传统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办法:

对我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我们要吸取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建设行为对历史文物破坏的教训,改善对古祠堂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长远保护规划。全区现有的古祠堂建筑进行全面摸查,深入掌握我区古祠堂建筑的基本情况,要体现番禺2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古祠堂建筑进行全面普查和建档,进一步了解古祠堂建筑的数量、现状、利用等基本情况,组织专家对古祠堂建筑进行分类评估,为下一步分批处理工作夯实基础。

建议效法江门市碉楼特色文化打造的做法,结合我区古祠堂建筑的实际情况,首先甄选出一批年代久远、具有典型性和历史价值高的古祠堂建筑进行修缮和重点打造,开发我区“祠堂”的特色文化地标、景点、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其次,再对一些年久失修严重、村集体或村民有较强修缮意愿的古祠堂给予修缮资金补助。此外,还要着重保护一些古祠堂建筑内部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壁画、石雕、木刻、条石、柱础等物件。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制定我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工作方案,明确该项工作的主管部门、配合部门及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健全完善古祠堂建筑的修缮、监管、后续利用等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古祠堂建筑保护的工作合力。整合区、镇(街)、村人才资源,发挥区文物办、镇街文化站、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祠堂保护工作中的积极性。出台扶持措施,鼓励专业人士成立“工作室”,引入市场机制,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一批古建筑修复专家和技工。加强文物保护建筑工人职业资格登记和监管制度,对建筑工人上岗前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建筑人员队伍素质。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区财政加大对古祠堂建筑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在保证每年500万元基础上,每年有所增加;二是各镇、街财政也配套一定的资金扶持;三是积极争取市文物专项补贴支持;四是要积极拓宽古祠堂建筑保护资金的来源,广泛动员宗族成员、海外侨胞侨眷、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捐助古祠堂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五要结合美丽乡村、文明村建设,将古祠堂建筑保护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整合和提升资金利用率。

(四)优化审批程序。财政部门在制定我区文物保护资金预算时,也应考虑到文物建筑修缮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延长古祠堂建筑修缮资金的使用周期,按3-5年计划安排和拨付使用资金,以符合文物工程施工进度的客观规律要求。

(五)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任何建筑物都要在使用中才能显示价值,祠堂作为古建筑更是如此,只有在充分利用中才能散发出其文化气息,也只有在合理使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我区超过一多半的祠堂很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不维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就会毁在这一代人手里,耗资修护但不使用又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我们建议,对修缮完成、具有典型性且历史价值较高的古祠堂建筑加以利用,可作为民间专业性民俗性博物馆、保管所或辟为参观游览场所,旅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交通主管部门应继续完善古祠堂建筑周边地区的交通、路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我区祠堂文化游和生活休闲游相结合的旅游路线,为建设既时尚,又充满文化气息的番禺时尚新都会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鼓励古祠堂建筑用于粤剧、国画、书法等文化表演、工作室或展览场所,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