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 1 社戏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戏课程讲解视频 【2022新课标】 1 社戏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2022新课标】 1 社戏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2024-06-29 0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体例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第一单元 民俗文化 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第二单元 科技之光 筛选主要信息第三单元 怡情养性 领会诗歌意境第四单元 思想光芒 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学习演讲方式第五单元 江山多娇 把握游记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方法第六单元 情趣理趣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悟古诗文内涵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理解课文中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深入探究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思想和精神品质,还原作品的深刻意蕴;学习课文如何根据内容的表达需要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体会语言的恰当贴切,加强朗读,训练语感,让学生深切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文本的多样性特点,让学生见识多元的民俗现象,开阔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是着眼于人,立足于人。此单元教学,可以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设计理念来组织教学,通过对多个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感知文中所描写的传统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此单元的四篇课文题材都与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习俗有关,与生活的关联性相对密切,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此单元时也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联系必要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四、单元学习目标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语句,提高写作过程中对语言的锤炼能力。4.关注家乡及各地的文化习俗,并开展相关文化学习活动。1 社  戏设计说明《社戏》是鲁迅用少年的眼光,体察平桥村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感受水乡特有风光和淳朴和谐民风写成的一篇文章。教学此课,在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应该将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并体会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渲染环境、表达情感的理念和方式。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和默读,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学习此文以记叙为主,恰当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来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的写作方法。3.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领悟并运用此文详略得当、疏密有致的写作特色。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2.使学生梳理并掌握起伏的情节,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季羡林《月是故乡明》。2.影视作品:实景影画剧《鲁镇社戏》。(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介绍社戏及江南社戏的剧种和特点,呈现著名的戏曲曲目等资料,播放社戏演唱曲目片段)看来大家对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并不是很熟悉,平时也不会专门花时间听戏,可能是戏曲的唱腔和唱调不太符合大家的听觉审美。但是离开家乡的鲁迅,为什么多年后还对故乡的社戏念念不忘呢 他思念的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社戏》,探究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撮(cuō)   惮(dàn)    棹(zhào)   楫(jí)    行(háng)辈欺侮(wǔ) 撺掇(cuān duo) 归省(xǐng) 凫(fú)水 潺(chán)潺屹(yì)立 桕(jiù)树 踊(yǒng)跃 家眷(juàn) 好歹(dǎi)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避暑:消夏回家探望父母:归省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撺掇游泳:凫水在潮水中搏击、嬉戏:弄潮形容争先恐后,积极热烈:踊跃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屹立明亮而洁白:皎洁3.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课文选自小说集《呐喊》。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长句停顿要得当。②节奏要依据感情抒发缓急有序。③读准字音,明确词义。④注意语气、语调。 2.引导学生思考:此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并按照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层意。   【点拨】此文主要写去赵庄看社戏一事,因此围绕看社戏,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月夜归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其他内容作为补充和余韵,则采用了略写的方式。 详略结合的好处: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和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使读者感到文章更加清晰有序。   1. 自读课文,读出节奏,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2.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总结。 (1)概括出此文作者所写事件。 ①平桥概况。 ②伙伴游玩。 ③无船可行。 ④夏夜行船。 ⑤赵庄看戏。 ⑥归航偷豆。 ⑦深夜返回。 ⑧再谈吃豆。 (2)详写:③④⑤⑥。略写:①②⑦⑧。 根据教师点拨,思考并理解作者在选材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3)为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概括段意和层意。 按时间顺序总结归纳: 第一部分(1—3):写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人物。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10—13):写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层(14—21):写“我们”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归航偷豆。   通过初读感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作者的详略安排及意图,把握文章大意。续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点评小组展示发言,及时归纳。 第三部分(31—40):写看戏后的余波。 3. 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概括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 又是怎样解决的 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乐”的具体表现: (1)“我”在这里是客人,可以得到优待;小伙伴们对“我”进行了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 (2)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3)可以掘蚯蚓、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2.“我”的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我”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下文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3.(1)看社戏出发前遇到的波折:①一时叫不到船;②母亲怕外祖母担心,因此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③外祖母担心去看戏的都是孩子,不可靠。 (2)解决: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为“我”“打包票”,打消了母亲和外祖母的担忧。 (3)详写波折的作用:①为下文写看戏途中的好心情作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等特点;③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引导学生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 2.梳理“我”的心情变化,让学生了解文章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的叙事手法。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看社戏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但总体叙述井然有序,令人身临其境,意味无穷;整篇文章详略得当,简则不多一字,繁则浓墨重彩,重点突出,令读者印象深刻。七、布置作业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一。八、板书设计一、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重点讲述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知道了课文是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聚焦“看社戏”这一部分,感受“看社戏”的趣味。二、学习任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赏“看社戏”途中美景。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找出描写江南水乡美好景致的句子。 2.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运用了哪些手法 【点拨】从不同感官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分析。 3.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课文中心思想具有怎样的作用 (一)赏“看社戏”途中美景。 1.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江南水乡美好景致的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1)赏美景之月夜行船。 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 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 听觉:宛转、悠扬的声音。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比喻、以动写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行船之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急切、兴奋的心情。 (2) 赏美景之月下归航。 视觉、比喻:在灯光里的戏台像仙山楼阁,航船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听觉:悠扬的横笛声、老渔父喝彩。 1.让学生领会作者描写景物时运用多感官描写、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 2.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看戏、偷豆中的童真童趣及淳朴乡风中的真善美。 3.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体会作者的深层思想与情感。续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二)品“看社戏”时的感受。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社戏好看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小伙伴们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三)评“看社戏”后的“偷豆”事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你如何看待“偷豆”这一事件 (1)带领学生梳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熟悉文本。 (2)引导学生从人物塑造和主题情感角度思考。 3.作用:运用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老渔父的“喝采”,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衬托了孩子们划船本领的高超。 (二) 品“看社戏”时的感受。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得出探究结果。 1.社戏不好看。等着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头却没有翻;想看“蛇精”“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没有见到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连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 2.小伙伴们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孩子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更喜爱的是看戏前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三)评“看社戏”后的“偷豆”事件。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1.对“偷豆”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偷的是自家的豆,是大家吃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况且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是偷续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觉得那时豆好,戏好。如何理解 窃行为。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偷”一改原本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2.“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朴实、善良。这表达了作者对“看社戏”往事的深情回忆,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三、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梳理了看社戏的所见所感和看社戏后的“偷豆”事件,体会了平桥村的环境美、人情美、氛围美。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朦胧优美的月夜行船图。看社戏后的“偷豆”事件,既是情节的高潮,也是轻松愉悦氛围美的延续和淳朴善良人情美的体现。五、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二、三。2.发展型作业:运用从课文中所学的写景技巧写一个描写夜景的片段。(100字左右)六、板书设计一、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环境和社戏这一民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水乡人有着怎样的温情。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伙伴和乡民的情节,阅读体会其中的人情美。思考:小说描写了哪些人物 找出小说着重描写的主要人物及人物品质。 (1)双喜: 看戏前,建议用八叔的航船、写包票,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灵、热情能干。 看戏时,分析了铁头老生不肯翻筋斗的原因,有理有据,表现了双喜热情友爱、善解人意,对“我”极其体贴爱护。 看戏后,建议大家不要只在一个地方偷豆等细节,表现了双喜细心周到、虑事周全。续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点拨】文中写了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等。 (2)桂生: 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纯朴、热忱。 (3)阿发:提议偷他们家的豆,表现了他纯真无邪、憨厚可爱的一面。 (4)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他是朴实善良的乡民代表。 通过品析描写人物的语句,概括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农家少年的机灵、善良和江南水乡淳朴的人文风情。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情绪)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朗读、揣摩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朋友们喝豆浆的情景,表达了一个孩子悲伤、失落的情绪。 2.“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说不出的大”夸张地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通过品析文中的重要语句和关键词,提高学生准确领会语言意味、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续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巧妙 妙在哪里)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4.“点”“磕”“退”“上”“架”等动词用得巧妙,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技术的熟练,同时也表达了大家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5.这是半想象、半写实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中穿行的白船比作“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又符合儿童的视角和心理,突出了一群孩子看戏归来的愉悦。四、学习任务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以此文所写的某语段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合作探究、自由发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完善批注,加深理解。 (1)记叙:第一段为记叙,从地理位置、村庄规模和村民生计三个方面介绍了平桥村。 此外,文章整体叙事波澜起伏,突出了看社戏的波折和“我”的心情变化,也是记叙上的一大特色。续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点拨】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多种表达方式的融合,能够起到丰富文章写法、体现叙事节奏、充实作品内容、表现小说主题等作用。因此,我们在叙事时可根据写作目的、表达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 (2)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景物描写,“清香”“扑面”“朦胧”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两岸迷人的景象和月色,烘托出“我”愉悦、兴奋的心情)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充分表现了阿发纯朴、无私的性格特点) (3)抒情:“但在我是乐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看社戏”经历和水乡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4)议论: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写“我”对社戏的怀念,点明中心) 让学生回顾表达方式的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此文用简练精粹、平实有情的语言,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现了以小伙伴、六一公公等为代表的水乡人们温情和谐的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优美的水乡的留恋,对充满人情味的村民的赞美和怀念。多种表达方式的融合,能够起到丰富文章写法、体现叙事节奏、充实作品内容、表现小说主题等作用。七、布置作业基础型作业:查找有关自己家乡的民俗的资料,班内交流。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