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社区助残服务“最后一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区残疾人服务方案 打通社区助残服务“最后一米”

打通社区助残服务“最后一米”

2024-06-30 2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中国残联近期组织的媒体走基层采访活动,聚焦广西壮族自治区助残服务创新,从就业、康复、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展示该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就。本期刊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搬迁规模最大安置区的基层助残服务探索和首条智能盲道助力视障人士出行的案例,以此希望对社会各界关爱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今年39岁的肢残者马世耕生活在南宁市隆安县震东社区,失去双腿只能依靠轮椅行动的他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坚信自己能从逆境中走出。2021年10月,在震东社区“小梁送工”就业服务帮助下,他在社区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内的解忧超市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月收入约2000元,用自己的双手开始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震东社区所辖的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规模最大、搬迁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安置来自全县9个乡镇的各族搬迁群众24423人,其中残疾人1864人。为方便残疾群众生活、工作,震东社区、隆安县县残联等部门凝心聚力,不断完善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成立了震东残疾人协会、蚕豆家园(残疾人之家),积极推动扶残惠残政策落实,让助残服务触手可及。

壮大社区助残力量

为方便残疾群众生活、工作,震东社区、县残联等部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15分钟服务圈”,共建有9个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购物中心、综治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

震东社区残协配有残协主席一名,副主席两名,委员三名,专职委员两名,协助社区开展残疾人工作。为壮大助残力量,让残疾人享受更优质的服务,由社区“两委”班子牵头,积极整合公益性岗位、志愿服务、社工服务等各类资源,不断充实社区管理服务队伍,目前助残志愿者共有300余人,对残疾群众的服务做到“三有”:一户一册档案有人管,78个楼栋“栋栋有人看”,残疾群众问题、诉求有人抓,打开助残服务新局面。

在这个服务体系下,不少残疾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39岁的张丽君目前在震东社区第一书记工作站上班,主要负责收发快递,月工资1500元。虽然失去右臂,但是张丽君仍然乐观向上,虽然苦点、累点,但能在自己家门口上班,她感觉很幸福。很多残疾人搬迁户都以她为榜样,走出家门找到了工作。

“人生不可能处处完美,有得就有失。即使你深陷残疾,也不要自暴自弃,逆境中成功更显英雄本色,要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张丽君说。

把服务送进家门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除“普惠性”关心外,更需“特惠性”的精细化服务。

在南宁市“残健互助,蓝灯指路”志愿助残服务的大框架下,震东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把服务送进残疾人家门。

震东社区成立了“帮帮团”志愿服务小分队,把涉及残疾人的所有政策、业务办理流程和需提供的材料编印成册,志愿者上门入户分发并告知、解读。行动不便的残疾群众可委托志愿者帮忙办理相关业务,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或“零跑腿”。志愿服务小分队还会同县残联印发残疾家庭便民卡,开通“10分钟服务到家”热线,让残疾群众生病了能及时治疗,孩子上学可统一接送,急难愁盼的问题有人解决。

在震东社区,还有一项颇有特色的“天天敲门”服务。社区打造“楼栋管家”先锋团队,成立“天天敲门组”。对行动不便、独居的困难残疾群众,通过走进单元、敲开家门,坐下聊天的方式,及时掌握残疾群众诉求、困难和意见。据统计,2021年累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50多次,开展送宣传、送政策、送知识活动14次,惠及残疾群众6000多人次。

震东社区还建立了“指尖上的服务中心”,即通过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交流方式,推进实时在线服务。在社区,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微信群,由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担任群主和管理员,及时发布惠民助残政策信息,收集并解决民情诉求。

“通过精心设计,精准服务,既拉近了干群关系,又能引导残疾群众参与社区建设,还能把需求和问题解决在基层最末梢。”震东社区残协负责人说。

“富口袋”和“富脑袋”

根据震东社区“移民搬迁”“民族杂居”“新型邻居”等特点,南宁市残联指导隆安县残联和社区残协致力打造了“富口袋+富脑袋”的助残服务新模式。

“富口袋”靠就业实现。当地实施分类就业,社区残协把社区1864名残疾人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年龄层次、学历以及就业需求等条件细化,归类整理,再由社区统一落实。目前震东社区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小梁送工”模式,二是“三点一位”就业模式。

“小梁送工”主要针对无技能、进厂难、找工难的残疾人。每天由党员志愿者对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务工当日“点对点”免费送工,形成“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就业服务流程。2021年,累计组织输送45批1000余人次残疾劳动力到县内企业、农业基地务工,人均月增加收入近1500元。

林峰是一名“90后”肢体残疾人,大专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去年5月,在“小梁送工”就业服务帮助下,在社区创办的解忧超市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成为一名超市收银员。

“三点一位”就业模式中的“三点”指扶贫车间就业加工点、安置区商业网点、家庭分散加工点,“一位”指公益性就业岗位。目前,安置区内共设立17个扶贫车间就业点,残疾人可以在就业车间工作,也可以领单回家工作,200多名残疾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灵活接单。在安置区内布局的商业网点,共有农贸市场300个摊位、567间商铺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平台,排残疾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50人。

43岁的罗彩芬是肢体残疾人,也是社区残协的专职委员。她主要负责办公场所、活动场所的保洁卫生,工作认真负责,在公益性岗位人员中树立了积极的好榜样。

震东社区残协还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例如,开展系列志愿惠民助残服务活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八个一”系列助残公益活动等,让残疾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下一步,我们将在提升服务上下功夫,在追求残疾群众满意上下功夫。”隆安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说:“争取能为全区村(社区)残协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