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姚又丹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心理教育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通过心理教育的过程,对教育对象心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心理发展与维护及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将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因此,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以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全方位发展。

1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1.1 有利于高职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高职生个体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内容,其中,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而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需要重视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避免出现身体及心理疾病。首先,应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以降低心理疾病发生概率。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疾病,与自身处事时消极的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积极和消极心理状态是不断转变和此消彼长的,需要从满意、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对高职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以此来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率。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人若能够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有助于确保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的状态中,对心理疾病具有缓冲及调节作用,有助于确保人类的身体健康。还有相关的专家学者提出,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人的心理资源得以增加,人们会更加相信好的结果。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使人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中,有助于防止人类生病,确保人的身体健康,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在高职学生教育中需要将心理品质方面的知识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完成对学生满意及乐观心境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及体验,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率。其次,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1]。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面临就业、人际及感情等方面的压力,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无法抵抗压力,极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在进行问题处理时一般会采用极端处理方式来解决。应运用积极心理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会产生“安慰剂”效应,使学生保持自信及乐观的心境,保持愉悦及积极的心理情绪,使一些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保持乐观及自信的心理,客观看待各类问题。因此可知,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高职生的健康成长。

1.2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职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需求,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作,将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潜在力量挖掘,以促进学生建设性能力及力量的提升,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因此,需要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激发高职生的潜能,确保高职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现阶段,高职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及精神旺盛的黄金时期,是培养学习生活技能及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通过对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一些拥有自信、乐观等优秀品质的学生,对生活有着较高的追求,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强、勇敢及良好的心态,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能够快速从消极的心理情绪中走出来,拥有诚实、坚强、热情、主动、开朗及客观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及创造能力,以完成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在积极的心理品质下,有助于确保学生的情绪状态及认知水平处于最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1.3 有利于社会进步及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中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性作用。社会中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均建立在以人为主体上,只有人的和谐,才有助于确保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要求人在面对问题时应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以完成对和谐心理情绪的建立,确保能够与周围的环境、事物及人实现和谐相处。高职院校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是小型社会中的个体,高职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对确保校园的和谐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因此,为了确保高职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应注重对高职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周围的环境、教师及学生实现和谐相处,以提升和谐校园建设效果。学生能够做到关心他人和集体,尊重他人,有集体荣誉感,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交流,完成对团结向上班集体建设,建设和谐舒适的校园氛围。高职生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和谐校园建设能够起到推动性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3]。

2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上述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可以发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筛选最佳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1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首先,应采用多种途径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高职院校中的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时,可采用在院校中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来实现。其次,还可在校园中组织开展多元化活动,如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沙盘体验活动、情绪管理活动等,通过实施及开展体验式活动的方式,以此来完成对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传达出更多的正能量。最后,最好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给予学生开放性的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情绪[4]。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尽可能选择应用较为良好、应用效果较高的教学方式,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支持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出积极向上、有乐观态度、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人才,促使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发展。

2.2 完善家校联动机制,为心理服务提供保障

为了能够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为学生创设全面的育人环境,完善建立学生家长联系制度,通过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及时沟通及长期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及质量。家校联系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并将全员化就业指导措施应用到心理服务保障工作中去。首先,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在学校内部进行开展,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家长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保障。其次,当学生获取实习岗位及就业实践信息时,家长应积极与学生对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为孩子能够更好的进行就业及促进孩子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性及建设性意见。最后,若学生在参与课堂实践过程中出现松懈心理及遇到困难时,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学生以关怀,使学生的内心能够变得更加强大,在面对任何事情时,均能够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5]。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心理环境

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完成了对学生和谐心理环境的建设。应完善建设校园中的硬件设施,将木制的桌椅摆放在广场边、湖水边的林荫道或公寓楼的外面位置处,为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创造了机会。在和谐人文环境建设中,应组织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趣味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会持有乐观、积极及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健康素质。因此可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6]。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园中设置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本、杂志等等,也可以利用广播的形式宣传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经常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学校中开展讲座活动,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为学生讲解、宣传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和不良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得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正确的心理、情绪自我调节观念,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积极作用和优势。

2.4 构建危机干预机制,融入心理危机的“绿色通道”

需要将心理危机的“绿色通道”融入到危机干预机制中来,在处理心理危机期间,要求学校与社会、家庭及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确保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处理效果。首先,在对高职生的进行普查时应使用心理健康量表,将学校中需要进行危机干预及存在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信息录入到心理健康量表中,以此来完成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其次,完善建立干预心理危机体系,心理干预体系为“校级-区级-班级-寝室”构成,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最后,建立心理危机评估机制及处理方法,做好校内评估工作,对于一些评估难度较高或不确定的事件,可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来到学校中为学生进行评估。当评估结果出来后,对于一些超出干预能力之外的情况,应转入到正规医疗机构中接受心理治疗[7]。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在系统化调查和研究的情况下,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就必须要采用相对应的措施应对和解决问题,改善学生的心理危机现状,不断增强各方面的心理健康干预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作用和优势,满足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2.5 筛选最佳的干预途径,实现干预途径的协调

为了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筛选最佳的干预途径,实现各个干预途径之间的协调目的。首先,可以采用基本性的途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向着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大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可以作为主体,例如:可以组建心理社团,强调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将学生的能力为本,利用课题设计方式针对社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设计,在提升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的同时确保教学的质量,形成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次,应该积极采用中心途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向着专业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整合、渗透,争取社会和学生家庭的支持,全方位、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个体干预活动、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讲座活动与心理普查活动等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最后,应该积极采用支持性的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向着协同化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心理保健体系中,在各类途径的协同、支持下完成相关的教育任务。同时还应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便于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出心理求助,教师、专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与学生相互沟通,实时化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8]。

3 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考核体系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确保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及开展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及方向性指引,对确保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高职生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有利于社会进步及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高职生心理健康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3期)2022-12-06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3期)2022-12-06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辽宁教育·教研版(2022年5期)2022-05-25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新生代(2019年8期)2019-11-13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冰雪运动(2019年3期)2019-08-2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30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的其它文章高校学术期刊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实现路径新时期高校思政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新时期加强高校工会理论研究工作的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发展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