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网站的英语作文(共五则范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交能力英语作文 关于社交网站的英语作文(共五则范文)

关于社交网站的英语作文(共五则范文)

#关于社交网站的英语作文(共五则范文)|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篇:关于社交网站的英语作文

Nowadays,it is a tendency that social network sites (SN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There are so many kind of SNSs, such as facebook and MySpace, in china we often use “Renren”instead..

The SNS have much benefit for modern people. With the help of SNS, we can make new friends or chat with strangers or make other people become more understand about ourselves. But as same as other things in the world,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it. Some people think that SNS is a wonderful tool which can help people communicate, and it can make the world more efficient. Meanwhile,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SNS is a waste of time, they said that many young people are spending lot of time doing this, they even addicted to it, and also the SNS may used by cheaters and some bad guy.

Well, in my opinion, we should use it wisely, control the time we spend on it,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is we should distinguish the information from SNS, make sure we will not be cheated.

第二篇: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

国外现状

目前国外社交网站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既有Myspace、Faoebook、Twitte这样的独立发展的社交网站,也有Ning这样的社交网站平台服务提供上,还有Slide、Rockyou等专门为社交平台提供插件制作的插件开发平台。

MySpace

Myspace(myspaee·eom)成立于2003年9月,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它为全球用户提供了一个集交友、个人信息分享、即时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互动平台。MySpaoe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圣塔莫尼卡,其母公司新闻集团总部则位于纽约市。根据Alexa调查,MySpace是全世界第四受欢迎的英语网站,而在所有语言的网站中,受欢迎的程度则排名第六,并且也是美国第三受欢迎的网站。公司共有300名员工,由新闻集团(NewsCorporation)拥有,MySpaee并,没有独立公布营收和获利,而是合并于新闻集团的总营收中。经过六年的高速发展,MySpace现已拥有超过2亿名注册用户,并且正在以每天新增23万注册用户的速度继续增长。有数据显示,每个Myspace的注册用户的平均浏览页面数高达30以上,用户粘性极强。

2005年7月,新闻集团(NewSCorporation)以5.8亿美元现金收购当时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Media①,从而进入了网络新闻博客及网络社交领域,拥有了这个广受欢迎的SNS网站。2006年初,MySpace开始启动其全球化战略,迄今为止,已开通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印度等20个国家或地区的分站点。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4月27日,在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先生“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运作”的名言指引下,完全本土化的MyMspaee中国分站聚友一Myspace.en上线②,标志着MySpace正式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

Faeebook

Faeebook(faeebook.eom)是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于2004年2月4日上线,目前由Faoebook.Inc私人所有和运营。Facebook用户可以加入以城市、工作单位、学校为单位的组织,并与组织内的其他人联系和互动。用户可以增加好友并向他们发送信息,增加个人资料并通知好友更新。网站的名字Facebook来自传统的纸质“花名册”(通常美国的大学和预科学校把这种印有学校社区所有成员的“花名册”发放给新来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帮助大家认识学校的其他成员)。

最初Facebook的注册仅限于哈佛大学的学生。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注册扩展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和所有的长春藤名校。第二年,很多其他学校也被加入

进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大学后缀电子邮箱的人(如.odu,.ac.uk等)都可以注册。而从2006年9月n日起,任何13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加入Facebook。截止到2009年4月,Faeebook的用户已经超过2亿。

2007年5月24日,Faoebook推出应用编程接口(API),允许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开发能够在Facebook网站运行的应用程序。这标志着FacebookPlatform,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络平台产业诞生。

2007年7月4日,风险投资公司Ahura宣布成立“Altura投资基金”,成为了第一个只投资Facebook相关项目的风险投资。2007年7月10日,BayPartners宣布成立“应用工厂(AppFa。tory)”,一个只投资Facebook应用的种子基金。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Facebook应用平台开始体现惊人的盈利能力。2009年,位于旧金山的休闲游戏开发商Zynga有望通过在Facebook和其他网站销售虚拟礼物获得九位数(上亿美元)的收入①。专门通过Facebook为品牌广告商研发应用的BuddyMedia首席执行官迈克·拉泽洛(MikeLazerow)表示,公司在09年的收入有望实现300%的增长,实现八位数的收入(上千万美元).

Twitter

Twitter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是全球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 它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 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务。在最初阶段,这项服务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2006年底,Obvious对服务进行了升级,用户无需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可以通过即时信息服务和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Twitter由利兹·斯通、埃文· 威廉姆斯和杰克·多尔西(JackDorsey)共同创建,拥有约1.75亿注册用户(截止至2010年11月1日),但是却有5600万Twitter帐户(约占注册用户数的32%)没有关注其他帐户,而有9000万Twitter帐户没有关注者。这一数据表明,Twitter的实际用户数远远低于其注册用户数。其他网站方面,截止到2012年底 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6亿,与之相比Twitter还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Twitter是现有 博客网站合理发展的下一步,也是博客的初始阶段。网民认为,键入140个字并发送到网络上更为便捷,因此Twitter实现了信息的流程化。布革命”的代言人,此 Twitter诞生于2006年前, 杰克在2007年2月曾写到

人们可以通过140个字符来改变世界,2007年杰克成为了Twitter首席执行官,以社交网站的标准来看,Twitter规模仍然很小,但Twitter可以提供直接和重要的信息,而这一点其他社交网站无法比拟。

2011年11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Twitter已经收购移动安全软件创业企业Whisper Systems。这家公司制作的软件可改善 智能手机和其它 移动设备安全和隐私。

2013年11月7日晚间消息,全球知名的社交网站Twitter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开盘报45.1美元,较26美元的发行价大涨73.46%。[由于用户相对较少,因此Twitter的服务相当迅捷,2006年孟买恐怖袭击案爆发后,Twitter更是声名鹊起。

国内社交网站的发展现状

腾讯QQ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 ,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2004年6月16日,腾讯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腾讯QQ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便捷沟通平台,在人们生活中实践着各种生活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及商务应用功能;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着更广阔的互联网应用前景。

腾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基于此构建业务布局,构建了QQ、QQ.com、QQ游戏以及拍拍网这四大网络平台,形成中国规模最大的社交网络社区。在满足用户信息传递与知识获取的需求方面,腾讯拥有QQ.。om门户、QQ即时通讯工具、QQ邮箱以及5050搜索;满足用户群体交流和资源共享方面,腾讯推出的QQ空间(Qzone)己成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空间,并与访问量极大的论坛、聊天室、QQ群相互协同;在满足用户个性展示和娱乐需求方面,腾讯拥有非常成功的虚拟形象产品QQShow、QQ宠物、QQ游戏和

QQMusi。/Radio/Lve等产品,同时,还为手机用户提供了多种无线增值业务;在满足用户的交易需求方面,腾讯推出了CZC电子商务平台拍拍网,并完成了和整个社区平台的无缝整合。截至2008年12月31日,腾讯即时通讯工具QQ的注册帐户数已经超过8.919亿,活跃帐户数超过3.766亿,QQ游戏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470万,QQ.。om已经成为了中国浏览量第一的综合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平台拍拍网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二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校内网

校内网(xiaonei.Com)成立于2005年12月,是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2006年10月,千橡公司收购校内网,同年底,完成了千橡公司5Q校园网与校内网的合并,并正式命名为校内网,域名为:~.xiaonei.com。至此,校内网成为目前中国大学生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校园网站。2007年n月20日,校内网宣布,正式进军白领、高中市场。校内网继在大学生领域取得相对垄断地位之后,开始致力于成为跨行业、跨年龄的SNS网络巨头。目前,校内网已开通1500所海外大学,3000所国内大学,20000所高中及85000家公司②。

校内网建站初期几乎完全模仿美国Facebook的网站设计,在发展策略上也追随Facebook。校内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限制具有特定大学IP地址或者大学电子邮箱的用户注册,这样就保证了注册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用户注册之后可以粘贴自己的照片,撰写日志,签写留言等。该网站鼓励大学生用户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让大学生在网络上体验到现实生活的乐趣。

开心网

开心网(kaixin001.。om)成立于2008年2月,是中国最大的专门针对上班族和白领的社交网站。截止到2009年6月,开心网注册用户已达3500万,每日登陆用户达1000万,页面浏览量超过10亿,Alexa全球排名80名以内,中国网站排名第10位,成为2008一2009中国SNS市场成长最快企业 。

通过开心网用户可以与朋友、同学、同事、家人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与他们分享你的照片、心情、快乐。开心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照片、日记、书评、影评等信息分享平台,短消息、留言、评论等沟通手段,事务管理、网络硬盘、收藏等个人工具,投票、答题、真心话等互动话题,以及朋友买卖、争车位、买房子等互动组件。2009年6月16日,新华社电视正式进驻开心网,成为开心网第一个机构用户,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入驻SNS网站的机构。7月1日,上海文广正式进驻开心网,成为继新华社之后第二家入驻开心网的主流媒体,也是我国首家进驻SNS的传媒集团。

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 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新浪可以把微博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以关注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正式更名为“微博”,拿掉“新浪”两个字之后的“微博”在架构上成为独立公司,与新浪网一起构成新浪公司的重要两级,微博于

2014年4月17日在美国 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

新浪微博4.0它增加了一些社交网络功能,被外媒评价为Twitter和

Facebook的结合版本。2014年7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浪发言人刘奇周四透露,公司正在测试最新版新浪微博即“微博4.0”,测试用户达数百人,几个月后推出。它增加了一些社交网络功能,被外媒评价为Twitter和Facebook的结合版本。

新浪在2009年8月推出了新浪微博,当时仅仅是复制Twitter的功能。但新浪CEO 曹志伟此前曾表示,他希望将 新浪微博发展一个更加完整而成熟的社交网络。

测试人员称,新版新浪微博左侧划分出一列,类似于Facebook的界面,该区显示评论、回复或转发消息。此外,它还给予用户跟多选择,可选定与谁分享内容,提供不同的隐私选项。

目前新浪微博与Twitter一样,只能显示上传的单个图片,但微博4.0用户可以创建或管理相册。用户还可以为消息添加附件进行分享,类似于人人网。

同时,中国仍在实验社交工具,它最近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与谷歌竞争。 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4亿, 有观察家认为, 新浪微博在社交网络等领域不一定会取得成功,这是因为新浪微博正添加的功能社交网站都已具备,投资者Bill Bishop称,现在的问题是,新浪用户能否将更多的网络生活迁移至该平台上,将它作为一个一站式的服务是关键

第三篇:社交网络英语作文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Network Site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s and Internet, social network sites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both the young and the old. Here people can acquire the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However, recently the issue on whether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is positive or not has been aroused wide concern in public.

Though when confronting such a dilemma, answers from various people may differ greatly it is conspicuous that there are two major controversies that can be made for the social network sites.

For one thing, social network has provided us with grand convenience. For example, we can nearly pick up knowledge about all aspects and meet more people with only several keyboard commands and a few clicks of the mouse through search engines,such as Sina Weibo,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witter has just celebrated its second birthday. In such short time, it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social network in China.

For another, it is widely held that we can expand our horizon as well as make us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form healthy personality when we search the extensive social network.

Despite the advantages,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istinguish the drawbacks of the network.On one hand, with explosive information on the network, it can be difficult to avoid Young Peoples' risky behavior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For example, teenagers and adolescents may mistake the bad information as good, the result of which can be rather devastating.What is more, some dirty information on the network may exert negative impacts on them.

On the other hand, Social network website is posing a challenge .For instance, fraud,porn and violence are easily found on social network websites. In one study, researchers have examined plenty of 18-year-ol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y found that 41 percent of the profiles chosen at random included information about alcohol or drug use. And14 percent included discussion of violence, which places them in potential danger.

When it comes to my standpoint, it is crucial for us to take full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 to enhance our efficiency and save our time.However, effective steps should be taken to educate people to avoid and elude inappropriate and even harmful inform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network better serve for our life, study and work and we have a bright tomorrow

第四篇:社交网站舆情分析

目录

摘要: ........................................................................................................................... 2 关键词: ....................................................................................................................... 2 Abstract: ........................................................................................................................ 2 Keywords:.................................................................................................................... 2 1.引言 ............................................................................................................................ 3

1.1概论 ................................................................................................................................. 3 1.2 特点 ................................................................................................................................ 3 1.3 我国网络舆论现状 ........................................................................................................ 3

2.2012年十八大召开的总体分析 ............................................................................ 4

2.1 时间分布 ........................................................................................................................ 4 2.2 地区分布 ........................................................................................................................ 7 2.3 关涉主体 ........................................................................................................................ 7 2.4 意见领袖 ..................................................................................................................... 9

3.十八大召开的现实意义及其影响 .......................................................................... 11

3.1 政治意义 ..................................................................................................................... 11 3.2 经济意义 ...................................................................................................................... 12 3.3 文化意义 ...................................................................................................................... 12 3.4 对民生和生态的意义 .................................................................................................. 13 3.5 舆论影响 ...................................................................................................................... 13

4.结语 .......................................................................................................................... 14

参考文献 ..................................................................................................................... 15

社交网站舆情分析---以“十八大召开”为例

摘要: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成为社会舆情主要的载体,而互联网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的“第四媒体”,快捷便利能互动,成为广大网民对社会大事,现象,问题情感表达评论的主要途径,这就形成了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日益升温的背景下本文以十八大会议的胜利召开为例,对十八大会议的舆情进行时间,区域,意见领袖,主题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关涉主体采用网络舆情分析技术进行分析数据统计。

关键词:

十八大、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技术、意见领袖、关涉主体、资料统计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ak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s the subjec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 the best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knowledge sharing, become a main carrier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The Internet ,after newspaper, TV, radio , having become" The fourth media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quick and convenient interactive. It become the main way of commenting social issues, soci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problems or expressing the emotion and opinion for the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 So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formed. In this article I will tak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as the subject . I would tak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public opinion of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time, region, opinion leaders ,the theme,the Related subject and the impact of the victory held of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will be analyzed.

Keyword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echnology, Opinion Leaders, Related subject, data statistics

1.引言

1.1概论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的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PO)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主要通过互联网首发或传播,二是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公众主要是网民。网络舆情的载体有多种,如;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博客、微博、贴吧、聊天室、BBS等等。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捷、信息多元和用户互动的优点,我们知道,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多数传达的是政府或社会管理者的政治态度与决策倾向,博客、微博、贴吧、论坛等等多表达的是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和焦点有影响力的观点和态度。

1.2 特点

网络舆情有其自己的特点:广泛性、直接性、突发性、虚拟性、隐蔽性、互动性和偏差性。

广泛性---网络用户极其广泛,这必然使得网络舆情具有这一特性;

直接性---通过各种网站、微博、论坛等,网民可以直接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 突发性---通常,一个热点事件就可以在网上在某种情绪化的观点催化下,舆论就可以燃烧成一片;

虚拟性---因特网都是虚拟操作,这决定网络舆论的虚拟性; 隐蔽性---因为网络舆论都是采用匿名形式的,这就使得隐蔽性成为网络舆情的一个特点;

互动性---公众可以在网络上互动,互相传达自己的观点并影响他人;

偏差性---其代表的只是网民公众自己的观点,这其中很多是情绪化和主观的,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偏差性。 1.3 我国网络舆论现状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是社会舆情主要的载体。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的网民达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继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而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资料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经过5年的培育,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一项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报告称,94.3%接受其调查者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87.3%表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表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正如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耕耘在2010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发展的元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中国微博用户人数将有“爆发性增长”,现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

2012年10月十八大的召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本文就在此背景下对十八大相关舆论进行分析统计。

① 此处引用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生导师、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传播学博士,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陈兵的《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 ①

2.2012年十八大召开的总体分析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该报告全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重要内容有:1.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文化水平;2.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3.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4.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5.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6.在行政体制,户籍制度以及民生领域、生态领域进行改革等等。这一回顾成就,总结经验,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新的胜利。同时,不管是十八大的召开,还是十八大报告的发表,在网络上无疑都成为各界人士的焦点和热议的对象。

2.1 时间分布

本文以“so-so”搜索为搜索引擎,以“十八大会议”为关键词,对腾讯微博的上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从2012.6.1至2013.3.18进行检测,共有6900条相关广播,首先以月份为单位,检测2012年6月到2013年3月份上半月每月的相关广播资料。如图所示:

相关广播数月变化3500300025003300数量200015001000500064218334113911146550354380广播数12年6月12年7月12年8月12年9月13年1月13年2月12年12年2020202012年20202020年月(图1)

作者:微软用户从图中可知,在腾讯微博中对于十八大的广播,在六月到九月都是比较平缓,虽然也有起伏,如六月64条到七月218条,八月11条到九月334条,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变化,但都比较平缓。这可能是因为离十八大召开还有许久,民众的关注点不在此,多为官方政府微博。现在我对增长最为迅猛的2012年11月以及广播数量及其降低幅度与十一月相似的12月,每两天进行检测,变化趋势图如下:

202013年3月10月11月12月 4

十一月份广播数变化图700600500400300200100058237591812820218128752332342162187314258数量数值11.1-1111..32-1111..54-1111..7611-11.9.811-11.1.11011-11.1.12311-11.1.14511-11.1.16711-11.1.18911-11.2.20111-11.2.22311-11.2.24511-11.2.26711-11.2.29-811.30月.日

(图二)

十二月份广播数变化图250200150100500217167116994553225152809312111383数量209196数值12.1-1212..32-1212..54-1212..7612-12.9.812-12.1.10112-12.1.13212-12.1.14512-12.1.17612-12.1.19812-12.2.20112-12.2.23212-12.1.24512-12.2.27612-12.2.29-812.31月.日

(图三)

从图一中,我们可以将整个事件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2012年6月1号-2012年9月30):

2012年6月1号,由黑龙江发布:秦恩亭说:省委于去年11 月17 召开代表选举工作会议,对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将初步人选推荐名额分配给各推荐单位。同时委托省直有关部门,按战线推荐建议人选。只有一位名为康世桐的人进行了转播。我们知道,参加十八大代表名单由8月13日公布,所以此前的一个月地方广播焦点多数为候选名单问题,7月份有218条,占整个阶段的33.7%。多数关注的是安保稳定,喜迎十八大,如浙江微政厅: # 大浙江 # 【赵祝洪:把维稳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昨天下午,全国维护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浙江分会场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作出部署。他强调,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把我省维护稳定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确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9月份,可以说是在这一阶段的高潮,广播数量在整个阶段的51.6%,大多是围绕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012年9月26号17:00由兰考县发布:为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推动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法院积极贯彻全省法院第十四次党风廉政建设会暨"一下二解三推进"活动动员会会议精神,制定并下发《关于开展"一下二解三推进"活动实施方案》,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这条广播,有3万用户阅读,并且,有一名网名叫李寻欢的这样说道:“如果法院是公

正的,又何来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工作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比较和缓,广播数和转播评论都变化不是太大。 (2)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1号-2012年12月31号):

这一阶段,广播数量激增,舆论也急剧上升,信息量非常大,是整个舆论事件的68.6%至11月8号到10号,广播数量达到顶峰,11月份也是整个舆论的高潮,这主要是十八大的召开,使得人们的视线集聚在此。我从十月一号开始,每七天检测一次,对第二阶段进行检测,的柱形图如下:

数值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3200广播数数值8141469018620671660546345038132011210.1-10.107.8-10.1014.15-1010.2.212-10.2108.29-1111.4.5-11.1111.12-1111.1.189-1111.2.256-11.3120.1-12.127.8-12.1214.15-1212.2.212-12.2128.29-1.4月.日

(图四)

从图四中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时期: ① 酝酿期 (10月1号-11月4号),十月的第一周,只有一条广播,相关评论也是少之又少,但之后的四周都在增加,且增幅提高,是舆论高潮前期的酝酿时期。

② 发酵期(11月6号-11月25号),广播数大幅增加,11月8号,十八大召开,舆论迅速升温,主要围绕喜迎十八大,学习十八大,落实十八大精神等等。如2012年11月21号21:19绿谷先锋广播的:#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墙报上的"十八大"】11月19日,庆元县蒙洲小区居民代表吴起来在小区的黑板报上抄写十八大有关内容,引来了小区居民驻足观看。写得一手好粉笔字的吴起来一直是小区里出黑板报的"主力",他说:"十八大的召开,鼓舞人心。希望通过黑板报,能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会议内容。" 这条广播有111转播和评论,几乎都是支持乐见的,如有一位网名叫庆元孔龙的,就说到:“把十八大精神宣传贯彻到基层普通群众。”顶起,称赞之声一片。

③ 高潮期(11月26号-11月30号),仅这四天时间,广播数攀到顶峰,焦点仍然在传达,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有各行各业的官网发布广播,如11月27号姚江先锋转播微观乡镇:“日前,为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黄家埠镇召开了行政村书记、主任会议,各行政村党总支书记就党建、村级三资管理、社会稳定做了工作汇报,镇党委书记希望各位干部要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引领,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其评论和转播也有116条之多,绝大多数都是支持,也

有一些不以为然。

④ 冷却平缓期(12月1号-12月31号),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12月1号开始,广播数迅速减少,舆论进入冷却期,且每周逐渐降低,趋于平和。 (3)第三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平均每月广播数400条左右,比较平淡。

综上,图一三个阶段成倒V型。 2.2 地区分布

从统计结果来看,如图5所示,全国各地对十八大召开事件都有一定的关注。从总体来看,信息量分布区域非常广,除了港澳台及天津、海南、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其它各省市地区的广播数都在60条以上,其转播评论的信息量也在600条以上,阅读量更有十多万,特别是辽宁、河南、浙江、云南、北京等,其中浙江对此事的关注度最高,约有3100条记录,占全国约41%。各地中信息量超过200的地区有10个,200以下100以上的有10个,不足100的有13个,其中超过500条的只有浙江、河南,澳门台湾没有相关记录。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关注度最高的几个省市都是经济不是很发达、人口较密集的地区。

1622091749225207110121729122685685310045710365232661广播数6800275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

15010015248611775298(图五)

2.3 关涉主体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也叫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社会网络分析是在社会中着眼于对关系和联系的考察,其研究对象包括点和线两个要素。(点——社会行动者或参与者,线——行动者或参与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这里的关涉主体就是社会行动者,也就是网民。

社会网络分析法中,主要有无向图与有向图、无权图与有权图的概念,无向图即点与点之间没有方向,仅表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有向图在表示点点联系的同时也有方向,即网络中的互动,有权图即表示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有权重,表示了联系的强度,而无权图只表示节点之间联机是否存在。本文就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十八大召开这个事件的关涉主体之间的联系强度。张亮提出社会网络分析法(SNA)通过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描述,分析这些模型所蕴含的结构及其对行动者和整个群体的影响。

本文现在就用此方法,从信息文本中提取出主要关涉主体,如果同一条广播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关涉主体,他们通过发言和回复形成的交流关系,建立关于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数据,设他们没交流一次,权值为1,没有交流权值为0,他们交流越多就证明关系越密切,这样两两之间形成关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网络,根据权重不同,每个社会网络中都会形成一个个小团体。现在,我以已收听腾讯新闻网的用户作为社会行为者,以“腾讯薇薇”发布的“把问题带到十八大”为主题,对25名网友进行关涉主体的研究。他们的社会网络关系图如下:

(图六)

②张亮,张斯民:《基于WEB 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电子商务, 2009(7):310-312

(图七)

(图八)

本文从上面的社会网络关系图中,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看出,不同关涉主体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根据联系程度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度也不一样,总体来看,这些人都形成了一个团体,但团体之间又存在小团体,如:腾讯薇薇、吴笑语、海龙、邱继林他们各自与其他人都成了一个小团体。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四人是这次主题意见发表的关涉主体的意见领袖。 2.4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是在社会网络中占有核心位置的结点, 他能够影响网络中的其

它结点对事件的看法, 社群则是有相互联系紧密的结点组成。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

③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作家、学者、艺术家,他们以深厚的文化功底观察和描绘社会。第二类是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评论员,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短、平、快和无障碍地报道新闻、尖锐评说时事的方式,比在他们从业的媒体更具活力。这两类网友可归于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范畴。第三类是其他行业的业余观察家和自由撰稿人。他们差不多也是某个行业的专家,事业有成,只不过不属于传统的文化圈。这类网友中还有一个数量不多但很活跃的群体,就是维权律师。第四类是自由职业者,甚至无业游民。他们无恒产而有恒心,关心公益,同情弱者,疾恶如仇,勇于表达,也不惮在网下付诸行动——此时他们更像社会活动家。而微博意见领袖又和一般的意见领袖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微博的意见领袖放大了新闻的影响力,微博的意见领袖有五个特点:

1.集聚性——具有形形色色数量繁多的意见领袖,无论是精英型、传统型还是草根级的意见领袖,都能出现在微博上。

2.集权型——微博影响力主要由粉丝数和转发数两个指标而定,意见领袖因其特殊身份,粉丝者众,微博转发数也远远高于普通网民。

3.圈群化——由于意见领袖众多,一个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它意见领袖转播,使得信息传播扩大。

4.跨界化——微博的意见领袖通常是跨越某一专业,可能是各行各业的。

5、亲和力——微博个性化、私人化、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微博不单是公共信息的发布平台,更是反映个人生活细节、表达个性的载体。

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意见领袖是以发布信息最多,被转播评论最多的网友作为指标的。现我以“十八大会议”为关键字,统计了腾讯微博上转发评论在100条以上的热门微博,共有记录21条。其具体数据如图九:

数量102100111815689171269南方周末镇海先锋富春先锋西湖先锋江北先锋堇邑先锋姚江先锋群岛先锋文明微博中国新闻周刊文成先锋三门琴江先锋慈溪先锋瓯海先锋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婺城先锋腾讯新闻茹乡先锋八婺先锋蒙自警方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104109139103107110138198219114569288329122

(图九)

③ 源于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68550.htm

转发评论数在200条以下的占了14个,是所有满足条件的三分之二,转发和评论数在500条以上的只有3个,转发和评论在200与500之间的有4个。从中我们发现,转发和评论数量最多的三个其实就是我们这个主题的意见领袖,他的观点影响着大多数网民对十八大的看法,观点,态度。我们从图十中可以看出有67%的微博广播转播数量较平常民众多,但相对于比较有名的官方微博,腾讯微。博等还是较少的,腾讯新闻、镇海先锋、姚江先锋都是转播数量最多的微博。 名人中包含了媒体人、作家、学者、评论员、政府工作者、律师、商界名人、艺术家等。虽然也发了一些微博,但转播数量远没有那些官方微博的多,一些草根的微博转发评论的数量也是寥寥几条。新闻媒体人有丰富的信息来源,掌握着最新的资讯,能较快的发布新消息,经常是网民们直接关注的对象,但还没有达到满足我们筛选的条件。

3, 14%4, 19%4, 19%14, 67%100-200条>500条200-500条

(图十)

综上,微博上,像中国新闻周刊、人民网、腾讯新闻、南方日报、新华社-中国网事、凤凰卫视、钱江晚报等媒体微博因其权威性跟及时性受到广大关注,成为了此次事件的意见领袖组织。网络上还有一些像微讯、微博新鲜报、腾讯读书、我们爱讲冷笑话、内涵冷笑话、莫言语言录等微博小组以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也充当着舆论意见领袖组织的角色。

3.十八大召开的现实意义及其影响

3.1 政治意义

中共十八大会期的确定,预示着中国政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意味着中共十八大实行和谐顺畅交接班的准备工作已圆满完成,意味着十八大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战略大体确定。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将在中共史和中国史上矗立起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使美国及其它不怀好意的西方国家的那些无端猜测不攻自破。

综观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或可说中国正处于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转制的攻坚时期,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处

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决战时期。中共十八大将确立的新一代领导人,置身于历史的紧要关头,唯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战略的制高点,带领全党全国全军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大无畏的气魄,厚德载物的胸怀,和谐世界的理想,艰苦卓绝的奋斗,再接再厉开创又一个大发展的新时代。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继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

3.2 经济意义

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呈现低迷态势,每月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复苏乏力,但是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次大会,对我们的经济影响颇大。

十八大的召开,在股市、黄金、外汇、利率、信用股票、商品都有影响。在外汇方面,2012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原来的0.5%夸大到1%,6-9月,在岸美元兑人民币首次使用了全面浮动幅度。高盛将这些发展视为人民币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迈出的小步伐,高盛认为新的领导层将继续推进这一改革,速度仍然缓慢。人民币走强可能为亚洲其它币种升值提供一种可能。在利润上,如果中国领导层变动导致经济政策急剧改变,美国及其它主要发达市场的长期利率可能受到这种政策变化的影响。在股票上,高盛认为,不论是A股还是离岸市场,中国股市有意义的重新估值要视改革进展而定。

对于十八大给中国市场的影响,高盛认为,周期性调整可能有助于恢复信心,但在改革方面出现更多的实质性进展以前,投资者可能不愿重新有意义地给市场估值。而改革可能不会对所有行业都有好处。

3.3 文化意义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逐步深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大所带来的领导层的变更,无疑将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党在十八大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其中的文化建设就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专门阐述、部署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战略。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设新要求有如下特色:

① 新高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基础上对文化建设树立的新高度。 ② 新方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一个必须”、“一个关键”,是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方向。 ③ 新要求——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④ 新思路——贯彻落实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党的十八大新高度、新方向的指引下,按照“四个要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四个要求即:一要将科学发展贯彻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要创新途径;三要围绕增强文化创造力这一关键深化文化改革、推动文化发展;四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思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

十八大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写入报告,顺应的是时代的要求,推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的是实现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3.4 对民生和生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有关部门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改革总体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大召开之后,“民生优先、富民惠民”将成为重要国策,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民生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与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民生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与完善,党提出民生建设必须做到必须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必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必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民生优先、富民惠民”不仅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精神,更是一个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十八大提出只有将“民生优先、富民惠民”这一重大国策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才能将社会财富科学、合理、公正分配,才能使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当然也需要房地产界的责任与担当。在基本住房保障建设方面,房地产界能够也应当有所作为。十八大之后,党致力于民生建设的同时,也不放松生态环境的建设,“十八大报告有很多亮点,其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亮点。” 环境保护部部长、党组书记周生贤认为。

据介绍,针对一些大城市长时间灰霾天气,国家发布实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检测指标,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美丽中国”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是对我们现阶段为发展经济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的补救,是一个新的评价国家富强与否的标准。

3.5 舆论影响

十八大在中国舆论场内刮起强劲旋风,舆论场气候随之剧变。从整个十八舆情发展来看,早期中性情绪较多,随之积极情绪整体上升,后期多偏向积极的认

可。微博中,务实、亲切、期待、真实成为意见领袖的高频词。十八大之后在整个舆论场当中充满着审慎乐观的情绪。在会议前期,改革收入分配、推进反腐倡廉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三大内容继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腐倡廉与权力制约监督是网民们关注点的第二聚焦。网友们大都认同应当从官员财产公示入手,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的反腐格局。以十八大为分界点,网络情绪的变化非常明显。不少意见领袖表示支持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带来新的变化。十八大之后的反腐浪潮来势凶猛,首先是官方的密集发声,政府加速发力,厅处级干部成为围观焦点。同时,有调查显示有74.5%的网友愿意选择网络来曝光反腐事件,反腐形势可谓是“天雷勾地火”:具有体制内外强大的舆论基础,网民与政府的合力巨大,反腐浪潮远未止息。

网络反腐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网络反腐制度建设,二是警惕网络反腐被利用,变成政治经济力量之间的博弈。目前网络反腐虽呈摧枯拉朽之势,但爆料者失实爆料后自身承担的后果完全无法与政府公信力的丧失相提并论。爆料者对政府公信力具有致命的杀伤力,政府公信力如果在不负责任的爆料者的围攻下坍塌,政府的所有发声都将被塔西坨效应裹挟,到那时,不论是真话还是假话,人们都不会再相信。由此可见,政府公信力重建难度之大,实非同小可。

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提出“出行不封路不清场”等八项改作风规定获得媒体与民众的赞许,包括劳教制度与官员财产公开等重要制度已经开始被提到议程上来。舆论场整体态势表明网络舆论是中国改革的创新动力,网络舆论正在以空前的强力倒逼改革。近来舆情状况显示,网友的追责欲望在提升,地方舆情应对速度也在提升。

④4.结语

从十八大之前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到十八大的召开,以及后续学习十八大精神,都成为了网民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不断强大,网络普及度越来越广,网络舆情也不断地发展。利用网络舆情分析法,我们可以了解到意见领袖及网络上的对社会上某一热点事件的主要观点。利用web信息挖掘, 可以及时发现网络关注热点, 尤其是某些具有煽动性、鼓动性的帖子以及网民对此的关注度、回复度、响应度。通过web信息挖掘, 及时发现其中某些敏感词汇, 并通过对于某些重点人物、重点帖子的表现来及时评估舆情目前的影响效果以及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舆论的可能性, 以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预控措施, 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十八的这件热点事件中,绝大多数人们都是报以欢迎,支持,期待,希望的心情,也提出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腾讯微博[DB/OL].http://t.qq.com,2012.6.1-2013.3.15 CNNIC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EB/OL].《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告》,2012.7 梅中玲:基于web信息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53 ,NO.4.2007 沈阳:十八道网络舆情新风向. [J] 作者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新闻学院兼职教授、舆情研究学者) 2012.12 石彭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J].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北京100142,【中图分类号】G206.3 汤涛:社交网站广告与微博广告比较优势分析[J].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6,中图分类号:G206.2, 2011.9 许鑫,章成志:互联网舆情分析及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8.8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 张亮,张斯民: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J].电子商务,2009.7 陈兵: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J].理论界,2010.6 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腾讯薇薇的微博:http://t.qq.com/t 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王来华,刘毅. 中国2004年舆情研究综述[J],新华文摘,2005(18)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R].2009(10):1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EB/OL].《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2012)》,2012.10 Bin Cao, Dou Shen, Jian- Tao Sun, Xuanhui Wang, Qiang Yang, and Zheng Chen. Latent Factor Detection and Tracking with Online Nonne

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A]. In

Proceedings. IJ CAI [C],pp.2689-2694,2007

第五篇:社交网站_外文翻译

社交网站

我们定义的社交网络站点作为基于Web的服务,允许个人: (1)有界系统内构建一个公共或半公共的配置文件。 (2)阐明列表中的其他用户,与他们共享一个连接。

(3)查看和遍历他们的名单和那些由其他系统内的连接。性质和命名这些连接可能会有所不同,从站点到站点。

虽然我们使用的术语―社交网站‖来形容这种现象,―社交网站‖也出现在公共话语中,经常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我们选择不采用―联网‖的原因有两个:重点和范围。 ―物联网‖强调关系启动,往往陌生人之间。虽然网络是可能在这些网站上,它是不是主要的做法,他们中的许多,也不是有什么区别他们从其他形式的计算机中介传播(CMC)。

是什么让独特的社交网站并不是说他们允许个人见陌生人,而是他们让使用者能够表达,使人们看到他们的社交网络。这可能会导致个人之间的连接,否则不会进行,但往往不是我们的目标,而这些会议之间―的潜在关系‖(Haythornthwaite,2005年)谁分享一些脱机连接频繁。许多大型SNS网站,参与者不一定―网络‖或寻找,以满足新的人,相反,它们是人谁已经扩展社交网络的一部分,他们的主要沟通。为了强调这一点明确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站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特征,我们将它们标记―社交网站‖。

虽然SNS网站已经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特点,他们的骨干组成可见型材显示铰接式的Friends1谁也系统的用户列表。配置文件是独特的网页,人们可以―输入自己的应运而生‖(松登,2003年,第3页)。在加入一个SNS,一个人被要求填写表格,包含了一系列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包括描述符,如年龄,位置,兴趣,和一个―关于我‖一节使用该配置文件。大多数网站还鼓励用户上传的个人资料照片。有些网站允许用户添加多媒体内容,或修改他们的个人资料的外观和感觉,以提高他们的档案。其他,如Facebook,允许用户添加模块(―应用程序‖),提高他们的个人资料。

在一个档案中的知名度不同的网站,并根据用户的自由裁量权。默认情况下,型材Friendster和Tribe.net被搜索引擎抓取,使他们的人看到,无论是否观众有一个帐户。另外,LinkedIn的控制的基础上,他或她是否有付费帐户,观众可能会看到什么。像MySpace允许用户来选择他们是否希望他们的个人资料,以成为公众或―朋友只。‖Facebook的一个不同的方法默认情况下,谁是在相同的―网络‖的一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对方的轮廓,除非一个轮廓所有者已决定拒绝那些在其网络的权限。结构变化的可视性和访问社交网站区别于对方的主要方式之一。

加入一个社交网络站点后,会提示用户识别系统与他们有关系的人在。这些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标签对网站热门词汇,包括―朋友‖,―联系人‖和―粉丝‖,大多数SNS网站需要双向确认的友谊,但有些则没有。这些单向的关系有时会标示为―粉丝‖或―关注‖,但许多网站称这些朋友。

―朋友‖一词是误导,因为连接并不一定意味着在日常白话感的友谊,人们连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博伊德,2006A)。

公共显示器的连接是SNS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友列表中包含链接到每个朋友的个人资料,使观众通过点击好友列表遍历网络图。在大多数网站,好友列表是可见的人谁被允许查看配置文件,但也有例外。例如,一些MySpace的用户已经破解隐藏好友显示他们的个人资料,LinkedIn允许用户选择退出显示其网络。

大多数SNS网站还提供了一种机制,用户朋友的个人资料上留下消息。此功能通常涉及离开―的评论,‖虽然网站使用此功能的各种标签。此外,SNS网站往往有一个私人消息功能类似的webmail。虽然私人消息和评论上流行的主要SNS网站,他们尚未普及。

并非所有的社交网络网站等开始。

QQ作为中国的即时通讯服务,LunarStorm开始作为一个社区网站,赛我网作为韩国的讨论区工具,以及环讯(原Skyblog)的加入SNS功能,是法国前博客服务。

Classmates.com,学校联营公司在1995年推出的一个目录,开始支持SNS网站走红后,铰接式好友列表。在2005-2006年与SNS的功能和结构,然后再重新启动,MiGente AsianAvenue,BlackPlanet早期流行的民族社区网站与好友的功能有限。

虽然SNS网站的设计通常是普及,许多吸引同质人群最初,因此它并不少见找到组使用网站分开自己的国籍,年龄,教育程度,或其他因素,通常段的社会(Hargittai,这个问题)即使那是在没有设计师的意图。字的口碑策略有吸引力,因为他们结合消费者克服阻力显着降低成本和快速的交付,尤其是通过技术,如互联网的前景。不幸的是,目前scantregarding经验证据的相对有效性口碑营销提高企业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提出了一个需要研究企业如何测量WOM通信和口碑如何与其他形式的营销传播效果。

字的口碑营销是互联网上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场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喜好,或与别人的经验,以及公司利用口碑营销的机会。正如一位评论家指出,―折腾了数百万美元的超级碗广告,而不是初出茅庐的dot-com公司正试图通过吸引注意力的营销策略,如博客和[口碑]运动‖(2006年,惠特曼B3A页)便宜得多。因此,重要的是要了解是否口碑才是真正有效的,如果是这样,如何与传统营销活动的影响比较。

万维网发展最快的舞台之一是所谓的社交网站的空间。社交网站通常由一小群发送了邀请函,以自己的个人网络的成员加入该网站的创始人发起的。反过来,新的

成员发送邀请到他们的网络,等等。

因此,邀请函(即口碑推荐)网站获得新的成员一直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随着社交网站的成熟,他们可能会开始增加他们的传统营销工具的使用。因此,在这个阶段,管理层可能会开始质疑口碑的相对有效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和估计一个模型,捕捉新成员收购,口碑转介,与传统营销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在这样做,我们提供一些贡献。

首先,我们之间的第一次直接观察到的口碑链接

吸纳新客户。其次,我们将展示如何配装有口碑与传统营销的措施(例如,增加口碑营销行动的活动,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新的成员收购)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我们经验证明,我们的数据集,新加入的会员UPS,这些营销变量之间的内生性。这突出表明,需要考虑到这些间接影响口碑与传统营销的效果,以避免偏估计。第三,我们量化和对比口碑和传统的营销行动,立即和长期弹性。特别是,我们结转效果强的口碑在我们的数据文件。最后,我们估计货币价值附加到每个口碑推荐,提供一个上限的财政奖励管理可能会考虑提供口碑推荐。事实上,这种做法的播种或刺激口碑已迅速增长,但这一活动的有效性仍然很难量化(例如,戈德斯和Mayzlin 2004的)。

我们本文的其余部分组织如下:首先,我们总结前人的研究,以帮助的角度,把我们的贡献。然后,我们描述我们的建模方法。接下来,我们提出了我们的实证分析的数据合作的互联网社交网站,并提供理论和管理者的影响。特别是,我们发现,口碑推荐强烈影响收购新客户,并具有比传统的营销形式由该公司与3至7天(21天)显着较长的结转。我们估计口碑的长期弹性为0.53-约20-30倍,高于传统营销的弹性。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danah m. boyd, Nicole B. Elliso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olume 13, Issue 1, pages 210–230, October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We def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as web-based services that allow individuals to (1) construct a public or semi-public profile within a bounded system, (2) articulate a list of other users with whom they share a connection, and (3) view and traverse their list of connections and those made by others within the system. The nature and nomenclature of these connections may vary from site to site. While we use the term ―social network site‖ to describe this phenomenon, the term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lso appears in public discourse, and the two terms are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We chose not to employ the term ―networking‖ for two reasons: emphasis and scope. ―Networking‖ emphasizes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often between strangers. While networking is possible on these sites, it is not the primary practice on many of them, nor is it what differentiates them from other form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What makes social network sites unique is not that they allow individuals to meet strangers, but rather that they enable users to articulate and make visible their social networks. This can result in conne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that would not otherwise be made, but that is often not the goal, and these meetings are frequently between ―latent ties‖ (Haythornthwaite, 2005) who share some offline connection. On many of the large SNSs, participants are not necessarily ―networking‖ or looking to meet new people; instead, they are primarily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who are already a part of their extended social network. To emphasize this articulated social network as a critical organizing feature of these sites, we label them ―social network sites.‖

While SNSs have implemented a wide variety of technical features, their backbone consists of visible profiles that display an articulated list of Friends1 who are also users of the system. Profiles are unique pages where one can ―type oneself into being‖ (Sundén, 2003, p. 3). After joining an SNS, an individual is asked to fill out forms containing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e profile is generated using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hich typically include descriptors such as age, location, interests, and an ―about me‖ section. Most sites also encourage users to upload a profile photo. Some sites allow users to enhance their profiles by adding multimedia content or modifying their profile’s look and feel. Others, such as Facebook, allow users to add modules (―Applications‖) that enhance their profile. The visibility of a profile varies by site and according to user discretion. By default, profiles on Friendster and Tribe.net are crawled by search engines, making them visible to anyone, regardless of whether or not the viewer has an account. Alternatively, LinkedIn controls what a viewer may see based on whether she or he has a paid account. Sites like MySpace allow users to choose whether they want their profile to be public or ―Friends only.‖ Facebook takes a different approach—by default, users who are part of the same ―network‖ can view each other’s profiles, unless a profile owner has decided to deny permission to those in their network. Structural variations around visibility and access are one of the primary ways that SNSs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from each other. After joining a social network site, users are prompted to identify others in the system with whom they have a relationship. The label for these relationships differs depending on the site—popular terms include ―Friends,‖―Contacts,‖ and ―Fans.‖ Most SNSs require bi-directional confirmation for Friendship, but some do not. These one-directional ties are sometimes labeled as ―Fans‖ or ―Followers,‖ but many sites call these Friends as well. The term ―Friends‖ can be misleading, because the connec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friendship in the everyday vernacular sense, and the reasons people connect are varied (boyd, 2006a). The public display of connections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SNSs. The Friends list contains links to each Friend’s profile, enabling viewers to traverse the network graph by clicking through the Friends lists. On most sites, the list of Friends is visible to anyone who is permitted to view the profile, although there are exceptions. For instance, some MySpace users have hacked their profiles to hide the Friends display, and LinkedIn allows users to opt out of displaying their network. Most SNSs also provide a mechanism for users to leave messages on their Friends’ profiles. This feature typically involves leaving ―comments,‖ although sites employ various labels for this feature. In addition, SNSs often have a private messaging feature similar to webmail. While both private messages and comments are popular on most of the major SNSs, they are not universally available. Not all social network sites began as such. QQ started as a Chinese instant messaging service, LunarStorm as a community site, Cyworld as a Korean discussion forum tool, and Skyrock (formerly Skyblog) was a French blogging service before adding SNS features. Classmates.com, a directory of school affiliates launched in 1995, began supporting articulated lists of Friends after SNSs became popular. AsianAvenue, MiGente, and BlackPlanet were early popular ethnic community sites with limited Friends functionality before re-launching in 2005–2006 with SNS features and structure. While SNSs are often designed to be widely accessible, many attract homogeneous populations initially, so it is not uncommon to find groups using sites to segregate themselves by nationality, age, educational level, or other factors that typically segment society (Hargittai, this issue), even if that was not the intention of the designers.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re appealing because they combine the prospect of overcoming consumer resistance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costs and fast delivery—especially through technology, such as the Internet. Unfortunately, empirical evidence is currently scantregarding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WOM marketing in increasing firm performance over time. This raises the need to study how firms can measure the effects of WOM communications and how WOM compares with other forms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Word-of-mouth marketing is a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eature on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provides numerous venues for consumers to share their views, preferences, or experiences with other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for firms to take advantage of WOM marketing. As one commentator stated, ―Instead of tossing away millions of dollars on Superbowl advertisements, fledgling dot-com companies are trying to catch attention through much cheaper marketing strategies such as blogging and [WOM] campaigns‖ (Whitman 2006, p. B3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ether WOM is truly effective and, if so, how its impact compares with traditional marketing activities.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arenas of the World Wide Web is the space of so-calle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is typically initiated by a small group of founders who send out invitations to join the site to the members of their own personal networks. In turn, new members send invitations to their networks, and so on. Thus, invitations (i.e., WOM referrals) have been the foremost driving force for sites to acquire new members. As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mature, they may begin to increase their use of traditional marketing tools. Therefore, management may begin to question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WOM at this sta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d estimate a model that captur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among new member acquisition, WOM referrals, and traditional marketing activities. In doing so, we offer several contributions. First, we are among the first to link observed WOM directly to new customer acquisition. Second, we show how toincorporate both the direct effects and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WOM and traditional marketing actions (e.g., a marketing action increases WOM activity,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new member acquisition). We empirically demonstrate, for our data set, the endogeneity among new member sign-ups and these marketing variables. This highlights the need to account for these indirect effects to avoid biased estimates for both WOM and traditional marketing effects. Third, we quantify and contrast the immediate and long-term elasticities of WOM and traditional marketing actions. In particular, we document strong carryover effects for WOM in our data. Finally, we attach an estimated monetary value to each WOM referral, providing an upper bound to the financial incentive management might consider offering for WOM referrals. Indeed, the practice of seeding or stimulating WOM has grown rapidly, but quant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activity remains difficult (e.g., Godes and Mayzlin 2004). We organize the remainder of this article as follows: We begin by summarizing previous research to help put our contributions in perspective. We then describe our modeling approach. Next, we present our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a collaborating Internet social networking site and offer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managers. In particular, we find that WOM referrals strongly affect new customer acquisitions and have significantly longer carryover than traditional forms of marketing used by the firm (21 days versus 3 to 7 days). We estimate a long-term elasticity for WOM of .53—approximately 20–30 times higher than the elasticities for traditional marketing.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