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水库是这么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砌块的长宽高是多少 通济桥水库是这么来的…

通济桥水库是这么来的…

2023-07-07 0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诗画浦江app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吴公古桥今安在   一湖碧水惠丰安

通济古桥,700多年前,一众文人骚客伫立在通济古桥看吴溪潺潺,在“翼然”亭里酌酒赋诗,对酒当歌,如今古桥早已不在,而以她命名的水库,却碧波荡漾,浮光跃金,滋养一方,生生不息。1958年12月5日,通济湖水库动工建设,1960年9月20日,水库大坝主体完工,如今已过60余年。今天,享受美好生活的我们,忘不了当年为水库建设作出贡献和付出牺牲的人们。本文着重介绍通济桥由来及水库建设始末。

《吴溪吴氏家乘》载,唐乾宁初吴公养自浦北吴村迁德政乡尊仁里朱村路下,八世孙吴嗣明以宅基葬父母后徙居前庄,称其地为前吴。又以姓命名所处浦阳江段为吴溪。

一、古桥落成  阡陌交通惠万民

通济古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系南宋遗民、月泉吟社发起人吴渭出资建设。吴渭(1228-1290年),字清翁,浦江前吴人,曾与方凤、福建谢翱、括苍吴思齐同倡月泉吟社,其《月泉吟社诗》被收录《四库全书纲目提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颇巨。吴渭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在民间为民造福也是功德煌煌。以前吴溪无石桥,只有木桥,一遇洪水泛滥即被冲毁。吴渭深念南北过往行人被大水所阻,春寒涉水,冬足潦冰,行人深受堪苦。经察看,吴溪至县西十里下葛村附近为本县中、南两支山脉诸峰所束,形成峡口,形势险峻,四周为山林竹树所回环,云烟雪月所衣披,遂决意在下葛门前建一座石拱桥。在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的次年(即1287年),吴渭召集石匠、民工,花巨资独建石桥,并建两涯长堤达半里之余以保农田。第二年进行五次桥墩落脚,至第三年冬大桥竣工,桥高30尺(1尺为0.333米)、宽16尺、长300尺。全桥均以红石筑成,与青山壁水相互映衬,若彩虹横架,景色奇绝,故不仅为交通之咽喉,抑且为村东之胜地。并在桥头建一亭,名“翼然”,专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人念吴渭之德,故称此桥为“吴公桥”。

图为通济下葛村及通济古桥1958年建水库前旧貌,系94岁老党员吴新江于2014年历时两月凭记忆绘制

吴渭与邑中名士方凤深交甚厚,聘方凤为吴家私塾老师,以教吴渭之子幼敏,教习诗书礼仪。后吴渭积劳成疾去世,方凤深叹老友谢世,天不假年,深感悲痛。幼敏请方凤为父亲题写桥记,方凤问幼敏:“汝先父生前为造大桥,共付多少银两和功夫账?”幼敏答:“先父为过往行人之便,从不计钱财之账,只为民利而已。”方凤听后:“唉,世人行善,唯恐人不知!而吴公乃尔其过人远矣。”幼敏说:“先父泉下有知,当与先生携手桥亭之上酌酒赋诗,以娱暮年之乐耳。”方凤说:“吴公虽已神游,也必惓惓于斯桥也。”于是,方凤题桥诗曰:

金椎谁奋破山霆,趋石浑疑走六丁。

间道便须横螮蝀,长竿先已竖蜻蜓。

济川作略君堪纪,吟雪行藏我欲经。

领取溪山好风月,更看高架翼然亭。

保存至今的通济桥石板

岁月沧桑,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已历经六百余年,石桥被滚滚洪流冲毁。其后,乡人一度曾以搭建木桥而渡行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原址上重建石桥,桥两边增设石板护栏,名“通济”,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之意。1958年浦江县政府兴建水库,选址拦江大坝位置仍在原桥旧址附近之处。因通济桥水库建设需要,石拱桥被拆,但水库之名仍沿袭以“通济桥”命名。说起通济桥,当地人马上联想到“通济桥水库”,该水库如镶嵌在“母亲河”浦阳江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母亲河的“守护神”。作为饮用水源,自然也要说说通济桥水库的建设。

二、栉风沐雨  万人大军缚苍龙

防汛抗旱,修建水库保民生。据《浦江县志》记载,浦阳江发源于天灵岩南麓,自有记载的南北朝以来,每隔几年就有一场大水,江堤屡修屡毁,民众流离失所。1944年大旱三月,赤地千里,百姓讨饭逃荒,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展山河治理。但由于生产水平有限,浦阳江下游地势平坦,一遇大暴雨就有洪灾发生,且涝旱转换快。百姓一直盼望在浦阳江上游建造水库,蓄水防洪,放水抗旱,服务民生。

通济桥水库建设现场

兴利除害,迫在眉睫。1958年9月,经浙江省水利设计院设计,确定在浦阳江上游的通济桥原址修筑拦河大坝,建造通济桥水库,为浙江省首批建设的8座大中型水库之一。

1958年冬,浦江县委、县政府一声令下,1万多名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挑着行李,推着板车,扛着镐、锹、铁锤、钢钎,在通济桥水库坝脚狭窄的公路两边,砍茅草搭窝棚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筑坝战斗。

 通济桥水库建设完工后合影

时任浦江县副县长陈家毛兼任通济桥水库工程建设总指挥。在这位战斗模范独臂英雄带领下,全县以公社为单位建立民工营,下设连、排、班,组织常年施工专业队,队员每天少则7000人,多则13000人。隆隆的开山炮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猎猎的红旗飘扬在建设工地。当年,全县几乎所有的青壮劳力都参加了通济桥水库建设,劈山挖石,肩挑锄刨,把千年沉睡的山野,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劳动工场。

初期靠群众运动土法上马,不仅施工进度缓慢,而且劳动强度大。工程指挥部发动干部和民工发挥聪明才智,大搞工具改革,逐步发展用6230多辆木轮手推独轮车加大扎箕运送土石料。大坝合龙堵口时,又增加2440多辆胶轮手推独轮车。同时,用7台无轨电动牵引机,3台履带式上坝机,2台卷扬机,分别拉独轮车上坝运送土石料,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工程进度。施工队伍还自办炸药厂,用化肥硝酸铵混于锯末,焙炒制成土炸药,既节约开支,又解决了炸药短缺问题。

水库初建时,正逢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不足,民工就以番薯、玉米等杂粮作补充;住的是用毛竹和茅草搭建的简易工棚,睡的是上下二层用毛竹做成的“白鸽笼”。

尽管条件艰苦,但建设者情绪高涨、斗志高昂。工地上经常开展劳动竞赛,今天你拉石料夺魁,明天我运渣土第一;今天你上黑板报,明天我登光荣榜。大坝施工最紧张时期,施工人员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财,几万名建设者硬是用热情和汗水,甚至鲜血,奋战640天,完成土石方126万立方米,投工284万工,于1960年9月20日基本完成水库大坝修筑工程。浦江人民实现了“斩断浦阳江,两岸变谷仓”的夙愿。

建设时工地战报

在通济桥水库建设过程中,有一群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库区的移民。淹没区搬迁从1959年初开始,到1961年基本完成,共有16个自然村2655.5间房屋拆迁,560户2207人离开故土迁移他乡。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库区移民给予了水库建设莫大的支持,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水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库大坝旁的工程概况

三、贯通沟渠  万顷良田得滋养

通济桥水库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后,山洪受到有效拦截,洪灾没了,但旱魔依然肆虐。为使库水发挥抗旱效益,根治浦阳江两岸农田旱灾威胁,按照省水利、水电设计院的总体设计,1962年通济桥水库主体工程完工后灌区渠道工程提上了日程。1962年12月冬修水利季节,北干渠率先开工。30余华里的渠道工地上人山人海,开挖的开挖,运土的运土,络绎不绝,经过一冬春的努力,1963年7月灌溉季节,第一次将通济桥水库的水送到最下游的郑宅。由于北干渠大多是穿山过岗开挖的土渠,一遇大雨渠道易坍塌、冲毁,1964年下五里段截弯取直建造了全长210米长的七跨渡槽,蔡横塘新建了通水涵洞。五里双虹渡槽作为浦江水利工程标志性建筑,从此成了浦江一景。

建设总、南、北、中四条干渠(1970年南干渠增开了80线),付出了施工者巨大的努力。五条干渠总长84.06公里,总土石方1210万立方米,相当于再造9座通济桥水库大坝。施工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用锤子炮钎,箢子扁担十字镐,劳力最多时达8万人,可以说举全县之力。那时候的口号是“抓晴天,抢阴天,麻风细雨当好天,苦干一天当两天”。在全县人民的奋战下,1965年四大干渠全部贯通,在浦江盆地浦阳江两岸初步形成通济桥水库灌区灌溉网络,通济桥水库水源的水通过各干渠源源不断安全地送到下游各地,水库工程开始发挥灌溉效益。

一库通济水,浇灌百业兴。据统计,1965年至今,每年向灌区输水5000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8.7万亩,灌区灌溉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8.3%,滋养着26万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66%。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效益农业得到发展,葡萄、西瓜、花卉、苗木等得到推广,促进了灌区经济的发展。通济桥水库灌区干渠成为维系浦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四、水利腾飞  万世功德在今朝

多年来,通济桥水库把保障水利设施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一项项水利工程相继实施,通济桥水库水利事业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跨越,使通济桥水库和灌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975年8月河南省发生特大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溃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为了保障水库大坝安全,水利部对全国大中型水库实施了“保坝加固”。1983年6月至1986年12月按省水利厅批准的“保坝”设计,通济桥水库开展保坝工程建设。坝体加高1米;整修背水面块石护坡,用干砌块石护砌;重建防浪墙,高1.3米;浆砌块石溢流堰改建成WES型(曲面形)混凝土实用堰。完成投资108万元。

通济桥水库灌区渠道开通之初都是土渠,渠道淤积、塌方严重,安全运行不能保证。为改变灌区落后面貌,1990年5月经省市有关部门共同会审,通过《通济桥水库渠道加固扩建工程设计任务书》。经省计经委批准,1990年10月在原平安乡举行开工誓师大会。至1992年12月全面完成加固扩建任务。共完成干渠加固4条,渠道衬砌60.223公里,工程量60.56万立方米,投工169.09万工,投资1265.19万元。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五水共治”以来,通济桥水库水利工程建设明显加速。先后完成了通济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通济桥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一期和二期、省“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通济桥水库灌区节水工程、通济桥水库总干渠改道及配套工程、通济桥水库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清淤工程)等6项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其它县重点水利项目7项,总投资超过3亿元。其中通济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6602万元,是当年仅次于仙华水库的浦江县第二大水利建设项目。它的任务主要是针对水库建筑物存在的诸多病险问题,通过工程措施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建设内容为大坝实施低弹模砼防渗墙加固、内外坡整修、溢洪道改建等。2010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通济桥水库得以充分发挥其原有设计功能,更好地为浦江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五、功能转变  饮水之源育万民

2015年3月26日,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视察通济桥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时指出:“确保浦江子孙后代喝上放心水,要求省有关部门给予浦江大力支持”。同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通济桥水库水功能区划分为饮用水源。2017年11月30日通济桥水库深水生态清淤工程完工,共清理淤泥109万方。该工程是浙江省全面打响“河湖清淤”的前哨战,为浦江县打响“五水共治”品牌作出巨大贡献。

吴氏先祖所建的通济桥虽然不在了,前吴古村淹没于通济桥水库底下,560户2207人也离开了故土,但她将一如既往地滋养丰安大地上的子孙后代,生生不息,为浦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整理:浦江县前吴乡人民政府

来源:《前吴乡志》《巍峨大坝六十载 当歌水库忆情深》《通济桥水库建成60年回眸之二》《通济桥水库建成60年回眸之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