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商报:今年石油学子们好找工作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石油工程是干什么的读大学出来 石油商报:今年石油学子们好找工作吗

石油商报:今年石油学子们好找工作吗

2024-07-15 0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石油商报:今年石油学子们好找工作吗

发布时间:2020-09-08 | 来源:宣传部 | 浏览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极大影响,石油学子们的工作都安排好了吗?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访学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和部分同学。

毕业形势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有机统一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形成了“服务国家需求,助力学生发展”的就业工作理念和“引导毕业生立足石油石化行业,根据国家需要,多领域、多元化就业”的就业工作思路,2019年荣获“北京地区高校校园双选会最具活力高校”称号。

一方面,学校倡导毕业生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投身国家西部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毕业生西部就业和石油石化行业就业保持较高水平。学校平均每年有15%的可分配毕业生到西部就业,近5年有2000余名毕业生参与到祖国的西部开发建设。学校每年有超过1/4的毕业生到石油石化行业就业,今年毕业生到“三桶油”就业人数增加了30%,为国家的能源开发与能源安全做出了时代青年正确抉择。

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左右,用人单位对2019届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7.8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超过80%。本科生就业去向更加多元,分布更为广泛,研究生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单位就业比例稳中有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今年应届毕业生离校就业率92.25%,学校连续26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从就业流向看,本科生升学率首次突破40%,1511人到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占就业人数的41.66%,22.60%到“三桶油”就业,与2019年相比均有较大涨幅。同时,1287名毕业生围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两个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就业,274名毕业生投身西部六省区就业,实现了毕业生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有机统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0届毕业生本科4622人、硕士1697人、博士118人。

学校如何做——“云招聘”、双选会助力学生招聘就业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的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是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5月初,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2020届普1  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其主旨就是汇聚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千方百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充分发掘毕业生的就业潜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表示,能否顺利就业,考验的不只是毕业生,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为了缩短学校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张来斌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在线方式,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对接情况,助力“云招聘”、网上双选会。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用人单位宣布春招追加用人计划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点对点发送邀请函。学校举办的春季首场大型网上双选会,收到5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申请,报名数量是传统双选会的3倍。学校先后与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举办就业专场、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联合举办“地矿油三校联合空中双选会”,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全国11所石油高校联合举办“石油英才汇——全国石油高校网络联合招聘会”,与北京化工大学等联合举办“化工行业八校联合空中双选会”等。

今年2月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疫情影响进行讨论和研判,主动与易校招和智联招聘两家知名平台联系,确定线上双选组织事宜,就业指导中心研发的微信端就业手续办理平台上线运行。3月的两场网上双选会吸引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中化、中国建筑、中国船舶、华润集团等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500家知名企业参会,提供涵盖能源行业、高端制造业、互联网科技等行业领域的5万余个岗位需求。

学生如何选——毕业生就业去向日渐多元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副书记孙净宇表示,学院2020届共有毕业生499人。其中,就业去向进入油气行业的107人,占比达到21.4%。如果除去升学的学生基数,这个比例还会更高。本届毕业生几乎都是供职于国内油企,进入外企和合资企业的很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学院副书记周学智告诉记者,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相对滞后,而“三桶油”作为国企,为国家分忧解难,在极端困难情况下逆势而上,扩大了今年的招聘人数,使部分计划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学生重新走进油气行业。

去年10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张玉玺成功签约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由于不想放弃已经学了6年的专业并想在石油行业深耕,张玉玺过滤掉大部分无关信息,将目标工作放在位于成都的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的地球物理研究岗。由于行业目前面临一定的挑战,并且毕业生多岗位少,因此想要进到自己理想的单位并不是一件易事。于是,去年9月完成报名后,他还做了转行进入互联网公司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和报考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的准备。

叶思杰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2020届毕业生,他成功签约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他认为,基层就业不仅可以学习生产生活技能,还能更好地锻炼沟通能力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我为祖国献石油》于2018被确立为中国石油大学的校歌,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已融入中石大人的“血液”,到西部就业成为石油学子的热门选择。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业生回信更是鼓舞广大毕业生投身西部。克拉玛依校区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5%,给点书记写信的118名学生选择在疆内就业,占哥分毕业生40%。校本部每年有15%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近5年累计2000余名毕业生参与到祖国西部开发与建设。

昝仁强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毕业生,他成功签约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寻找石油,虽然西部油田一线比较艰苦,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得更快,他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吴相儒签约了中国石油西部钻探,他认为祖国的西部对于学石油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西部作为石油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与选择石油石化相关行业相比,进入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也是部分学生的想法。张烨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求职,最心仪的求职目标是北京大学的行政事务岗,目前已通过笔试、面试,进入差额考察阶段。在北大工作的想法由来已久,小张认为,结合本人性格特点与能力优势,在体制内做行政工作是他一直以来的职业方向,北大的大平台与顺畅的晋升通道与他的职业梦想不谋而合。与张烨的选择相似,地球物理学院的苏宇昕今年顺利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外交部工作。

用人单位何如挑——要求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往年线下的双选公变成了“云招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副书记孙净宇表示,从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上来看,录用的本科生约占30%,硕士、博士研究生约占70%。从企业招聘的岗位类型来看,约60%为工程技术类岗位,20%为科学研究类岗位。招聘中,油企非常看重毕业生与招聘岗位的专业匹配度,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赛轮集团人力资源张彤表示,企业选人标准旨在选拔高素质、高能力、高潜力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力争在2~5年将其培养为集团骨干力量。企业不一味看重学历,更注重能力;不盲目看重院校,更关注学识与潜力。

锐捷网络人力资源部李伟表示,石油高校是该公司在历年来引进高校毕业生中非常重要且高质量的生源来源。在锐捷网络历次的校招选拔过程中,石大学子表现出来的踏实、认真、坚韧、自主思考等品质都是公司十分看重的,与甄选标准高度契合。今年加入公司的杜浩、牟彦斌同学都是同届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坚定落实公司在行业和区域市场上的战略,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公司创造了非常高的价值,并成为每一届学生加入公司时为自己树立的标杆和榜样。

某大型化工企业人力总监表示选定人才有几个标准: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逻辑思维和交流、充足的知识储备。他认为,只有不断成长、努力向上的人,才有可能创造更大价值。

教师心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书记周学智:

我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存在诸多难点及矛盾。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性的问题。从概念伊始都是以西方为主导,必然不可避免思维模式及路径就被限定了。当前,我国在一些领域与西方还存在差距,甚至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一般认为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超越,但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其实现在所谓的先进理论是否本身就是有瑕疵的,只是在当前这一阶段,依照他们提出这种理论设想取得的成果是最先进的,而其实存在其他多种理论和方法,换一种理论和方法即可以短时间超越。我们现在很多超越都是在现有西方话语及逻辑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中去实现的,本身就受制于人。因此,总是在追逐学术前沿,难以成为学术前沿。

未来人才培养更多的还需要大师引领,需要大师亲自培养最有潜力、最优秀的学生。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诱惑太多,急功近利者太多,心浮气躁者太多,导致“仲永”也多。培养还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需要学校及社会给有潜质的人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潜心科研。

就如何看待在人才培养上普适性与专业性的关系,作为石油院校,我认为普适性与专业性两者并不矛盾,但作为行业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在普适性上强化专业性,这也是张来斌校长为什么多次强调要“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兴校、以特色强校。”现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通过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避免入学初期就人为地进行专业性区分。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交叉融合得以进一步深化,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难题不能单打独斗,需要的是团队及集体智慧。这时候更多地需要普适性与专业性的融合,既需要知识的广度,又需要知识的深度。而从高校自身发展而言,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更要重视在普适性和专业性保持自身独立性,要保特强势学科的龙头引领地位。另外,有些学科,如地质领域,随着石油开采难度加大,深层、超深层、非常规理念的提出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普适性教育培养的学生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应从微观方面来解答普适性与专业性这个问题,即某个学生适合用普适性来培养还是专业性来培养。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精细化培养新课题,要一人一策,精准施策。如适合专业性,则早配备专业导师,进入实验室,鼓励继续深造;如适合普适性,则鼓励多参加社会实践,完善知识的全面性及多样性。

(编辑 刘晓玉)

分享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