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胡戈神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底改变了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知乎恶搞风波 13年前胡戈神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底改变了什么

13年前胡戈神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底改变了什么

2024-06-27 0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凯歌有理由愤怒。《无极》拍了3年,投资3.5亿,“瞄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结果连香港金像奖都颗粒无收,其网络下载量,也敌不过从构思到制作不到10天的恶搞短片。

那可是拍出了神作《霸王别姬》的大师,心理落差让陈凯歌将转型失败的怒火,全部转移到胡戈身上。倒是网友和媒体站了出来,让这场论争呈现出一边倒的架势。

还是自由撰稿人的和菜头,在《新京报》上以模仿陈凯歌的口吻写道,“人不能无趣到这样的地步”;《南方都市报》则刊出张晓舟的文章,直言“《无极》才是没谱的搞笑片,而《馒头》反而是真实的”。

就连同行曾志伟,也忍不住质疑,“怎么会用这件小事炒作呢?”

陈凯歌最大的对手张艺谋,被问到“如果你的电影被人在网上恶搞,会有什么反应”时,洒脱地答道,“我不介意,我会与民同乐”,让陈凯歌显得颇为难堪。

这场论争,版权问题至始至终都像是边缘话题在外围打转。胡戈代表的草根力量,被纳入到反精英的叙事框架中后,获得到了道德上的优势。

人们喜闻乐见这种吐槽,或者用时髦的话讲,叫“解构”。

倒是被推向前台的胡戈,没有因道义加持而负隅顽抗。他像有顾虑的凡人,而非斗士,在陈凯歌面前低头认怂,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恶意,甚至用祈求的语气对媒体喊话:

“我没钱打官司,他们能不能不要起诉我”。

02

对小人物胡戈而言,这场风波如果非要说有所改变,也只是让他信心大增,改行做了视频导演。

在被陈凯歌威胁起诉前,他的兴趣覆盖音乐、歌舞、美术、影视;小学学钢琴、中国画,中学学架子鼓、霹雳舞,大学时又学了电吉他、电贝司、现代舞;毕业后当主持人,当音乐制作人,当录音师,还卖音乐器材。

看得出他是个“好奇心很重”,职业规划又颇为混乱的青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正轨,直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现。

在这部20分钟的短片里,他以电影《无极》、《中国法治报道》以及上海马戏城表演的视频为素材,重新剪辑加工,赋予了《无极》新的故事性,得以病毒般传播。

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战成名的胡戈,随后花20万推出了《鸟笼山剿匪记》,短片以影射的方式,让网友记住了“傻大木”的经典角色。不久又推出《春运帝国》,也取得了不错的影响。

从媒体淡出的胡戈,并没有告别视频导演身份。在他的个人官网上,能找到2005年以来的所有作品,广告类36个,其他类7个,谈得上高产。

短片风格一脉相承,只是题材在隐约有些变化。

他再也没有拿他不该碰的东西当恶搞对象。比如《现代医学技术很发达》、《我从不摘眼镜》,都是在安全区,用生活化的素材来进行无厘头的转折。

这倒是印证了当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时,他所立下的誓言:

“以后恶搞再不会涉及国内的事情,要把眼光放到国外,以免后顾之忧。”

03

然而在本质上,胡戈不是个安分守己之人。

正如他在各行业之间游走切换,用滑稽、无厘头,去挑逗陈凯歌的正统、端庄、严肃,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说他身上长了反骨。

在带娃看病这件事上,西医粉胡戈,还会因为反对中医跟丈母娘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在博客里谈起以药养医,甚至呼吁“有理想有抱负的医生,考虑一下跳出体制”。

不止于此。在知乎上,“恶搞第一人”胡戈,还在电影的本行之外,扮演着半个知识人的角色。

比如,他质疑,为什么是协会来发布“法规”?

比如,他还会就美国大选发表长篇大论……

这就是胡戈,他把生意和生活区分开来。

生意上,依旧恶搞为生,但在安全区游走,像面对陈凯歌认怂时一样,避开那些他挑战不了的事物;生活上,维持自己的愤懑底色,去对抗那些让他感到不公、不快的东西。

04

胡戈说,自己骨子里是有娱乐精神的。正是这种娱乐精神,将它推上“馒头教主”的位置。

然而如果胡戈现在再创作一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未必能火起来。环境变了,审美变了,大众的兴奋点也变了。那时候,胡戈只需要面对陈凯歌一个对手,但今天不一样。

想必胡戈自己也明白,网络草根对精英的嘲讽,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被当做一种正确。反主流和反正统,有设定好的限度。在今天,它显得更不可逾越。

多数时候,想要持久地生存,就得有分寸感地活着,向现实认怂,向环境认怂,而不能像个横冲直撞的愣头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