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名园之一,金陵第一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瞻园设计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金陵第一园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金陵第一园

2024-07-16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袁江(1671~1746),中国清代画家。字文涛,晚年号岫泉,江苏江都人。康熙(1662~1722)年间往来于扬州、江宁(今南京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等地作画。袁江善画山水楼阁界画,继承唐宋及明代仇英青绿山水的画法,所作多为绢本,山石以卷云皴、小斧劈皴为之,笔墨厚重;林木仿宋代郭熙、李唐、马远诸家;建筑物刻画工整精巧,合乎规矩;色彩鲜艳浓郁。其界画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所画山水大都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富丽堂皇的画面。作为民间画师,在画风上顺应了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如《东园图》《瞻园图》等,都是描写江南的富庶繁华,这些绘画以园林为题材,以写实为主,精细真实地描绘了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清 袁江  《瞻园图》卷

(绢 设色 254.5cm×51.5cm)

一.南京瞻园的前世今生

        南京瞻园位于夫子庙西侧的瞻园路128号、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内,为江南五大名园之一,号称“金陵第一园”。它始建于嘉靖年间,原为明中山王徐达七世孙徐鹏举府邸的西花园,后屡经扩建,成为南京的著名园林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代,此园曾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江宁布政使司署。相传乾隆帝二下江南时曾驻跸此园,对此园十分垂青,借“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诗句,御赐“瞻园”匾额,回京后便命人在北郊长春园中仿瞻园而建“如园”,以慰心寄江南之情。

乾隆皇帝两次游览瞻园,题写“瞻园”,现在园门上的匾额“瞻园”二字就出自乾隆亲笔。乾隆亲笔题写的“瞻园”匾额当年他觉得写匾额、写情诗还不够表达对瞻园的喜爱之情,回京后就命人在园明园仿瞻园而建“如园”。如园就是“如同瞻园”的意思,遗憾的是,如园早就不复存在了。瞻园的主人徐达画像

        太平天国时,东王府、幼西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衙署先后设此。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次年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瞻园两度重修。民国时期,又一度成为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及中统局办公用房。新中国成立后,于60年代、80年代先后两次进行大规模修复扩建,北扩项目由刘敦桢先生的弟子叶菊华亲自担纲,东南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设计,并参照清代画家袁江的《瞻园图》复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补史作用。其布局设计吸收了刘敦桢当年的设想,让不少昔日风貌得以重现。在刘敦桢所著《中国园林》巨幅集锦画册中,将瞻园作为古金陵园林唯一的代表作,载入中国园林史册。现瞻园总占地面积1.56公顷,建筑面积4260平方米,以园中部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廊为界,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长廊以东习称东瞻园,由3个景区构成。南部为一组古建筑群,包括清风爽籁堂、一览楼、迎翠轩等,组成两个独立僻静的庭院;中部为草坪区;北部为水院,院中有一览阁、翼然亭、叠落廊、碑廊等。长廊以西是瞻园主体,以静妙堂为中心。该堂为鸳鸯厅,南面水榭,水池直伸到廊下。堂北有一片草坪,伸向北水池。堂南、北、西三面皆有假山,深具“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之妙。园中尚有仙人峰、倚云峰等古代奇石,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至为珍贵。

清同光年间重修的瞻园民国时期的瞻园2007年重修后的瞻园

        清人袁江的《瞻园图》卷(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描绘了当时南京的园林建筑。图卷从右至左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院墙,院墙的夹道内有几个身着满族服装的仆役在打扫。院墙内重楼亭台,回廊曲折,古木奇卉,叠石峰峦。一池水面,泛起涟漪。一卷《瞻园图》,将清代瞻园景观尽收眼底,背景中一抹远山,衬托出不远处的大报恩寺塔影,画中一些亭台楼阁上的匾联文字,清晰可辨,笔墨精细,描画入微,繁而不乱,密而不碎,画面组织得有条有理,很好地表现了这座江南园林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根据童雋《江南园林志》描述:“瞻园 有二:其一为清初秦涧泉在武定桥东所筑,早圮;又其一即今之瞻园,本明初徐达中山王府西偏小园,在大功坊。清高宗南巡时曾驻跸于此,题曰瞻园,并仿其制于京师西郊长春园内,即如园也”。清代画家袁江所绘《瞻园图》绢本设色画卷是否为现在的瞻园还有异议,但仍可以通过此图使我们一睹清时“金陵第一园”的胜景,及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和辉煌,令乾隆爷更想不到的是,在2013年5月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上,瞻园再次被克隆进京,成为江苏展区的亮点。

二.新中国对瞻园的重修工作

        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彭冲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1960年,中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工程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1983年,瞻园以“瞻园觅秀”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中。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扩建后的瞻园,东西二园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以下是部分工程设计图纸。

刘敦桢(1897.9.19-1968.5.10),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中的瞻园测绘图,测绘与抗战前。大约相当于袁江《瞻园图》中的东部园区区域。北、西假山与静妙堂,其位置大致可与之对应。自1958年-1966年文革前,由我国著名建筑史专家刘敦桢先生主持,对已呈芜废之象的瞻园进行了重修,这也是刘敦桢先生多年对江南园林研究的实践。此次重修,整修园内旧有北、西假山,并于北假山顶增叠石屏,北假山东北侧增挖水池,重新设计东侧游廊,改建静妙堂南扇形水池并于池南新堆叠假山一座,于瞻园路新辟入口并设计入口序列。60年代前期,由刘敦桢先生主持的瞻园重修工程中,于瞻园路新辟入口,并规划入口院落空间。1965-1966年,在刘敦桢先生直接指导下,叶菊华女士做出东扩的详尽图纸,但工程至1987年才开工,基本按照60年代图纸施工。东扩完工后,使瞻园与东侧同治重建江宁布政使司衙署主轴线建筑群(太平天国博物馆)连为一体。2008-2009年,由叶菊华女士设计,又对瞻园进行了北扩工程。南假山北立面测绘图南假山平面设计图北假山南立面测绘图北假山平面测绘图扩建的区域示意图部分园内的建筑景区游览图园内游览示意图

三.南京瞻园大事年表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 

朱元璋下令兴建南京新城,至洪武十九年(1386)竣工。另一说,至洪武二年(1369)南京新城始建。朱元璋于营建新都的基础之上,对功臣进行府第赐封。   

1367年(明洪武三年) 

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67)封徐达为魏国公。后朱元璋念徐达“未有宁居”,赐第,表其曰“大功坊”。朱元璋本欲将自己作吴王时候的旧邸赐给徐达,然徐达忠耿,不敢僭越,以君王旧日之宅邸自居。朱元璋之旧邸本为南宋建康府治、元朝御史台(南台)所在地。关于大功坊的位置,即在吴王旧邸前,又据《金陵琐事》记载,徐达府后与府学相接。吴王旧邸之处,有今王府园街;由此可见,大功坊徐达宅第的位置大约东至夫子庙,西至今中华路,前临瞻园路,后抵建康路。然大功坊并非今瞻园,只是而今瞻园的基址可以追溯到徐达的赐第“大功坊”。徐达宅第“大功坊”中营建园林,则至其后世子孙方始。   

1385年(洪武十八年)

徐达去世。   

1508年(正德三年) 

第6任魏国公徐俌幼子徐天赐,开始营造私家园林。 

嘉靖年间 

第七任魏国公徐鹏举凿池叠山,兴筑园林。具体时间未考证出。 

1588年(万历十六年) 

王世贞六十三岁,游览魏国公徐氏私家园林中的东园、西园、万竹园、徐三锦衣北园。 

1589年(万历十七年) 

王世贞六十四岁,游览魏国公徐氏私家园林中之东园、凤台园。 

1590年(万历十八年) 

王世贞六十五岁,大约于是年或此前一年撰写《游金陵诸园记》,载园林共十六座,其中属于魏国公徐氏宅园共十座。其中所游之西圃便是日后“瞻园”的雏形。 

1602年(万历三十年) 

正月,魏国公府曾遭遇火灾,“延烧钦造故第祖庙”,但西圃幸免于难。明朝末年,徐氏宅园依旧在兴建,繁丽至极。后明清交替之时,魏国公徐氏的宅园日渐荒芜。 

1645年(清顺治二年) 

清军攻占南京,魏国公宅第籍没入官。大功坊之名,及府邸之中园亭仍循其旧。废除南京为国都地位后,设江南布政使,魏国公西圃即为江南布政使署。 然入清以来,何时由“西圃”更名为“瞻园”似难以考证。 

1667年(康熙六年) 

改江南左、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和安徽布政使。安徽布政使虽辖安徽,但布政使署仍在江宁,魏公西圃仍为其藩署。 

1677年(康熙十六年) 

朱彝尊入安徽布政使龚佳育府中客居。  

1681年(康熙二十年) 

朱彝尊作《题瞻园旧雨图》二首。后“浙西六家”词人常于瞻园宴集游乐。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乾隆驻跸瞻园,钦赐“瞻园”匾额,回京后仿瞻园形制造“如园”。乾隆曾作《寄题瞻园》一诗:“瞻园遗自中山久,昔至金陵曾一观。取义如之较胜此,无须池馆重盘桓。”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 

安徽布政使回驻安庆,增设江宁布政使。托庸调补江宁布政使,常于瞻园觞咏。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 

康基田关江宁布政使,治理河水,并重修中山王墓。 

1803年(嘉庆八年) 

康基田再任江宁布政使,组织文人重修《玉海》。学者胡心斋于瞻园一书房从事校阅工作。 

1824年(道光四年) 

藩属大火,图书案牍皆被焚毁。乾隆年间瞻园一十八景,皆不复。 

1840年(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成世瑄任江宁布政使,对瞻园稍加修葺。同样招游人一同觞乐,并且撰写《瞻园雅集记》。1955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瞻园进行文物清理调查时发现碑文。 

1853年(咸丰三年) 

太平天国军攻克南京。瞻园为东王杨秀清暂居之所。亦有史料记载洪秀全之妻弟、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亦曾居住于瞻园。

1864年(同治三年) 

曾国藩湘军攻克南京,天平天国灭亡。攻城惨烈,兵火之余,瓦砾遍地。曾为太平天国王府的瞻园亦遭焚毁。

1865年(同治四年) 

瞻园重为江宁布政使署。李宗羲为江宁布政使。瞻园重修。

1867年(同治六年) 

  江宁布政使署重修完毕,使署西偏之瞻园园景未及修复。 

1868年(同治七年) 

瞻园重建亭台,修复园景。 

1869年(同治八年) 

仲春,李宗羲作《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一文。梅启照任江宁布政使,继续瞻园同光朝修复第二期工程。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瞻园再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1904年(光绪三十年) 

瞻园第三次修缮,建有绿墅亭、迎翠榭。此二者今皆不存其迹。夏月,黄建莞撰《瞻园记》。 张之洞曾游旧地重游瞻园,有《瞻园》一诗。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李佳继昌官江宁布政使。李佳继昌作《瞻园记》。 

1911年(宣统三年) 

十月,辛亥革命,瞻园作为江苏省长署。韩国钧、齐耀林等先后于此就职。 

1917年(民国六年)左右 

王西神参加军府,作《瞻园攀桂图诗序》,并在瞻园起居。

1921年(民国十年) 

由于军阀混战,瞻园再度荒圮。夏六月,何宾笙见瞻园颓败之景,于自己收藏之《瞻园图》上题诗:“六朝如梦鸟啼花,况复中山魏国家。今日瞻园吊遗迹,只余残石数堆斜。” 

1927年(民国十六年) 

11月11日,江苏省政府全体委员于瞻园留影。照片内,瞻园之假山奇石清晰可见。 

1928年(民国十七年) 

南社创始人、孙中山秘书陈去病寓居瞻园。 瞻园遂称为南社诗人聚会结社之处,其间咏怀之作亦存。 

1929年(民国十八年) 

1月15日,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于瞻园留影。照片背景中清新可见“瞻园”二字。2月6日,瞻园作为江苏革命博物馆。 

1933—1937年(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六年) 

距光绪三十年(1904)的修缮,时隔近三十年,瞻园又入荒凉之境,规模减缩。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瞻园为中统局所占用。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冬,特工总部从瞻园迁往汉口。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2月,侵华日军攻破防线,南京沦陷,瞻园亦遭到损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汪伪民国政府于是年3月30日成立,瞻园为伪水利委员会所在地。杨寿楣于3月30日任水利委员会委员长。 

1941年(民国三十年) 

6月,杨翰西(即杨寿楣)召壬寅秋试同年十人宴集瞻园,王西神作《瞻园攀桂图诗序》。8月16日,杨寿楣免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一职,诸青来继任。中秋前夜,诸青来召集各政府人员又于瞻园集会。有《辛巳中秋前一夜瞻园茗集》诗,后刊载于《国艺》1942年第三卷。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元月,诸青来作《瞻园志序》。其邀方志学家胡祥翰编纂《瞻园志》一书。该书乃是有关瞻园的唯一一本方志,然体例杂乱、文章良莠不齐。其中收录前一年的《辛巳中秋前一夜瞻园茗集》诗。《瞻园志》一书目前仅1942年铅印版本,未曾再版,2013年《金陵全书》甲编方志类收录其影印本。作为一部南京地方稀见文献,具有一定的价值。二月,诸青来作《薇亭铭并序》,此前曾于瞻园中补建薇亭。8月22日,诸青来免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一职。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8月,抗战胜利。10月,中统局(后改为党通局)重返南京瞻园。瞻园继续为其占用。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1月25日,党通局部署撤离瞻园,先退至上海,再退至广州。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瞻园由南京市军管会房产处接管。 

1956年10月1日

太平天国纪念馆成立。1958年春,纪念馆址迁入瞻园。3月起,刘敦桢等对瞻园进行测绘,并进行初步简要修缮。6月,彭冲亲莅瞻园,并指示“不但要将瞻园妥善保护,且要起废兴坠,供人民游览娱乐,还要为接待国际友人提供一个适当的场所,以利宣传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文化交流。” 

1960年 

年初,刘敦桢主持下,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和建筑科学院联合制定出“瞻园总体规划”。

1961年1月11日 

瞻园举办“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10周年座谈会”。是年,会议的提议被批准,“太平天国纪念馆”更名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沿用至今。 

1966年2月 

刘敦桢主持下,瞻园重修一期工程――西部整修。历史6年,耗资9万余,用太湖石1800吨,园貌焕然一新。由于“文革”,瞻园二期扩建工程未得以开展。 

1983年

瞻园以“瞻园觅秀”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中。

1986年 

年底,启动耽搁近20余年的瞻园重修二期工程――东扩工程。 

1987年12月22日 

瞻园东扩工程竣工,东、西瞻园合二为一,重现金陵诸园之冠的风貌。 

1988年 

瞻园修整一新,诸多名士于今年游瞻园,并作美文。春,美学家吴调公游瞻园,是年仲夏作《临江仙》。孟夏(农历四月),文史大家程千帆、教育家匡亚明、戏剧家吴白匋共游瞻园。程千帆作《重修瞻园记》,匡亚明作《雨中游瞻园》、吴白匋作《瞻园歌》。八月,词学大家唐圭璋作《浣溪沙·题中山王徐达瞻园》。九月,史学家罗尔纲撰《新修瞻园记》。上述文章存于今瞻园碑廊中。 

1989年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徐达与瞻园的历史陈列”。

1991年 

发现魏国公徐氏故园的明代石峰,上有沈周、吴宽等题记,后征集入园。

1999年6月28日 

罗尔纲史学馆于瞻园内落成,并对外开放。

2004年

瞻园被指定为“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指定接待景点。 

2005年

“新金陵四十八景”评选揭晓,瞻园名列其中。 

2007年 

5月,南京市政府决定启动瞻园第三期重修,叶菊华主持北扩工程。6月初,完成北扩工程规划设计方案。7月1日,开工建设。

2009年 

4月中旬,第三期北扩工程竣工。5月1日,向公众试开放。至此,瞻园于现代又重现光彩,堪为“宁派”园林之明珠。

2012年

“新金陵四十八景”在此评选,瞻园以“瞻园玉堂”列入其中。

2013年5月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上,瞻园再次被克隆进京,成为江苏展区的亮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