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察克治,静坐息心》第一章·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省察克治什么意思 《省察克治,静坐息心》第一章·我

《省察克治,静坐息心》第一章·我

#《省察克治,静坐息心》第一章·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对我自己的不了解有时更甚于我对别人的不了解,把文章发表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如果我语无伦次,前后不通,还烦请读者能够帮我斧正。

敬爱的前辈蒙田先生说过:思想引出句子,句子又会产生思想。我将在我的思考写下来,给大家提供笑料,也为未来的自己提供笑料。

今天看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65330/answer/31007326

@徐佳鑫

徐佳鑫答主的回答,醍醐灌顶,启发了一直以来在胸中杂乱无章的思想。

“ 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行动都是发生在其主观意义处于模糊的半意识、或者实际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行动者更有可能是在模模糊糊的意义上“知道”它,但并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或者对它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

他的行动大多受本能驱使或者习惯使然。只是在偶然的、并且涉及大量同一行动的情况下,往往也只有少数人对于行动的主观意义——无论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产生明确的意识。

完全自觉和明确的有意义行动的理想类型,只能是一种边缘情况,在分析经验事实的时候,任何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以上摘录自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的文献,恐怕会使人有所共鸣。韦伯前辈已讲的十分清晰,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区别于意识、思想的东西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我们,在它眼中,思想、意识在影响我们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我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例如拖延症、焦虑症、抑郁症之类的病症都是个笑话。

我没有学习过心理学,但感觉这和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有相似之处。比起我们初生的好奇,这更像是外来的一种植入。动物在生长中逐渐展现自己的本性,而人却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擅长伪装和改变。

记得在《苏菲的世界》中读到过一段文字(书不在手边,只记得大意,有误请纠正):“孩子在学习哲学前就已经习惯这个世界了。”

哲学是一项通往快乐的学问,有清晰自我意识的人和哲学家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有如同小孩一般充满好奇和惊诧,不同之处在于哲学家不仅对自身好奇,还对外界保有浓烈的好奇心。

我不敢妄自猜测别人的内心,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有一部分人习惯于这世界发生的一切,更让人茫然无措的是,人们习惯于自己。

在学画应考的几年中深有体会,有几个月几乎持续在与绘画时无意识的状态搏斗。人们是很容易得过且过的。能画出画来,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胡思乱想,不着边际,画的茫然空洞也不碍事,当然不是不碍着对画画的体悟,而是不碍活着。不难发现,人在与其他人在一起时更容易陷入无意识的本能状态,更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入驻,有什么东西拽着你走过时间,当你平静下来,在一场盛大的晚会后坐上回家的车,在一次痛快的性爱后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在一场痛快的网游对战后关上电脑靠在椅背上,不知会不会有些惶然,不知是否和我一样,有着更多的挫败感和失重感。

不管人们在规则中、在行为上有多少的相似之处,有多少社会调查把人们用统计的方式放在列表上,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还是太过于不同了。吴冠中先生说:“终身制的伴侣往往是以牺牲彼此的精神特性为代价的。”多少有些过来人的经验道理。人们在于外界发生碰撞的时候,容易忘记自己。

想要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想要让思想主导自己,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难以做到的事情,这是成圣之道,可是我还是愿意相信西西弗斯的快乐,愿意相信《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那句:“人能为自己树立的最伟大的理想是自我完善。”

大家喜欢方法论,可我不喜欢妄下定论。我只能说我相信的东西。

大概有不少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问过: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存在又是什么?我有幸把这些问题保存到今天,钻牛角尖确是不可取的,可得过且过比钻牛角尖更悲惨,因为得过且过之人甚至连痛苦也感觉不到。

我们在生活中,不再像小孩子一样去询问为什么天是蓝色,更让我感到害怕的是,我害怕我自己不再询问自己,我的妈妈说过我缺乏安全感,所以才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找寻,想要成长,看来她是对的,我想不到有一天我不再询问我自己了,我习惯于我自己了,那种被隐藏到极深的痛苦会使我陷入怎样一种状态,对我而言最可怕的不是活火山,是死寂的,永远也不会再喷发的死火山。

我们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是当然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的原始力量,所以这个行为也说不上对错了,至少这让我们快乐,回到自己是最幸福的生存方式。但是有些人由于外界的压力和习惯,违背自己的内心,甚至任凭外界思想对自己内心肆意摆布,脖子上套上了绳索,失去了活力和自由。

而对死亡的思考可以使我们获得自由,蒙田先生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消失”这已经谈不上无惧于死亡了,应该说是随时准备好了死亡。当我限于困境的时刻,我首先用用死亡来使自己找到自己。倘若你下一瞬就要死去,你还会做现在你正在做的事情吗?你还会和你面前的人争论不休吗?你还会去争取你现在所争取的吗?要知道,在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在下一刻绝对有可能发生。我们最害怕的事情应该是死亡的时候自己感到后悔,感到不完整。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阳明先生那样坦然的说出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要去做,阳明心学博大精深,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王守仁先生的“致良知”,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都是要大家回归自己。我们要抱有一颗诚心,对自己真诚的重要性远甚于对别人真诚。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倘若下一刻我要死去,我还会做这件事吗?

我的思考杂乱无章,没个定数,可能下一刻我自己就改变了,愿意读我的胡言乱语到这里,诚心致谢,我学识浅陋,没资格指点别人,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愿意批评我,那我把这篇文章发表出来的期望也就达到了^_^。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