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圈层文化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盲盒市场是什么意思 新消费:圈层文化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新消费:圈层文化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2024-07-11 16: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消费催生了庞大的市场,这也成为学界积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晁钢令教授。他指出, 新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新理念和新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现象。它主要有四方面特征: 便捷化、个性化、体验化、知识化。新零售就是迎合了新消费的这几个主要特征而产生的。 在这四个特征背后是消费者心理的变化:首先,消费者追求“游戏效应”,更享受消费的过程而非消费的结果。盲盒经济和“双十一”都是这样的例子——消费者并不在意买的东西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更在意是否参与了这个过程,从这个层面来讲,“‘双十一’是一个大游戏,就像一个新的娱乐节目”。 其次,消费者追求“自我认同”。消费的个性化特征只是一个外在表现,其实质是消费者从外部寻找能够体现自己内心价值追求的东西。 第三,消费者追求“社群认同”。他们希望通过某种消费来融入某个社群。“盲盒”的玩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群体,而群体互动会促使他们买进更多的盲盒。网红经济也是类似的例子,如“网红直播”的粉丝们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社群。近些年来出现的网红经济、热点经济(某个时期中的消费热点)、节庆经济(如“双十一”)都是新消费的重要类型。

上海交通大学高金学院陈歆磊教授认为 盲盒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玩具产业的潮流,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 具体来看,与传统的产业形式不同,盲盒体现了近年来新消费领域的一些趋势: 它是符合互联网去中心化特点的小IP,有自己的粉丝群,迎合了当下的时尚潮流; 它体现了社交媒体的营销属性。新消费本身就带有一定社交属性,盲盒的收集、分享和二手市场,都具有社交属性。虽然盲盒在卖点上不具有品牌的意义,但是它一定具有纪念意义。盲盒进入二手市场,就容易催生炒作,就象以前的集邮和红酒一样,成为了一种投资品。总体而言,他认为 盲盒经济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它满足了一些新的需求,即人们的好奇心和投资的需求。与传统的玩具不同,商家把它打造成一种收藏品,用新潮的样式、单件价格低而成套收藏贵的手段来吸引买家。”

从体验经济到狂热的粉丝文化

新的消费理念促动新的消费行为,而新的消费形式也衍生了 新的消费文化。盲盒的火爆催生了各种社群和圈层的形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圈层文化。对此,学者们的解读也不尽相同。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罗小茗副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这个现象需要放在后工业经济时期开始出现的特别注重商品的独异性的背景下来理解。“作为一种特别的体验经济,盲盒经济可能呈现了一种 新的消费心态。如果说,在过去,消费者往往是雄心勃勃的,这种个人主义式的雄心壮志总是特别体现在选择商品时的想象出来的自由感的话,那么现在,盲盒的特别之处是人们放弃了这种雄心和实际上极为有限的只能由消费而感到的自由。 即便是在消费领域,人们也变得更加消极或裹足不前了,放弃了在消费过程中的选择的自由,转而等待所谓的运气或偶然的因素的指定,并欣然享受这种指定的不自由带来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失去了雄心壮志的消费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在将文化经济化或经济文化化之后,经济和文化的固有发展都失去了内在动力之后,产生的后果之一。 它谈不上有多新奇,更多的是沮丧和对经由消费物品来实现构造自我的信心的丧失。

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说,我们在文化消费实践中追求的是意义和快乐。那么,盲盒消费带来的愉悦可能正源于它所混杂的再确定的舒适与不确定的惊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潇潇副教授认为,原本盲盒与周边购买甚或其他收藏没有本质区别,但将它们区隔开来的在于“盲”字——打开盲盒前,我们无从知晓具体会是哪一款,当盒子打开,或喜悦,或意外,或失望…… 这种答案最终揭晓之前的不确定性,力图打破的是流行文化工业备受诟病的“千篇一律”的机械复制。

盲盒现象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杨玲认为, 它代表了互联网时代消费文化的一个总体变化,即从大众消费转向圈层消费。嘻哈文化、耽美/CP文化、二次元文化等曾经小众的、甚至是地下的亚文化圈层,通过互联网平台聚拢了大量爱好者,形成了稳定的共同体,展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圈层消费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经济和社群经济的特点,消费者投入的不仅仅是金钱,收获的也不单单是物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进入某个亚文化圈层来结识同好,获得群体归属感。他们更看重从消费中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满足,而不是对物品的单纯占有。

内在需求才是持续的动力

盲盒产业和由此衍生的圈层文化是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消费现象。对于年轻人来说,它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在文化形态趋于多元的今天,以理性的眼光认识它,关注和促进其良性发展,将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对盲盒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新消费未来走向的关注。 陈钦磊教授认为, 盲盒经济或许难以持久。因为当前的盲盒市场并不理性:“在一个正常市场上,合理的消费会创造价值,带来一部分投资。价值不能等同于投机,它需要被消费;而如果市场是投机的,这个市场就会膨胀。”目前来说,对盲盒经济这类新的消费现象还需要进行持续关注,考察其未来的发展情况是否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晁钢令教授则认为 “盲盒经济”现象可以为创新发展的理念带来重要启示。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往往会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精神消费不是空洞的,产品的设计要迎合消费者内心的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没有理念的设计都是很苍白的。” 创新设计不仅是产品的设计,还应包括场景设计和活动设计。消费者购买的往往是某些概念,而不仅仅是产品。在盲盒火爆的背后,我们要看到一种在对年轻人心理特征的研究基础上所产生的创新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也可为其他方面带来启示。他进而强调:“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创新设计理念不足,而不在于技术。针对消费者内在的特征来创建我们的产品,比单纯考虑商品形态设计更重要。进一步说,上海购物品牌的打造也需要重视这一点。”

罗小茗副研究员认为, 目前文化经济化或经济文化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其形态变化也越来越快,可能需要着手引导的并非某一个具体的呈现方式(比如盲盒经济),而是从根本上来重新考虑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这样的思考也许将真正有利于文化和经济向更健康、也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正如杨玲助理教授所指出的,粉丝是最忠实的消费者,也是最挑剔、最有辨识力的消费者。希望进入盲盒市场的商家能遵循经济规律,不要急于“割韭菜”。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的巧克力”。人生也像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抽中哪一款。但盲盒不等于人生,希望玩家能在盲盒之外的人生中也尝试挑战不确定性,获得意外的惊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4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