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这些你关注的两会“三农”热点,看看媒体人怎么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目前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盘点|这些你关注的两会“三农”热点,看看媒体人怎么说

盘点|这些你关注的两会“三农”热点,看看媒体人怎么说

2024-03-25 1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月11日

2022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

今年两会期间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针对“三农”问题

积极建言献策

其中

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村养老、

农村医疗等话题

引发了网友们广泛讨论

而这些热点话题

也是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3月12日

中国三农发布专门邀请了

农民日报编委冯克

中国农村杂志社

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徐刚

两位媒体人做客直播间

回顾并解读两会中的“三农”热点话题

并现场进行解析互动

回应广大网友关切

媒体聚焦的“三农”话题

新的征程响彻昂扬的时代旋律,春天的盛会谱就奋进的华彩乐章。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热议高质量发展,传递基层所思所盼,写下了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时代新篇章。关注“三农”的记者也积极参与到两会的宣传报道中,给广大农民朋友传递出了一首首两会“好声音”。那么,在“三农”媒体人眼中,他们对今年的两会有什么感受?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又是什么呢?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从一个“三农”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今年的两会,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破圈,我认为“三农”话题在今年已经成为两会公共舆论圈的一个焦点,各类媒体追逐的一个热点。今年的两会舆论场,我恰恰觉得“三农”新闻与公共新闻是高度融合的,这一方面我想可能说明了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的基础,是应变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农村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后院的这么一个潜力和它的支撑力,也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第二个感受是务实。对“三农”领域来说,在两会开幕之前的一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与大家都见面了,这个文件最大的特点也务实,9000多字的内容非常精到地对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突出了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在两会上,关于“三农”方面的提案建议,包括引起的话题关注,也都是在千方百计地去探讨,如何更好地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各项政策和举措落地、落实、落细。

第三个关键词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看望了农业界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界的委员,与他们共商国是,这两个界别放在一起,我想本身就突出了对农村民生事业的重视和关注。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的转变。但是整体上来说,缩小城乡的差距,满足农民越来越高的生活目标追求来说,可能还需要我们继续的发力。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比较关注农村宅基地,这也是社会的热点。另外,随着集体经济组织立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立法今年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议程,也是我关注的,我看代很多代表、委员也提出了这方面建议。

另外,怎么拉平城乡的差距?怎么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是我关注的东西。

那么,在两会期间,媒体聚焦的“三农”话题有哪些呢?

话题

“大食物观”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习总书记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那么,在媒体人眼中是如何理解“大食物观”的?“大食物观”释放出了什么信号?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我认为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是着眼于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食物结构变化新的趋势提出来的。就是说要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要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缺了哪样都不行。

但是,我觉得大家应该辩证地来认识“大食物观”,就是说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生产。实际上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一个基础,肉、蛋、奶这些农副产品都需要粮食来进行转化。所以,我们要立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来保多样、保质量。

另外一个认识可能就是要充分开发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要向耕地要食物,也要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同时也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去全方位地去开发我们食物的供给潜力,然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的需求。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觉得有三点,第一个是从品类来说,要丰富,也就是总书记说的,要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第二个是从来源上要拓展,要从耕地资源向国土资源拓展,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还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中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像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蛋白。

第三个在结构上要调整,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开发丰富多样的食品品种,同时我觉得底线要建立,底线就是要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

话题

粮食安全

3月5日,在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分别就粮食、耕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三个主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唐部长指出,尽管我们粮食供求总量始终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今年粮食生产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目前我们粮食供求的总量是充裕的,没有问题。在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

“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这句话一出,便成为了新媒体端的热点话题,登上热搜。

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尤其受去年秋汛的影响,今年的小麦苗情偏弱,如何保证粮食安全?这场攻坚战任务比较艰巨。目前,很多专家已经在一线指导春耕和备耕工作,“三农”媒体也前往春耕一线驻村点。那么,目前春耕备耕的情况怎么样?我们有没有能力保障夏粮的丰收呢?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我们的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的技术指导组到了河北的小麦产区去开展指导工作。我也跟记者通了一个电话,了解了具体的情况。

记者去的是石家庄和辛集附近的5个县,也就是冀中南的麦区。因为去年的秋汛,导致苗晚播了10天、半个月的时间,农民也很担心今年的苗情,好在现在的温度不算太低,也没有上冻,而且秋汛反而使土壤的墒情变得较好,再加上农业农村部的专家指导比较到位,苗情转化得比较快。据记者说,现在一类苗情和二类苗情的已经达到70~80%了,三类苗情已经比较少了。但是专家也提醒了,因为温度比较高,今年病虫害的发生率可能会比较高,所以要及时地去防虫、防病害。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们的记者去了河北定州,他们也在一线采访了农户和经营主体。从他们听到的声音来看,农民、基层干部和经营主体们还是有信心的,对今年的状况也比较乐观,苗情转换总体还是不错的,促弱转状抓得也比较好。

唐仁健部长在“部长通道”上还提到了一组数字,中国14亿人每天一张嘴就要吃掉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这组数字备受媒体关注,该怎么看待这组数字呢?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这组数字之所以具有冲击力,除了是首次公开说以外,也让大家感受到我们14亿人口的大国要完成农产品保供的任务是多么困难,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亿万农民群众,特别是种粮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面做出的世界奇迹,应该说是我们自己养活了自己。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一个是压力大,我国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14亿的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到把粮食安全的保障依赖于国际市场。第二个就是有信心,我们用世界上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我们的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第三个我觉得还是要绷紧弦,现在粮食供求还是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去年遭受罕见的秋汛,极端天气以及疫情等都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我觉得要未雨绸缪,紧绷这根弦,防患于未然。

这两年,我国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在实地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们有没有感受到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呢?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首先全国范围来看,这些补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像种粮直补这种普惠性补贴可以直接发到农民手上,但是有一些专项补贴在知晓度上可能就不如普惠性的补贴。因为农民还是习惯从村干部那里去了解补贴的情况,但是村干部自己也是分身乏术,有时候可能就是把政策信息发到村民的微信群里,但是却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所以很多农民也不了解、不清楚,就错过了申报的机会。

所以,还要去加大宣讲力度,扩大政策惠农政策的知晓面,包括要对一些政策没有落实好的情况进行追踪督查,来保证政策能及时补到农民那里。

同时,我也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农广校的系统现在也在把手机当作新农具进行培训,来提高农民的媒体素养,让农民能够通过手机上的新媒体平台去及时了解惠农政策。

当然我们涉农媒体也要肩负起责任,要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用农民更加方便的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制作、传播新媒体产品,比如“政策明白纸”,让农民知晓这些政策,用好这些政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国家提高了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比起惠农政策的实施,提高收购价会给种粮农民带来哪些真正的收益呢?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觉得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最低收购价受到很多因素限制,我们得跟国际市场接轨,同时也要考虑到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品,所以不能仅仅靠这个手段。我觉得生产者补贴,包括农村综合补贴也是很好的政策。

另外,这些年我国力推的农业生产托管,通过把自己田间的管理,包括农资的购买委托给新兴经营主体或者经营服务主体,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实现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成本,同时卖的价格也会高一点,通过节本增效,让农民不吃亏,尽可能多得利。

话题

耕地问题

我们一直在讲,要遏制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但是,近些年有很多地方却在耕地上种了树木等其他经济作物,按理说是有悖于政策要求。但是,各地在落实政策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翻烧饼”,简单粗暴地把之前农民种的其他东西砍掉,要合理合情、实事求是,制定一个逐步回归的时间表,把握好这个进程。

“耕地保护”问题也是今年广大网友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在媒体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耕地保护方面有哪些问题呢?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这个话题很重,我们采访报道也很多。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过把耕地比作命根子,比作大熊猫。特别是我们大国的这样一个国情,我们的任何资源都经不起去除以14亿这个分母,除了之后,人多地少,资源就是非常有限。

所以我想,现在耕地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数量,一直以来城市的无序扩张,包括生态退耕等因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从数量上增加了耕地保护的巨大压力。另一个就是质量上,由于前些年过度开发,包括超负荷的运转,使得地比较弱,从质量上叠加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

要从几个方面来解决耕地的问题,第一就是严守红线,严守红线当然不只是18亿亩这个数量上的要求,也有耕地的质量和用途的管制,就像唐仁健部长讲的,要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第二就是用养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让这那些超负荷运转的耕地歇歇脚、喘口气。比如,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吉林的“梨树模式”,它是采用一种保护性工作的方式来保护黑土地,这种模式可以去推广。第三就是要创新机制,比如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要引入社会资本,让真金白银投入,来增发地方债等,我们在江西采访时,江西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好的。还要利用高科技信息化的手段去提升耕地保护的执法的能力,多措并举,我们耕地的问题就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话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唐部长在“部长通道”上提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有四个方面的短板,一是技术,二是设施,三是营销,四是人才。

那么,在补短板上,从记者的角度看,有没有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模式可以推广呢?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是基础,销售、销路是关键,但是这些关键还是靠人才来铺路。我去年去了江西新余的一个村庄调研,这个村比较偏远,四周都是山。大概十年前,这个村去了一个村支书,也是一个老板,他本身是村里出来的,去了那边后就开始搞产业规划、搞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这个村已经是当地特别有名的乡村旅游村了。我觉得通过这个典型可以得到几个点启示:第一个是要紧紧抓住产业这个根本,只有产业带动起来,老百姓才能富起来;第二个是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如果有人才的带动,其他问题相对来说都比较好解决。

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产业,成立了很多合作社,但是因为人才缺乏,当地的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就不得不兼任合作社的理事长,这种情普遍存在吗?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有很多,实际上在农村长期缺乏人才、资金,以及缺产业支撑的情况下,我们引导能人回村,这些能人可能本身就在外面打工或创业,回到村里之后,他们需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就对他产生了信任、依赖,然后到换届选举的时候,可能就把他选为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

因为他一边要管理自己的企业,一边还要承担乡村治理工作,从精力和时间的分配,从乡村小微权力的监管可能存在漏洞,这不是长久之策,还是应该去招一些专业的人才。比如说浙江省就有很好的探索,浙江的一个村子高薪聘请CEO,采用经营乡村的理念,招聘最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儿,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同时我们也要开源,我们要吸引一些专业的人才来治理乡村,比如说有的省份就让省里面司局级的干部退休之后回到村里去担任村支书,他们一方面对农村比较了解,对政策也很熟悉,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是有行政管理的经验,到了村子以后能更好地去发挥乡村治理带头人的作用,在夯实基层党组织上,也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话题

农村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村养老需探索新模式。

农村养老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该短视频发出后,收到了1000多万网友的点赞,也有不少网友针对农村养老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我国各地因为经济水平的不同,养老模式也很不一样,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模式吗?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去年我去江西省做过几次调研,在江西省南昌市幽兰镇的桃林村,他们把村里闲置的房子改造成了一个幸福食堂,通过财政补贴、集体筹资、社会捐助以及老人自付50元钱,让60岁以上的老人一日三餐都在那里吃饭,而且还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看电视、打牌等。

我看桃林村还有一个电脑可以视频,每到过节,老人就可以跟远在外地的儿女通话。通过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缓解了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务工的年轻人一些忧虑,我觉得这种模式在现阶段还是比较具有可行性的。

在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人大代表提到,能不能让农村的老人免费体检,这个会普及吗?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实际上,农村老人免费体检政策实行了有一些年头了,推行这个政策也是为了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然后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宣传不到位,很多乡镇的宣传没有具体到挨家挨户,很多村民不知道。另外一个也存在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很多体检的单位是在县里面的一些医疗机构,那些身体本身不太好的老人出村行动就不太方便。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体检的免费项目比较少。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的免费体检才能够推开,让农民真正受益。

话题

农民工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孔发龙介绍,当前国内的农民工人数总量近3亿人,其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超过50%,他们为推进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技能不足、适应能力不强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面临着“城市留不住、农村回不去“的窘境。他建议打破户籍制度壁垒,更大力度落实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的政策,大力实施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专项行动,让有强烈进城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加快转变为城市居民。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面临着诸多问题,也成为了网上热议的话题。

很多农民工确实会遇到“城市留不住,村里又不想回”这样的尴尬境地。那么,怎么能改变这种现实状况?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自己要进一步去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保障也要跟得上,用工单位各项的保险待遇要提高。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觉得解决农民工这个问题,根本上还是要把社保待遇拉平,包括他们的上学、医疗等。

如果仅仅是让他们落户,目前来说是吸引力不大的,让他们拥有一个没有多大实惠的城市户口,还不如保留农村的户口更加有用。因为毕竟农村户口还有一些承包地、宅基地,如果城市没有好的待遇给他们,他们一般是不愿意选择去放弃农村户口的。

当然了,你要让他们进入城市,确实是要给他们搭个平台,进一步提高他们素质,他们自己也确实需要努力。

我看江浙那一带有一些农民工能够融入到当地的工业区里面,一些待遇也能够拉平。我看到在浙江绍兴的工业园区里,农民工已经跟当地的居民是融为一体了,当地也给他们提供了公寓,让他们能够住在一起,他们实际上基本上都享受了当地的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待遇。

话题

社会服务和乡村治理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针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用了“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为形成全国性摸排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建议,把收买被拐妇女儿童案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之中,与领导提拔任用、公务员绩效工资等指标挂钩。例如,当地主动上报、主动干预、主动解救,可以在考核中加分;如果等到外部举报、警方解救,就应减分。对于有新发生拐入案件的基层政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基层政府主要负责人五年内不得提拔。

网友们也是一直在关注拐卖妇女儿童这一问题。

有网友评论,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发生,不能只怪各地的负责人,村民、邻居也要多留意村里有没有出现陌生人口,如果有了要及时上报。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说的其实挺对的,我们到一些农村采访,可能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这个村是空心村,或者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再赶上农忙季节,可能村民都在地里面,然后我从村口进去,通过整个村子也碰不上几个人,也没有看我是陌生人问一下我是来干嘛、来找谁。现在的乡村治理中,有很多地方存在一些典型案例,比如网格化管理等,这些网格员可能还要更好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把这个责任要承担起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很多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觉得有三点,第一点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其实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对村里的情况都比较熟悉。

第二点是要发挥农民群众作用。现在农村的老龄化比较严重,要把老同志的作用发挥起来,他们也能够管好这些事情。

第三点是要用一些智慧的手段。例如去年我去了江西省的一个乡,他们建立了一个综治平台,安装了很多摄像头,基本上村里大街小巷都装上了,这个手段相对来说也比较管用。

话题

乡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稳步推进,乡镇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群众卫生意识逐步提高,环卫设施也日渐完善。但对比城市而言,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只有创新投入方式,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才能持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认为,现代化物业管理理念与模式,才是符合新时代乡村环境治理的需求。

提到乡村建设,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其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要持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这个方面,有哪一些报道的模式或者案例是比较好的呢?如何更好地改善人居环境呢?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河南省商丘市就有一个很实用的办法。它通过一个APP把全市的农村形成了一村一档,然后一户一册一码,村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APP扫一扫查看相关情况。他们还开发了随手拍功能,不管是农民还是农业农村系统的干部,如果看到哪个地方有垃圾没有整治,或者说厕所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手一拍上传到这个系统,马上就有预警机制通知到相关的管理部门,然后就会要求责任主体马上去进行整改,而且还要上传一张整改后的照片。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觉得人居环境整治也好,改厕也好,要发挥好三个作用。第一个是政府的作用要担起来。比如财政的投入一定要到位,技术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技术也要有一定突破,这些方面政府的作用必须发挥好。我去过河北省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原来漫山遍野的都是垃圾,堆了好多年,后来因为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把村干部、农民群众带动出来,把几十年的垃圾都清理一遍,发挥了政府的带头作用和引领作用。

第二个是要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居环境不仅是一时的,是要长久持续的。我看有些地方搞了积分制、红黑榜,比如说你家门前屋后比较清洁,就给你的积分加得比较多;如果你家门前或者厕所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就会给你上到警示榜里。因为农村是个人情社会,上个了警示榜,面子就不好看,这样的工作方式比较有效。

第三个是要引入一些社会资本,比如垃圾的收储、处理,包括厕所的维护,光靠政府投入是难以维持的,要多一些社会资本进来。

回答网友提问

在直播的过程中,有很多网友积极参与互动,针对“三农”热议话题提出了很多问题。

1

村支书忙着上报材料,没时间管村里的事情,该怎么办?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的压力确实非常大,各个工作都到了村干部的手里。国家也在出台一些政策,包括通过督查,也是在为基层减负。“基层减负年”也搞过相关的活动,也都是在千方百计地把他们从这些填表、报材料的繁重工作中去解脱出去,能更好地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出力。

2

是否可以支持农村老人有退休金?他们可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啊!

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经营管理编辑部主任 徐刚:

我觉得未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的社保待遇提高上来,是我们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3

农民工签的合同里不包括伤残这部分,老板不赔偿怎么办?

农民日报编委 冯克:

伤残赔偿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法律问题,我觉得还要去研究一下相关的法律条文是怎么规定的,还可以去了解一下法律援助,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全国两会虽然已经闭幕

但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

却永远在路上

我们希望

在两会闭幕后

代表、委员能够把会议成果及时地

带到广大人民群众中

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劲力

观看直播回放方式

如果您错过了本场直播

或者想再回顾一下直播内容

您可以复制下方蓝色字体

打开快手观看回放

复制 ##X-2ovo7BrFvzDPbH##,打开快手,查看直播精彩回放

记者|黄莉

编辑|仪修稷

视频剪辑|仪修稷、赵瑞韬、李宜晓、王玉琪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