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将近100岁的裁缝,曾是中国时尚界的龙头大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皮尔卡丹的包包是几线品牌 这个将近100岁的裁缝,曾是中国时尚界的龙头大哥

这个将近100岁的裁缝,曾是中国时尚界的龙头大哥

2023-06-15 2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群学君 群学书院

2013年,91岁的皮尔 ·卡丹在巴黎

今天是欧洲著名设计师皮尔 · 卡丹先生98岁生日。

在三十年前,当爱马仕、LV、香奈儿、迪奥这些更高端的奢侈品牌还无缘进入中国的时候,曾经有十几年左右的时间,皮尔卡丹创立的同名品牌是时尚界当之无愧的头号大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从1976年就开始与中国结缘的皮尔 · 卡丹,不仅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国际高端时装品牌,也堪称中国服饰审美的启蒙者,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从根本上说,三十年前,敢想敢干的皮尔· 卡丹的成功,是凭借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此后的迅速衰落,根本原因也在于其产品无法满足审美品味和消费水准日益提升的中国市场的需要。或许可以这样说,皮尔· 卡丹的衰落,正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的成长。

这个将近100岁的裁缝

曾是中国时尚界的龙头大哥

文 | 群学君

01

1976年1月,中国轻工业博览会在巴黎举行。一个很有范儿老外在天津地毯厂出品的一幅挂毯前驻足良久——那上面的图案是一座绿色的万里长城。从他留下的名片上,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韩铁城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外国大叔的名字:

皮尔 · 卡丹(Pierre Cardin)

韩铁城那时还不会知道,就在不久前,眼前这个老头刚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美国人称作“本世纪欧洲最成功的设计师”,他更不会预料到,这次偶然的相遇将会在未来二十年里为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1974年12月,皮尔 · 卡丹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第二天,韩铁城带着同事去拜访了54岁的皮尔 · 卡丹先生,他们的目的是卖货。地毯厂的心理价位是30000块人民币,这差不多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北京市民30年收入的总和。韩铁城打包票说,肯定能卖50000。没想到,皮尔 · 卡丹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韩铁城的报价——他看中的不是这一块地毯,而是地毯上那座雄伟的万里长城象征着的中国,准确点说,是中国潜藏的巨大市场。

皮尔 · 卡丹有一句名言,后来被广为传颂: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就是给每个人衣服上钉上十颗纽扣,那也是很大的市场啊!

几天后,皮尔 · 卡丹打电话邀请韩铁城去协和广场的马克西姆餐厅吃饭,一整个晚上他都在兴奋地谈论中国。临近结束时,皮尔 · 卡丹正式提出,希望韩铁城能帮助他访问中国。韩铁城当场答应,没想到回去汇报时,却被领导一顿训斥:社会主义的中国,不需要资本主义的奇装异服!这并不奇怪,那个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一个西欧的服装设计师想来中国开拓市场,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02

面对种种困难和欧洲同行们的怀疑观望乃至冷嘲热讽,皮尔 · 卡丹没有死心。三十一年前,当这个23岁的意大利小青年独自从乡下跑到巴黎寻梦时,几乎不名一文。就是凭着一股不放弃的精神,在短短五年内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创办了日后享誉全球的品牌。

结识韩铁城两年之后,1978年,皮尔 · 卡丹终于得以游客身份进入中国——他带着公司的设计和模特,组织了一个旅游团到北京去“旅游”。北京的一些官员接到消息,“一个法国裁缝”来了。

这位欧洲时尚界的“天王”,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色调

差不多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人的服饰失去了色彩,成为了蓝、白、灰加绿军装的四色世界。法国记者罗伯特 · 吉兰(Robert Guillain)写道:

实际上,任何描述都无法再现现实,哪怕只是现实的一个断片:6亿中国人都穿着同样的制服。初看上去令人震惊。这些制服样式简单,给人的第一印象倒并不坏,清一色的宽大的蓝上衣,像军服一样竖起的领口一只扣到脖子上,上衣口袋里都挂着一支墨水笔。裤子也是蓝布的,还有软塌塌的蓝帽子,每个人都一样。姑娘也穿着长裤,绝大多数跟男人穿得一模一样,不用口红也不化妆。永远是同一种色彩样式的服装,毫无变化地不断出现,让人很快就看得厌倦了,这种厌倦又生反感,多么可怕的单调的统一。

“蓝蚂蚁”

其实中国人的服饰并非一直是“蓝蚂蚁”的,这是1961年的一期《人民画报》,那上面中国演员张瑞芳和缅甸演员钦友梅的服装就非常明媚艳丽。

吉兰这本书的题目就叫《蓝蚂蚁——红旗下的六亿中国人》,从那以后,“蓝蚂蚁”(The Blue Ants)成为西方人对中国特定时期服饰审美和视觉呈现的刻板印象。到了皮尔 · 卡丹出访中国的时候,尽管“文革”已经结束,中国人物质生活的贫乏和由此带来的精神的封闭,依然让浪漫之都的来客感到惊讶。目前留下来的几张照片,都令人感到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

这是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身穿灰色毛料大衣、脖子上随意搭条围巾、双手插在衣兜里的皮尔 ·卡丹走在长安街上,他身后那群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以及一边那个戴着解放帽、捂着皱巴巴对襟棉袄的老农都像看外星人一样望着他。

玛丽斯 · 加斯帕德是第一个登上长城的法国模特。她色彩艳丽,款式夸张的服饰,与周围的陪同人员和中国游客形成鲜明对比。

一片服饰审美的“荒漠”反而令皮尔·卡丹更有信心,他后来回忆说:

第一次去中国时,我到了许多地方,去看不同的工厂。中国老百姓非常容易相处。跟他们在一起,你可以得到很明确的答案。一杯酒下去就会坦露心声,就成了朋友。我是第一个让中国人了解什么叫时尚的西方人。我很像马可· 波罗,因为我们都具有冒险精神。

据说,皮尔 · 卡丹第一次中国时,曾经安排专人在北京火车站给每个路人量身材,为的是大量数据收集之后,专门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生产线。

皮尔 · 卡丹的模特在街头被围观

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固然让人佩服,但不可忽视的是,皮尔 · 卡丹率先进入中国的战略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自身的复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在经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之后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令全世界瞠目结舌。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中国成全了皮尔 · 卡丹。

03

1979年4月,新华社记者李安定接到通知,北京民族文化宫将举办一场服装观摩会,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国品牌的“服装观摩会”,第二次来中国的皮尔· 卡丹(这次他是正式受邀了)带着他的12名模特,将让中国观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外国顶级时装设计师的作品。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部门与服装界人士“内部观摩”。

1979年4月,作为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欧洲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领着12个洋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办了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台上模特迈着猫步、身上时装颜色很炫,台下观众屏住呼吸,衣裳的颜色只有黑、灰、绿还有蓝。

李安定后来撰文描述了观摩会现场的两个细节:

一个金发女模特在T台中间停下,兴之所至撩起长裙,露出三角裤,台下的人们竟不约而同向后仰身,“人就像浪打来一样,整个一排都倒掉了,像是在躲避一种近在咫尺的冲击波”。

在后台,有人看到后台男女模特混在一起换衣服,觉得“有碍观瞻”,就用一块幕布把更衣室隔成男女两间。皮尔·卡丹知道了,要求中方把幕布拆掉,他说:“作为服装设计师,我要向医生了解病人一样了解模特的形体,这没有什么不方便。”中方工作人员只得照办,但是严禁“走漏风声”。

观摩会在内部引起巨大轰动,但是被李安定称作“第一个来中国吃螃蟹的”皮尔 · 卡丹依然感受到了压力,有报纸发表了评论,题目叫《外国人的屁香》,大意是国人连衣服都穿不上,还看什么时装表演。皮尔 · 卡丹进军中国的计划,再次搁浅。

尽管如此,美的大门一旦被打开,就不会再轻易被关上了。

皮尔 · 卡丹在故宫

04

不死心的法国裁缝在暗中等待机会,蓄势待发。

1980年,他在巴黎遇到了宋怀桂(1937-2006)。

宋怀桂是什么人?

这两天网络上有个时髦的词,叫“乘风破浪的姐姐”,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70、80后姐姐,跟五十年前的30后姐姐宋怀桂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80年代初的宋怀桂

宋怀桂是不折不扣的“京城名媛”、大家闺秀。他的爸爸宋荔泉,北师大高材生,蒋经国同事,抗战胜利后在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做总经理;妈妈李镜芳,金陵女大毕业,从小个性狷介,据说家里曾经安排她和何应钦相亲,但是听说对方身份,她立刻拍桌子走人,宁愿在中学做一名普通英语教员。李镜芳有个很有名的学生叫荣高棠,荣高棠特别喜欢中学老师这个可爱的小女儿,宋怀桂小时候经常被抱去和周总理、贺老总一起看体育比赛。

17岁那年,宋怀桂考入中央美院,她的乘风破浪的故事,就此开始。

青年宋怀桂

在美院,宋怀桂结识了保加利亚留学生万曼(原名马林 ·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1932-1989),两人很快陷入爱河。在校大学生的涉外恋爱,在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学校甚至正式发函给保加利亚使馆,要求他们组织万曼与宋怀桂的交往。

不愿低头的宋怀桂,干脆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诉说了他们的相恋过程及结婚请求。在周恩来的首肯下,1956年,历经艰险的一对青年终于如愿以偿,这是新中国第一例经过正式批准的涉外婚姻。

宋怀桂和万曼

婚后,万曼事业勇猛精进,成为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世界知名壁挂艺术家,宋怀桂夫唱妇随,定居欧洲,却始终不忘帮助祖国艺术事业。

宋怀桂和万曼在欧洲

1980年,在法国大皇宫举行的世界现代艺术博览会上,皮尔 · 卡丹与万曼夫妇不期而遇,他倾心于万曼的艺术造诣,又对宋怀桂跨越中欧的文化背景和工作能力大加赞赏——用他的话说,就是把宋怀桂扔到沙漠里,她也能学会仙人掌的语言。在皮尔卡丹的邀请下,宋怀桂成为“皮尔· 卡丹”品牌的亚太区首席代表。

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装和模特。由宋怀桂策划的皮尔 · 卡丹时装表演成为中国时装史中醒目的标志,自那后,人们渐渐接受了时装秀的概念,模特渐成让人羡慕的职业,本充斥着深蓝、深灰和国防绿的城市,经历了旧观念与新思潮的辩驳,慢慢地有了色彩。

宋怀桂和中国第一批时装模特们

05

1980年9月,在北影厂做兼职电影演员的贡海斌收到一份莫名其妙的邀请,去北京饭店和一位老外见面。

贡海斌从小也是见多识广的人物,他的父亲曾是北京最大的面料商,母亲是一位擅长剪裁传统旗袍的著名裁缝,60年代初,母亲经常被邀请去中南海舞会,帮着修改女士们的旗袍。那个时候的贡海斌,白净秀气,也常被母亲带进中南海,被总理摸摸头,和主席拉拉手,见的都是大世面。可是第一次见到宋怀桂,贡海斌依然惊为天人:

红色羊绒披肩,里面是黑丝绒衣裳,鲜红的口红,画眉描眼,高跟鞋。我长这么大,北京城里没见过这么讲究的女人。

宋怀桂告诉在场和三位青年演员贡海斌、张铁林、方舒,身边的这位皮尔 · 卡丹先生是法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正在筹备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时装模特队。

贡海斌不明白什么是时装模特。在整个国家都只能穿着黑蓝绿的年代,不仅“时装模特”一词根本不存在,连展示形体的行为在一些人看来也与妓女无异,在新闻报道中,“模特”更是语言的禁忌。

张铁林和方舒拒绝了宋怀桂的邀请,贡海斌则留了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宋怀桂深深吸引,他和另外十几个青年男女,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模特队。

贡海斌(左四)与中国第一批时装模特

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姑娘小伙们,白天去上班——有卖水果卖菜的、有织地毯的、有纺织女工,晚上,他们就躲到北京饭店一个会议室,接受来自巴黎的两位专业教练指导。大多数人对家人隐瞒了真相,因为最大的阻力往往就来自家庭——在很多父母眼里,这是“不正经”的“下贱”工作。当时队里最年轻的石凯,后来被称为中国真正的第一代“名模”,那个时候经常听到的,就是父亲的威胁:你要是敢登台表演,我就打断你的腿!

1990年,石凯在北京演出

1981年10月,宋怀桂策划的皮尔 · 卡丹服装表演在北京饭店正式演出。贡海斌穿上第一套衣服走出去时,激动得眼泪从眼睛里都要蹿出来,走到台前,忘了往回走了。在后台,女模特们则纷纷讨论皮尔 · 卡丹先生是不是有“流氓倾向”——他硬性规定女模特上台不许穿内衣,因为会“破坏服装造型”。

1981年的北京饭店首秀

不管怎样,中国人自己演出的第一场时装秀,令西方时尚界都轰动了。这场表演吸引了海外几十家媒体到场,与几无到场的国内媒体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纽约时报》不敢相信这些光鲜亮丽的俊男美女是中国人,贡海斌就拿出自己的户口本让美国记者拍,紧接着,日本、英国、德国、荷兰和西班牙的报纸上都登了。

这是一场真正的审美的启蒙,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思想解放。

就在1981年当年,皮尔 · 卡丹模特队在北京首秀成功后,紧接着又到内蒙古、河北等地进行了一些表演,审批程序倒不是特别复杂,只是主管部门叮嘱“一定要注意作风问题。”而仅仅两年后的1983年,上海时装表演队就接到去中南海做汇报演出,模特们到了礼堂,在T台上一看:底下坐着1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时装表演在内地获得最高层的首肯后,各地的时装表演队纷纷成立,全国都要看时装表演。由此衍生成上世纪80年代独特的文艺节目——75分钟的秀,一个人唱歌,十三四个模特走台展示100多套衣服,是当时的“标配”。

1990年,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皮尔 · 卡丹新装大秀

1983年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举办皮尔 · 卡丹国际产品展销会,所有产品均为中国制造,世界各地的皮尔 · 卡丹代理商近200多名前来参加。

1985年 皮尔 · 卡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时装表演,一万多人观看了此表演。同年表演随即在上海文化剧场举办。

1985年,皮尔 · 卡丹邀请12名中国模特到巴黎表演,8家法国及欧洲最有影响的报纸头版报道了此消息。

1995年,皮尔 · 卡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国际大牌创始人

1990年北京太庙的皮尔 · 卡丹品牌发布会

06

从1978年算起,皮尔 · 卡丹先生曾经29次访问中国,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尽管算不上国际一线顶级品牌,皮尔 · 卡丹却曾经当仁不让地雄霸中国进口高端奢华服饰市场十余年。在最鼎盛的那几年里,“皮尔 · 卡丹”就是富有、奢侈、时髦的代名词,跟今天我们拿爱马仕、LV之类显摆是一样的。

95岁的皮尔 · 卡丹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法国的印象有三个:埃菲尔铁塔、戴高乐将军和皮尔卡丹服装。

一直到21世纪,中学历史习题集里,还能看到这样的选择题:

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当时第一次(1978年)来到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国连男女都分不出来,都是一片灰色。我觉得我为中国也做了一些贡献,就是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皮尔卡丹能“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B、经济的发展

C、思想解放、审美观念的变化

D、崇洋媚外的思想

可惜的是,花无百日红。

进入21世纪以后,皮尔 · 卡丹品牌的市场和口碑迅速衰落,速度甚至超过当年它在兴起。2002年,80岁的皮尔·卡丹有意出售他的品牌,向LVMH报价5亿美金,被后者嗤之以鼻;2009年,87岁的皮尔 · 卡丹再次公开抛售品牌,叫价10亿欧元,依然无人问津。而就在当年6月,一度传出中国浙江和广东的民企,计划收购皮尔 · 卡丹品牌的消息。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能在大城市的一线购物场所见到皮尔 · 卡丹品牌了

任何一个商业品牌,总有兴衰浮沉的规律,当年皮尔 · 卡丹先生的大胆和精明,是他的品牌迅速占领中国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皮尔 · 卡丹本人及其品牌整体运营的保守、老化,则是品牌衰落的催化剂。

更重要的是,兴衰浮沉背后,还有一股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从根本上说,三十年前,敢想敢干的皮尔· 卡丹的成功,是凭借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此后的迅速衰落,根本原因也在于其产品无法满足审美品味和消费水准日益提升的中国市场的需要。或许可以这样说,皮尔· 卡丹的衰落,正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的成长。

去年,皮尔 · 卡丹年满97岁周岁,他说自己已经开始寻觅接班人,认真考虑退休的问题。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时尚大咖能够像他这样,将近一百岁高龄,还在工作。不论怎么说,这个老头的坚韧和敬业,值得我们十二分的尊敬。

参考文献:

《10亿人就要100亿颗扣子:“法国裁缝”皮尔·卡丹的30年中国之旅》

http://www.infzm.com/contents/16099

《海底来的人:中国初代模特队传奇》 | 谷雨

《致敬中国时尚教母宋怀桂女士》

http://art.china.cn/dress/2017-07/12/content_39033671.htm

原标题:《这个将近100岁的裁缝,曾是中国时尚界的龙头大哥》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