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皎皎四字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的美醉人心弦,自古以来,作为经济繁华从未衰败的城市,杭州不只是古代的诗词歌赋寄情山水的绝佳之选,西湖更是天地山水之景的绝佳代表。

倘若说到杭州西湖,我们有无数诗句用来感叹其美景。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寄情山水的享受,但其背后也意味着自身的不同思绪。他们在不同阶段结合山水中暗暗表达心中不顺,久而久之出现的群体式文化倾向变成了以杭州西湖为例的隐逸文化。

一、杭州西湖:美景中的弦外之音

说到杭州西湖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毕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西子并非浪得虚名。

中国历史文化几千年,数不胜数的人们在西湖的美貌当中沉醉于天地山水,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能够和天较量的西湖景色更是人世间难寻其二的山水美景。

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只能把西湖欲比西子的美感受一二,但从文人的角度去看,西湖的美不止于山间更止在心田。

中国诗句的美和蕴涵不在表面而在深处,三尺讲台之下的学生了解中国古言诗句必然会明白诗人创作一首诗绝非浮现于表面的赞美,更可能是为了心中无法直言的情绪。一面看去称赞杭州西湖美景的诗句多出现在一些时代动荡不安的时候,这种反向差异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表面现象。

1、西湖美景:承载世间景色之美的代表

杭州自古以来经常扮演着一种于世界而言第三者的位置,哪怕国内纷纷扰扰,但是杭州受到影响的时候却十分少。往往国泰民安之时,赞美杭州西湖的诗句多在景在情,但时代纷争之时赞美杭州西湖的诗句不仅多,还总是别有韵味。

“新酒在槽头醉,活鱼向湖上买,算天公自有安排”又或是“浮生大都空自忙,功也是谎,名也是谎”这些诗句多出现在西湖之上,相互心照不宣的文人明明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却作出了同样韵味的人生诗句。

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除了郁郁不得志,还有因理想抱负与现实骨感之间的差异生出的一种无奈。发现问题就直接沉醉在其中自然不是诗人能做出如此酸苦之事的理由,往往是因为个人能力无法覆盖现实问题时,他们只能用山水诗句来抒发内心的压抑。

2、别扭之意的来源:圣人的预言

中国诗人多以孔子为尊,圣人也会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名言。这句话代表着天下读书人选择的两条道路,而这两条道路也对应了不同的时代趋势。世道好的时候,高官名利应是天下读书人的奋进目标,但世道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不如独善其身,这就是隐逸文化出现的根源。

所谓隐逸文化重点就在前两字:隐和逸。隐指的是不寻求认同,逸指的是自得其乐。恍惚之间,隐逸文化不就是隐士生活吗?但两个词所形容的人生却有天壤之别。隐逸文化往往不是指郁郁不得志,得不到赏识的人,反而是那些走上高官仕途的人们才会选择的生活方式。

理解这种文化完全可以通过圣人的言语进行分析,圣人也告知了读书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怎样生活。那么当今时代符合“邦有道则仕”,隐逸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如此广泛,但出现后者的时候,隐逸文化就成了许多在仕途当中的人们解决生活困扰的方式。

二、郁郁不得志的时代:权力集中之下的缺陷

纵横中国千年文化的中央集权让皇帝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倘若不是皇帝一人能够承担的业务量达不到,那么朝廷官员的存在其实并不可能,入仕为官也就意味着他们成为了被皇帝赋予一定特权的群体。

在一名官员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两种极致的反差,成为一名真正的官员之前,他们大多都心怀天下并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百姓的生活改善付出力量。成为官员以后,他们却发现自己处处受限。

赋予他们权利的人是皇帝,但同样这个人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政治,经济,宗教性文化甚至是伦理关系上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皇帝不知民间疾苦,身处后宫之中一心要在最低限度的社会稳定状态下拿到最高限度的权利。

官员的存在是帮助皇帝来稳定社会秩序,在这个过程当中,皇帝和百姓之间的沟通使者由他们来负责扮演。

1、摇摇欲坠的天平:一己之力扭转不了的现实

可是这两者因素就好像天平的两端,官员虽然能够上传下达,但是其中能够做到的有效性却是有限的。皇帝下命令不受官员限制,而官员却必须遵从皇帝的命令。面对民间疾苦时,自己犹如火上的蚂蚁般着急但却无能为力,这些露骨的现实对于身处水深火热的官员而言是一种折磨。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皇帝和朝廷大臣之间的拉扯不乏出现一些功高盖主甚至故意做到功高盖主的人,但是想要通过皇帝赋予的权力完成对皇权专制的压制是一件堪比徒手登月的任务。

正是因为如此,长期生活在其中的高官也没有办法违背人类的生理本性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当发现几十年来所读的圣贤书灌溉出来的梦想难以实现的时候,麻痹自己并让身体产生一定的安逸感就成为了他们的应对措施。

2、时代共同的特征:逐渐发展的隐逸文化

虽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隐逸文化确实产生于高官心中的消极想法。因为时间的滋养和群体产生的共同性特征,隐逸文化才能独成一派。在隐逸文化当中,数一数二的诗人大多都表现出对现实失望透顶,最终选择寄情山水的走向。

这些人当中不乏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以及数次被贬最后选择隐居山水的苏轼,他们的心中都有远大的抱负,但现实对他们的压制令他们感到绝望。最终各自选择远离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将自己的才情与山水之间相寄托成为了隐逸之人。

隐逸文化并非一定要生活质量达标,之所以能够在西湖文化中找到明显的隐逸之感也得益于当地的景色之美,经济之高和城市生活质量之好,西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其实能够代表隐逸文化。

三、入朝为官之人的白月光

文人享乐的情绪绝对能够超出我们的想象,纵情山水用荷叶装着美酒、美食,流水线地呈给每一个西湖赏景之人,这种安逸生活是他们摆脱现实痛苦的最好方法。如今看来的他们颇有享乐情趣,但于他们自身而言心中不乏空虚。

每一次的纵情山水何尝不是一种精神麻痹,几十年的圣贤书在真正使用那一刻才发现现实不允许自己这样做,付诸东流原来如此简单。

当年读书之苦都比不过如今的心中难受,能够在隐逸文化当中排得上名号的人,心中必然有清高傲骨的情结。当初入世为官时怀着鸿鹄之志,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根本配不上心中的皎皎明月君子之心。

贪污官吏和狡诈之臣,倘若再碰上一个昏君当朝,有志之士学不会精神发泄,那么最后折磨他们致死的必然是内心的挣扎。山间明月静林独影,我们没少看到那些画作之中形单影只的隐士。

那些生活在静林之中的隐士只是一种,远在西湖之上早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诗社供这一群拥有同样郁闷之感的诗人在此聚会,聚在一起的人们无非是想要通过交流和沟通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一杯酒过肚一手抚琴遇知音,能够让他们暂时脱离现实中的困苦只有这些。倘若从他们身旁走过一个正为生活奔波的俗人可能会认为这些文人够酸,如此奢侈还对生活不知足,但为生活奔波的人们与他们相比是幸运的。

尽管一生碌碌无为,穷尽一生力气也得不了几钱银两,但是一旦获得就能够得到精神上很大的满足。对于这些文人而言,心中的答案该在哪里找到是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因为受限于那个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些人的问题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现实。

纵情诗酒游山赞水看似潇洒,实际内心束缚颇多。中国的诗人文化总是给人感觉出一种别扭,他们都不屑于直抒心中那些困苦。一旦直抒出来就好像变成了怨妇一般的酸言酸语,所以只有山与水在自然界存在意义重大的因素才能够比肩心中的抱负,如皎皎明月一般不可亵渎。

隐逸文化至今依然流行,因为不管在怎样的时代之下,众口难调是人性特点而非时代之因。西湖之上永远不只是包容了美景盛名的存在,更让一些人的精神得到了抚慰。

四、参考文献

《湖上长留处士风》

《生态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山居文化研究》

《论唐宋隐逸文化与茶文化的互构变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